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息的辅助回复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10135阅读:328来源:国知局
短信息的辅助回复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短信息的辅助回复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手机、电脑等终端已得到广泛普及,人们的沟通和交流更加方便快捷,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即使身处世界各地,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不受限制的通信。人们越来越频繁的利用终端发送手机短信或即时通信消息等短消息进行日常交流和沟通,每天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

为了辅助用户回复短信息,目前,主要通过在终端中预先设置并存储常用短语、日常高频用语等信息,当用户回复信息时,由用户手动选择预先存储的信息进行回复,以提高回复速度。但预先存储的信息并不具有针对性,不能确切的与当前的情景相匹配,同时存储的信息也不能太多,因为太多的信息会增加用户选择的时间和难度,反而降低了回复速度。而且,现有技术中均是针对来电进行快速回复,当接收到短信息时,则需要用户手动输入信息进行回复,终端还不能针对接收到的短信息进行快速回复。

综上所述,现有的终端尚不能辅助用户有针对性的快速回复短信息,不够智能化和人性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短信息的辅助回复方法和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终端不能辅助用户有针对性的快速回复短信息的技术问题,提高终端的智能化和人性化程度。

为达以上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短信息的辅助回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当终端接收到短信息后,对所述短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是否需要回复;

当需要回复时,获取用户的属性信息,根据所述短信息的内容和所述属性信息生成答复信息。

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短信息的内容和所述属性信息生成答复信息包括:

分析所述短信息的内容,确定所述短信息所属会话类型;

根据预设的会话类型与属性信息的映射关系,获取对应的属性信息,根据所述属性信息生成答复信息。

优选地,所述属性信息包括用户的位置信息、用户的运动状态信息、用户的生理信息、用户的日程安排信息和用户所在位置的环境信息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短信息的内容和所述属性信息生成答复信息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当所述短信息的发送人在自动回复名单内时或/和用户没有在设定时间内回复所述短信息时,自动回复所述答复信息;或者,

当用户回复所述短信息时,自动向用户推送所述答复信息。

优选地,所述判断是否需要回复包括:

判断所述短信息是否为会话信息;

当为会话信息时,判定需要回复;

当为非会话信息时,判定不需要回复。

本发明同时提出一种短信息的辅助回复装置,包括:

判断模块,用于当终端接收到短信息后,对所述短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是否需要回复;

获取模块,用于当需要回复时,获取用户的属性信息;

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短信息的内容和所述属性信息生成答复信息。

优选地,所述生成模块用于:

分析所述短信息的内容,确定所述短信息所属会话类型;根据预设的会话类型与属性信息的映射关系,获取对应的属性信息,根据所述属性信息生成答复信息。

优选地,还包括处理模块,所述处理模块用于:

当所述短信息的发送人在自动回复名单内时或/和用户没有在设定时间内回复所述短信息时,自动回复所述答复信息;或者,当用户回复所述短信息时,自动向用户推送所述答复信息。

优选地,所述判断模块用于:

判断所述短信息是否为会话信息;当为会话信息时,判定需要回复;当为非会话信息时,判定不需要回复。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短信息的辅助回复方法,通过自动分析接收到的短信息,并自动获取用户的属性信息,根据接收到的短信息的内容和用户的属性信息,自动生成针对该短信息的答复信息,实现了辅助用户有针对性的快速回复短信息,提高了终端的智能化和人性化程度,提升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短信息的辅助回复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判断是否需要回复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短信信息的内容和属性信息生成答复信息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短信息的辅助回复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短信息的辅助回复方法第三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短信息的辅助回复方法第四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7是本发明短信息的辅助回复方法第五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8是本发明短信息的辅助回复装置第一实施例的模块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短消息的辅助回复装置第二实施例的模块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参见图1,提出本发明短信息的辅助回复方法第一实施例,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1、当终端接收到短信息后,对短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是否需要回复。当需要回复时,执行步骤s12;当不需要回复时,结束流程。

具体的,每当终端接收到短信息后,立即对该短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是否需要对该短信息进行回复。通常,短信息主要包括会话信息、广告信息、 通知信息等类别,对于广告信息和通知信息通常是不需要回复的,因此只有会话信息才需要回复。因此,如图2所示,判断短信息是否需要回复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s111、判断短信息是否为会话信息。当短信息为会话信息时,执行步骤s112;当短信息为非会话信息时,执行步骤s113。

s112、判定需要回复。

s113、判定不需要回复。

步骤s111中,对于是否为会话信息的判断,可以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分析发送短信息的号码,广告信息和通知信息的号码通常不是手机号,当发送短信息的号码不是手机号码时,则可以判定该短信息为非会话信息;第二种方式是读取短信息,分析短信息的内容,通过文义分析、关键字抓取等方式来判定该短信息是否为会话信息。可选地,也可以将上述两种方式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可以获得更准确的分析结果。

