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ECUDC/DC电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62253发布日期:2018-07-04 08:16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载电源,特别涉及一种车载ECU DC/DC电源。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的电子控制单元取电都是通过模块电源得到,这些电源没有考虑汽车电子环境下一些可靠性问题所以造成汽车电源系统环境恶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提供的一种车载ECU DC/DC电源,针对车辆电气系统中ECU取电的DC/DC电路,提供高可靠性的电源设计,和车辆环境下的电源安全防护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载ECU DC/DC电源,包括:共模线圈L11、安规Y电容C167、安规Y电容C169、安规X电容C166、滤波电感L12、极性电容C170、电容C168、芯片U61、铁芯电感L13、二极管D33、极性电容C172和电容C177;芯片U61具有至少5个端口;共模线圈L11具有四个端口;共模线圈L11的第一端接入电压直流输入端PBAT12V,第二端与保护接地连接;安规Y电容C167的一端与共模线圈L11的第四端连接,另一端与安规Y电容C169的一端连接;安规Y电容C169的另一端与共模线圈L11的第三端连接;安规Y电容C167和安规Y电容C169的交汇点与保护接地连接;安规X电容C166的正极与共模线圈L11的第四端连接,负极与共模线圈L11的第三端连接;滤波电感L12的一端与共模线圈L11的第四端连接,另一端与芯片U61的第一端连接;极性电容C170的正极与芯片U61的第一端连接,负极与共模线圈L11的第三端连接;电容C168的一端与芯片U61的第一端连接,另一端与共模线圈L11的第三端连接;芯片U61的第三端与共模线圈L11的第三端连接,第三端还与第五端连接,第三端还与系统工作地连接;二极管D33的正极与芯片U61的第三端连接,负极与芯片U61的第二端连接;铁芯电感L13的一端与芯片U61的第四端连接,另一端与芯片U61的第二端连接;极性电容C172的正极与芯片U61的第四端连接,负极与芯片U61的第三端连接;电容C177的一端与芯片U61的第二端连接,另一端与芯片U61的第三端连接。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载ECU DC/DC电源,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芯片U61型号为GM7130-5.0;第一端为IN端、第二端为OUT端、第三端为GND端、第四端为FEEDBAK端、第五端为O/F端。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载ECU DC/DC电源,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还包括二极管D30和二极管D32;二极管D30的正极与电压直流输入端PBAT12V连接,负极与共模线圈L11的第一端连接;二极管D32的正极与共模线圈L11的第二端连接,负极与共模线圈L11的第一端连接。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载ECU DC/DC电源,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还包括磁珠FB32;磁珠FB32的一端与芯片U61的第二端连接,另一端与内部电源输出端P5VCC连接。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载ECU DC/DC电源,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还包括磁珠FB31;磁珠FB31的一端与保护接地连接,另一端与系统工作地连接。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载ECU DC/DC电源,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还包括TVS二极管D29;TVS二极管D29的正极与芯片U61的GND端连接,负极与芯片U61的第四端连接。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载ECU DC/DC电源,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模线圈L11的第一端和第四端为一个线圈的两端,第二端和第三端为另一个线圈的两端;第一端和第二端在共模线圈L11的一侧,第三端和第四端在共模线圈L11的另一侧。

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载ECU DC/DC电源,针对汽车特定的使用场景下的应用,增加了特种电路。提高汽车的抗干扰能力,削弱电源上的共模和差模噪声;同时提供了防止电机起停引起的反向电动势回灌,和正向浪涌攻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载ECU DC/DC电源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载ECU DC/DC电源图。

如图1所示,车载ECU DC/DC电源包括:二极管D30、二极管D32、共模线圈L11、安规Y电容C167、安规Y电容C169、安规X电容C166、滤波电感L12、极性电容C170、电容C168、芯片U61、铁芯电感L13、二极管D33、极性电容C172、电容C177、TVS二极管D29、磁珠FB32和磁珠FB31。

共模线圈L11的第一端1和第四端4为一个线圈的两端,第二端2和第三端3为另一个线圈的两端。第一端1和第二端2在共模线圈L11的一侧,第三端3和第四端4在共模线圈L11的另一侧。

二极管D30的正极与电压直流输入端PBAT12V连接,负极与共模线圈L11的第一端1连接。二极管D32的正极与共模线圈L11的第二端2连接,负极与共模线圈L11的第一端1连接。共模线圈L11的第二端2与保护接地连接。二极管D30和二极管D32组合防止反向电动势传入到后继电路去烧毁东西。

安规Y电容C167的一端与共模线圈L11的第四端4连接,另一端与安规Y电容C169的一端连接。安规Y电容C169的另一端与共模线圈L11的第三端3连接。安规Y电容C167和安规Y电容C169的交汇点与保护接地连接。安规X电容C166为极性电容,正极与共模线圈L11的第四端4连接,负极与共模线圈L11的第三端3连接。共模线圈L11、安规Y电容C167、安规Y电容C169、安规X电容C166组成共模信号滤波电路来消弱电源输入的共模干扰。

芯片U61型号为GM7130-5.0,具有6个端口;第一端为IN端、第二端为OUT端、第三端为GND端、第四端为FEEDBAK端、第五端为O/F端和第六端GND2端。

滤波电感L12的一端与共模线圈L11的第四端4连接,另一端与芯片U61的IN端连接。安规X电容C166和滤波电感L12组成差模信号滤波器。极性电容C170的正极与芯片U61的IN端连接,负极与共模线圈L11的第三端3连接。电容C168的一端与芯片U61的IN端连接,另一端与共模线圈L11的第三端3连接。

芯片U61的GND端与共模线圈L11的第三端3连接,GND端还与O/F端连接,GND端还与系统工作地连接。

二极管D33的正极与芯片U61的GND端连接,负极与芯片U61的OUT端连接。铁芯电感L13的一端与芯片U61的FEEDBAK端连接,另一端与芯片U61的OUT端连接。极性电容C172的正极与芯片U61的FEEDBAK端连接,负极与芯片U61的GND端连接。电容C177的一端与芯片U61的FEEDBAK端连接,另一端与芯片U61的GND端连接。TVS二极管D29的正极与芯片U61的GND端连接,负极与芯片U61的FEEDBAK端连接。芯片61、铁芯电感L13、二极管D33和电容C177组成DC降压电路。

磁珠FB32的一端与芯片U61的FEEDBAK端连接,另一端与内部电源输出端P5VCC连接。磁珠FB31的一端与保护接地连接,另一端与系统工作地连接。保护接地可以共同连接到车壳上实现。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已经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作了详细介绍,但应当认识到上述的描述不应被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上述内容后,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多种修改和替代都将是显而易见的。任何不超出本实用新型实质精神范围的实用新型创造,电路局部构造的变更等,以及其他非实质性的替换、变形或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