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98096发布日期:2020-12-15 08:37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柔性屏技术发展,一些带有显示屏的电子设备的折叠式等结构得以实现,例如折叠屏手机和折叠屏穿戴设备等。在电子设备中,为了可以进行通信,常需要设置天线结构。

在电子设备中设置的天线结构,例如天线,通常需要接入馈电以及接地,其中,接地就需要接入电子设备的公共地端,而公共地端一般为电子设备的中框或外壳等。

在非折叠式的电子设备中,其形态结构不会出现变化,天线在生产时确定一个设置的位置方案,其所接地的路径长度不会改变。而折叠式的电子设备的形态结构会随折叠状态产生变化,进而天线的接地路径长度可能不是最短的接地路径,影响天线及干扰的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能在电子设备折叠状态下重新构建天线的接地路径,防止天线性能的恶化。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转轴;

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通过所述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导电件,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导电件,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处于展开态时,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通过所述转轴电连接;

第一弹性组件,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导电,所述第一弹性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

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处于折叠态时,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通过所述第一弹性组件电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由于第一壳体上设置了第一弹性组件,且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弹性组件可以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弹性电连接。这样,在折叠状态下重新构建了一个接地路径,可以根据天线所设置的位置及天线可能实现的就近接地路径来设置第一弹性组件的位置,进而能够适应折叠状态下的电子设备的就近接地设计,防止天线性能的恶化。

由于在第一壳体上设置了第一弹性组件,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折叠状态时,可以是第一弹性组件直接抵靠在第二壳体上,也可以是在第二壳体上对应第一弹性组件的位置设置可以与第一弹性组件配合的结构件,使第一弹性组件与该结构件配合抵接。根据具体设置的形态,示例的,该结构件可以是与第一弹性组件一样结构的第二弹性组件,或者不具有弹性的凸起或凹槽等结构。

可选的,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二弹性组件,所述第二弹性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弹性组件与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对应设置,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弹性组件与所述第二弹性组件互相抵接,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通过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和所述第二弹性组件电连接。在第二壳体上设置第二弹性组件,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折叠状态时,两个具有弹性的接触组件配合抵接,在保证弹性电连接的前提下,操作比较省力。另外,第二弹性组件的具体结构可以与第一弹性组件的具体结构一致。

可选的,所述第二壳体对应所述第一弹性组件设有凸部,所述凸部与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对应设置,当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弹性组件与所述凸部抵接。凸部的设置比较容易实现,方便生产和布局。另外,凸部与第一弹性组件的配合可以两个部件的端部相配合,也可以是两个部件的侧壁相配合。或者,所述第二壳体对应所述第一弹性组件设有凹部,所述凹部与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对应设置,当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弹性组件伸入所述凹部内并与所述凹部抵接。凹部方便设置,且第一弹性组件伸入凹部后两侧都被限位,连接比较稳固。

电子设备具有展开和折叠两种状态,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弹性组件可以是有一部分位于第一壳体外部,也可以是完全位于第一壳体内部,只要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折叠状态时能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弹性电连接即可。其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展开状态时,第一弹性组件有一部分位于第一壳体外部的方案,易于实现,且连接时有弹性力做保持力,使连接更紧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展开状态时,第一弹性组件完全位于第一壳体内部的方案,可以提升外观效果。

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弹性组件可以是有一部分位于第一壳体外部,例如,所述第一弹性组件的一端伸出所述第一壳体外部,当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弹性组件被所述第二壳体挤压,并与所述第二壳体弹性电连接,以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弹性电连接。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弹性组件被第二壳体挤压,可以使第一弹性组件具有一个朝向第二壳体的弹性力,相当于给予第一弹性接触件一个与第二壳体抵接的保持力,能够保证第一弹性接触件与第二壳体的接触更紧密,电连接更可靠。可选的,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安装槽,所述第一弹性组件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安装槽,所述第一弹性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所述第一弹性组件的第二端伸出所述安装槽。