本发明所述的短信息,包括手机短信(sms)、即时通信消息(即时通信软件如qq、微信等发送的消息)等。

s12、获取用户的属性信息。

所述属性信息包括用户的位置信息、用户的运动状态信息、用户的生理信息、用户的日程安排信息和用户所在位置的环境信息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用户的运动状态信息,包括用户的速度信息、加速度信息、运动轨迹等信息,以确定用户当前处于静止状态还是运动状态,如果是运动状态,进一步确定用户是在散步、跑步还是乘车等。

用户的生理信息,包括用户的心率信息、血压信息、脉搏信息等。

用户所在位置的环境信息,包括用户所在位置的天气信息、温度信息、大气信息等。

具体的,终端可以通过电子罗盘、陀螺仪、gps等传感器(如)获取用户的位置信息、速度信息、加速度信息等位置信息和运动状态信息,通过生理检测传感器获取用户的心率信息、血压信息、脉搏信息等生理信息,通过日历、记事本等应用获取用户的日程安排信息,通过网络、应用或传感器获取用户所在位置的天气信息、温度信息、大气信息等环境信息。

通过位置信息、地图信息、运动轨迹和运动状态记录等信息可以获知用户当前所做的事情。根据呆在具有属性的建筑物(加油站、医院、公路、药店、商场、学校、饭店、公司、家等等)和停留的时长,可以判断用户的行为,如吃饭、购物、买书、跑步、加油、爬山、游玩、睡觉、出差、上班、看病、回家路上、开车、在家等等。通过日程安排信息以及当前的时间,可以获知当前用户所作的事情。通过对日常运动轨迹和运动强度的分析比较,以及有无去医院药店等的情况,或者获取的生理信息,可以获知用户的身体健康状况。通过日程安排信息和运动轨迹及其停留时长可以获知用户的工作忙碌状况。

s13、根据短信息的内容和属性信息生成答复信息。

本步骤s13中,终端综合分析短信息的内容和获取的用户的属性信息,生成针对该短信息的答复内容。

优选地,可以通过如图3所示的方法生成答复信息,包括以下步骤:

s131、分析短信息的内容,确定短信息所属会话类型。

以日常会话为例,日常的会话主要包括在哪儿、做什么、身体如何、天气如何、吃饭了吗、有时间吗、工作是否忙碌等会话内容,根据上述会话内容,可以将日常会话分为时间类、地点类、事件类、天气类、问候类等会话类型。

终端通过读取分析短信息的内容,并获取短信息的文义或/和关键字,从而确定短信息所属的会话类型。例如:若短信息的内容为询问用户在做什么,则确定属于事件类会话;若短信息的内容为询问天气,则确定属于天气类会话;若短信息的内容为询问身体状况,则确定属于问候类会话;若短信内容为询问用户在哪儿,则确定属于地点类会话。

s132、根据预设的会话类型与属性信息的映射关系,获取对应的属性信息,根据属性信息生成答复信息。

可以根据人类日常语言会话习惯,预先建立日常会话和用户的属性信息的映射关系,例如,时间类会话可以映射到日程安排信息,地点类会话可以映射到位置信息,事件类会话可以映射到运动状态等行为信息,天气类会话可以映射到天气等环境信息,等等。一种类型的会话可以对应一种属性信息,也可以对应至少两种属性信息。

例如,若短信息的会话类型为地点类,则根据映射关系获取地点信息, 根据当前的地点信息生成答复信息;若短信息的会话类型为事件类,则根据映射关系获取地点信息、日程安排信息和运动状态信息,综合地点信息、日程安排信息和运动状态信息获知用户当前行为状态,生成答复信息;若短信息的会话类型为天气类,则根据映射关系获取天气、温度、大气等环境信息,根据环境信息生成答复信息。

举例而言:当收到“你在哪”等类似信息时,终端可以根据自带的gps获取位置信息,并根据地图信息获取位置的文字描述信息,也可以根据个人设置的家和公司等常用位置,生成答复信息;当收到“你做什么呢?”等类似信息时,终端可以通过用户所处的场所判断行为,在公园可以判断为游玩,在山上可以判断为爬山,在商圈可以判断为逛街,同时可以辅助利用陀螺仪、电子罗盘等传感器更加精确的生成用户的活动模式,据此生成答复信息;当收到“你身体如何?”等类似信息时,可以根据用户的运动轨迹获取用户的身体健康状况,据此生成答复信息。

