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起重机臂的起重机,尤其是壁行式起重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62750阅读:3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有起重机臂的起重机,尤其是壁行式起重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有起重机臂的起重机,在所述起重机臂上设有提升装置并且该起重机臂与至少一个支承件相连,所述提升装置连同起重机臂一起,通过固定在至少一个的支承件上的行走机构,沿着至少一个行走轨移动。
背景技术
欧洲专利EP 0 544 139 Bl公开了一种利用至少一个起重机臂移动负载的悬臂起重机。在所述起重机臂上容纳了借助起重吊车移动的提升装置,通过所述提升装置来提升和下降负载。所述起重机臂在端部自由伸出地通过在上行走轨和下行走轨上的上行走机构和下行走机构运行,并且可沿着所述行走轨移动。所述行走机构分别具有两个行走轮,并且相对于起重机臂的纵方向,所述行走机构相互既可水平又可垂直移动地固定在起重机臂上。所述行走轨相互平行地,与起重机臂水平地并且横向于起重机臂地延伸,并且所述行走轨被固定在墙壁上或竖直的支承结构上。所述下行走机构借助朝下的立式固定件固定在起重机臂的端部上,所述端部面朝起重机臂的自由端。在这种情况下,所述下行走机构的行走轮在下行走轨的底面上行走。上行走机构的行走轮在上行走轨上行走。所述上行走机构直接固定在起重机臂上。通过这种方式,通过行走机构的行走轮,由于加速度或起重机元件的自重以及可能的负载所产生的力或扭矩被传导给行走轨或支架。额外的,所述起重机臂可在水平的面中摆动。德国专利DE 1 135 640 B公开了一种可对比的、带有起重机臂的悬臂起得机,所述起重机臂与被作为行走机构的梁的托架(Konsole)固定地连接在一起。所述悬臂起重机基本上由两个部分构成,这两个部分在悬臂起重机的确定位置上相互固定地连接在一起。 所述框形构造的托架由T形的和U形的梁组合而成。所述起重机臂与T形梁的水平区域固定相连。T形梁在其两端上还分别通过凸缘与U形梁的、各个垂直的腹板固定连接。成对的行走机构或行走轮既被设置在T形梁的脚上,又与组合而成的托架的U形梁的腹板相互垂直地设置,所述行走机构或行走轮用于将力或扭矩传导给上纵向轨道和下纵向轨道以及用于在纵向轨道上行走。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起重机,尤其是一种优化了该起重机的制造、运输和装配的壁行式起重机。关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有起重机臂的起重机,在所述起重机臂上设有提升装置并且所述起重机臂与至少一个支承件相连,所述支承件连同起重机臂一起通过被固定在至少一个的支承件上的行走机构,沿着至少一个行走轨移动,可通过如下方式来简化所述起重机的装配、运输和制造,即,将至少一个的支承件构造成组合部件并且在其上设置连接面,在这些连接面上分别可拆卸地固定行走机构和起重机臂。通过分离支承件和起重机臂的制造工艺,优选地能够将不同的材料组合在一起。例如,所述支承件可由铝合金或复合材料制成,起重机臂可由钢材构成。一种优选的制造方法,尤其是能够在一次夹紧中制成支承件的方法可由此实现, 即,将所有的连接面都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的支承件上。由此,还能够进一步实现尤其高的制造精度。因此,所述支承件或最终设置在支承件上的连接面,尤其是用于行走机构的连接面的尺寸尤为精确,从而减少了装配和拆卸过程中的校准费用。另外,高的制造精确性还完善了起重机的技术性能,由此减小了动力影响,减小了机械构件,例如行走轮的磨损并且延长了起重机的使用寿命。起重机的标准组件安装可由此实现,即,在起重机臂上设置起重机臂连接面,并且在行走机构上分别设置行走机构连接面,由此能够简化行走机构和起重机臂朝向确定位置的运输过程并且实现了独立运输。