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发送方法及接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249680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使用纠错码的广播/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在利用无线/有线的广播/通信系统中使用纠错码,以便提高接收装置中的数据的接收质量。此时,作为纠错码,考虑到运算规模,期望使用其中纠错能力较高的纠错码。其中,正在研究在利用无线/有线的广播/通信系统中使用LDPC(Low-DensityParity-Check:低密度奇偶校验)码。考虑到发送装置发送的数据量是可变的、以及使用的环境(移动环境中的接收/半固定环境中的接收)等,在进行将LDPC码的块长度(码长)、编码率设为可变而构成系统的研究。另外,关于LDPC码的生成方法也在进行各种研究。例如,在非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使用由奇偶校验矩阵H1(其中,设列数为N)定义的LDPC码,对信息序列进行编码,生成N比特的代码字并进行发送。另外,在非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使用由奇偶校验矩阵H2(其中,设列数为L,N<L的关系成立)定义的LDPC码,进行信息序列的编码并生成L比特的代码字。并且,决定L比特代码字中、L-N比特的不进行发送的比特,发送剩余的N比特的序列(打孔(puncture)方式)。现有技术文献非专利文献非专利文献1:DVBDocumentA122,Framingstructurechannelcodingandmodulationforasecondgenerationdigitalterrestrialtelevisionbroadcastingsystem(DVB-T2),June2008.非专利文献2:Q.Dia,Y.Y.Tai,S.Lin,andK.Abdel-Ghaffar,“LDPCcodesonpartialgeometries:Construction,tappingassetstructure,andpuncturing”,IEEETransactiononInformationTheory,vol.59,no.12,pp.7898-7914,December2013.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发送方法,从至少包括第1编码方式和第2编码方式的多个编码方式中选择一个编码方式,将使用所选择的编码方式对信息序列进行编码并实施规定的处理而得到的编码序列进行调制并发送。第1编码方式是将使用第1奇偶校验矩阵所生成的第1代码字作为第1编码序列的第1编码率的编码方式。第2编码方式是使用与第1奇偶校验矩阵不同的第2奇偶校验矩阵,对所生成的第2代码字进行打孔处理,从而生成第2编码序列的与第1编码率不同的打孔处理后的第2编码率的编码方式。其中,第1编码序列的比特数和第2编码序列的比特数相等。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接收方法,对接收信号进行解调,并使用所生成的多个接收值进行纠错解码。在多个接收值是以第1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的值的情况下,对多个接收值适用对应于第1编码方式的第1解码方法。在多个接收值是以第2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的值的情况下,对多个接收值适用解打孔处理,对解打孔处理后的多个值适用对应于第2编码方式的第2解码方法。第1编码方式是将使用第1奇偶校验矩阵所生成的第1代码字作为第1编码序列的第1编码率的编码方式。第2编码方式是使用与第1奇偶校验矩阵不同的第2奇偶校验矩阵,对所生成的第2代码字进行打孔处理,从而生成第2编码序列的与第1编码率不同的打孔处理后的第2编码率的编码方式。其中,第1编码序列的比特数和第2编码序列的比特数相等。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发送装置具有:编码部,从至少包括第1编码方式和第2编码方式的多个编码方式中选择一个编码方式,使用所选择的编码方式对信息序列进行编码,并实施规定的处理而得到编码序列;以及发送部,对编码序列进行调制并发送。。第1编码方式是将使用第1奇偶校验矩阵所生成的第1代码字作为第1编码序列的第1编码率的编码方式。第2编码方式是使用与第1奇偶校验矩阵不同的第2奇偶校验矩阵,对所生成的第2代码字进行打孔处理,从而生成第2编码序列的与第1编码率不同的打孔处理后的第2编码率的编码方式。其中,第1编码序列的比特数和第2编码序列的比特数相等。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接收装置具有:解调部,对接收信号进行解调;以及解码部,对通过解调部生成的多个接收值进行纠错解码。在多个接收值是以第1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的值的情况下,解码部对多个接收值适用对应于第1编码方式的第1解码方法。在多个接收值是以第2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的值的情况下,解码部对多个接收值适用解打孔处理,对解打孔处理后的多个值适用对应于第2编码方式的第2解码方法。第1编码方式是将使用第1奇偶校验矩阵所生成的第1代码字作为第1编码序列的第1编码率的编码方式。