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33142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穿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穿戴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能够装载第一电子装置及第二电子装置的穿戴装置。



背景技术:

扩增实境(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是一种实时地计算摄影机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并加上相应图像的技术,这种技术的目标是在屏幕上把虚拟世界套在现实世界并进行互动。目前,市面上已有需要实际移动以完成游戏的手机游戏(例如游戏世界中的地图是现实世界的地图的手机游戏),玩家在进行此类手机游戏时,手机会需要通过全球定位系统(英语: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不断地去定位玩家的实际位置,并且手机在进行游戏时也需要上网,而导致手机相当耗电,进而使得玩家常会因手机电力快速下降而面临手机需要充电的状况。

现在市面上已有移动电源等产品可以随时随地为手机充电,但是移动电源通常会放在手提包或背包内,再拉一条长长的传输线出来连接至手机,不仅外观上无美感,移动电源在手提包或背包内晃动而可能拉扯到传输线,在使用上也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穿戴装置,其可将例如是手机与移动电源的第一电子装置及第二电子装置设置于其上,而直接穿戴在手部与前手臂上,以提供良好的携带性与使用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穿戴装置,适于穿戴于上肢且适于固定第一电子装置及第二电子装置,穿戴装置包括穿戴本体、支撑座及容纳件。穿戴本体包括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其中第一部分适以穿戴于手部,第二部分适以穿戴于手臂。支撑座配置于穿戴本体的第一部分且适于供第一电子装置可拆卸地固定于其上。容纳件配置于穿戴本体的第二部分且适于供第二电子装置可拆卸地固定于其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支撑座可拆卸地固定于穿戴本体的第一部分,穿戴本体的第一部分包括第一固定部,支撑座包括第二固定部,支撑座的第二固定部以扣合、锁固、黏合或以黏扣带毡合的方式固定于穿戴本体的第一部分的第一固定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支撑座包括座体及转动结构,座体通过转动结构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固定部,以使座体适于相对穿戴本体的第一部分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座体适于通过转动结构在相同平面上转动,或转动至不同平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支撑座适于以夹持、卡合、锁固或黏合的方式来固定第一电子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支撑座包括座体及可伸缩地配置于座体的夹持部,其中夹持部适于以夹持的方式固定第一电子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支撑座还包括开关,连动于夹持部,以使夹持部相对于座体移动,而适于供第一电子装置放入或移出于支撑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容纳件包括容纳主体及覆盖部,容纳主体包括开口,第二电子装置适于通过开口进出于容纳主体内,覆盖部覆盖至少一部分的开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覆盖部包括连接于容纳主体的长度可调带体,容纳件还包括配置于长度可调带体及容纳主体上的扣件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覆盖部延伸自容纳主体,以与容纳主体所共同形成用来收容第二电子装置的容纳空间,容纳件还包括配置于覆盖部及容纳主体上的黏扣带组,以调整覆盖部覆盖于且固定于容纳主体的部位,而改变容纳空间的大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穿戴本体的第一部分相连于第二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穿戴本体的第一部分不相连于第二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容纳件固接于穿戴本体的第二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容纳件可拆卸地连接于穿戴本体的第二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电子装置包括手机,第二电子装置包括移动电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穿戴本体的第一部分为手套,穿戴本体的第二部分为臂套。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穿戴装置还包括识别标志,配置在穿戴本体或容纳件上,识别标志具有与穿戴本体或容纳件不同的颜色、形状或材料。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穿戴装置的支撑座可供第一电子装置可拆卸地固定,穿戴装置的容纳件可供第二电子装置可拆卸地固定,支撑座与容纳件分别固定于穿戴本体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穿戴本体的第一部分可穿戴于手部,穿戴本体的第二部分可穿戴于手臂。如此,使用者便能通过本实用新型的穿戴装置将第一电子装置及第二电子装置直接穿戴至手部与手臂上。第一电子装置与第二电子装置以手机与移动电源为例,在用户装配好穿戴装置之后,第一电子装置可位于用户的手背,使用者抬起手便能观看到第一电子装置的屏幕,第二电子装置与第一电子装置的相对位置固定且距离相当近,而可以短的传输线连接两者,以使第二电子装置对第一电子装置充电。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种穿戴装置配戴于手上且装有第一电子装置与第二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穿戴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穿戴装置移除支撑座与容纳件的示意图。

