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路板用封装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43408发布日期:2020-08-05 02:08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路板用封装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路板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路板用封装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电路板的名称有:陶瓷电路板,氧化铝陶瓷电路板,氮化铝陶瓷电路板,线路板,pcb板,铝基板,高频板,厚铜板,阻抗板,pcb,超薄线路板,超薄电路板,印刷(铜刻蚀技术)电路板等。电路板使电路迷你化、直观化,对于固定电路的批量生产和优化用电器布局起重要作用。电路板可称为印刷线路板或印刷电路板,英文名称为pcb、fpc线路板(fpc线路板又称柔性线路板柔性电路板是以聚酰亚胺或聚酯薄膜为基材制成的一种具有高度可靠性,绝佳的可挠性印刷电路板。具有配线密度高、重量轻、厚度薄、弯折性好的特点。)和软硬结合板fpc与pcb的诞生与发展,催生了软硬结合板这一新产品。因此,软硬结合板,就是柔性线路板与硬性线路板,经过压合等工序,按相关工艺要求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fpc特性与pcb特性的线路板。

专利号cn206442576u公布了一种电路板用封装散热结构,包括电路板本体,所述电路板本体上表面设置有散热装置,散热装置包括主散热板,主散热板上均匀布置有若干分散热板,分散板上均匀布置有若干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包括一级散热翅片,一级散热翅片上设有两个二级散热翅片,每个二级散热翅片上设有两个三级散热翅片。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电路板本体表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布置有多级散热板和散热翅片使得散热效果更加明显,极大的提高了散热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前景。

上述专利具有以下缺点:1、散热效果差,无法有效地对电路板进行散热,散热功率低,不能循环散热;2、未采用双重散热机构,对电路板的散热面积小,无法快速的散热。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电路板用封装散热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路板用封装散热结构,设计新颖,便于操作且使用效果好,旨在通过横、竖向水槽和微型汲水泵,可利用循环散热的方式,有效地对电路板进行散热,提升散热效果,提高散热功率;通过微型散热扇和散热槽,可采用双重散热机构,增大电路板的散热面积,快速的进行散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路板用封装散热结构,包括散热机构板,所述散热机构板内部开设有多个的竖向水槽和横向水槽,所述竖向水槽和横向水槽之间相互连通,所述散热机构板左右两端外侧壁上均焊接安装有循环水箱,所述循环水箱内部固定安装有微型汲水泵,所述循环水箱上下两端连通安装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连通于散热机构板内部的横向水槽,所述散热机构板表面开设有多个的散热槽,所述散热机构板上端固定安装有出气栅,所述散热机构板下端焊接安装有散热箱,所述散热箱内部固定安装有两个的微型散热扇,所述散热箱下端固定安装有进气栅。

可选的,所述散热槽上开设有螺旋气体槽、导气槽和进气槽,所述导气槽位于进气槽下端,所述螺旋气体槽位于导气槽下端,所述螺旋气体槽内设置有多个的螺旋槽。

可选的,所述微型散热扇上固定安装有旋转马达,所述旋转马达上端固定安装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上端焊接安装有叶盘,所述叶盘上固定安装有扇叶。

可选的,所述微型汲水泵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流水口,所述微型汲水泵内部中心安装泵轴,所述泵轴上固定安装有泵叶。

可选的,所述散热槽在散热机构板表面上设置于每个竖向水槽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设计新颖,便于操作且使用效果好,通过设有横、竖向水槽和微型汲水泵,微型汲水泵固定安装于循环水箱中,横向水槽、竖向水槽和循环水箱中注满冷凝水,打开电源开关,微型汲水泵通电工作,泵轴旋转,带动泵叶转动,形成循环水流,水流从微型汲水泵一端的流水口流入,从微型汲水泵另一端的流水口流出,通过连通的连接管流至横向水槽和竖向水槽中,带动横向水槽和竖向水槽中的冷凝水循环流动,以此,来带走电路板上大量的热,达到散热的目的,如此,可利用循环散热的方式,有效地对电路板进行散热,提升散热效果,提高散热功率。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有微型散热扇和散热槽,打开电源开关,旋转马达通电工作,带动转动轴转动,转动轴带动叶盘旋转,叶盘带动扇叶旋转,形成气流,将气流通过散热槽的进气槽进入,经过导气槽导入至螺旋气体槽,螺旋气体槽内设置有螺旋槽,螺旋槽呈螺旋结构,可将气流形成螺旋气流,对电路板进行散热,增大散热电路板的散热面积,如此,可采用双重散热机构,增大电路板的散热面积,快速的进行散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电路板用封装散热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电路板用封装散热结构的散热槽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电路板用封装散热结构的微型散热扇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电路板用封装散热结构的微型汲水泵结构示意图。