第2编码方式是使用与第1奇偶校验矩阵不同的第2奇偶校验矩阵,对所生成的第2代码字进行打孔处理,从而生成第2编码序列的与第1编码率不同的打孔处理后的第2编码率的编码方式。其中,第1编码序列的比特数和第2编码序列的比特数相等。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利用无线的接收装置和发送装置的结构的一例的图。图2是表示编码器的结构的一例的图。图3是表示利用打孔时的发送装置的动作的一例的图。图4是表示利用打孔时的接收装置的动作的一例的图。图5是表示针对码长和编码率选择的编码方法的一例的图。图6是表示针对码长和编码率选择的编码方法的一例的图。图7是表示针对码长和编码率选择的编码方法的一例的图。图8是表示针对码长和编码率选择的编码方法的一例的图。图9是表示针对码长选择的编码方法的一例的图。图10是表示针对码长选择的编码方法的一例的图。图11是表示发送装置发送的帧的结构的一例的图。图12是表示针对编码率选择的编码方法的一例的图。图13是表示针对编码率选择的编码方法的一例的图。图14是表示针对编码率选择的编码方法的一例的图。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涉及在将块长度(码长)、编码率设为可变的、利用无线/有线的广播/通信系统中,在用于接收装置得到较高的数据的接收质量的系统中使用的LDPC码的设定。图1表示由发送装置100和接收装置150构成的、利用无线的系统的结构的一例。另外,在图1中设为利用无线的系统,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利用有线(同轴线缆、线缆、光缆等)的系统。编码部103以信息101、控制信息102为输入,根据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发送装置在纠错编码时使用的代码的信息例如编码率、码长(块长度)的信息进行纠错编码,并输出纠错编码后的数据104。打孔部105以控制信息102、纠错编码后的数据104为输入,根据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发送装置在纠错编码时使用的代码的信息例如编码率、码长(块长度)的信息,进行是否对纠错编码后的数据104进行打孔(是否删除比特序列的一部分)的判定,并输出数据106。交错部107以控制信息102、数据106为输入,根据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有关交错方法的信息进行数据的重排序,并输出重排序后的数据108。映射部109以控制信息102、重排序后的数据108为输入,根据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有关调制方法的信息进行映射,并输出基带信号110。无线部112以控制信息102、基带信号110、导频信号111为输入,进行将接收机从控制信息102进行解调用的控制信息码元(有关调制方式、纠错码的方式等的信息)及导频码元等插入数据码元中等的处理,生成帧并根据控制信息102进行信号处理(例如,在使用OFDM(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的情况下进行基于OFDM的处理,在使用空时码和MIMO(MultiInput-Multi-Output:多输入多输出)方式的情况下,进行基于该方式的信号处理、频率变换、频带限制、放大等处理),并输出发送信号113,将发送信号113作为电波从天线114进行输出(另外,将天线数量设为2进行说明,但不限于此)。图1的150表示对发送装置100发送的调制信号进行接收的接收装置的结构的一例。无线部153对通过天线151接收到的接收信号152进行频率变换等处理,并输出基带信号154。同步部155以基带信号154为输入,使用基带信号中包含的导频码元及前置码等进行频率同步及时间同步用的处理,并输出同步信号156。信道估计部157以基带信号154为输入,使用基带信号中包含的导频码元及前置码等进行信道估计,并输出信道估计信号158。控制信息解调部159以基带信号154为输入,进行基带信号中包含的控制信息码元的解调,并输出控制信息信号160。解调部161以基带信号154、同步信号156、信道估计信号158及控制信息信号160为输入,根据控制信息信号160中包含的有关调制方式等发送方法的信息,使用同步信号156及信道估计信号158求出基带信号154中包含的数据码元的例如各比特的对数似然比,并输出对数似然比信号162。去交错部163以控制信息信号160及对数似然比信号162为输入,根据控制信息信号160中包含的有关交错方式的信息进行对数似然比的顺序的重排序,并输出重排序后的对数似然比信号164。插入部165以控制信息信号160为输入,根据控制信息信号160中的纠错码的块长度(码长)、编码率的信息,进行发送装置是否进行了打孔(是否删除了比特序列的一部分)的判定。插入部165在判定为“发送装置进行了打孔”的情况下,将与发送装置进行了打孔(删除)的比特相当的对数似然比(例如,值为“0”)插入到重排序后的对数似然比信号164中。插入部165在判定为“发送装置未进行打孔”的情况下,不进行上述的对数似然比的插入。并且,插入部165输出第2对数似然比信号166。解码部167以控制信息信号160及第2对数似然比信号166为输入,根据控制信息信号中包含的有关纠错码的信息进行纠错解码,并输出接收数据168。另外,在本发明中是对LDPC码进行处理,因而根据奇偶校验矩阵进行置信传播(BP:beliefPropagation)解码(例如,sum-product(和-积)解码、min-sum(最小和)解码、LairedBP解码等)。对LDPC码进行说明。图2表示编码器的结构。