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22626发布日期:2020-05-29 14:21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加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面状的发热部(22),该发热部通过通电而发热;

检测电路(30),该检测电路具有配置于所述发热部的一面侧的面状的多个电极(241、242),并且基于所述多个电极之间的静电容量的变化来对物体向所述多个电极的接近或接触进行检测;以及

控制部(40),该控制部基于所述检测电路的检测结果来对向所述发热部通电的通电量进行控制,

所述发热部和所述多个电极彼此平行地配置,

在沿所述多个电极以及所述发热部的垂直方向投影所述多个电极以及所述发热部时,构成有存在所述发热部的发热区域和不存在所述发热部的非发热区域,

所述多个电极具有热扩散促进部(2412~2417、2422~2427),该热扩散促进部形成为至少包含在所述非发热区域中且促进使从所述发热部传播的热沿所述多个电极的面方向扩散的热扩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沿所述多个电极以及所述发热部的垂直方向投影所述多个电极以及所述发热部时,在所述发热部和所述多个电极重叠的各个重叠区域中,包含在所述重叠区域中的所述电极的体积为包含在所述重叠区域中的所述发热部的体积以下。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电极具有:

线形部(2411、2421),该线形部具有规定的线宽;以及

宽幅部(2412、2422),该宽幅部形成为至少包含在所述非发热区域中,且该宽幅部的线宽比所述规定的线宽宽,

所述热扩散促进部是所述宽幅部。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电极具有蜿蜒部(2413、2423),该蜿蜒部至少从所述非发热区域经所述发热区域而在所述非发热区域蜿蜒地延伸,

所述热扩散促进部是所述蜿蜒部。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电极具有:

线形部(2411、2421),该线形部具有规定的线宽;以及

第一分支部(2414、2424),该第一分支部形成为至少包含在所述非发热区域中且从所述线形部分支,

所述热扩散促进部是所述第一分支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电极具有第二分支部(2415、2425),该第二分支部形成为至少包含在所述发热区域中且从所述第一分支部分支。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部具有多个直线部(221),该多个直线部每隔规定间隔地配置,

所述多个电极具有多个矩形散热部(2416、2426),该多个矩形散热部形成为至少包含在所述非发热区域中且形成一边比所述多个直线部的宽度长的矩形形状,

所述多个矩形散热部之间的最小长度比所述多个直线部的间隔短,

所述热扩散促进部是所述多个矩形散热部。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部具有多个直线部(221),该多个直线部每隔规定间隔地配置,

所述多个电极具有多个蜂窝状散热部(2417、2427),该多个蜂窝状散热部形成为至少包含在所述非发热区域中且形成一边比所述多个直线部的宽度长的六边形形状,

所述多个蜂窝状散热部之间的最小长度比所述多个直线部的间隔短,

所述热扩散促进部是所述多个蜂窝状散热部。


技术总结
本发明的加热器装置具备:通过通电而发热的面状的发热部(22);具有配置于所述发热部的一面侧的面状的多个电极(241、242),并且基于所述多个电极之间的静电容量的变化来对物体向所述多个电极的接近或接触进行检测的检测电路(30);以及基于所述检测电路的检测结果来对向所述发热部通电的通电量进行控制的控制部(40)。所述发热部和所述多个电极彼此平行地配置,在沿所述多个电极以及所述发热部的垂直方向投影所述多个电极以及所述发热部时,构成有存在所述发热部的发热区域和不存在所述发热部的非发热区域,所述多个电极具有热扩散促进部(2412~2417、2422~2427),该热扩散促进部形成为至少包含在所述非发热区域中且促进使从所述发热部传播的热沿所述多个电极的面方向扩散的热扩散。

技术研发人员:田中祐介;石川公威;关秀树;山抱弘和;土门立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株式会社电装
技术研发日:2018.10.11
技术公布日:2020.05.29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