可选的,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包括弹性结构件和接触件,所述弹性结构件的一端为所述第一弹性组件的第一端,位于所述安装槽,所述弹性结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所述弹性结构件的第二端与所述接触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接触件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一弹性组件的第二端,伸出所述安装槽。第一弹性组件的实现方式有多种,只要可以产生弹性形变且可以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导通就行,为了易于实现,第一弹性组件可以包括弹性结构件和接触件,其中,弹性结构件用于受力产生弹性形变,并产生与受力方向反方向的弹性力,接触件用于与第二壳体接触连接。

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弹性组件有一部分位于第一壳体外部的方案中,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弹性组件被第二壳体挤压,为了保证正常弹性接触,第一弹性组件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例如,所述弹性结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弹性结构件的第二端与所述接触件的第一端固定连接。固定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卡扣连接、焊接和铆接等。

或者,所述弹性结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抵靠连接,所述弹性结构件的第二端与所述接触件的第一端抵靠连接。

在弹性结构件的两端都抵靠的方案中,由于弹性结构件的两端没有固定,因此需要考虑弹性结构件设置的具体位置和伸缩方向,另外,在弹性结构件的弹性力作用下,如果接触件没有任何限位的话,可能会被弹性结构件弹出安装槽外并互相脱离,因此,具体的,所述安装槽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的形状与所述接触件匹配,所述接触件的第一端位于所述安装槽,所述接触件的第一端包括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的外轮廓大于所述安装槽的开口,所述接触件的第二端伸出所述安装槽的开口。通过接触件的限位部与安装槽的开口配合,可以限位接触件的运动,即使弹性结构件给予接触件一个弹性力,接触件的第二端伸出安装槽的开口,但是限位部的外轮廓大于安装槽的开口,限位部是不能通过安装槽的开口的,因此会阻止接触件继续运动,进而可以防止接触件被弹性结构件弹开脱离。

弹性结构件需要可以产生弹性形变,其实现方式有多种,例如,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弹性块或者为弹簧等。弹簧是比较容易实现的方式,具体的,所述弹性结构件为弹簧,同时,需要设置与弹簧配合的结构,例如,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二套筒滑动套接;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二套筒设置于所述安装槽,所述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二套筒内。滑动套接的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不仅可以保护弹簧,且可以导向和配合弹簧的弹性运动。

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的滑动套接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是,第一套筒固定在安装槽内,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延伸方向一致,且可滑动地套接在一起,第一套筒的一端和第二套筒的一端均具有开口,且第一套筒的开口和第二套筒的开口相对,弹簧与第一套筒的延伸方向一致,进而弹簧可以位于第一套筒内。

由于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弹性组件受到第二壳体挤压才会产生弹性形变进而与第二壳体连接。但是,由于第一弹性组件产生形变所需的力与电子设备折叠过程中使第一弹性组件受到的力接近垂直,可能会出现第一弹性组件只阻止电子设备继续折叠,而不能正常产生弹性形变的现象发生,因此,需要在第一弹性组件最先触碰到第二壳体的一侧棱边设置可以导向的斜面,以使电子设备折叠时第一弹性组件所受的力和第一弹性组件发生形变所需的力呈一锐角角度,进而可以使第一弹性组件顺利产生弹性形变,与第一壳体卡接弹性接触连接。因此,可选的,所述第一弹性组件的第二端的端面为斜面,所述电子设备折叠过程中,当所述接触件与所述第二壳体接触时,所述斜面用于引导所述第一弹性组件朝向所述第一壳体内部产生弹性形变。