在设信息序列u=(x1,x2,…,xm)(201)、设编码序列s=(x1,x2,…,xm,p1,p2,…,pn)(203)、设奇偶校验矩阵为H时,下式成立(m为自然数,n为自然数)。[数式1]HST=0利用上式的关系,编码器202以信息序列u=(x1,x2,…,xm)为输入,生成编码序列s=(x1,x2,…,xm,p1,p2,…,pn)并进行输出。另外,编码率R=m/(m+n)。另外,将(p1,p2,…,pn)称为奇偶序列。因此,发送装置发送(x1,x2,…,xm,p1,p2,…,pn)的合计m+n比特作为1编码块。此时,奇偶校验矩阵H的行数为n、列数为m+n成立。另外,在此将进行如图2所示的编码的情况称为“不进行打孔的LDPC编码方法”。下面,对利用打孔的LDPC码进行说明。在以上说明的LDPC码中,发送装置中,在编码序列s=(x1,x2,…,xm,p1,p2,…,pn)中决定y比特的不进行发送的比特,发送装置发送除所决定的比特以外的m+n-y比特的序列。利用打孔的LDPC码的具体例子在图3中示出。在图3中,例如选择“x3,…,xm-2,p1,…,pn-1”的合计y比特,发送装置决定不发送这些y比特,而发送除决定为不进行发送的比特以外的合计m+n-y比特的序列z1,z2,z3,…,zm+n-y+2,zm+n-y+1,zm+n-y。另外,在图3的例子中,不发送的y比特是从信息序列和奇偶序列双方中选择的,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仅从信息序列中选择,也可以仅从奇偶序列中选择。即,不发送的y比特可以从编码序列中任意选择。因此,发送装置发送(z1,z2,z3,…,zm+n-y+2,zm+n-y+1,zm+n-y)的合计m+n-y比特作为1编码块。另外,在此将上述的方法称为“利用打孔的LDPC编码方法”。图4表示如图3所示发送装置发送了数据时的接收装置的动作的一例。接收装置接收序列z1,z2,z3,…,zm+n-y+2,zm+n-y+1,zm+n-y,将这些比特的对数似然比设为Lz1,Lz2,Lz3,…,Lzm+n-y+2,Lzm+n-y+1,Lzm+n-y。如图4所示,接收装置将发送装置不发送的比特“x3,…,xm-2,p1,…,pn-1”的合计y比特的各比特的对数似然比设定为例如“0(零)”。因此,插入“x3的对数似然比=,…,xm-2的对数似然比=0,p1的对数似然比=0,…,pn-1的对数似然比=0”。由此,能够得到x1,x2,x3,…,xm-2,xm-1,xm,p1,p2,p3,…,pn-2,pn-1,pn的各比特的对数似然比Lx1,Lx2,Lx3,…,Lxm-2,Lxm-1,Lxm,Lp1,Lp2,Lp3,…,Lpn-2,Lpn-1,Lpn。并且,接收装置使用Lx1,Lx2,Lx3,…,Lxm-2,Lxm-1,Lxm,Lp1,Lp2,Lp3,…,Lpn-2,Lpn-1,Lpn进行BP解码,得到接收数据。下面,说明发送装置对于编码率R=γ,支持α比特和β比特作为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情况。另外,α、β为自然数,且α<β成立。在“利用打孔的LDPC编码方法”的情况下,编码率R=γ、1编码块为α比特,因而使用码长(块长度)α+v比特(其中,v为自然数)、编码率q(其中,q<γ)的LDPC码,然后进行打孔。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1”。同样,在“利用打孔的LDPC编码方法”的情况下,编码率R=γ、1编码块为β比特,因而使用码长(块长度)β+u比特(其中,u为自然数)、编码率q(其中,q<γ)的LDPC码,然后进行打孔。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2”。与此相对,在“不进行打孔的LDPC编码方法”的情况下,编码率R=γ、1编码块为α比特,因而使用码长(块长度)α比特、编码率γ的LDPC码。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3”。同样,在“不进行打孔的LDPC编码方法”的情况下,编码率R=γ、1编码块为β比特,因而使用码长(块长度)β比特、编码率γ的LDPC码。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4”。在α<β的关系成立的条件下进行分析。此时,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为α比特的情况下,存在“方法#1”提供比“方法#3”高的数据的接收质量的情况。另一方面,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为β比特的情况下,存在“方法#4”提供比“方法#2”高的数据的接收质量的情况。下面,对其理由进行说明。为了实现1编码块的比特数α比特,在“方法#1”的情况下,码长(块长度)使用大于α的α+v比特LDPC码。其中,在α<β、α较小的情况下,码长(块长度)α+v比特中相加的v的值的贡献度较大,因而与使用码长(块长度)α比特的LDPC码时相比,存在使用“方法#1”时能够得到较高的数据的接收质量的情况。另一方面,为了实现1编码块的比特数β比特,在“方法#2”中,码长(块长度)使用大于β的β+u比特LDPC码。其中,在α<β、β较大的情况下,码长(块长度)β+u比特中相加的u的值的贡献度较小,因打孔而导致的劣化较大。因此,在使用码长(块长度)β比特的LDPC码时,即存在“方法#4”提供比“方法#2”高的数据的接收质量的情况。但是,依赖于α和β的具体的值。(并且,α和β的值有可能根据编码率而变化)。下面,示出具体的例子。图5是表示针对1编码块的比特数z和编码率使用“方法#A”、“方法#B”哪种方法的示例。另外,在“方法#A”中,编码率不是指LDPC码的编码率,而是指打孔后(删除不发送的比特后)的编码率。