图中:1.散热箱;2.连接管;3.循环水箱;4.微型汲水泵;5.竖向水槽;6.散热槽;7.出气栅;8.横向水槽;9.散热机构板;10.进气栅;11.微型散热扇;12.螺旋气体槽;13.螺旋槽;14.导气槽;15.进气槽;16.旋转马达;17.叶盘;18.扇叶;19.转动轴;20.流水口;21.泵叶;22.泵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将结合图1~图4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电路板用封装散热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

参考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路板用封装散热结构,包括散热机构板9,所述散热机构板9内部开设有多个的竖向水槽5和横向水槽8,所述竖向水槽5和横向水槽8之间相互连通,所述散热机构板9左右两端外侧壁上均焊接安装有循环水箱3,所述循环水箱3内部固定安装有微型汲水泵4,所述循环水箱3上下两端连通安装有连接管2,所述连接管2连通于散热机构板9内部的横向水槽8,所述散热机构板9表面开设有多个的散热槽6,所述散热机构板9上端固定安装有出气栅7,所述散热机构板9下端焊接安装有散热箱1,所述散热箱1内部固定安装有两个的微型散热扇11,所述散热箱1下端固定安装有进气栅10,利用了循环散热的方式和双重散热机构,有效地对电路板进行散热,提升散热效果,提高散热功率,快速的进行散热。

参照图2所示,所述散热槽6上开设有螺旋气体槽12、导气槽14和进气槽15,所述导气槽14位于进气槽15下端,所述螺旋气体槽12位于导气槽14下端,所述螺旋气体槽12内设置有多个的螺旋槽13,散热槽6用于增大电路板的散热面积,快速的进行散热。

参照图3所示,所述微型散热扇11上固定安装有旋转马达16,所述旋转马达16上端固定安装有转动轴19,所述转动轴19上端焊接安装有叶盘17,所述叶盘17上固定安装有扇叶18,微型散热扇11采用双重散热机构,增大电路板的散热面积,快速的进行散热。

参照图4所示,所述微型汲水泵4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流水口20,所述微型汲水泵4内部中心安装泵轴22,所述泵轴22上固定安装有泵叶21,微型汲水泵4利用循环散热的方式,有效地对电路板进行散热,提升散热效果,提高散热功率。

参照图1所示,所述散热槽6在散热机构板9表面上设置于每个竖向水槽5之间,散热槽6增大了电路板的散热面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路板用封装散热结构,使用时,微型汲水泵4和微型散热扇11均由外界电源控制供电,通过设有横、竖向水槽和微型汲水泵4,微型汲水泵4固定安装于循环水箱3中,横向水槽8、竖向水槽5和循环水箱3中注满冷凝水,打开电源开关,微型汲水泵4通电工作,泵轴22旋转,带动泵叶21转动,形成循环水流,水流从微型汲水泵4一端的流水口20流入,从微型汲水泵4另一端的流水口20流出,通过连通的连接管2流至横向水槽8和竖向水槽5中,带动横向水槽8和竖向水槽5中的冷凝水循环流动,以此,来带走电路板上大量的热,达到散热的目的,如此,可利用循环散热的方式,有效地对电路板进行散热,提升散热效果,提高散热功率;通过设有微型散热扇11和散热槽6,打开电源开关,旋转马达16通电工作,带动转动轴19转动,转动轴19带动叶盘17旋转,叶盘17带动扇叶18旋转,形成气流,将气流通过散热槽6的进气槽15进入,经过导气槽14导入至螺旋气体槽12,螺旋气体槽12内设置有螺旋槽13,螺旋槽13呈螺旋结构,可将气流形成螺旋气流,对电路板进行散热,增大散热电路板的散热面积,如此,可采用双重散热机构,增大电路板的散热面积,快速的进行散热。

上述微型汲水泵4为市面上一种常见的bsp40160tac型号;上述微型散热扇11为市面上一种常见的xd3007型号。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电路板用封装散热结构,包括散热箱1;连接管2;循环水箱3;微型汲水泵4;竖向水槽5;散热槽6;出气栅7;横向水槽8;散热机构板9;进气栅10;微型散热扇11;螺旋气体槽12;螺旋槽13;导气槽14;进气槽15;旋转马达16;叶盘17;扇叶18;转动轴19;流水口20;泵叶21;泵轴22,上述电器元件均为现有技术产品,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使用的需要,选取、安装并完成电路的调试作业,确保各用电器均能正常工作,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本申请人在这里不做具体限制。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