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氮化镓发光二极管的外延结构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867522阅读:来源:国知局
11Vcm3O
[0035]本例I个周期的缓冲插入层6总厚度为135nm。
[0036]实施例3
[0037]本例的衬底1、氮化镓二维晶体层2、非掺杂的氮化镓层3、N型氮化镓搀杂层4及P型氮化镓搀杂层8与实施例1相同。
[0038]本例的下量子阱结构5为10个周期,每个周期包括一个氮化镓皇层51和一个氮化铟镓阱层52,上量子阱结构7为8个周期,每个周期与下量子阱结构5的一个周期相同。
[0039]本例的缓冲插入层6为3个周期,每个周期包括一个P型氮化镓搀杂层61、一个P型氮化铟镓搀杂层62和一个N型氮化镓搀杂层63。缓冲插入层6的各周期均相同。
[0040]其中P型氮化镓搀杂层61,厚度为30nm,搀入镁Mg,搀杂浓度为30X 11Vcm3;
[0041]本例缓冲插入层6的一个P型氮化铟镓搀杂层62,厚度为7nm,搀入镁Mg,搀杂浓度为 1X 11Vcm3;
[0042]本例缓冲插入层6的一个N型氮化镓搀杂层63,厚度为35nm,搀入硅Si,搀杂浓度为 5 X 11Vcm3。
[0043]本例3个周期的缓冲插入层6总厚度为226nm。
[0044]实施例4
[0045]本例的衬底1、氮化镓二维晶体层2、非掺杂的氮化镓层3、N型氮化镓搀杂层4及P型氮化镓搀杂层8与实施例1相同。
[0046]本例的下量子阱结构5为8个周期,每个周期包括一个氮化镓皇层51和一个氮化铟镓阱层52,上量子阱结构7为3个周期,每个周期与下量子阱结构5的一个周期相同。
[0047]本例的缓冲插入层6为5个周期,每个周期包括一个P型氮化镓搀杂层61、一个P型氮化铟镓搀杂层62和一个N型氮化镓搀杂层63。
[0048]其中P型氮化镓搀杂层61,厚度为45nm,搀入镁Mg,搀杂浓度为20X 11Vcm3;
[0049]本例缓冲插入层6的一个P型氮化铟镓搀杂层62,厚度为10nm,搀入镁Mg,搀杂浓度为 8 X 11Vcm3;
[0050]本例缓冲插入层6的一个N型氮化镓搀杂层63,厚度为50nm,搀入硅Si,搀杂浓度为 9 X 11Vcm3。
[0051]本例5个周期的缓冲插入层总厚度为525nm。
[0052]对比例
[0053]本氮化镓发光二极管的外延结构对比例衬底1、氮化镓二维晶体层2、非掺杂的氮化镓层3、N型氮化镓搀杂层4及P型氮化镓搀杂层8与实施例1相同。有9个周期的量子阱结构,且每一个周期的量子阱结构与实施例1的下量子阱结构5或上量子阱结构7的一个周期相同。但是对比例没有缓冲插入层。
[0054]为了比较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效果,上述实施例1至4和对比例制作成350 μ mX 350 μ m的发光二极管芯片,工作电压为3.12V,通入电流密度由20mA逐渐增加至350mA,其发光效率的变化曲线如图4所示,图4的横坐标为电流密度,单位为mA,纵坐标为发光效率,单位为%,图中实施例1所得曲线用?的连线表示,对比例所得曲线用■连线表示。由图4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在电流密度由20mA增至350mA的过程中,发光效率持续提高,电流密度达350mA时发光效率超过55%。而没有缓冲插入层的对比例在电流密度达到250mA时发光效率最高为42%,电流密度继续增加时,发光效率降低,电流密度达350mA时,其发光效率降至38%,显著低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实施例2至4所得外延结构的使用情况与实施例1相似。
[0055]上述实施例,仅为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一步详细说明的具体个例,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公开的范围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氮化镓发光二极管的外延结构,包括衬底(I ),以及依次生长在衬底(I)上的氮化镓二维晶体层(2)、非掺杂的氮化镓层(3)、N型氮化镓搀杂层(4)、多个周期的量子阱结构及P型氮化镓搀杂层(8),所述量子阱结构每个周期包括一个氮化镓皇层和一个氮化铟镓阱层,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多个周期的量子阱结构中间插入缓冲插入层(6) ;N个周期的下量子阱结构(5)之上为M个周期的缓冲插入层(6),缓冲插入层之上为η个周期的上量子阱结构(7) ;Ν为4?10的整数,η为I?8的整数,N彡(Ν+η) /2,M为I?5的整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氮化镓发光二极管的外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插入层(6)每个周期包括一个P型氮化镓搀杂层(61)、一个P型氮化铟镓搀杂层(62)和一个N型氮化镓搀杂层(6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氮化镓发光二极管的外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插入层(6)的一个P型氮化镓搀杂层(61),厚度为10?50nm ; 所述缓冲插入层(6)的一个P型氮化铟镓換杂层(62),厚度为5?15nm ; 所述缓冲插入层(6)的一个N型氮化镓搀杂层(63),厚度为20?70n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氮化镓发光二极管的外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I?5个周期的缓冲插入层(6)总厚度为35?675n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氮化镓发光二极管的外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N为5?10的整数,η为I?4的整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氮化镓发光二极管的外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插入层(6)中各个周期的P型氮化镓搀杂层(61)相同,各个周期的P型氮化铟镓搀杂层(62 )相同,各个周期的N型氮化镓搀杂层(63 )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氮化镓发光二极管的外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量子讲结构(5)和上量子讲结构(7)的一个氮化镓皇层厚度为10?12nm,一个氮化铟镓讲层厚度为2?3n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氮化镓发光二极管的外延结构,在多个周期的量子阱结构中间插入缓冲插入层;N=4~10个周期的下量子阱结构之上为M=1~5个周期的缓冲插入层,其上为n=1~8个周期的上量子阱结构。N≥(N+n)/2。缓冲插入层每个周期包括P型氮化镓搀杂层、P型氮化铟镓搀杂层和N型氮化镓搀杂层各一个。P型氮化镓搀杂层和P型氮化铟镓搀杂层中搀杂元素为镁、N型氮化镓搀杂层中搀杂元素为硅。缓冲插入层总厚度为35~675nm。本新型缓冲插入层防止电子越过有源区进入P型掺杂区与空穴复合,提高发光效率,当电流密度增加至250mA以上,发光效率持续增加,可达55%;发光二极管发光均匀性得到改善;易于推广应用。
【IPC分类】H01L33-14, H01L33-06
【公开号】CN204577452
【申请号】CN201520255465
【发明人】于浩
【申请人】广西盛和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8月19日
【申请日】2015年4月24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