在图5的例子中,在1编码块z=8100比特时,编码率5/15、6/15、7/15、8/15、9/15、10/15、11/15、12/15、13/15都使用“方法#A”实现。并且,在1编码块z=16200比特时,编码率5/15、6/15、7/15、8/15、9/15、10/15、11/15、12/15、13/15都使用“方法#A”实现。在1编码块z=64800比特时,编码率5/15、6/15、7/15、8/15、9/15、10/15、11/15、12/15、13/15都使用“方法#B”实现。此时,说明1编码块的比特数是某个值时的“编码率a时的方式#A”、“编码率b时的方式#A”(其中,a≠b)(其中,假设编码率a、编码率b都是打孔后(删除不发送的比特后)的编码率)。此时,假设存在满足以下条件中一个以上的条件的a、b。条件5-1:作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和作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是不同的代码。条件5-2:作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和作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是不同的奇偶校验矩阵。条件5-3:作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行数和作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行数是不同的行数。条件5-4:作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列数和作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列数是不同的列数。设1编码块的比特数为z比特。其中,z为自然数。使用“利用打孔的LDPC编码方法”实现1编码块z比特。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A”。使用“不进行打孔的LDPC编码方法”实现1编码块z比特。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B”。假设发送装置、接收装置从如图6所示的编码率中设定编码率,并且从如图6所示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中选择1编码块。图6是表示针对1编码块的比特数z和编码率使用“方法#A”、“方法#B”哪种方法的示例。另外,在“方法#A”中,编码率不是指LDPC码的编码率,而是指打孔后(删除不发送的比特后)的编码率。在图6的例子中,在1编码块z=8100比特时,编码率5/15、6/15、7/15、8/15、9/15、10/15、11/15、12/15、13/15都使用“方法#A”实现。并且,在1编码块z=16200比特时,编码率5/15、6/15、7/15、8/15、9/15、10/15、11/15、12/15、13/15都使用“方法#B”实现。在1编码块z=64800比特时,编码率5/15、6/15、7/15、8/15、9/15、10/15、11/15、12/15、13/15都使用“方法#B”实现。此时,说明1编码块的比特数是某个值时的“编码率a时的方式#A”、“编码率b时的方式#A”(其中,a≠b)(其中,假设编码率a、编码率b都是打孔后(删除不发送的比特后)的编码率)。此时,假设存在满足以下条件中一个以上的条件的a、b。条件6-1:作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和作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是不同的代码。条件6-2:作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和作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是不同的奇偶校验矩阵。条件6-3:作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行数和作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行数是不同的行数。条件6-4:作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列数和作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列数是不同的列数。设1编码块的比特数为z比特。其中,z为自然数。使用“利用打孔的LDPC编码方法”实现1编码块z比特。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A”。使用“不进行打孔的LDPC编码方法”实现1编码块z比特。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B”。假设发送装置、接收装置从如图7所示的编码率中设定编码率,并且从如图7所示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中选择1编码块。图7是表示针对1编码块的比特数z和编码率使用“方法#A”、“方法#B”哪种方法的示例。另外,在“方法#A”中,编码率不是指LDPC码的编码率,而是指打孔后(删除不发送的比特后)的编码率。在图7的例子中,在1编码块z为1000比特以上9000比特以下时,编码率5/15、6/15、7/15、8/15、9/15、10/15、11/15、12/15、13/15都使用“方法#A”实现。