图4是图1的穿戴装置的支撑座的示意图。

图5是图1的穿戴装置的容纳件的示意图。

图6是图1的穿戴装置的支撑座改变角度的示意图。

图7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穿戴装置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

10:第一电子装置;

20:第二电子装置;

100、100a:穿戴装置;

110:穿戴本体;

112:第一部分;

113:第一固定部;

114:第二部分;

120、120a:支撑座;

122:座体;

124:第二固定部;

126:夹持部;

128:转动结构;

129:开关;

130:容纳件;

132:容纳主体;

133:开口;

134:覆盖部;

136:长度可调带体;

138:扣件组;

140:识别标志。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种穿戴装置配戴于手上且装有第一电子装置与第二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图1的穿戴装置的示意图。在图2中特意将第一电子装置10及第二电子装置20取下,以便表示穿戴装置100在未安装第一电子装置10及第二电子装置20下的俯视结构。

请参阅图1与图2,本实施例的穿戴装置100适于穿戴于上肢且适于固定第一电子装置10及第二电子装置20。穿戴装置100包括穿戴本体110、支撑座120及容纳件130。穿戴本体110包括第一部分112与第二部分114,其中第一部分112适以穿戴于上肢的手部,第二部分114适以穿戴于上肢的手臂。更明确地说,穿戴本体110的第一部分112为手套,穿戴本体110的第二部分114为臂套,特别是指前手臂的臂套。在本实施例中,穿戴本体110的第一部分112相连于第二部分114。在其他实施例中,穿戴本体110的第一部分112也可以不相连于第二部分114,或是可拆卸地相连于第二部分114。

支撑座120可拆卸地固定于穿戴本体110的第一部分112且适于供第一电子装置10可拆卸地固定于其上。容纳件130配置于穿戴本体110的第二部分114且适于供第二电子装置20可拆卸地固定于其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装置10以手机,第二电子装置20以移动电源为例。但第一电子装置10及第二电子装置20的种类并不以此为限制。

如图1所示,当使用者在进行需要实际移动以完成游戏的手机游戏时,第一电子装置10可通过本实施例的穿戴装置100被固定在用户的手背,使用者只要抬起手便能够直接观看并触控第一电子装置10的屏幕。在游戏进行过程中,若使用者不需要看第一电子装置10的屏幕的时候,也可以直接将手放下,由于第一电子装置10已经被穿戴装置100固定在手上,使用者不需一直握持的第一电子装置10,手部可以进行其他动作(例如是拿着其他对象或是在骑车时握着手把等),而具有较佳的运用灵活度。

此外,由于第二电子装置20位在第一电子装置10旁,当要通过第二电子装置20对第一电子装置10充电时,只需要很短的传输线连接两者即可。并且,由于第一电子装置10与第二电子装置20的相对位置固定,不会发生因为晃动而拉扯到传输线的状况,可有效地避免第一电子装置10或第二电子装置20的端口受传输线的接头偏移拉扯而受损的状况,也可避免因传输线在晃动过程中脱落的状况。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座120通过夹持的方式来固定第一电子装置10。更明确地说,如图2所示,支撑座120包括座体122及可伸缩地配置于座体122的夹持部126,其中夹持部126用来夹固第一电子装置10。并且,由于夹持部126可相对于座体122伸缩其长度,因此,可以适用于不同尺寸大小的第一电子装置10。当然,支撑座120也可以通过卡合、锁固或黏合等其他方式来固定第一电子装置10,或者,支撑座120的座体122还可以设有防滑件,更进一步地降低第一电子装置10与座体122之间的相对移动机率,支撑座120来固定第一电子装置10的方式并不以上述为限制。