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弹性组件可以是完全位于第一壳体内部,例如,所述第一弹性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内部,所述第二壳体对应所述第一弹性组件设有磁性部件,所述磁性部件与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安装槽,所述第一弹性组件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安装槽,且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处于展开态时,所述第一弹性组件的第二端位于所述安装槽;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处于折叠态时,所述第一弹性组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磁性部件相吸,所述第一弹性组件伸出所述安装槽,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通过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和所述磁性部件电连接。即,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折叠状态时,磁性部件与第一弹性组件互相吸引,使第一弹性组件的一端从安装槽伸出,并与第二壳体电连接。这样,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弹性组件位于安装槽,可以很好的隐藏起来,提升电子设备的外观效果,且采用磁吸部件吸引的方式容易实现,不用施加多余外力,部件不易损坏。

可选的,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包括弹性结构件和接触件,所述弹性结构件的第一端为所述第一弹性组件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安装槽,所述弹性结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所述弹性结构件的第二端与所述接触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接触件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一弹性组件的第二端,位于所述安装槽内。第一弹性组件的实现方式有多种,只要可以产生弹性形变且可以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导通就行,为了易于实现,第一弹性组件可以包括弹性结构件和接触件,弹性结构件设置在安装槽内。其中,弹性结构件用于受力产生弹性形变,并产生与受力方向反方向的弹性力,接触件用于与第二壳体接触连接。

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弹性组件可以是完全位于第一壳体内部的方案中,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弹性组件被磁性部件吸引,为了保证正常弹性接触,第一弹性组件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例如,所述弹性结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弹性结构件的第二端与所述接触件的第一端固定连接。固定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卡扣连接、焊接和铆接等。

或者,所述弹性结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抵靠连接,所述弹性结构件的第二端与所述接触件的第一端抵靠连接。

弹性结构件需要可以产生弹性形变,其实现方式有多种,例如,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弹性块或者为弹簧等。弹簧是比较容易实现的方式,具体的,可选的,所述弹性结构件为弹簧,所述第一弹性接触件还包括用于容纳所述弹簧的弹簧套筒,所述接触件上开设有容纳槽,所述弹性结构件位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弹簧套筒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弹簧套筒朝向所述第一壳体内部的一端具有开口,所述弹簧的一端由所述弹簧套筒的开口伸出,并与所述容纳槽的内壁连接。

第一弹性接触件设置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一般的,电子设备内部的可用空间较小,且需要安装多种其他功能构件来实现其他所需要的功能,例如,处理器、摄像头和声音输出等。因此,往往给天线预留的空间和位置相对比较有限,第一弹性接触件可以设置在距离天线比较近的位置。可选的,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通过铰接轴铰接,所述第一弹性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远离所述铰接轴的一侧,当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弹性组件产生弹性形变,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可与所述第二壳体远离铰接轴的一侧连通,以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弹性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弹性组件上固定有弹片,所述弹片的弹性自由端与所述第一壳体可滑动弹性接触连接。当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折叠状态时,可以利用弹性结构件、接触件和第一壳体的连接关系,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导通,也可以是其他实现方式,为了保证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电连接稳定,设置了弹片,弹片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弹性组件上,另一端为弹性自由端且与所述第一壳体可滑动弹性接触连接,这样,在第一弹性接触件发生形变时,弹片随着形变发生运动,此过程中,弹片始终与第一壳体可滑动弹性接触连接,进而可以保证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电连接稳定。

可选的,为了可以实现多条接地路径,所述第一弹性组件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弹性组件沿所述第一壳体的侧边依次设置。这样,每一个第一弹性组件与第二壳体的弹性电连接都可能是一个天线的接地最近路径,可以满足不同位置条件下的多个天线的就近接地。