并且,在1编码块z为10000比特以上20000比特以下时,编码率5/15、6/15、7/15、8/15、9/15、10/15、11/15、12/15、13/15都使用“方法#A”实现。在1编码块z为50000比特以上70000比特以下时,编码率5/15、6/15、7/15、8/15、9/15、10/15、11/15、12/15、13/15都使用“方法#B”实现。此时,说明1编码块的比特数是某个值时的“编码率a时的方式#A”、“编码率b时的方式#A”(其中,a≠b)(其中,假设编码率a、编码率b都是打孔后(删除不发送的比特后)的编码率)。此时,假设存在满足以下条件中一个以上的条件的a、b。条件7-1:作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和作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是不同的代码。条件7-2:作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和作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是不同的奇偶校验矩阵。条件7-3:作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行数和作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行数是不同的行数。条件7-4:作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列数和作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列数是不同的列数。设1编码块的比特数为z比特。其中,z为自然数。使用“利用打孔的LDPC编码方法”实现1编码块z比特。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A”。使用“不进行打孔的LDPC编码方法”实现1编码块z比特。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B”。假设发送装置、接收装置从如图8所示的编码率中设定编码率,并且从如图8所示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中选择1编码块。图8是表示针对1编码块的比特数z和编码率使用“方法#A”、“方法#B”哪种方法的示例。另外,在“方法#A”中,编码率不是指LDPC码的编码率,而是指打孔后(删除不发送的比特后)的编码率。在图8的例子中,在1编码块z为1000比特以上9000比特以下时,编码率5/15、6/15、7/15、8/15、9/15、10/15、11/15、12/15、13/15都使用“方法#A”实现。并且,在1编码块z为10000比特以上20000比特以下时,编码率5/15、6/15、7/15、8/15、9/15、10/15、11/15、12/15、13/15都使用“方法#B”实现。在1编码块z为50000比特以上70000比特以下时,编码率5/15、6/15、7/15、8/15、9/15、10/15、11/15、12/15、13/15都使用“方法#B”实现。此时,说明1编码块的比特数是某个值时的“编码率a时的方式#A”、“编码率b时的方式#A”(其中,a≠b)(其中,假设编码率a、编码率b都是打孔后(删除不发送的比特后)的编码率)。此时,假设存在满足以下条件中一个以上的条件的a、b。条件8-1:作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和作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是不同的代码。条件8-2:作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和作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是不同的奇偶校验矩阵。条件8-3:作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行数和作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行数是不同的行数。条件8-4:作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列数和作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列数是不同的列数。设1编码块的比特数为z比特。其中,z为自然数。使用“利用打孔的LDPC编码方法”实现1编码块z比特。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A”。使用“不进行打孔的LDPC编码方法”实现1编码块z比特。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B”。假设发送装置、接收装置从如图9所示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中选择1编码块。另外,假设也能够设定编码率。图9是表示针对1编码块的比特数z使用“方法#A”、“方法#B”哪种方法的示例。另外,在“方法#A”中,编码率不是指LDPC码的编码率,而是指打孔后(删除不发送的比特后)的编码率。在图9的例子中,在1编码块z小于20000比特时,使用“方法#A”。并且,在1编码块z为20000比特以上时,使用“方法#B”。此时,说明1编码块的比特数是某个值时的“编码率a时的方式#A”、“编码率b时的方式#A”(其中,a≠b)(其中,假设编码率a、编码率b都是打孔后(删除不发送的比特后)的编码率)。