线束、端子与包覆导线的连接方法、模具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830053阅读:来源:国知局
[0035]图6是利用模具31a、31b对压接部5进行了压接后的对合部附近的放大图。
[0036]图7是形成于压接部5的凸部7的放大图。
[0037]图8是示出其他模具31b的图,(a)是整体图、(b)和(c)是前端部附近的放大图。 [0038]图9是形成于压接部5的凸部7的放大图,(a)是示出通过图8(b)形成的形状的图, (b)是示出通过图8(b)形成的形状的图。
[0039]图10是示出评判线束30的阻水性的方法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线束30的图。线 束30是端子1和包覆导线23连接而形成的。
[0041] 在端子1中,端子主体3和压接部5-体地形成。能够从端子主体3的长度方向的前 端部17插入未图示的凸型连接器。在端子主体3中具有与凸型连接器的插入片接触的弹性 接触片15。
[0042] 压接部5是封闭型的,形成为大致筒状。压接部5是将板状的原材料卷起为大致筒 状且将缘部彼此通过接合部21接合而形成的。并且,在压接部5的前端部(端子主体3侧)设 置有密封部11。即,在压接部5中,除了插入包覆导线23的后端部19之外,其余部分都被密 封。另外,接合部21和密封部11通过例如激光焊接等而被焊接。
[0043]端子1使用例如铜制的板状部件,通过冲压加工而形成。即,密封和压接前的端子1 的各部分为大致相同的壁厚。另一方面,在密封时和压接时,端子1的密封部11和压接部5的 壁厚变动。因此,要从例如线束30 了解压接前的端子1的壁厚,只要测量端子主体3的一张原 材料的壁厚即可。
[0044]包覆导线23是导线25被绝缘性的包覆部27包覆而成的。在要将包覆导线23插入到 压接部5中时,先剥离包覆导线23的前端的一部分的包覆部27使导线25露出。另外,作为包 覆部27,能够选择聚氯乙烯(PVC)、聚乙烯等在该技术领域内经常使用的材料。并且,作为导 线25,能够使用例如铝或铝合金。
[0045] 在压接部5的外周面上沿长度方向形成有凸部7。凸部7是在对压接部5进行压接时 形成的。关于凸部7,后述详细情况。
[0046] 由于压接部5与导线25和包覆部27进行压接,因此,通过压接部5和包覆部27的紧 贴来密封压接部5。此时,由于除了压接部5的后端部19以外的其他部位被接合部21和密封 部11水密地密封,因此,能够防止水分浸入到压接部5。
[0047] 接着,对形成线束的工序进行说明。图2、图3是示出端子1和包覆导线23的连接工 序的图,图2是立体图,图3是长度方向剖视图。首先,将包覆导线23插入到筒状的压接部5 中。如前所述,在包覆导线23的前端部,包覆部27被剥离,导线25露出。在压接部5的内部,存 在导线25露出了的部位和包覆了包覆部27部位两者。
[0048] 接着,借助模具来压缩压接部5。图4是示出将压接部5配置在模具31a、31b之间的 状态的长度方向局部剖视图。如图4所示,压接部5被配置在一对模具31a、31b之间。
[0049] 图5是沿图4的A-A线截面的模具31a、31b的剖视图。即,图5是压接包覆部27的部位 的模具31a、31b的形状。作为第一模具的模具31b是砧座模,作为第二模具的模具31a是卷曲 模。模具31a、31b彼此对置地配置,至少一方能够向彼此接近的方向移动(图中箭头C方向)。 模具31a、31b的对置面形成为圆弧状。当模具31b嵌入到模具31a中时,成为大致圆形的形 状。
[0050] 图6是对压接部5进行压接后的状态的图5中的B部分附近的放大图。
[0051] 由于模具31b的前端部(与模具31a的内周面之间的交界部附近)需要一定程度的 刚性,因此模具31b的前端部不能完全变尖,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厚度。因此,当利用模具31a、 31b对压接部5(以及包覆导线23)进行压接时,在模具31a、31b的对合部处,形成对应于模具 31b的前端部的厚度的凸部7。由于凸部7沿模具31a、31b的对合部而形成,因此,沿压接部5 的长度方向形成为一条直线(两处)。