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折叠在一起时,如果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外形相互配合,两者是层叠的状态,这样,设置在第一壳体上的第一弹性组件与第二壳体之间需要克服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厚度才能连接,进而可能需要将第一弹性组件设置成具有弯折部的结构,或者在第二壳体上设置弯折结构,但是,这样的方案不方便制造和装配,且不够美观。因此,可选的,所述第二壳体的侧边设有厚度配合部,所述厚度配合部的厚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厚度之和,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将所述第一壳体的侧边与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厚度配合部弹性电连接。在第二壳体的设置了厚度配合部后,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弹性组件可以与厚度配合部弹性电连接,进而不用在第一弹性组件内部设置具有弯折部的结构,也不用在第二壳体上设置弯折结构,且厚度配合部的形状可以根据第二壳体的形状来设置,保证外观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折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折叠过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折叠状态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折叠过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折叠状态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展开状态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折叠状态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电子设备的第一弹性组件的弹性结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局部放大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一弹性组件的弹性结构件与接触件固定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一弹性组件的弹性结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一弹性组件的弹性结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一弹性组件与安装槽配合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一壳体设置安装槽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的局部放大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一弹性组件与安装槽装配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一弹性组件设置的弹片与安装槽配合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第一弹性组件透视呈现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21的局部放大图;

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折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一弹性组件的弹性结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图24的局部放大图;

图26为图20的局部放大图;

图27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一弹性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8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一弹性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附图标记:

01-中轴;02-左中框;03-右中框;04-第一天线;05-第二天线;1-第一壳体;11-安装槽;111-开口;2-第二壳体;21-厚度配合部;3-第一弹性组件;31-弹性结构件;32-接触件;321-限位部;322-弹片;323-容纳槽;33-第一套筒;34-第二套筒;35-弹簧套筒;36-导向斜面;4-铰接轴;5-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应用于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可折叠的手机、手表和电脑等,其中可折叠的结构可以是可折叠的显示屏,也可以是可折叠的外壳。

天线用来发射或接收电磁波的部件。天线通常需要馈电和接地,接地要尽量就近接地,以最短的路径连接地端,以避免对天线的性能造成影响。现有的电子设备有展开和折叠两种状态,具体如图1和图2所示,图1为电子设备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电子设备折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包括通过中轴01铰接的左中框02和右中框03,在左中框02上可能会设置第一天线04,右中框03上可能设置第二天线05,而左中框02和右中框03都是作为地端存在,第一天线04和第二天线05都需要接入左中框02和右中框03的地端。而左中框02和右中框03通过中轴01接地。参照图1,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天线04需要与左中框02和右中框03都连接以接地,由于第一天线04设置在左中框02上,其与右中框03连接的路径为接地路径,即,第一天线04的接地路径为图1中所示的a路径,由于第二天线05设置在右中框03上,其与左中框02连接的路径为接地路径,即,第二天线05的接地路径为图1中所示的b路径,由于此时左中框02和右中框03为展开状态,接地路径a和接地路径b均为接地的最短路径。再参照图2,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天线04的接地路径仍然为a路径,第二天线04的接地路径仍然为b路径。但是,由于此时左中框02和右中框03为层叠状态,在空间方位上,第一天线04与右中框03的连接可以采用c路径,相比较来说,a路径比c路径的距离长;同样的,在空间方位上,第二天线05与左中框02的连接可以采用d路径,相比较来说,b路径比d路径的距离长;因此现有的电子设备在折叠状态下,电子设备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天线的原接地路径已经不是最短接地路径,而较长的接地路径会带来电流信号的损耗和干扰,进而会使天线的性能恶化。

另外,参照图2,现有的电子设备在折叠状态下,左中框02和右中框03可能直接层叠搭接在一起,通过搭接的两个面互相导通,但是,这样的搭接方式不能保证连接紧密,可能会出现电连接接触不良,导电性能很不稳定,无法保证天线性能。而且,如果通过绝缘手段禁止左中框02和右中框03搭接导通,则会出现上述电子设备在折叠状态下,天线的接地路径不是最短接地路径而影响天线性能的问题。

参照图3和图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转轴4;

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通过转轴4转动连接,第一壳体1包括第一导电件,第二壳体2包括第二导电件,当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处于展开态时,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通过转轴4电连接;

第一弹性组件3,第一弹性组件3导电,第一弹性组件3设置于第一壳体1;