终端自动生成答复信息后,可以自动回复该答复信息,也可以存储该答复信息,待用户回复该短信息时,再自动向用户推送该答复信息,以供用户选择、编辑或发送。

本实施例的短信息的辅助回复方法,通过自动分析接收到的短信息,并自动获取用户的属性信息,根据接收到的短信息的内容和用户的属性信息,自动生成针对该短信息的答复信息,实现了辅助用户有针对性的快速回复短信息,提高了终端的智能化和人性化程度,提升了用户体验。

参见图4,提出本发明短信息的辅助回复方法第二实施例,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21、当终端接收到短信息后,对短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是否需要回复。当需要回复时,执行步骤s22;当不需要回复时,结束流程。

s22、获取用户的属性信息。

s23、根据短信息的内容和属性信息生成答复信息。

本实施例中,步骤s21-s23分别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步骤s11-13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s24、获取短信息的发送人,判断发送人是否在自动回复名单内。当在自动回复名单内时,执行步骤s25;当不在自动回复名单内时,执行步骤s26。

本实施例中,终端可以预设一自动回复名单,用户可以预先将重要或亲 密的联系人拉入自动回复名单中。终端获取发送短信息的号码,获取该号码对应的发送人,判断该发送人是否在预设的自动回复名单内。

s25、自动回复答复信息。

当短信息的发送人在自动回复名单内时,则向该发送人自动回复答复信息。

进一步地,终端还对自动回复的信息进行标记,以使用户获知哪些信息是自动回复的,方便用户查看和管理。

s26、不予自动回复。

当短信息的发送人不在自动回复名单内时,则不予自动回复。终端可以将该答复信息存储起来,待用户回复该短信息时,再自动向用户推送该答复信息,以供用户选择、编辑或发送。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自动回复名单,当终端接收到重要或亲密的联系人的短信息时,则辅助用户自动回复信息,避免用户因为疏忽或忙碌而没有及时回复造成损失,进一步提高了终端的智能化和人性化程度,极大的提升了用户体验。

参见图5,提出本发明短信息的辅助回复方法第三实施例,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31、当终端接收到短信息后,对短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是否需要回复。当需要回复时,执行步骤s32;当不需要回复时,结束流程。

s32、获取用户的属性信息。

s33、根据短信息的内容和属性信息生成答复信息。

本实施例中,步骤s31-s33分别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步骤s11-13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s34、判断用户是否在设定时间内回复了短信息。若用户没有在设定时间内回复短信息时,执行步骤s35;若用户在设定时间内回复了短信息,则结束流程。

具体的,终端计算已接收到该短信息多少时间,当计算结果超过设定时间时,进一步判断用户是否已回复该短信息。当计算过程中,计算结果还没有超过设定时间前,就检测到用户回复短信息时,则终止计算过程。

s35、自动回复答复信息。

当短信息的发送人在自动回复名单内时,则向该发送人自动回复答复信 息。

进一步地,终端还对自动回复的信息进行标记,以使用户获知哪些信息是自动回复的,方便用户查看和管理。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迟延时间,当超过迟延时间用户没有及时回复接收到的短信息时,终端则辅助用户自动回复信息,避免用户因为疏忽或忙碌而没有及时回复而造成损失,进一步提高了终端的智能化水平和人性化程度,极大的提升了用户体验。

参见图6,提出本发明短信息的辅助回复方法第四实施例,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41、当终端接收到短信息后,对短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是否需要回复。当需要回复时,执行步骤s42;当不需要回复时,结束流程。

s42、获取用户的属性信息。

s43、根据短信息的内容和属性信息生成答复信息。

本实施例中,步骤s41-s43分别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步骤s11-13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s44、判断用户是否在设定时间内回复了短信息。若用户没有在设定时间内回复短信息,则执行步骤s45;若用户在设定时间内回复了短信息,则结束流程。