[0052]图7是得到的压接部5的凸部7附近的放大图。凸部7的上方(与模具31a接触的接触 部)形成为平缓的曲线状。另一方面,在凸部7的下方(与模具31b接触的接触部),根据模具 31b的前端部的形状形成阶梯差9。
[0053]这里,凸部7的高度(图中F)比压接前的压接部5的壁厚小。当凸部7的高度比压接 部的壁厚大时,容易在压接部5的内表面形成凹部。即,由于向外侧(凸部7)流动的金属的量 增多,因此,容易在内表面侧形成与金属流对应的凹部。
[0054]当形成了这样的凹部时,压接部5和包覆部27之间的密合性有可能劣化。例如,在 放置于高温等下时,施加给包覆部27的压缩力被释放,有可能在凹部和包覆部27之间形成 微小的间隙。由于这样的间隙成为水分的浸入路径,因此成为问题。
[0055] 对此,只要凸部7的高度比压接前的压接部5的壁厚小,在压接时压接部5被压缩 后,向凸部7侧流动的金属量减少,就能够抑制在压接部5的内表面形成凹部。
[0056] 另外,凸部7的高度是在截面中在与模具31a、31b的压接方向(是图中上下方向,箭 头D方向)垂直的方向(是图中上下方向,箭头E方向)上观察时从阶梯差9的基部(凸部7和圆 弧部之间的交界部)到凸部7的最高部的高度。并且,能够通过例如端子主体3 了解压接前的 压接部5的壁厚。
[0057]并且,为了降低凸部7的高度,优选尽量减小模具31b的端部的前端厚度。即,由于 凸部7的高度由模具31b的端部的前端厚度和模具31a、31b的间隙决定,因此,只要考虑模具 31b的刚性来设计模具31b的前端厚度即可。
[0058]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使凸部7的高度比压接部5的压接前的壁厚小,因此,能够抑 制形成于压接部5的内表面的凹部的形成。因此,能够保持包覆部27和压接部5的内表面之 间的密合性,从而能够确保压接部5的水密性。
[0059] 另外,模具31b的前端部的形状不限于图6等所示的形状。即,可以不是像图6所示 那样模具31b的前端部仅由与压接方向垂直的面形成而是其他形式。
[0060] 例如,图8(a)是示出模具31b的其他形式的整体图,图8(b)是图8(a)的G部分放大 图。如图8(b)所示,在截面中,在模具31b的前端部也可以形成相对于与压接方向(图中箭头 D)垂直的方向(图中箭头E)倾斜的楔部33。
[0061] 并且,该楔部33可以不像图8(b)所示那样形成为直线状而是像图8(c)所示那样形 成为圆弧状。即,不是仅由与压接方向垂直的面来形成模具31b的前端部,也可以在与压接 方向垂直的面和圆弧面之间的交界部形成平缓地连接这两个面的楔部33。
[0062] 图9(a)是被图8(b)的模具压接后的压接部5的凸部7附近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如图 9(a)所示,在阶梯差9处形成有相对于与压接方向(图中箭头D)垂直的方向(图中箭头E)呈 直线状倾斜的倾斜部13。另外,此时的凸部7的高度(图中H)是在截面中在与模具31a、31b的 压接方向(箭头D方向)垂直的方向(箭头E方向)上观察时从阶梯差9的基部(凸部7和圆弧部 之间的交界部)到凸部7的最高部的高度。
[0063] 相同地,图9(b)是被图8(c)的模具压接后的压接部5的凸部7附近的局部放大剖视 图。如图9(b)所示,在阶梯差9处形成有相对于与压接方向(图中箭头D)垂直的方向(图中箭 头E)呈圆弧状倾斜的倾斜部13。另外,此时的凸部7的高度(图中I)也是在截面中在与模具 31a、31b的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