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64857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动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电动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移动充电宝)多为体积较大且需独立车载运输的设备。当电动汽车在无市电场所,如高速路上或偏远区域需要紧急补电时,一般需联络救援公司,联络救援公司不但成本较高,而且耗费时间。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离充电救援站较远,较不便利。另外一些住宅小区不适宜搭建充电桩设施,电动汽车需要充电也不便利。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电动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体积较大且需独立车载运输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包括:

箱体,箱体为长方体形状,箱体具有前侧面、后侧面、左侧面和右侧面四个侧面,箱体的后侧面为可开门结构,在箱体与后侧面相邻的一个侧面上设置通孔;

不间断电源,不间断电源固定于箱体内部的上端;

电池模组,电池模组固定于箱体内部的下端;

电气安装板,电气安装板与箱体底部垂直并固定;

电气件模块,电气件模块固定在电气安装板上并靠近通孔;

输入输出气件板,输入输出气件板穿过通孔并固定在箱体上,输入输出气件板与电气件模块电连接。

优选地,电动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还包括电池盒,电池盒的形状与电池模组的形状一致,电池盒包裹电池模组并与电池模组固定。

优选地,电动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还包括固定板,固定板与箱体底部固定,固定板上设置与电池盒底部配合的凹槽,电池盒底部嵌入凹槽。

优选地,电池盒底部与后侧面垂直的两边设有滑行轮,凹槽的侧壁上设有与滑行轮配合的导轨,滑行轮滑入导轨,固定板远离后侧面的一侧设有限位板,限位板与固定板固定,限位板凸出于固定板,固定板靠近后侧面的一侧与电池盒可拆卸地连接。

优选地,通孔具有翻盖式的盖板,盖板固定在箱体的外侧上。

优选地,箱体左侧面和右侧面上靠近不间断电源的位置设有防水迷宫。

优选地,不间断电源与防水迷宫之间设有散热风扇,散热风扇固定在箱体内部。

优选地,散热风扇的出风口对准防水迷宫。

优选地,电动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还包括人机交互区域,人机交互区域设置于箱体的前侧面上,人机交互区域包括人机交互界面和充电刷卡区域。

优选地,不间断电源与人机交互界面平行设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不间断电源固定于所述箱体内部的上端,电池模组固定于所述箱体内部的下端,有效利用箱体的空间,结构紧凑,箱体外观小巧,可放置于汽车后备箱内,方便携带。电动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的箱体内部集成不间断电源、电池模组电气件模块和输入输出气件板,电动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可直接接入三相电网给自身充电。该电动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支持在有电网配电的情况下作为充电桩使用,也可在无电网配电的情况下给电动汽车充电,在应急情况下使用,电动汽车在高速路上或偏远区域需要紧急补电时无需再联络救援公司,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充电即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动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动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关上后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动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纵向剖切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动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箱体下部横向剖切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动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的前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动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的输入输出气件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动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的电路模块图。

附图标记:

10-箱体;12-后侧面;142-通孔;144-盖板;146-充电枪;148-防水迷宫;16-前侧面;162-显示屏;164-充电刷卡区域;166-紧急断电按钮;18-箱体底面;182-脚轮;19-箱体顶面;192-把手;20-不间断电源;30-散热风扇;40-电池模组;44-滑行轮;50-固定板;52-凹槽;54-导轨;56-限位板;60-电气安装板;70-电气件模块;80-输入输出气件板;90-横板;92-散热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动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包括长方体形状的箱体10、不间断电源(Uninterruptible Power System/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UPS)20、电池模组40、电气安装板60、电气件模块70和如图6所示的输入输出气件板80。如图2和图5所示,箱体10具有前侧面16、后侧面12、左侧面11和右侧面13四个侧面,箱体10的后侧面12为可开门结构,箱体10与后侧面12相邻的一个侧面上设置通孔142,优选为在箱体10的左侧面11设置通孔142;不间断电源20固定于箱体10内部的上端;电池模组40固定于箱体10内部的下端;如图4所示,电气安装板60固定在箱体10的底部;电气件模块70固定在电气安装板60上;输入输出气件板80固定于箱体10具有开门结构的侧面上且位于电气件模块70的上方,输入输出气件板80与电气件模块70电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不间断电源20固定于箱体10内部的上端,电池模组40固定于箱体10内部的下端,有效利用箱体10的空间,结构紧凑,箱体10外观小巧,可放置于汽车后备箱内,方便携带。而且不间断电源20与电池模组40上下设置,电气件模块70设置在电池模组40的一侧,输入输出气件板80紧挨着电气件模件70设置,在结构上方便铺设线路,走线容易,线路无需过多缠绕,无需过长的线路,而且线路不凌乱。电动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的箱体10内部集成不间断电源20、电池模组40电气件模块70和输入输出气件板80集成在内,该电动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支持在无电网配电的情况下给电动汽车充电,也可在有电网配电的情况下作为充电桩使用,移动充电装置可直接接入三相电网给自身充电。

进一步地,箱体底面18上可设置脚轮182,脚轮182有承重作用,方便移动箱体10。优选在箱体底面18临近四角落处设置四个脚轮182,四个脚轮182设置成与箱体10后侧面12平行的两排,其中一排脚轮182上可进一步加设刹车装置,优选为刹车片,刹车装置可使箱体10稳定的停好,尤其是当在坡道上使用移动充电装置时,踩上刹车片可让箱体10停稳。