具体的,终端计算已接收到该短信息多少时间,当计算结果超过设定时间时,进一步判断用户是否已回复该短信息。当计算过程中,计算结果还没有超过设定时间前,就检测到用户回复短信息时,则终止计算过程。

s45、获取短信息的发送人,判断发送人是否在自动回复名单内。当在自动回复名单内时,执行步骤s46;当不在自动回复名单内时,执行步骤s47。

具体的,当用户没有在设定时间内回复短信息,进一步获取发送短信息的号码,获取该号码对应的发送人,判断该发送人是否在预设的自动回复名单内。

s46、自动回复答复信息。

当用户没有在设定时间内回复短信息,且短信息的发送人在自动回复名单内时,则向该发送人自动回复答复信息。

进一步地,终端还对自动回复的信息进行标记,以使用户获知哪些信息是自动回复的,方便用户查看和管理。

s47、不予自动回复。

当虽然用户没有在设定时间内回复短信息,但短信息的发送人不在自动回复名单内时,则不予自动回复。终端可以将该答复信息存储起来,待用户回复该短信息时,再自动向用户推送该答复信息,以供用户选择、编辑或发送。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迟延时间和自动回复名单,当终端接收到重要或亲密的联系人的短信息时,没有在迟延时间内及时回复,则辅助用户自动回复信息,避免用户因为疏忽或忙碌而没有及时回复造成损失,进一步提高了终端的智能化和人性化程度,极大的提升了用户体验。

参见图7,提出本发明短信息的辅助回复方法第五实施例,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51、当终端接收到短信息后,对短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是否需要回复。当需要回复时,执行步骤s52;当不需要回复时,结束流程。

s52、获取用户的属性信息。

s53、根据短信息的内容和属性信息生成答复信息。

本实施例中,步骤s51-s53分别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步骤s11-13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s54、当用户回复该短信息时,自动向用户推送答复信息。

具体的,当用户进入回复该短信息的界面时,终端自动向用户推送针对该短信息自动生成的答复信息。推送方式可以为:自动弹出显示答复信息的节目,用户可以选择确定、编辑或放弃,选择确定则直接发送该答复信息,选择编辑则进入编辑界面编辑该答复信息,选择放弃则舍弃该答复信息;或者,答复信息自动生成在信息编辑框,用户可以在编辑框内删除或编辑该答复信息、添加新的信息,然后手动选择发送。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自动推送功能,当用户回复短信息时,则向用户自动推送生成的答复信息供用户选择、编辑或发送,使得用户可以快速回复信息,提升了用户体验。

参见图8,提出本发明短信息的辅助回复装置第一实施例,所述装置应用于终端,包括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或者个人电脑等固定终端。所述装置包括判断模块10、获取模块20和生成模块30,其中:

判断模块10:用于当终端接收到短信息后,对该短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是否需要回复。

具体的,判断模块20判断短信息是否为会话信息;当为会话信息时,判定需要回复;当为非会话信息时,判定不需要回复。

获取模块20:用于当判断模块判定需要回复时,获取用户的属性信息。

所述属性信息包括用户的位置信息、用户的运动状态信息、用户的生理信息、用户的日程安排信息和用户所在位置的环境信息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获取模块20可以通过传感器、应用、网络等获取上述属性信息。

生成模块30:用于根据短信息的内容和用户的属性信息生成答复信息。

优选地,生成模块30分析短信息的内容,确定短信息所属会话类型;根据预设的会话类型与属性信息的映射关系,获取对应的属性信息,根据属性信息生成答复信息。

本实施例的短信息的辅助回复装置,通过自动分析接收到的短信息,并自动获取用户的属性信息,根据接收到的短信息的内容和用户的属性信息,自动生成针对该短信息的答复信息,实现了辅助用户有针对性的快速回复短信息,提高了终端的智能化和人性化程度,提升了用户体验。

参见图9,提出本发明短信息的辅助回复装置第二实施例,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是增加了一处理模块40,所述处理模块40用于:

当短信息的发送人在自动回复名单内时或/和用户没有在设定时间内回复短信息时,自动回复答复信息;或者,当用户回复短信息时,自动向用户推送答复信息。

进一步地,处理模块40自动回复答复信息后,还对自动回复的信息进行标记,以使用户获知哪些信息是自动回复的,方便用户查看和管理。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自动回复名单或/和迟延时间,可以实现辅助用户自动回复信息,避免用户因为疏忽或忙碌而没有及时回复造成损失,进一步提高了终端的智能化和人性化程度,极大的提升了用户体验。

应当理解,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短信息的辅助回复装置与短信息的辅助回复方法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方法实施例,且方法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在装置实施例中均对应适用,这里不再赘述。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 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局限本发明的权利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实质,可以有多种变型方案实现本发明,比如作为一个实施例的特征可用于另一实施例而得到又一实施例。凡在运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均应在本发明的权利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