—种简化的制造方式由此实现,S卩,在连接面上设置连接孔,在起重机臂连接面上设置起重机臂孔,并且在行走机构连接面上设置外壳孔。优选地,行走机构连接面中的一个面被设置在行走机构侧面的第一或第二外壳壁上。尤其优选地用于简单快捷地装配、拆卸以及在起重机的特定位置上简便地更换部件的方法是,分别通过可拆卸的连接装置将所有的行走机构和所述起重机臂固定在连接面中的一个面上。结构上更为简单的构造方式是,在至少一个的支承件上设置两个彼此垂直间隔的行走机构,行走机构相对于起重机臂传导的力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起作用。由此,作用于所述在侧面伸出的起重机臂上的力被准确地传导给行走轨。一种尤其对稳定性和行走平稳性进行完善的实施方式是,在至少一个的支承件上设置第三行走机构,由于起重机臂传导的力,所述行走机构作用在与第一和第二行走机构的相应方向不同的方向上。尤其优选的是,所述行走机构分别具有至少一个行走轮。对于例如,壁行式起重机来讲,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可如此以简单的方式实现, 即,彼此垂直间隔地设置上行走轨和下行走轨。随后将所述行走轨固定在壁上。可如此额外地将费用,尤其是维持必要的制造公差所需的费用最小化,S卩,使至少一个的行走轨具有至少一个行走面,所述行走面是设置在至少一个的行走轨上的轨道的上表面。这些额外的轨道被有益地按计划进行加工。可如此尤其有益地实现空间覆盖,即,使起重机臂在侧面伸出。通过使提升装置沿着起重机臂移动,可额外地扩大空间覆盖并且能够灵活地形成空间覆盖。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借助后续的说明书进行详细的阐释。其展示的是图1起重机的透视图,该起重机被构造成壁行式起重机,图2根据图1的起重机的侧面部分视图,图3起重机支承件的透视图,以及 图4起重机行走机构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图1展示的是起重机1,该起重机具有可在行走轨7,8上移动的支承件2,起重机臂3沿着悬臂方向A从侧面伸出地固定在该支承件上。起重机臂3上设有带提升装置5的起重吊车,该起重吊车可沿着起重机臂3移动。自然也可以将提升装置位置固定地固定在起重机臂3上。由此能够在支承件2上设置一个以上的起重机臂3,另一方面在各个起重机臂3上可移动地或位置固定地悬挂一个以上的、具有提升装置5的起重吊车。在支承件 2上固定了第一、第二和第三行走机构^、4b和如。起重机1通过行走机构如支撑在上行走轨7上并且通过行走机构4b、k支撑在下行走轨8上。该上行走轨7和下行走轨8通过支承结构6a、6b固定在垂直的梁6上,梁是或可能是未图示出的墙壁的组成部分。起重机1 由此作为壁行式起重机沿着上行走轨7和下行走轨8可在基本上水平的移动方向上移动。支承件2的外形呈平的、纵向延伸的、带有凸起的方形并且总共具有四个后面详细描述的连接面加至2d (还可见图2和幻,在包含悬臂方向A的平面观看,这些连接面指向不同的、相互垂直设置的方向-尤其是与悬臂方向A相同和相反的方向以及垂直于悬臂方向A地向上和向下的方向。所述连接面加至2d直接或间接地处在支承件2的壁加至 2h上(还可见图3)。第四连接面2d设置在支承件2的侧面第四壁2e上。起重机臂3通过起重机臂连接面3a(见图幻在一侧借助可拆卸的螺栓固定在第四连接面加上。因此,起重机臂3的自由端北自支承件2开始,与移动方向V相垂直地朝着悬臂方向A向外自由伸出。该起重机臂3在悬臂方向A上被构造成长形的、箱形的以及扁平的,也就是说,沿悬臂方向A看,该起重机臂的高大于宽。起重机臂3除了自由端北外还具有设置在对面的连接端!Be。为了形成重机臂3的轨道状的下区域3d,两个相对设置的、侧面的起重机臂外壁3c横向于起重机臂3的悬臂方向A向内凹进,下区域用于容纳带有提升装置5的起重吊车并且用于使该起重吊车在与悬臂方向A相同或相反的方向上移动。起重机臂连接面3a设置在以连接板 3g的形式出现的连接端:3e上。从自由端北看,只能看见连接板3g凸缘状的突起3f,该突起在侧面和上面呈凸缘状地超过起重机臂3的横截面轮廓向外伸出。