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波辊和反光材料的微珠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54820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反光材料的上料装置,具体为一种振波辊和反光材料的微珠上料装置。



背景技术:

在反光材料的制备过程中,如图1所示,需要基材依次经过浸胶装置5、烘干装置6,在浸胶装置5表面形成一层胶粘的面,之后通过烘干装置6将黏胶中的水分烘干。

之后带有胶面的基材进入到反光微珠中,通过胶面将反光微珠附着在基材的胶面上。但是胶面附着微珠后,会有部分多余的反光微珠,其与胶面附着并不牢固,且基材上携带的反光微珠的量也过大,因此需要操作人员在生产线中增加一震动装置,将多余的反光微珠震落。

目前所采用的震动方式,是利用人工锤击基材表面,将反光微珠震落,但是基材处于运输的状态,因此与锤击点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对移动,因此锤击时基材难以快速运动,若快速运输,则会使得接触点将基材划破或扯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反光材料的微珠上料装置,包含有振波辊,通过辊体带动振波部旋转,形成间隙的高速气流,气流高频冲击基材表面,使得基材在无接触的情况下发生快速震动,使得基材表面多余的反光微珠自动震落。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方案一:一种振波辊,包括辊体和振波装置,所述包括固定部、连接部和随辊体旋转产生间断性震动气流的振波部,所述振波部呈板片状或条状,连接部连接固定部和振波部,所述连接部为整体柔性的活动连接部件,固定部同辊体连接且二者同步转动。

优选的,所述振波装置为捆扎在辊体表面的纤维布料,振波部由纤维布料制成。

优选的,所述振波部呈板状,振波部由不易变形的硬质材料制成,振波部中部凹陷设置形成凹部,所述凹部凹陷方向与辊体旋转方向相反。

优选的,所述振波部外端呈弧形,振波部外端的弧形开口与凹部连通。

优选的,所述振波部靠近连接部的一侧设有固定孔,所述振波部设有用于增加重量的配重块,配重块固定于固定孔内,所述配重块包括偏重端和偏轻端,所述偏重端与凹部开口朝向相同的方向,偏重端朝向辊体旋转的方向。

优选的,所述振波部的外端还设有条形槽,所述条形槽内固定有配重钉,所述配重钉外端重量大于配重钉内端重量,配重钉内端位于条形槽槽底。

优选的,所述固定部为环形橡胶圈,连接部由橡胶制成,所述橡胶圈与连接部一体成型连接。

优选的,所述固定部表面设有通孔,固定部下方的辊体表面设有螺纹孔,所述固定部通过螺栓固定于辊体表面,螺栓拧紧于螺纹孔内。

方案二:一种反光材料的微珠上料装置,包括基材、用于基材运输的输送辊、热化装置、微珠盛料斗及用于多余微珠震落的除余机构,所述除余机构包括用于保持基材竖直移动的纵移结构和上述振波辊;热化装置用于照射加热基材表面的黏胶;所述基材带有黏胶表面朝向热化装置,所述热化装置位于微珠盛料斗前方;微珠盛料斗盛装有大量的反光微珠,用于基材进入后表面热化后黏胶粘附反光微珠;所述振波部随辊体向下旋转的一端为振波发送端,所述振波发送端朝向基材未附着反光微珠的表面。

优选的,所述基材于纵移结构内由下至上移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反光材料的微珠上料装置和振波辊,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一、采用本发明的振波辊,振波辊上的振波部具有一定的重力,且连接部为柔性材料,使得振波辊旋转时,振波部由下至上移动时,振波部会逐渐贴合辊体表面(如图5中a→b→c),而当振波部移动至最高点(图5中c)并开始由上至下移动(图5中d),会因为自身重力加快其外端翻转,振波部外端角速度大于其内端角速度(类似于扇动的动作),而振波部内外端角速度不同导致前端下压使得产生的气流冲击更强,且下压后气流方向被改变,气流开始向下或反侧移动,朝向振波发送端的气流突然止断,向左侧形成间断性强度较高的气流冲击波。

二、采用本发明的反光材料的微珠上料装置,通过热化装置对基材上的黏胶加热,使其软化提高粘性,粘性提高后基材进入到微珠盛料斗可以粘附更多的反光微珠,当基材经过振波辊的振波发送端时,振波可以将基材上多余的反光微珠震落。

并且,由于振波辊的气流是突然止断(不存在持续气流施压的状况),因此带状的基材在受到气流冲击时,基材小幅形变后可以马上回弹,基材会将气流的冲击转化为基材的高频震动,进而使得反光微珠脱落。

三、本发明中的除余机构,通过气流冲击波的方式带动基材震动,与基材之间无接触,且气流冲击力较小,不会黏住基材,也不会因压力过大而使基材变形,同时冲击气流力度大,且持续时间短,产生震动震频高,未粘牢的反光微珠容易脱落;且基材运输速度无需减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反光材料的微珠上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1中振波辊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施例3中振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振波装置中振波部的活动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2中振波辊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施例2中振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施例2中固定孔和配重块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热化装置;2、微珠盛料斗;3、辊体;4、振波装置;40、振波部;401、配重钉;402、固定孔;403、配重块;4031、偏轻端;4032、偏重端;41、连接部;42、固定部;420、螺栓;5、浸胶装置;6、烘干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一种反光材料的微珠上料装置,包括基材、用于基材运输的输送辊、热化装置1、微珠盛料斗2及用于多余微珠震落的除余机构,除余机构包括用于保持基材竖直移动的纵移结构和振波辊;

