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受话器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23123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受话器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扬声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受话器防水结构。



背景技术:

受话器也叫听筒,英文为Receiver。一种在无声音泄漏(或按ITU标准的3.2型高/低泄漏环)条件下将音频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信号的电声器件,广泛用于移动电话、固定电话及助听器等通信终端设备中,实现音频(语音、音乐)重放。

传统动铁受话器在制作过程中为了提高低频段的声压级,会在铁盒的外壳上进行打孔来达到提高低频段的声压级,这样就会导致受话器遇水时,水会沿着这个孔流到受话器的后腔,这样水会对后腔中的马达等电气进行破坏,导致产品损坏。

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动铁受话器结构,如图1所示,通过在铁盒的背部穿孔达到提高后腔的流量,以便提高声压级。然后使用正常的防尘网对该穿孔进行封闭(如图2所述),这样的布网只有起到防尘的作用,对于水流等液体会随着布网的孔洞流入后腔内,然后对马达等电气进行腐蚀或损坏等。

因此,为了提高低频段的声压级而设置的外壳上的孔洞,反而给防水方面造成了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基于此类受话器目前使用了布网,这样会导致受话器遇到水或其他液体时,水或液体会经过布网的孔洞流入到受话器的后腔里面,受话器的后腔中有马达、锷铁、导线等电气元件,这液 体会受话器中的元器件进行破坏,导致受话器损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受话器防水结构,包括受话器外壳、防水膜,具体的:

所述受话器外壳底部设置有用于提高声压级的孔洞;

所述防水膜固定在所述受话器外壳底部,并且所述防水膜覆盖所述孔洞。

优选的,所述防水膜具体由布网层和防水涂料层构成,所述防水涂料包括:聚四氟乙烯、丙烯酸或者聚氨酯,具体的:

所述布网层的目数大于等于200目;所述防水涂料层位于所述布网层表面,其中,防水涂料包裹住构成所述布网层的各条网道。

优选的,所述防水膜具体由布网层和防水涂料层构成,所述防水涂料包括:聚四氟乙烯,具体的:

所述布网层的目数在150目与200目之间;所述防水涂料层位于所述布网层上,其中,防水涂料以层叠的方式加工在所述布网层上。

优选的,所述防水膜为圆形结构,所述受话器外壳底部用于固定所述防水膜的区域设置有一圈胶水槽,具体的:

所述胶水槽为环形结构,外环的直径大于等于所述防水膜的直径;

所述胶水槽的内环上设置有一个或者多条溢胶槽,所述溢胶槽与所述胶水槽连同。

优选的,所述溢胶槽为锥形结构,其中,锥底与所述胶水槽相连同,锥顶朝向孔洞。

优选的,所述溢胶槽为锥形结构,其中,锥底与所述胶水槽相连同;锥顶与锥底中心构成的连线,以及锥底中心与孔洞中心构成连线之间相差预定角度。

优选的,所述胶水槽的底部表面具有网格结构。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引入了防水膜,替代已有的简单布网结构,从而实现了对孔洞的防水处理,进一步对于后腔中有马达、锷铁、导线等电气元件的正常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在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现方案中,还为防水膜与受话器之间的粘贴稳定性提供了改进思路,通过设置溢胶槽、胶水槽结构等,使得粘贴防水膜的稳定性得到有效的改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现有的一种带孔洞的受话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覆盖布料后的受话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水膜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防水膜结构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防水膜结构的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受话器防水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受话器防水结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受话器防水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受话器防水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受话器防水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 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受话器防水结构,包括受话器外壳、防水膜2,其中,受话器是语言通信中把电信号转换成相应的声信号而紧密耦合于耳朵的一种电声换能器,它的频率范围一般为300-3400Hz,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受话器防水结构适用于当前存在的各种型号的产品。所述受话器防水结构具体为:

所述受话器外壳底部设置有用于提高声压级的孔洞1。

其中,孔洞1的大小和孔洞1位置的选择,可以根据已有的孔洞与声压级对应关系技术来完成,因此,在此不展开一一赘述。

所述防水膜2固定在所述受话器外壳底部,并且所述防水膜覆盖所述孔洞1。

本实用新型引入了防水膜2,替代已有的简单布网结构,从而实现了对孔洞1的防水处理,进一步对于后腔中有马达、锷铁、导线等电气元件的正常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在本实施例实现过程中,除了利用现有可以采购的防水膜2外,还提供了一种防水膜2的加工制造方法,以达到工业制造的受话器的防水要求。本实用新型扩展方案中提供的一种防水膜2具体由布网层和防水涂料层构成,所述防水涂料包括:聚四氟乙烯、丙烯酸或者聚氨酯,具体的:

所述布网层的目数大于等于200目;所述防水涂料层位于所述布网层表面,其中,防水涂料包裹住构成所述布网层的各条网道。

在本扩展方案中以聚四氟乙烯为例,其中,制造过程中将透气布网涂覆或 镀上一层聚四氟乙烯,如图3所示,所述聚四氟乙烯材料附着在布网的网道上,其中,所述网道即构成布网的横向的轨道和纵向的轨道。利用聚四氟乙烯为固体中最小的表面张力的特性,这样水分子流到有聚四氟乙烯布网的表面会凝结成水珠,并透不过这样布网的网孔,从而达到水或液体进入不了产品的后腔内(即受话器底壳内部),从而达到了受话器防水的效果,如图3,使用较密的布网(大于200目)只在表面涂上一层聚四氟乙烯即可达到防水效果。

在上述扩展方案中,所提供的一种防水膜2的结构是利用防水涂料附着在布网的网络网道上的方式形成,这种结构透气性能比较好。然而,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一种可行的防水膜2结构,在另一种可扩展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防水膜2具体由布网层和防水涂料层构成,所述防水涂料包括:聚四氟乙烯,具体的:

所述布网层的目数在150目与200目之间;所述防水涂料层位于所述布网层上,其中,防水涂料以层叠的方式加工在所述布网层上。

在本扩展方案中以聚四氟乙烯膜(Polytetrafluoroethylene,简写为PTFE)为例,其中,制造过程由的高分子防水透气材料聚四氟乙烯膜加上布网复合而成,相应符合而成的防水膜2俯视图和截面图分别如图4和图5所示,这样每平方厘米薄膜上排列着几亿个不规则的小孔,达到透气不透水的效果。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水分子和聚四氟乙烯材料表面张力的差异达到防水的效果,从而达到受话器防水。

本实施例实现过程中,所述防水膜2具体可以为矩形结构、圆形结构或者还可以是根据特定封装结构、美学要求定制而成的形状。在本实施例后续方案中,重点以圆形结构为例进行阐述,所述受话器外壳底部用于固定所述防水膜2的区域设置有一圈胶水槽3,如图6和图7所示,具体的:

所述胶水槽3为环形结构,外环31的直径大于等于所述防水膜31的直径;所述胶水槽3的内环32上设置有一个或者多条溢胶槽4,所述溢胶槽4与所述胶水槽3连同。

所述胶水槽3和溢胶槽4优选的是在受话器外壳加工制造时,通过冲压制作而成。其冲压的深度和宽度可以根据具体使用的胶水特性做相应的调整,通常情况下,胶水的流动性越好、并且固化后膨胀系数越小,则相应的溢胶槽4会做的越浅;若胶水固化后膨胀系数越大,则相应的溢胶槽4会冲压的稍许深一些。

在本实施例扩展方案中,通过提供一种胶水槽和溢胶槽的组合结构,改善了现有技术中粘贴防水膜2和受话器外壳底部时,可能产生的空气缝隙。因为,胶水自身就不可避免的存在气泡,传统的采用光面的受话器外壳底部与布网进行粘贴,有一定概率会因为空气气泡产生缝隙,而通过所示胶水槽和溢胶槽的组合结构,则能够克服所述因为空气气泡产生缝隙问题。

另一方面,溢胶槽4为工业上胶操作中可能存在的过度上胶提供了弹性的空间。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为了达到更好的贴合效果,理想的情况是要给所述胶水槽3注入饱和的胶水(即胶水能铺平所属胶水槽3的槽内空间),然而,实际情况中因为胶水自身有粘附性,因此,即便是机械自动上胶,也会出现过度上胶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有一种做法就是以欠饱和的方式注入胶水,但是,这种方式又会带来贴合效果的不一致问题(即贴合后,粘贴面图形不规整,不规整的粘贴图形容易在使用一定时间后,产生部分区域剥落等问题)。本实施例的上述扩展方案中的溢胶槽4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允许在上胶设备中输入饱和注胶参数,并在出现部分过度上胶情况下,由所述溢胶槽4来消化多余的胶水。避免了可能发生的胶水向胶水槽3的外环31以外区域溢出,后者溢 出方式不仅会影响器件的美观,也会给粘贴稳定性造成影响。

本实用新型实施还对于上述溢胶槽结构提供了几种可选的细化实现方案,其中第一种如图8所示,所述溢胶槽为锥形结构,其中,锥底41与所述胶水槽相连同,锥顶42朝向孔洞1。

另外第二种如图9所示,所述溢胶槽为锥形结构,其中,锥底41与所述胶水槽相连同;锥顶42与锥底中心构成的连线,以及锥底中心与孔洞1中心构成连线之间相差预定角度。

上述两种细化实现方式各有用处,相比较而言,第二种方式提供了更大的溢出阻力,可以根据不同的胶水流动特性选择合适的溢胶槽结构。锥形结构是冲压过程中胶容易实现的,并且能够提供逐级变化的溢出阻力(越往锥顶42的方向溢出,溢出阻力越大),但是,除此以外还可以利用矩形、菱形以及不规则形状作为可选的溢胶槽结构,在此不一一赘述。

由于受话器外壳同样会受到腔内声压的影响产生震动,因此,为了避免长期震动对于胶水粘贴面稳定性的影响,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存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案,可以减少所述长期震动对胶水粘贴面稳定性带来的影响。如图10所示,所述胶水槽的底部表面具有网格结构,所述网格结构可以是均匀的,也可以是不规则的,根据具体应用场景而定。其中,所述网格结构可以在冲压或者铸炼所述胶水槽3时,在相应的冲压头或者铸炼磨具中设置,从而得到。相比较平滑的胶水槽结构,该带网格的胶水槽结构可以消散从腔内接受到声压,通过胶水槽表面的不规则震动,减少长期规则震动对胶水粘贴面稳定性带来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各附图中,溢胶槽4的数量4个仅仅是一种可能情况,在具体实现过程中,溢胶槽的数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例如: 生产加工所述受话器外壳的方式是铸炼的方式,则可以相应的多设置一些溢胶槽;而若生产加工所属受话器外壳的方式是冲压式,则考虑加工难易度可以适当少的设置所属溢胶槽。其中,溢胶槽数量越多,能够缓存溢出胶的效果越好,相对应的溢胶槽的深度可以设置的越浅(因为,溢胶槽数量多了,溢出空间就增加,相应的溢胶槽深度便可以设置的浅一些)。其中,当溢胶槽的深度达到一定参数值时,便可以带来一种改进的加工工艺,即通过挤压部分溢胶槽区域上的防水膜,使得胶水可以部分回流,增加胶水槽中的胶水的致密度,进一步达到改善粘贴效果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