当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处于折叠态时,第一导电件和第二第二导电件通过第一弹性组件3电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由于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之间设置了第一弹性组件3,当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弹性组件3可以将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弹性电连接。这样,在电子设备折叠状态下,通过第一弹性组件构建了一个接地路径,可以根据天线所设置的位置及天线可能实现的就近接地路径来设置第一弹性组件3的位置,进而能够适应折叠状态下的电子设备的就近接地设计,防止天线性能的恶化,而且弹性电联接的方式连接紧密不会出现接触不良的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具有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两种状态,具体的,参照图5,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之间通过铰接轴4可旋转连接,电子设备为展开状态,此时,铰接轴4位于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中间,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位于同一水平面;参照图6,电子设备为展开状态,此时,铰接轴4位于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一侧,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处于层叠状态。另外,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中,壳体1包括第一导电件,第二壳体2包括第二导电件,是指电子设备的一般具有地端,地端可以是可以导电的壳体(例如导电金属制成的壳体),也可以是在壳体内设置的其他部件,因此壳体可能为非导电材料制成的,例如塑料等,不能直接作为地端。因此,此处限定了第一壳体1包括第一导电件,第二壳体2包括第二导电件,第一壳体1可以整体为第一导电件,也可以包括非导电的外壳和设置在外壳内的第一导电件;同样的,第二壳体2可以整体为第二导电件,也可以包括非导电的外壳和设置在外壳内的第二导电件。

由于在第一壳体1上设置了第一弹性组件3,当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处于折叠状态时,可以是第一弹性组件3直接抵靠在第二壳体2上,也可以是在第二壳体2上对应第一弹性组件3的位置设置可以与第一弹性组件3配合的结构件,使第一弹性组件3与该结构件配合抵接。根据具体设置的形态,示例的,该结构件可以是与第一弹性组件3一样结构的第二弹性组件,或者不具有弹性的凸起或凹槽等结构。

与第一弹性组件3配合抵接的结构件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例如,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二弹性组件,第二弹性组件设置于第二壳体2,第二弹性组件与第一弹性组件3对应设置,当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弹性组件3与第二弹性组件互相抵接,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通过第一弹性组件3和第二弹性组件电连接。在第二壳体2上设置第二弹性组件,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折叠状态时,两个具有弹性的接触组件配合抵接,在保证弹性电连接的前提下,操作比较省力。另外,第二弹性组件的具体结构可以与第一弹性组件3的具体结构一致。

或者,第二壳体2对应第一弹性组件3设有凸部5,凸部5与第一弹性组件3对应设置,当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弹性组件3与凸部5抵接。凸部5的设置比较容易实现,方便生产和布局。另外,凸部5与第一弹性组件3的配合可以两个部件的端部相配合,也可以是两个部件的侧壁相配合。或者,第二壳体2对应第一弹性组件3设有凹部,凹部与第一弹性组件3对应设置,当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2体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弹性组件3伸入凹部内并与凹部抵接。凹部方便设置,且第一弹性组件3伸入凹部后两侧都被限位,连接比较稳固。

在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弹性组件3可以是有一部分位于第一壳体1外部,也可以是完全位于第一壳体1内部,只要在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处于折叠状态时能将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弹性电连接即可。其中,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在展开状态时,第一弹性组件3有一部分位于第一壳体1外部的方案,易于实现,且连接时有弹性力做保持力,使连接更紧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展开状态时,第一弹性组件3完全位于第一壳体1内部的方案,可以提升外观效果。

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在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弹性组件3可以是有一部分位于第一壳体1外部,如图7、图8和图9所示,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弹性组件3被第二壳体2挤压,并与第二壳体2弹性电连接,将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通过第一弹性组件3电连接。在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弹性组件3被第二壳体2挤压,可以使第一弹性组件3具有一个朝向第二壳体2的弹性力,能够保证第一弹性接触件3与第二壳体2的接触更紧密,电连接更可靠。