另外,当需要通话时,为了方便使用者随时能够将第一电子装置10取下,图3是图1的穿戴装置移除支撑座与容纳件的示意图。图4是图1的穿戴装置的支撑座的示意图。请参阅图3与图4,穿戴本体110的第一部分112包括第一固定部113,支撑座120包括第二固定部124,在本实施例中,穿戴本体110的第一部分112的第一固定部113例如是卡槽,支撑座120的第二固定部124例如是卡勾。支撑座120的第二固定部124以扣合的方式固定于穿戴本体110的第一部分112的第一固定部113。

当要支撑座120固定于第一部分112时,只要将图4所示的支撑座120的第二固定部124滑入图3所示的第一固定部113且扣合便能够卡固。相反地,当要支撑座120从第一部分112取下时,只要从第二固定部124的外侧向内挤压便可退出于第一固定部113而解除两者之间的卡合关系。

如此一来,当用户例如要接听电话而需要将第一电子装置10取下于穿戴装置100时,只要解除第一固定部113与第二固定部124之间的卡合关系,第一电子装置10便会连同支撑座120一起被取下。当需要将第一电子装置10固定回穿戴装置100时,只要将第一固定部113扣合于第二固定部124即可,使用上相当方便。

当然,支撑座120的第二固定部124也可以用锁固、黏合或以黏扣带毡合等方式固定于穿戴本体110的第一部分112的第一固定部113,并不仅以上述为限制。

图5是图1的穿戴装置的容纳件的示意图。请参阅图3与图5,在本实施例中,容纳件130可拆卸地连接于穿戴本体110的第二部分114,容纳件130例如通过黏扣带毡合于穿戴本体110的第二部分114。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容纳件130也可以通过例如是锁固、黏合或卡合等其他方式可拆卸地连接于穿戴本体110的第二部分114。又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容纳件130也可以固接于穿戴本体110的第二部分114,甚至是与穿戴本体110的第二部分114为一体成型。

如图5所示,容纳件130包括容纳主体132及覆盖部134,覆盖部134与容纳主体132共同形成用来收容第二电子装置20的容纳空间。容纳主体132包括开口133,第二电子装置20适于通过开口133放入或拿出于容纳主体132内,再通过覆盖部134覆盖至少一部分的开口133,以与容纳主体132共同固定第二电子装置20。

在本实施例中,覆盖部134包括连接于容纳主体132的长度可调带体136,容纳件130还包括配置于长度可调带体136及容纳主体132上的扣件组138。在第二电子装置20放入容纳主体132之后,用户可视第二电子装置20的大小调整长度可调带体136的长度,再将在长度可调带体136及容纳主体132上的扣件组138扣合(如图1所示)即可。本实施例的容纳件130藉由长度可调带体136的长度可调整,来改变用来收容第二电子装置20的容纳空间的大小,以因应不同尺寸的第二电子装置20。

当然,改变用来收容第二电子装置20的容纳空间的大小的方式并不以上述为限制。在未绘示的实施例中,覆盖部134也可以如信封袋般地延伸自容纳主体132,容纳件130也可还包括配置于覆盖部134及容纳主体132上的黏扣带组。在此实施例中,使用者可藉由调整覆盖部134覆盖于容纳主体132的部位,而改变容纳空间的大小,且在覆盖部134覆盖于容纳主体132时,配置于两者上的黏扣带组便可固定两者的相对位置。或者,在未绘示的实施例中,容纳主体132与覆盖部134也可以共同组合成硬壳,用户将第二电子装置20放入容纳主体132之后再盖上覆盖部134以结合两者。容纳主体132与覆盖部134的形式并不以上述为限制。

另外,为了方便使用者可以视需求调整第一电子装置10的方向或角度,请回到图4,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座120包括转动结构128,座体122通过转动结构128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固定部124,以使座体122适于相对穿戴本体110的第一部分112转动至需要的位置。转动结构128可以是多段式转动结构,如图4所示,转动结构128具有多个的锯齿状的卡合单元,卡合单元在一般状态下是被干涉的,当欲转动座体122时,只要施力便可使卡合单元转出原本被干涉的位置,停止施力后卡合单元又会被干涉而停止,座体122便可因此可被转动至较接近所需位置的角度。