此时,假设存在满足以下条件中一个以上的条件的a、b。条件9-1:作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和作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是不同的代码。条件9-2:作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和作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是不同的奇偶校验矩阵。条件9-3:作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行数和作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行数是不同的行数。条件9-4:作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列数和作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列数是不同的列数。设1编码块的比特数为z比特。其中,z为自然数。使用“利用打孔的LDPC编码方法”实现1编码块z比特。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A”。使用“不进行打孔的LDPC编码方法”实现1编码块z比特。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B”。假设发送装置、接收装置从如图10所示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中选择1编码块。另外,假设也能够设定编码率。图10是表示针对1编码块的比特数z使用“方法#A”、“方法#B”哪种方法的示例。另外,在“方法#A”中,编码率不是指LDPC码的编码率,而是指打孔后(删除不发送的比特后)的编码率。在图10的例子中,在1编码块z小于10000比特时,使用“方法#A”。并且,在1编码块z为10000比特以上时,使用“方法#B”。此时,说明1编码块的比特数是某个值时的“编码率a时的方式#A”、“编码率b时的方式#A”(其中,a≠b)(其中,假设编码率a、编码率b都是打孔后(删除不发送的比特后)的编码率)。此时,假设存在满足以下条件中一个以上的条件的a、b。条件10-1:作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和作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是不同的代码。条件10-2:作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和作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是不同的奇偶校验矩阵。条件10-3:作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行数和作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行数是不同的行数。条件10-4:作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列数和作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列数是不同的列数。图11是发送装置发送的帧的结构的一例,横轴为时间。在图11中,例如以采用使用单载波的发送方法时为例,但在采用诸如OFDM(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那样的多载波方式的情况下,在频率方向存在多个载波,在载波方向存在码元。并且,例如在使用空时码和MIMO(MultiInput-Multi-Output:多输入多输出)方式的情况下,按各流的每个流中存在帧。在图11中,1101表示前置码,例如使用在发送接收机之间已知的PSK(PhaseShiftKeying:相移键控)调制码元。接收机使用该码元进行频率偏置的估计、频率同步、时间同步、帧同步、码元同步、信道估计、信号检测等。1102表示控制信息码元,例如包括在生成数据码元时使用的纠错码的方式(码长、1编码块的块长度、编码率)信息、在生成数据码元时使用的调制方式的信息、有关发送方法的信息等。接收装置通过对该码元进行解调而得到控制信息,由此能够进行数据码元的解调、纠错解码。另外,根据在控制信息码元1102中得到的信息进行是否执行使用图1说明的对数似然比的插入的控制。1103表示数据码元,根据发送装置选择的纠错码的方式(码长、1编码块的块长度、编码率)、调制方式、发送方法生成数据码元。另外,在图11中没有记述,在记述为控制信息码元1102、数据码元1103时也可以插入导频码元等码元。因此,关于帧结构,不限于图11的结构。发送装置能够从多个值中选择要发送的数据的1编码块的值,并设置阈值,在发送装置发送的数据的1编码块为阈值以上时,发送装置选择“不进行打孔的LDPC编码方法”发送数据,在小于阈值时选择“利用打孔的LDPC编码方法”发送数据,由此能够得到接收装置在哪个1编码块的值时都能够得到较高的数据的接收质量的效果。下面,说明发送装置对于1编码块的比特数δ支持α、β、γ的情况。另外,假设α、β、γ是大于0且小于1的值,并且α<β<γ成立。另外,“利用打孔的LDPC编码方法”时的编码率是指打孔后(删除不发送的比特后)的编码率。在“利用打孔的LDPC编码方法”中,编码率R=α、1编码块为δ比特,因而使用码长(块长度)δ+u比特(其中,u为自然数)、编码率a(其中,a<α)的LDPC码,然后进行打孔。