可选的,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一外框1上设有安装槽11,第一弹性组件3的第一端设置于安装槽11,第一弹性组件3的第一端与第一壳体1连接,第一弹性组件3的第二端伸出安装槽11。

第一弹性组件3的实现方式有多种,只要可以产生弹性形变且可以将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连接导通就行,为了易于实现,第一弹性组件3可以包括弹性结构件31和接触件32,其中,弹性结构件31用于受力产生弹性形变,并产生与受力方向反方向的弹性力,接触件32用于与第二壳体2接触连接。具体的,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一弹性组件3包括弹性结构件31和接触件32,弹性结构件31的一端为第一弹性组件3的第一端,位于安装槽11,弹性结构件31的第一端与第一壳体1连接,弹性结构件31的第二端与接触件32的第一端连接,接触件32的第二端为第一弹性组件3的第二端,伸出安装槽11。

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弹性组件3有一部分位于第一壳体1外部的方案中,在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弹性组件1被第二壳体2挤压,为了保证正常弹性接触,第一弹性组件3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例如,参照图图12,弹性结构件31的第一端与第一壳体1固定或抵靠连接,弹性结构件31的第二端与接触件32的第一端固定或抵靠连接。其中,固定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卡扣连接、焊接和铆接等。

或者,弹性结构件31的第一端与第一壳体1抵靠连接,弹性结构件31的第二端与接触件32的第一端抵靠连接。

在弹性结构件31的两端都抵靠的方案中,由于弹性结构件31的两端没有固定,因此需要考虑弹性结构件31设置的具体位置和伸缩方向,另外,在弹性结构件31的弹性力作用下,如果接触件32没有任何限位的话,可能会被弹性结构件31弹出安装槽11外并互相脱离,因此,具体的,如图13和图14所示,安装槽11朝向第二壳体2的一侧设有开口111,开口111的形状与接触件32匹配,接触件32的第一端伸出安装槽11的开口111,接触件32的第二端位于安装槽11,接触件32的第一端包括限位部321,限位部321的外轮廓大于安装槽的开口111,接触件32的第二端伸出安装槽的开口111。通过接触件32的限位部321与安装槽11的开口111配合,可以限位接触件32的运动,即使弹性结构件31给予接触件32一个弹性力,接触件32的第二端伸出安装槽11的开口111,但是限位部321的外轮廓大于安装槽11的开口111,限位部321是不能通过安装槽11的开口111的,因此会阻止接触件32继续运动,进而可以防止接触件32被弹性结构件31弹开脱离。

需要说明的是,限位部321的外轮廓只要大于安装槽11的开口111,与开口111不匹配,限位部321不能穿过开口111即可,其具体的结构可以根据空间和需要来设置,例如,参照图14和图15,限位部321为接触件32的第一端向其径向翻边形成的结构。

弹性结构件31需要可以产生弹性形变,其实现方式有多种,例如,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弹性块或者为弹簧等。弹簧是比较容易实现的方式,具体的,弹性结构件31为弹簧,同时,需要设置与弹簧配合的结构,例如,如图13和图14所示,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一套筒33和第二套筒34,第一套筒33和第二套筒34滑动套接;第一套筒33和第二套筒34设置于安装槽11内,弹簧设置于第一套筒33和第二套筒34内。滑动套接的第一套筒33和第二套筒34不仅可以保护弹簧,且可以导向和配合弹簧的弹性运动。

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的滑动套接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是,如图13和图14所示,弹性结构件31为弹簧,第一弹性组件3还包括用于容纳弹簧31的第一套筒33和第二套筒34,如图15所示,第一套筒33固定在安装槽11内,第一套筒33和第二套筒34延伸方向一致,且可滑动地套接在一起,第一套筒33的一端和第二套筒34的一端均具有开口,且第一套筒33的开口和第二套筒34的开口相对,弹簧与第一套筒33的延伸方向一致,进而弹簧可以位于第一套筒33内。