在连接板3g突出的突起3f中设有多个被螺栓池覆盖的起重机臂孔,这些孔与第四连接面2d的多个连接孔 2n(见图幻互补地设置。所述起重机臂孔和螺栓池都沿着突起3f均勻地分布。当然也能够将起重机臂构造成由商业上通用的轧制型材或另行成形的特殊型材构成的型材梁,从而替代此处所示的箱形构造。在支承件2的水平的、上面的第一壁2f上设有面朝上的第一连接面2a(见图2和 3),并且在支承件2的水平的、下面的第二壁2g上(见图2和幻设有平行于第一连接面加、 面朝下的第二连接面2b。在支承件2的侧面的第三壁2h(见图2和幻上设有第三连接面 2c,该连接面置于第四壁2e的对面并且背对壁2e。行走机构如,仙,如各自的结构相同。主要组成部分是长形的、管状的、具有矩形横截面的行走机构外壳11。所述行走机构外壳11分别具有未示出的行走机构连接面4d, 如,4f,并且第一和第二行走轮12,13分别可转动地支撑于其中(见图4)。第一行走机构如借助在第一行走机构连接面4d和第一连接面加之间可拆卸的螺栓连接固定在支承件2 上,第二行走机构4b借助在第二行走机构连接面如和第二连接面2b之间可拆卸的螺栓连接固定在支承件2上。第三行走机构如借助在第三行走机构连接面4f和第三连接面2c 之间可拆卸的螺栓连接固定在支承件2上。上行走轨7通过腹板和两个凸缘构成双T形梁的形状,并且在移动方向V上延伸,
5其中,所述腹板是水平的。自起重机臂3的自由端北观看,在后面的第一凸缘7a的外侧上并且在一定高度上,通过腹板焊接了在移动方向V上-即,在上行走轨7的纵向方向上-延伸的、具有矩形横截面的第一轨道14a。所述第一轨道14a的、未被图示出的上表面作为垂直的第一行走面7b发挥其作用(见图2),在行走面上附有第一行走机构如。下行走轨8由具有腹板和凸缘的、T形梁的形状的第一区域8a构成。第一区域8a 设置在上行走轨7下面。第一区域8a的腹板由此与上行走轨7平行,其中,在起重机臂3 的自由端北的方向上能看到所述腹板朝向凸缘的端部。第一区域8a的腹板的这个端部在侧面被固定在构造成双T形的、具有腹板8c以及两个凸缘的下行走轨8的第二区域8b上。 第一区域8a的腹板垂直于第二区域8b的腹板8c设置。在下行走轨8上设有垂直的第二行走面8d,第二行走机构4b设在该行走面上,由此,在纵向方向上、在腹板8c朝向悬臂方向A的面上,在一定高度上将第二轨道14b与第一区域8a的腹板焊接在一起。在下行走轨 8上的、水平的第三行走面8f是如此形成的,S卩,在上面的第二凸缘Se中间沿着纵向方向焊接第三导轨14c。在所述行走面8f上附有第三行走机构如。行走机构如,仙,如和导轨 14a, 14b,14c或行走面7b,8d,8f之间的接触关系被详细地展示在图2中。通过起重机1的上述构造,与各行走机构对齐(Fahrwerkausrichtung)相对应地, 通过行走机构如,4b和如基本上将所形成的扭矩分解成上行走轨7和下行走轨8中的水平力或垂直力。行走机构连接面4d和如以及第一和第二行走机构如和4b在装配状态下除了在所示的水平对齐外,在对上行走轨7或下行走轨8进行相应改造时,同样也可以垂直地或在弯曲的中间位置实现对齐。同样的对齐方式也适用于第三行走机构4c和相应的第三行走机构连接面4f。图2中展示的是起重机1的侧面的部分视图,尤其是突起3f的起重机臂连接面3a 和第四连接面2d之间的螺栓连接、第一行走机构连接面4d和第一连接面加之间的螺栓连接、第二行走机构连接面4e和第二连接面2b之间的螺栓连接以及第三行走机构连接面4f 和第三连接面2c之间的螺栓连接。其中还表示了,第一行走机构如的第一行走轮12和未被图示出的第一行走机构如的第二行走轮13如何与第一行走面7b接触并如何在其上滚动。同样还展示了行走机构4b或如和第二行走面8d或第三行走面8f之间的接触关系。在图3中展示的是具有四个连接面加至2d的支承件2,连接面设置在壁2e至池上。支承件2基本上呈箱形的外形在与第四壁2e相对的面上具有基本上倾斜向内缩进的变化的壁(Wandverlauf),所述变化的壁由其他壁21至业构成。垂直的第五壁与在上面的第一壁2f上向下的、相对且平行设置的第四壁加相间设置。变化的壁与第四壁加之间的间距在倾斜区域上持续地线性减小,直至到达在垂直的第三壁池上回缩的台阶为止。