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非对称电极的新型力推进动力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90338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采用非对称电极的新型力推进动力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高压交流电源驱动条件下的新型力推进动力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交流电动机利用电流产生的旋转磁场驱动。此种交流电动机的重量和体积较大、功耗较高。
为了克服传统交流电动机的存在的一些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瞬态涡旋动力学机理驱动的新型力推进结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力推进动力装置,该新型力推进动力装置通过在高压交流电源驱动条件下力发生器的大电极和小电极之间发生不完全放电时产生的新型力,实现转子部分的转动。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新型力推进动力装置,由底座、龙门架、上轴承、下轴承、枢轴、横梁、力发生器A和力发生器B组成,下轴承安装在底座上,上轴承安装在龙门架上,龙门架安装在底座上;枢轴的上尖部放置在上轴承的轴承体的圆锥凹坑内,枢轴的下尖部放置在下轴承的轴承体的圆锥凹坑内;所述力发生器A由小电极、大电极、内缘梁和外缘梁构成,小电极为导电细丝、大电极为导电金属箔、内缘梁和外缘梁采用电绝缘材料制成的圆柱状或薄板形状,内缘梁和外缘梁之间的一端部安装有小电极,与小电极相对的,且在内缘梁和外缘梁的另一端部安装有大电极;所述力发生器A的内缘梁和外缘梁安装在横梁的一端,所述力发生器B的内缘梁和外缘梁安装在横梁的另一端,横梁的中心位置设有一个通孔,横梁套装在枢轴上。
所述的新型力推进动力装置,其下轴承与所述上轴承的结构相同;上轴承由轴承体和轴承座构成,轴承体由导电金属材料制成矩形或圆形,轴承体的中央部位设有圆锥凹坑,其圆锥角略大于枢轴上尖部的圆锥角,轴承座由电绝缘弹性材料制成矩形或圆形。
所述的新型力推进动力装置,其力发生器A的小电极和所述力发生器B的小电极通过轴承体与高压交流电源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力发生器A的大电极和所述力发生器B的大电极通过轴承体与高压交流电源的接地输出端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新型力推进动力装置的优点在于(1)力发生器的大小电极对称布置,其不完全放电,消耗电流小;(2)力发生器的大小电极的设计,实现了转子部分按一定的方向进行旋转;(3)枢轴与上下轴承体中的圆锥凹坑既实现了机械定位,又实现了电连接;(4)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控制方便;(5)尤其便于微小动力的产生。


图1是本实用新型力推进动力装置的外部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横梁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枢轴与上下轴承的装配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力发生器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力推进动力装置的另一外部结构图。
图中1.底座 2.龙门架 3.力发生器A 301.大电极302.小电极 303.内缘梁 304.外缘梁 4.下轴承 401.轴承座402.轴承体 403.圆锥凹坑 5.枢轴 501.空心圆轴 502.上尖部503.下尖部 6.横梁 601.通孔 7.力发生器B 8.上轴承801.轴承座 802.轴承体 803.圆锥凹坑 9.横梁 10.力发生器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新型力推进动力装置,由底座1、龙门架2、上轴承8、下轴承4、枢轴5、横梁6、力发生器A 3和力发生器B 7组成(请参见图1所示),下轴承4安装在底座1上,上轴承8安装在龙门架2上,龙门架2安装在底座1上;枢轴5的上尖部502放置在上轴承8的轴承体802的圆锥凹坑803内,枢轴5的下尖部503放置在下轴承4的轴承体402的圆锥凹坑403内;所述力发生器A 3由小电极302、大电极301、内缘梁303和外缘梁304组成(请参见图4所示),小电极302为导电细丝(铜丝)、大电极301为导电金属箔、内缘梁303和外缘梁304采用电绝缘材料制成的圆柱状或薄板形状,内缘梁303和外缘梁304之间的一端部安装有小电极302,与小电极302相对的,且在内缘梁303和外缘梁304的另一端部安装有大电极301;在本实用新型中,力发生器B 7与力发生器A 3的结构相同;所述力发生器A 3的内缘梁303和外缘梁304安装在横梁6的一端,所述力发生器B 7的内缘梁和外缘梁安装在横梁6的另一端;横梁6的中心位置设有一个通孔601(请参见图2所示),横梁6套装在枢轴5上构成本实用新型的转子部分。
请参见图3所示,上轴承8由轴承体802和轴承座801构成。轴承体802由导电金属材料(铜、钢铁)制成矩形或圆形,轴承体802的中央部位设有圆锥凹坑803,其圆锥角略大于枢轴5上尖部502的圆锥角。轴承座801由可以适当压缩的电绝缘弹性材料(橡胶、塑料)制成矩形或圆形,轴承体802与轴承座801的形状结构相同。下轴承4由轴承体402和轴承座401构成。轴承体402由导电金属材料(铜、钢铁)制成矩形或圆形,轴承体402的中央部位设有圆锥凹坑403,其圆锥角略大于枢轴5下尖部503的圆锥角。轴承座401由可以适当压缩的电绝缘弹性材料(橡胶、塑料)制成矩形或圆形。枢轴5由电绝缘的空心圆轴501、导电材料(铜、钢铁)制成的上尖部502和导电材料(铜、钢铁)制成的下尖部503构成,上尖部502安装在空心圆轴501的上部,下尖部503安装在空心圆轴501的下部。枢轴5通过适当的轴向过盈与上轴承8和下轴承4配合。所述力发生器A 3的小电极302和所述力发生器B 7的小电极通过轴承体802与高压交流电源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力发生器A 3的大电极301和所述力发生器B 7的大电极通过轴承体402与高压交流电源的接地输出端电连接。枢轴5的上尖部502与轴承体802的圆锥凹坑803,下尖部503与轴承体402的圆锥凹坑403分别相互配合,形成轴向和径向同时定位的轴承支撑。