由于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弹性组件3受到第二壳体2挤压才会产生弹性形变进而与第二壳体2连接。但是,由于第一弹性组件3是伸出第一壳体1外部的,在电子设备折叠过程中,第一弹性组件3的侧面可能会先接触到第二壳体2,可能会出现第一弹性组件3只阻止电子设备继续折叠,而不能正常产生弹性形变的现象发生,因此,需要在第一弹性组件3最先触碰到第二壳体2的一侧棱边设置可以导向的斜面,以使电子设备折叠时第一弹性组件3通过该斜面与第二壳体2接触滑动,使第一弹性组件3的端部抵靠在第二壳体2上,进而可以使第一弹性组件3顺利产生弹性形变,与第二壳体2弹性接触连接。因此,如图13、图14和图15所示,第一弹性组件3上靠近第二壳体2的一侧设有导向斜面36,电子设备折叠过程中,当接触件32与第二壳体2接触时,导向斜面36用于引导第一弹性组件3朝向第一壳体1内部产生弹性形变。

第一弹性接触件3设置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一般的,电子设备内部的可用空间较小,且需要安装多种其他功能构件来实现其他所需要的功能,例如,处理器、摄像头和声音输出等。因此,往往给天线预留的空间和位置相对比较有限,第一弹性接触件3可能设置在距离天线比较近的位置。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通过铰接轴4铰接,第一弹性组件3设置在第一壳体1远离铰接轴4的一侧,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弹性组件3产生弹性形变,第一弹性组件3可与第二壳体2远离铰接轴4的一侧连通,以将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弹性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均可导电,第一弹性组件3将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弹性电连接,进而使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可以从第一弹性组件3处导通。

另外,参照图3和图4,如果将第一弹性组件3设置在第一壳体1远离铰接轴4的一侧,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相对的两个侧板分别连接,即,通过铰接轴4和第一弹性组件3连接,这样,天线设置的位置如果距离铰接轴4比较近,就可以从铰接轴4处与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连通,接地路径相对较短;如果天线设置的位置距离第一弹性组件3比较近,就可以从第一弹性组件3处于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连通,接地路径相对较近。

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折叠状态时,接触件32的一端与第二壳体2接触连接,此时,可以利用弹性结构件31、接触件32和第一壳体1的连接关系,将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导通。当然,也可以是其他实现方式,例如,如图13和图19所示,第一弹性组件3上固定有弹片322,弹片322的的弹性自由端与第一壳体1可滑动弹性接触连接。为了保证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之间的电连接稳定,设置了弹片322,弹片322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弹性组件3上,另一端为弹性自由端且与第一壳体1可滑动弹性接触连接,在第一弹性接触件3发生形变时,第一弹性接触件3会有一个朝向第一壳体1内部的弹性缩减的形变,而固定在第一弹性接触件3上的弹片322会随着该形变发生运动,此过程中,弹片322始终与第一壳体1可滑动弹性接触连接,进而可以保证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电连接稳定。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为了可以实现多条接地路径,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弹性组件3为多个,多个弹性组件3沿第一壳体1的侧边依次设置。这样,每一个第一弹性组件3与第二壳体2的弹性电连接都可能是一个天线的接地最近路径,可以满足不同位置条件下的多个天线的就近接地。

当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折叠在一起时,参照图2,如果两个左中框02和右中框03的外形大小一致,两者是层叠的状态,这样,如果在左中框02的端部设置弹性接触组件,该弹性接触组件与右中框03的端部连接的话,需要克服左中框02和右中框03的厚度才能连接,进而可能需要将第一弹性组件3设置成具有弯折部的结构,或者在第二壳体2上设置弯折结构,但是,这样的方案不方便制造和装配,且不够美观。因此,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壳体2的侧边设有厚度配合部21,厚度配合部21的厚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厚度之和,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弹性组件3将第一壳体1的侧边与第二壳体2的厚度配合部21弹性电连接。在第二壳体2的设置了厚度配合部21后,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弹性组件3可以与厚度配合部21弹性电连接,进而不用在第一弹性组件3内部设置具有弯折部的结构,也不用在第二壳体2上设置弯折结构,且厚度配合部21的形状可以根据第二壳体2的形状来设置,保证外观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厚度配合部21可以与第二壳体2一体成型的,属于第二壳体2的一部分,如图3和图4所示,厚度配合部21为设置在第二壳体2端部的一个凸台状的结构,可选的,厚度配合部21的厚度等于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厚度之和,这样,参照图4,电子设备折叠后,第一壳体1的外表面和厚度配合部21的表面平齐,提升外观效果。