图6是图1的穿戴装置的支撑座改变角度的示意图。请参阅图1与图6,图1与图6示意性显示出第一电子装置10连同支撑座120相对于穿戴本体110转动到不同角度,如此,便可因应用户需求调整第一电子装置10的角度位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转动结构128也可以是无段式转动结构,用户可视需求直接将座体122转到所要的角度并固定于此位置。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座120是在同一个平面上转动,支撑座120相对于穿戴本体110转动的角度可小于或等于360度。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座120还可以相对于穿戴本体110倾斜,也就是说,支撑座120除了在相同平面上转动之外,还可以转动至不同平面,以提供用户不同的视角需求。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穿戴装置100还包括识别标志140,配置在穿戴本体110或容纳件130上,识别标志140具有与穿戴本体110或容纳件130不同的颜色、形状或材料。消费者可以视喜好或需求选购具有特定识别标志140的穿戴装置100。举例而言,若以需要实际移动以完成游戏的手机游戏来说,玩家可能会需要组队或是选择特定的队伍,队伍可能以颜色来分队,若选择红队的玩家可以购买具有红色识别标志140的穿戴装置100,同样地,若选择蓝队的玩家可以购买具有蓝色识别标志140的穿戴装置100。如此一来,在玩家实际行走以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可以藉由识别标志140迅速地判断出附近正在玩相同游戏的玩家。识别标志140可以是独立的构件,或者也可以将穿戴装置100的其中一个构件(例如是长度可调带体136等)选用可以识别的颜色来作为识别标志140。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的穿戴装置100在上述的应用仅是其中一种应用状态,本实施例的穿戴装置100所适用的第一电子装置10及第二电子装置20也可以是两个手机的搭配、手机与导航机的搭配、手机与移动硬盘等等的搭配。甚至,只要是可以被支撑座120与容纳件130固定的对象均可,并不以电子装置为限制,例如放置于支撑座120与容纳件130内的对象也可以是钱包或是小型笔记本等。

图7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穿戴装置的示意图。需说明的是,在图7中与前一实施例相同或是相似的组件以相同或相似的符号表示,不再多加赘述,下面仅说明主要差异之处。

图7的穿戴装置100a与图1的穿戴装置100的主要差异在于支撑座120、120a的形式及支撑座120、120a与穿戴本体110的第一部分112的固定方式。详细地说,在图1中,支撑座120可拆卸地固定(例如是扣合)于穿戴本体110的第一部分112,支撑座120的夹持部126主要是以手动的方式来调整夹持部126伸出于座体122的长度,以因应不同尺寸的第一电子装置10。举例来说,使用者可先将夹持部126拉出(拉长)而使其较凸出于座体122,再将第一电子装置10放于座体122上,再将夹持部126推回以固定第一电子装置10。当用户例如是要接听第一电子装置10的电话时,可以选择将第一电子装置10连同支撑座120一起取下(解扣),或是,手动将夹持部126再拉出(拉长)以与第一电子装置10分离。

在图7中,支撑座120a是固接于穿戴本体110的第一部分112。支撑座120a还包括开关129,配置于座体122且连动于夹持部126。开关129用来使夹持部126能够相对于座体122移动,因此能更方便地供第一电子装置10放入或移出于支撑座120a。换句话说,在本实施例中,当要放入或取出第一电子装置10时,用户只要按下开关129,夹持部126便会伸长(更凸出于座体122),使用者可以轻易地将第一电子装置10放入或取出于支撑座120a。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穿戴装置的支撑座可供第一电子装置可拆卸地固定,穿戴装置的容纳件可供第二电子装置可拆卸地固定,支撑座与容纳件分别固定于穿戴本体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穿戴本体的第一部分可穿戴于手部,穿戴本体的第二部分可穿戴于手臂。如此,使用者便能通过本实用新型的穿戴装置将第一电子装置及第二电子装置直接穿戴至手部与手臂上。第一电子装置与第二电子装置以手机与移动电源为例,在用户装配好穿戴装置之后,第一电子装置可位于用户的手背,使用者抬起手便能观看到第一电子装置的屏幕,第二电子装置与第一电子装置的相对位置固定且距离相当近,而可以短的传输线连接两者,以使第二电子装置对第一电子装置充电。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