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1”。同样,在“利用打孔的LDPC编码方法”中,编码率R=β、1编码块为δ比特,因而使用码长(块长度)δ+v比特(其中,v为自然数)、编码率b(其中,b<β)的LDPC码,然后进行打孔。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2”。在“利用打孔的LDPC编码方法”中,编码率R=γ、1编码块为δ比特,因而使用码长(块长度)δ+w比特(其中,w为自然数)、编码率c(其中,c<γ)的LDPC码,然后进行打孔。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3”。与此相对,在“不进行打孔的LDPC编码方法”中,编码率R=α、1编码块为δ比特,因而使用码长(块长度)δ比特、编码率α的LDPC码。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4”。同样,在“不进行打孔的LDPC编码方法”中,编码率R=β、1编码块为δ比特,因而使用码长(块长度)δ比特、编码率β的LDPC码。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5”。在“不进行打孔的LDPC编码方法”中,编码率R=γ、1编码块为δ比特,因而使用码长(块长度)δ比特、编码率γ的LDPC码。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6”。在α<β<γ的关系成立的条件下进行分析。此时,在编码率为如α那样较小的值的情况下,存在“方法$4”提供比“方法$1”高的数据的接收质量的情况。在编码率为如β那样中间的值的情况下,存在“方法$2”提供比“方法$5”高的数据的接收质量的情况。在编码率为如γ那样较大的值的情况下,存在“方法$6”提供比“方法$3”高的数据的接收质量的情况。下面,对其理由进行说明。存在较低编码率的LDPC码的性能与香农限之差扩大的倾向。因此,在如编码率α那样较小(低)的编码率的情况下,在“方法$1”时,作为基础的LDPC码的编码率小于α,因而与香农限之差增大,在进行了打孔时,难以得到良好的数据的接收质量。在如编码率β那样中间的编码率的情况下,在“方法$2”时,作为基础的LDPC码的编码率的香农限与打孔后的编码率的香农限之差较大。因此,作为基础的LDPC码的性能发挥作用,“方法$2”提供较高的数据的接收质量的可能性增大。在如编码率γ那样较高的编码率的情况下,在“方法$3”时,作为基础的LDPC码的编码率的香农限与打孔后的编码率的香农限之差较小。因此,“方法$3”有可能难以得到较高的数据的接收质量。但是,与“方法$6”相比,“方法$3”具有能够使用稀疏的奇偶校验矩阵的优点,因此存在“方法$3”提供良好的接收质量的可能性。但是,依赖于α和β和γ的具体的值。(并且,α和β和γ的值有可能根据1编码块的值而变化)。下面,示出具体的例子。设1编码块的比特数为z比特。其中,z为自然数。使用“利用打孔的LDPC编码方法”实现1编码块z比特。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A”。使用“不进行打孔的LDPC编码方法”实现1编码块z比特。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B”。假设发送装置、接收装置从如图12所示的编码率中选择编码率。并且,假设也能够设定1编码块的比特数。图12是表示将1编码块的比特数z设定为某个值时,使用“方法#A”、“方法#B”哪种方法的示例。另外,在“方法#A”中,编码率不是指LDPC码的编码率,而是指打孔后(删除不发送的比特后)的编码率。在图12中,假设e、f大于0且小于1、并且e<f成立。在图12的例子中,在1编码块z(z为自然数)时,在编码率小于f时使用“方法#B”。并且,在1编码块z(z为自然数)时,在编码率为e以上f以下时使用“方法#A”。并且,在1编码块z(z为自然数)时,在编码率大于f时使用“方法#B”。假设存在满足编码率为e以上且f以下的a和b,发送装置能够选择“编码率a时的方式#A”、“编码率b时的方式#A”(其中,假设编码率a、编码率b都是打孔后(删除不发送的比特后)的编码率)(其中,a≠b)。此时,假设存在满足以下条件中一个以上的条件的a、b。条件12-1:作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和作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是不同的代码。条件12-2:作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和作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是不同的奇偶校验矩阵。条件12-3:作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行数和作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行数是不同的行数。条件12-4:作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列数和作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列数是不同的列数。另外,如上所述假设“将1编码块的比特数z设定为某个值”。因此,只要编码率小于f的编码率有一种以上、编码率为e以上且f以下的编码率有两种以上、编码率大于f时有一种以上即可。设1编码块的比特数为z比特。其中,z为自然数。使用“利用打孔的LDPC编码方法”实现1编码块z比特。