热化装置1用于照射加热基材表面的黏胶;基材带有黏胶表面朝向热化装置1,热化装置1位于微珠盛料斗2前方;经过热化装置1加热的基材迅速进入到微珠微珠盛料斗2中,微珠盛料斗2盛装有大量的反光微珠,基材表面热化后黏胶粘附大量反光微珠;并由输送辊运送至振波辊的振波发送端处,纵移结构控制基材呈竖直摆放状态,振波辊上的振波部40随辊体3向下旋转形成振波气流,打在基材未附着反光微珠的表面,使基材上未粘牢或粘多的微珠震落。

基材于纵移结构内由下至上移动,可以避免下落的微珠回到基材上。

如图2和图3所示,振波辊包括辊体3和振波装置4,包括固定部42、连接部41和随辊体3旋转产生间断性震动气流的振波部40,振波部40呈板片状,连接部41连接固定部42和振波部40,连接部41为整体柔性的活动连接部件,固定部42同辊体3连接且二者同步转动。

如图5所示,在振波部40随辊体3转动时,振波部40具有一定的重力,且连接部41为柔性材料,使得振波辊旋转时,振波部由下至上移动时,振波部会逐渐贴合辊体表面(如图5中a→b→c),而当振波部移动至最高点(图5中c)并开始由上至下移动(图5中d),会因为自身重力加快其外端翻转,振波部外端角速度大于其内端角速度(类似于扇动的动作),而振波部内外端角速度不同导致前端下压使得产生的气流冲击更强,且下压后气流方向被改变,气流开始向下或反侧移动,朝向振波发送端的气流突然止断,向左侧形成间断性强度较高的气流冲击波。

如图3和图5所示,振波部40呈板状,振波部40由不易变形的硬质材料制成,连接部41有橡胶制成。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基于实施例1,对其进行优化。

如图6和图7所示,实施例2中,振波部40中部凹陷设置形成凹部,凹部凹陷方向与辊体3旋转方向相反。振波部40外端呈弧形,振波部40外端的弧形开口与凹部连通。

通过振波部40的凹部和振波部40外端的弧形开口,将气流集中在凹部中有弧形开口处挤出气流,使气流更为集中,基材受到的冲击点更为集中,避免气流分散。

如图7所示,振波部40设有固定孔402,振波部40设有用于增加重量的配重块403,配重块403固定于固定孔402内,配重块403靠近连接部41的一侧,使得整个振波部40的重心靠近辊体3一侧,避免振波部40重心靠外,使得振波部40在辊体3转动时离心现象过于明显,导致振波部40无法像图5中(d)活动。

如图8所示,配重块403包括偏重端4032、中端4030和偏轻端4031,中端连接两端的偏重端4032和偏轻端4031,偏重端4032为圆饼状、中端4030为直径较小的圆饼状,偏轻端4031为锥状或圆顶状。

对应的振波部40所开设的固定孔402也同样分为三个阶梯孔,依次为中孔4020和位于两端的端孔4021和端孔4020,两个端孔均为圆柱形凹孔,中孔4020直径相对较小。在安装配重块403时,通过将偏轻端4031塞入固定孔402的中孔4020中,中孔4020卡入中端4030,实现固定配重块403的固定。

偏重端4032与凹部开口朝向相同的方向,偏重端4032朝向辊体3旋转的方向,在振波部40下落时,下落产生的力道更大,而转换出的气流能量更大。

振波部40的外端还设有条形槽,条形槽内固定有配重钉401,配重钉401外端重量大于配重钉401内端重量,配重钉401内端位于条形槽槽底。配重钉401重量小于配重块403,在振波部40下落至左侧时,配重钉401可以在连接部41的拉扯下迅速向右下方收起(或者说是拉扯弹过去)。

如图7所示,固定部42为环形橡胶圈,连接部41由橡胶制成,橡胶圈与连接部41一体成型连接。连接更为牢固,其次固定部42可以陪同连接部41一同发送小幅变形,提高柔性及形变量,避免连接部41摆动过多而产生内应力集中,避免连接部41脱落。

固定部42表面设有通孔,固定部42下方的辊体3表面设有螺纹孔,固定部42通过螺栓420固定于辊体3表面。螺栓420拧紧于螺纹孔内。如图6所示,取出螺栓420可以调节辊体3表面振波装置4所处的位置,使得气流在基材表面产生的振波呈杂乱的点状撞击,避免整个面收到气流撞击的情况发生,使基材表面产生的撞击呈现出不同部位的点状撞击,使得震动更为错乱,避免共振现象,共同震动仅会造成基板整体向单个方向移动,而非震动。

实施例3:

如图4所示,振波装置4为捆扎在辊体3表面的纤维布料,振波部40捆扎后多出的布料,捆扎在辊体3表面的布料所能形成的振波与实施例1相似。

本实施例中的振波部40是多出的纤维布料,甚至可以在振波部40的基础之上再捆绑布片等增加振波部40的重量,提高振波部40的气流冲击。

以上所述使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型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