进一步地,箱体顶面19上可设置把手192,方便提放箱体10,如使用时,拉住把手192,把移动充电装置拉出汽车的后备箱,放到地面上使用。

进一步地,电动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包括用于插入电动汽车的充电枪146,可与通孔142同侧设置,即设置在左侧面11上,具体可设置在通孔142下方的箱体10上,可在箱体10上设置固定柱,不使用时,充电枪146的出枪线缠绕在固定柱上,避免旁露影响外观,也可避免掉落在地上后拖拉导致的破损。在另一实施例中,充电枪146可设置在通孔142的对侧,即箱体10的右侧面上,固定柱也设置在箱体10的右侧面13上。

本一实施例中,电动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还包括电池盒(图未示),电池盒的形状与电池模组40的形状一致,电池盒包裹电池模组40,电池模组40与电池盒固定。进一步地,电池模组40与电池盒的固定方式为卡扣配合结构,具体可以在电池盒外面使用钣金件卡扣方式压紧电池模组40与电池盒,限制电池模组40在箱体10内上下波动。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电动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还包括固定板50,固定板50与箱体10底部固定,固定板50上设置与电池盒底部配合的凹槽52,电池盒底部嵌入凹槽52,电池盒底部通过凹槽52限制电池盒的移动,使电池盒在箱体10内的保持稳定的位置。在又一个实施例中,电池盒底部的与箱体10的后侧面12垂直的两边设有滑行轮44,凹槽52的侧壁上设有与滑行轮44配合的导轨54,滑行轮44滑入导轨54,固定板50远离后侧面12的一侧设有限位板56,限位板56与固定板50固定,限位板56凸出于固定板50,固定板50靠近后侧面12的一侧与电池盒可拆卸地连接。安装时,将电池模组40的滑行轮44放入导轨54,推动电池模组40往箱体10的前侧面移动,当移动到限位板56的位置时,电池模组40被限位板56挡住,电池模组40停止移动,此时,将固定板50靠近后侧面12的一侧与电池盒连接上,即可固定住电池盒,需要检修时,则打开固定板50靠近后侧面12的一侧与电池盒的连接。由于电池模组40的重量较重,箱体10体积相对较小,使用滑行轮44和导轨54配合的方式可减轻安装电池模组40到箱体10时安装人员的负荷,使电池模组40的安装更便捷。

本另一实施例中,通孔142具有翻盖式的盖板144,盖板144固定在箱体10的外侧上,盖板144的形状及大小均与通孔142相适配。由于输入输出气件板80穿过通孔142并固定在箱体10上,盖板144盖上时即盖在输入输出气件板80上,具有防水作用。需使用电动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时,则掀开盖板144,露出输入输出气件板80,输入输出气件板80设有电动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整机的开关和不间断电源20的开关。

如图3所示,本又一实施例中,箱体10内部不间断电源20与电池模组40之间设置有横板90,横板90与箱体10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固定,不间断电源20的下部与横板90固定。进一步地,横板90上设置散热孔(图未示),散热孔可设置在电池模组40与箱体10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的缝隙相对的位置,方便电池模组40产生的热量通过防水迷宫148散出。

如图2所示,本一实施例中,箱体10左侧面和右侧面上靠近不间断电源20的位置设有防水迷宫148。防水迷宫148具有防水作用。进一步地,不间断电源20与防水迷宫148之间设有散热风扇30,散热风扇30固定在箱体10上,散热风扇30也可固定在横板90上,散热风扇30的作用是将不间断电源20的热量通过防水迷宫148散出,同时电池模组40产生的热量也会通过横板90的散热孔被散热风扇30散出。更进一步地,散热风扇30的出风口对准防水迷宫148,由于防水迷宫148对散热会产生阻力,对准防水迷宫148可加强散热风扇30吹出的风力,而保证散热效果。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电动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的前侧面162外侧上固定有人机交互区域,人机交互区域包括显示屏162,还包括充电刷卡区域164或者二维码扫码区域。进一步地,人机交互区域可与箱体10内部的不间断电源20平行设置,方便铺设线路,走线容易,线路无需过多缠绕,无需过长的线路,而且线路不凌乱。更进一步地,显示屏162、充电刷卡区域164或者二维码扫码区域的位置使用黄金比例搭配,让电动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的外观上更好看,更协调。箱体10的前侧面上还可设置紧急断电按钮166,以防使用过程中需要紧急切断电动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的电源,如按下了紧急断电按钮166,再次使用时,需要到输入输出电气板上打开整机电源方能使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在无市电场所使用时,先将电动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的充电枪146插入电动汽车的充电口,在输入输出气件板80上打开整机电源开关,在箱体10前侧面的充电刷卡区域164刷卡,或者在二维码扫码区域扫二维码,当然二维码也可以通过显示屏162显示,刷卡或者扫码成功后即可启动充电,此时是电池模组40向外供电。如图7所示,在有市电场所使用时,与在无市电场所不同的是,需要将电动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通过连接线接入市电,此时是市电经不间断电源20向外供电。

当然,也可在电动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内设太阳能充电模块或无线充电模块,使电动汽车的移动充电装置自带充电功能,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制。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