这样,斜向变化的第六壁2j在上面与第五壁2i相接,在下面与连接在第三壁池上的水平的壁业相接。由上述七个壁加至业形成的框架两侧被两个侧壁ail封闭,其中,侧壁an分别相对于框架的外边缘向内缩进。第四连接面2d与侧面2e成为一体,其中,在第四壁2e的上边缘区域中以U形轨迹(Verlauf)均勻分布地设有多个连接孔2η。连接面加,2b,2c以连接板的形式直接固定在支承件2上,这些连接面分别具有多个带有插入套2ο的连接孔。连接面加至2(1自然也可以为与所示形式不同的其他形式。由此,能够将连接面加至2d中的几个面设置成相邻的,从而使其相应的面相互转向,并且使行走机构如,仙,如或起重机臂3的连接只起局部的限制作用。也可以考虑例如,将两个起重机臂3固定在支承件2上, 并且在此设置两个分开的连接面,或由一个共同的连接面容纳所述两个起重机臂3。此外, 条状的、具有矩形横截面的支架2p被水平横向地设置在第四壁2e上。在装配过程中以及在安装状态下,所述支架2p的上侧作为支架,在其上放置起重机臂3连接端3e的下部区域 3d。 图4示例性地在透视图中展示了行走机构如,仙,如的结构。在箱形的行走机构外壳11的两个长形的、平行的外壳壁11c,Ild之间,第一行走轮12设在左边的端部Ila上, 第二行走轮13设在右边的端部lib上。所述行走轮12,13分别在行走机构外壳11的左边或右边的端部11a,lib上,分别部分地自第三外壳壁lie的左边和右边的开口 llf,llg中向外伸出。可选择地,也能够在行走机构外壳11中装两个以上的行走轮。由此,在第一外壳壁11 c或第二外壳壁11 d上的、行走机构连接面4d,4e,4f的区域内设置多个外壳孔1 Ih, 通过这些外壳孔能够分别实现行走机构4a,4b, 4c与相应的支承件2的连接面2a,2b,2c的螺纹连接。也可将图1,2和4所示的实施例进行变形,S卩,不再将外壳孔Ilh设置在第一或第二外壳壁11c,Ild的侧面,而是将其设置在上面的第四外壳壁Ili上。与此相应构造的行走机构如,4b,k由此-根据其上外壳壁Ili并且根据其在装配状态下的空间方向-不再通过“侧面连接”而是通过“上面连接”与支承件2连接在一起。各个行走机构^,4b, 4c可被设置成可驱动的或不可驱动的。附图标记列表[0035]1起重机[0036]2支承件[0037]2a第一连接面[0038]2b第二连接面[0039]2c第三连接面[0040]2d第四连接面[0041]2e第四壁[0042]2f第一壁[0043]2g第二壁[0044]2h第三壁[0045]2i第五壁[0046]2j第六壁[0047]2k第七壁[0048]2m侧壁[0049]2n连接孔[0050]2o带有插入套的连接孔[0051]2p支架[0052]3起重机臂[0053]3a起重机臂连接面[0054]3b自由端[0055]3c起重机臂外壁[0056]3d下区域3e连接端3f 突起3g连接板3h 螺栓4a第一行走机构4b第二行走机构4c第三行走机构4d第一行走机构连接面4e第二行走机构连接面4f第三行走机构连接面5带有提升装置的起重吊车6 梁6a上支承结构6b下支承结构7上行走轨7a第一凸缘7b第一行走面8下行走轨8a第一区域8b第二区域8c 腹板8d第二行走面8e第二凸缘8f第三行走面11行走机构外壳Ila左端部lib右端部Ilc第一外壳壁Ild第二外壳壁lie第三外壳壁Ilf 左开口Ilg 右开口Ilh外壳孔Ili第四外壳壁12第一行走轮13第二行走轮14a 第一轨道14b 第二轨道
8[0095]14c第三轨道A悬臂方向V移动方向。
权利要求1.带有起重机臂的起重机,在所述起重机臂上设有提升装置并且该起重机臂与至少一个支承件相连,所述支承件连同起重机臂一起通过固定在至少一个支承件上的行走机构, 沿着至少一个行走轨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的支承件(2)被构造成组合部件并且在其上设有连接面Oa,2b,2c,2d),在这些连接面上可分别可拆卸地固定行走机构Ga, 4b,4c)中的一个以及所述起重机臂(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所有连接面( ,2b,2c,2d)都被设置在至少一个的支承件(2)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机,其特征在于,在起重机臂(3)上设有起重机臂连接面 (3a),并且在行走机构Ga,4b,4c)上分别设有行走机构连接面Gdde,4f)。