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弹性组件3可以是完全位于第一壳体内部,具体的,参照图20、图21、图22和图23,第一弹性组件3位于第一壳体1内部,第二壳体2对应第一弹性组件3设有磁性部件,磁性部件与第一弹性组件3对应设置,第一壳体1设置有安装槽11,第一弹性组件3的第一端与第一壳体1连接,当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处于展开态时,第一弹性组件3的第二端位于安装槽11;当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弹性组件3的第二端与磁性部件相吸,第一弹性组件3伸出安装槽11,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通过第一弹性组件3和磁性部件与第二壳体2电连接。

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当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处于展开态时,参照图23,第一弹性组件3位于安装槽11,可以很好的隐藏起来,提升电子设备的外观效果,且采用磁吸部件吸引的方式容易实现,不用施加多余外力,部件不易损坏。

需要说明的是,图20和图21均为展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0中的第一弹性组件3为透视呈现出来的,仅为方便辨认第一弹性组件3的设置位置,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实际外观观感为图21所示,图23为折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第一弹性组件3的实现方式有多种,只要可以产生弹性形变且可以将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连接导通就行,为了易于实现,第一弹性组件3可以包括弹性结构件31和接触件32,其中,弹性结构件31用于受力产生弹性形变,并产生与受力方向反方向的弹性力,接触件32用于与第二壳体2接触连接。具体的,如图24、图25和图26所示,第一弹性组件3包括弹性结构件31和接触件32,弹性结构件31的第一端为第一弹性组件3的第一端,设置于安装槽1内,弹性结构件31的第一端与第一壳体1连接,弹性结构件31的第二端与接触件32的第一端连接,接触件32的第二端为第一弹性组件3的第二端,所述安装槽11内。这样,弹性结构件31的两端分别连接的是第一壳体1和接触件32,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折叠状态时,接触件32受第二壳体2的磁性部件吸引,弹性结构件31产生弹性形变,使接触件32可以朝向第二壳体2运动,以与第二壳体2接触连接。

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弹性组件3完全位于安装槽11的方案中,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弹性组件1被磁性部件吸引,为了保证正常弹性接触,第一弹性组件3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例如,如实施例一,参照图12,弹性结构件31的一端与第一壳体1固定或抵靠连接,另一端与接触件32固定或抵靠连接。其中,固定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卡扣连接、焊接和铆接等。

或者,弹性结构件31的一端与第一壳体1抵靠连接,另一端与接触件32抵靠连接。

此时,由于弹性结构件31的两端没有固定,因此需要考虑弹性结构件31设置的具体位置和伸缩方向,具体的,如图26、图27和图28所示,弹性结构件31为弹簧,第一弹性接触件3还包括用于容纳弹簧的弹簧套筒35,接触件32上开设有容纳槽323,弹性结构件31位于容纳槽323内,弹簧套筒35与第一壳体1固定连接,弹簧套筒35朝向第一壳体1内部的一端具有开口,弹簧的一端由弹簧套筒35的开口伸出,并与容纳槽323的内壁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其他具体结构和设置方式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另外,在本实施例的方案中,由于第一弹性组件3是被磁性部件吸引,从第一壳体1内部伸出的,因此,如图27和图28所示,可以设置斜面36,也可以不设置斜面36。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