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A”。使用“不进行打孔的LDPC编码方法”实现1编码块z比特。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B”。假设发送装置、接收装置从如图13所示的编码率中选择编码率。并且,假设也能够设定1编码块的比特数。图13是表示针对1编码块的比特数z使用“方法#A”、“方法#B”哪种方法的示例。另外,在“方法#A”中,编码率不是指LDPC码的编码率,而是指打孔后(删除不发送的比特后)的编码率。在图13中,假设g大于0且小于1。在图13的例子中,在1编码块z(z为自然数)时,在编码率小于g时使用“方法#B”。并且,在1编码块z(z为自然数)时,在编码率为g以上时使用“方法#A”。假设存在满足编码率为g以上的a和b,发送装置能够选择“编码率a时的方式#A”、“编码率b时的方式#A”(其中,假设编码率a、编码率b都是打孔后(删除不发送的比特后)的编码率)(其中,a≠b)。此时,假设存在满足以下条件中一个以上的条件的a、b。条件13-1:作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和作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是不同的代码。条件13-2:作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和作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是不同的奇偶校验矩阵。条件13-3:作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行数和作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行数是不同的行数。条件13-4:作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列数和作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列数是不同的列数。另外,如上所述假设“将1编码块的比特数z设定为某个值”。因此,只要编码率小于g的编码率有一种以上、编码率为g以上的编码率有两种以上即可。设1编码块的比特数为z比特。其中,z为自然数。使用“利用打孔的LDPC编码方法”实现1编码块z比特。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A”。使用“不进行打孔的LDPC编码方法”实现1编码块z比特。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B”。假设发送装置、接收装置从如图14所示的编码率中选择编码率。并且,假设也能够设定1编码块的比特数。图14是表示针对1编码块的比特数z使用“方法#A”、“方法#B”哪种方法的示例。另外,在“方法#A”中,编码率不是指LDPC码的编码率,而是指打孔后(删除不发送的比特后)的编码率。在图14中,假设h大于0且小于1。在图14的例子中,在1编码块z(z为自然数)时,在编码率小于h时使用“方法#A”。并且,在1编码块z(z为自然数)时,在编码率为h以上时使用“方法#B”。假设存在满足编码率小于h的a和b,发送装置能够选择“编码率a时的方式#A”、“编码率b时的方式#A”。(其中,假设编码率a、编码率b都是打孔后(删除不发送的比特后)的编码率)(其中,a≠b)。此时,假设存在满足以下条件中一个以上的条件的a、b。条件14-1:作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和作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是不同的代码。条件14-2:作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和作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是不同的奇偶校验矩阵。条件14-3:作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行数和作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行数是不同的行数。条件14-4:作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列数和作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列数是不同的列数。另外,如上所述假设“将1编码块的比特数z设定为某个值”。因此,只要编码率小于h的编码率有两种以上、编码率为h以上的编码率有一种以上即可。关于发送装置及接收装置的动作,如前面使用图1、图11等说明的那样。发送装置将要发送的数据的1编码块的值设定为规定的值,并设置阈值,发送装置·在编码率为阈值以上时选择“不进行打孔的LDPC编码方法”,在编码率小于阈值时选择“利用打孔的LDPC编码方法”,或者·在编码率为阈值以上时选择“利用打孔的LDPC编码方法”,在编码率小于阈值时选择“不进行打孔的LDPC编码方法”,由此能够得到接收装置在哪个编码率值时都能够得到较高的数据的接收质量的效果。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发送装置及接收装置由于纠错能力较高,因而能够确保较高的数据接收质量。标号说明100发送装置;150接收装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