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起重机,其特征在于,在连接面( ,2b,2c,2d)上设有连接孔 (2η),在起重机臂连接面(3a)上设有起重机臂孔,并且在行走机构连接面Gd3e,4f)上设有外壳孔(Ilh)。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起重机,其特征在于,行走机构连接面Gdde,4f)中的一个面被设置在行走机构Ga,4b,4c)侧面的第一或第二外壳壁(11c,lid)上。
6.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所有行走机构Ga,4b,4c)和所述起重机臂C3)分别通过可拆卸的连接装置固定在连接面Oa,2b,2c,2d)中的一个面上。
7.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至少一个的支承件( 上设有两个彼此垂直间隔的行走机构Ga,4b),由于起重机臂(3)传导的力,所述行走机构作用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起重机,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的支承件( 上设有第三行走机构(4c),由于起重机臂(3)传导的力,所述第三行走机构作用在一个与第一和第二行走机构Ga,4b)的相应方向不同的方向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机,其特征在于,行走机构Ga,4b,4c)分别具有至少一个行走轮(12,13)。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机,其特征在于,上行走轨(7)和下行走轨(8)彼此垂直间隔地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机,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行走轨(7,8)具有至少一个行走面(7b,8d,8f),所述行走面是在至少一个行走轨(7,8)上设置的轨道(14a,14b,14c) 的上表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起重机,其特征在于,起重机臂(3)在侧面伸出ο
13.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装置可沿着起重机臂(3)移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有起重机臂的起重机,在所述起重机臂上设有提升装置并且该起重机臂与至少一个支承件相连,所述提升装置连同起重机臂一起,通过固定在至少一个的支承件上的行走机构,沿着至少一个行走轨移动。为了优化具有起重机臂的起重机,尤其是壁行式起重机的制造、运输和装配而提出,将至少一个的支承件构造成组合部件并且在其上设置连接面,在所述连接面上可分别可卸地固定行走机构中的一个以及所述起重机臂。
文档编号B66C13/00GK202245819SQ20112027532
公开日2012年5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29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26日
发明者埃伯哈德·贝克尔, 彼得·克恩, 比约恩·温特, 米夏埃尔·卡明斯基, 蒂莫·格雷赞, 迪特尔·艾克勒 申请人:德马格起重机及部件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