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两个横梁6垂直叠加构成了一个具有十字形横梁结构的另一外观结构,也可以以横梁6上的通孔601为圆心,设计一个以通孔601为圆心,横梁6两个端部为圆周上均匀布局横梁基板,构成一个具有多极结构的转子部分。所述转子部分是指横梁6通过通孔601绕枢轴5作旋转运动。
权利要求1.一种采用非对称电极的新型力推进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底座(1)、龙门架(2)、上轴承(8)、下轴承(4)、枢轴(5)、横梁(6)、力发生器A(3)和力发生器B(7)组成,下轴承(4)安装在底座(1)上,上轴承(8)安装在龙门架(2)上,龙门架(2)安装在底座(1)上;枢轴(5)的上尖部(502)放置在上轴承(8)的轴承体(802)的圆锥凹坑(803)内,枢轴(5)的下尖部(503)放置在下轴承(4)的轴承体(402)的圆锥凹坑(403)内;所述力发生器A(3)由小电极(302)、大电极(301)、内缘梁(303)和外缘梁(304)构成,小电极(302)为导电细丝、大电极(301)为导电金属箔、内缘梁(303)和外缘梁(304)采用电绝缘材料制成的圆柱状或薄板形状,内缘梁(303)和外缘梁(304)之间的一端部安装有小电极(302),与小电极(302)相对的,且在内缘梁(303)和外缘梁(304)的另一端部安装有大电极(301);所述力发生器A(3)的内缘梁(303)和外缘梁(304)安装在横梁(6)的一端,所述力发生器B(7)的内缘梁和外缘梁安装在横梁(6)的另一端,横梁(6)的中心位置设有一个通孔(601),横梁(6)套装在枢轴(5)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力推进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力发生器B(7)与所述力发生器A(3)的结构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力推进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轴承(4)与所述上轴承(8)的结构相同;上轴承(8)由轴承体(802)和轴承座(801)构成,轴承体(802)由导电金属材料制成矩形或圆形,轴承体(802)的中央部位设有圆锥凹坑(803),其圆锥角略大于枢轴(5)上尖部(502)的圆锥角,轴承座(801)由电绝缘弹性材料制成矩形或圆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力推进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轴(5)由电绝缘的空心圆轴(501)、导电材料制成的上尖部(502)和下尖部(503)构成,上尖部(502)安装在空心圆轴(501)的上部,下尖部(503)安装在空心圆轴(501)的下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力推进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力发生器A(3)的小电极(302)和所述力发生器B(7)的小电极通过轴承体(802)与高压交流电源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力发生器A(3)的大电极(301)和所述力发生器B(7)的大电极通过轴承体(402)与高压交流电源的接地输出端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力推进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枢轴(5)的上尖部(502)与轴承体(802)的圆锥凹坑(803),下尖部(503)与轴承体(402)的圆锥凹坑(403)分别相互配合,形成轴向和径向同时定位的轴承支撑。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采用非对称电极的新型力推进动力装置,由底座、龙门架、上轴承、下轴承、枢轴、横梁、力发生器A和力发生器B组成,下轴承安装在底座上,上轴承安装在龙门架上,龙门架安装在底座上;枢轴的上尖部放置在上轴承的轴承体的圆锥凹坑内,枢轴的下尖部放置在下轴承的轴承体的圆锥凹坑内;力发生器A由小电极、大电极、内缘梁和外缘梁构成,内缘梁和外缘梁之间的一端部安装有小电极,与小电极相对的,且在内缘梁和外缘梁的另一端部安装有大电极;力发生器A的内缘梁和外缘梁安装在横梁的一端,所述力发生器B的内缘梁和外缘梁安装在横梁的另一端,横梁的中心位置设有一个通孔,横梁套装在枢轴上。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力发生器的小电极通过轴承体与高压交流电源的输出端电连接,大电极通过轴承体与高压交流电源的接地输出端电连接。
文档编号H02K57/00GK2874911SQ20062001850
公开日2007年2月28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24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24日
发明者江兴流, 周晓平 申请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