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PE流延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87733阅读:84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流延膜,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新型PE流延膜。



背景技术:

流延膜,是通过熔体流涎骤冷生产的一种无拉伸、非定向的平挤薄膜。有单层流涎和多层共挤流涎两种方式。与吹膜相比,其特点是生产速度快,产量高,薄膜的透明性、光泽性、厚度均匀性等都极为出色。

公开号为CN204526332U的中国专利公开的高挺性流延膜,其技术要点是:一种高挺性流延膜,由多层共挤流延方式形成,包括热封层、支撑层、电晕层,所述热封层采用耐热改性PP塑料,所述支撑层采用低密度聚乙烯树脂,所述电晕层采用聚烯烃,所述耐热改性PP塑料的热变形温度为140°,所述支撑层设双层厚度,共为500微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的透气不透水的新型PE流延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PE流延膜,通过设置了聚四氟乙烯微孔膜达到透气不透水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新型PE流延膜,包括基层,所述基层上设置有粘合剂,所述粘合剂上设置有支撑层,所述支撑层上设置有热封层,所述热封层上设置有电晕层,所述电晕层上设置有阻隔层,所述支承层采用聚四氟乙烯微孔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基层通过粘合剂粘合了支撑层,支撑层采用了聚四氟乙烯微孔膜,聚四氟乙烯膜是由聚四氟乙烯挤出成型的棒、带,经压延成薄膜的半成品,在熔点以下的温度拉伸、热定型后,得到的多孔制品,在支撑层上设置了热封层,提高热熔性,封口容易,在热封层上设置了电晕层,具有适度的表面张力,且成本低,在电晕层上设置了阻隔层,使得流延膜具有良好的防水阻隔性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基层采用高密度聚乙烯薄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高密度聚乙烯薄膜不吸湿,并且具有良好的防水蒸气性,化学稳定性好,而且机械强度也比较好,可以有效隔断水的通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层设为双层厚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使得达到较好的隔水性,设置支撑层为双层结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所述热封层采用热熔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热熔胶是一种可塑性的粘合剂,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其物理状态随温度改变而改变,而化学特性不变,其无毒无味,属环保型化学产品,有效提高热熔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电晕层采用聚烯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聚烯烃具有相对密度小、耐化学药品性、耐水性好;良好的机械强度、电绝缘性等特,具有适度的表面张力,可便于再次印刷加工,且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热封层和电晕层之间设置有聚氨酯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聚氨酯层为亲水透气性材料,一方面能够提高薄膜的透气性,又能够赋予薄膜的弹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阻隔层采用聚乙烯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聚乙烯醇具有较好的耐水性,来阻隔水的通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具有较好的透气不透水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基层;2、支撑层;3、热封层;4、电晕层;5、阻隔层;6、聚氨酯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一种新型PE流延膜,如图1所示,包括基层1,基层1采用高密度聚乙烯薄膜,高密度聚乙烯薄膜不吸湿,并且具有良好的防水蒸气性,化学稳定性好,而且机械强度也比较好,可以有效隔断水的通过基层1通过粘合剂粘合了支撑层2,为了使得达到较好的隔水性,设置支撑层2为双层结构,粘合剂可以是EVA(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AA(乙烯-丙烯酸共聚 物)、聚丙烯酸酯、马来酸酐中的一种或两种,支撑层2采用了聚四氟乙烯微孔膜,聚四氟乙烯膜是由聚四氟乙烯挤出成型的棒、带,经压延成薄膜的半成品,在熔点以下的温度拉伸、热定型后,得到的多孔制品,通过双层的设置,达到了较好的隔水的性能,在支撑层2上设置了热封层3,热封层3采用热熔胶,热熔胶是一种可塑性的粘合剂,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其物理状态随温度改变而改变,而化学特性不变,其无毒无味,属环保型化学产品,有效提高热熔性,封口容易,在热封层3上设置了电晕层4,电晕层4采用聚烯烃,聚烯烃具有相对密度小、耐化学药品性、耐水性好;良好的机械强度、电绝缘性等特,具有适度的表面张力,可便于再次印刷加工,且成本低,在热封层3和电晕层4之间设置有聚氨酯层6,聚氨酯层6为亲水透气性材料,一方面能够提高薄膜的透气性,又能够赋予薄膜的弹性,在电晕层4上设置了阻隔层5,阻隔层5采用聚乙烯醇,聚乙烯醇具有较好的耐水性,来阻隔水的通过使得流延膜具有良好的防水阻隔性能,其中,支撑层2、热封层3、电晕层4和阻隔层5支架之间都通过粘合剂粘接。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