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适用于滩涂贝类苗种后期中间育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滩涂贝类的后期中间育成技术,特别提供了一种适用于菲律宾蛤仔等滩涂贝类的后期中间育成方法,是通过在自然海区,用网袋盛放稚贝,吊养于浮筏上,实现高效、安全的后期中间育成。
背景技术:
中间育成技术是菲律宾蛤仔等滩涂贝类人工育苗技术中的重要技术环节。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Adams et Reeve)是世界性分布的种类,中国从南到北沿海水域都有分布。2龄以上成体壳长为2.5~4.5cm,贝壳卵圆形且膨胀,左右壳相等,壳面有较为平滑的以壳顶为中心的同心生长纹,壳面花纹杂。菲律宾蛤仔属埋栖型贝类,喜居于含砂量达80%左右的滩涂底质底内,正常情况下潜入底内生活,适温范围为5℃~28℃,适盐为15~34,以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为食。黄渤海区繁殖季节从5月持续到10月,但繁殖高峰在5~6月和9~10月,当年可长至0.3~1.0厘米。生物学最小型为1.5cm,当年可达性成熟,翌年形成生殖高峰,寿命5~10年。菲律宾蛤仔雌雄异体,但有少数雌雄同体,成熟雌性生殖腺呈乳黄色、雄性性腺呈乳白色。
菲律宾蛤仔等滩涂贝类在我国海水养殖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以菲律宾蛤仔为例,近年来年产量在100~200万吨以上,销售市场已从过去主要是国内市场,现已拓展进入国际市场,价格也在不断攀升,具有很大的市场前景。过去养殖用的苗种主要依靠从自然海区获得,但近年由于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苗种短缺日益严重,严重制约了菲律宾蛤仔的养殖业的发展。因此,发展菲律宾蛤仔的健康苗种的全人工培育,势在必行。
目前滩涂贝类(如菲律宾蛤仔)苗种生产的技术大多是采集天然苗种、土池育苗、或土池半人工育苗。其中,对于稚贝的中间育成,目前广泛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土池(例如虾池、露天蓄水池等)或者具有一定保护措施的自然滩涂,将采集的种苗播撒在泥砂底质中,凭借自然环境条件实施种苗中间育成。这种方法虽然具有比较简易、造价低的特点,但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大,同时由于种苗育成的微环境条件无法控制,种苗在中间育成阶段的成活率低,在后期阶段,种苗的生长一直徘徊在较低的水平。尤其在高密度培育条件下,种苗的成活率和生长率更低,满足不了大规模全人工种苗生产中,高密度的苗种中间育成的要求,很难有计划地大批量获得优质苗种,成为制约滩涂贝类种苗生产的一个瓶颈之一。
为了与开展大规模全人工滩涂贝类苗种生产相配套,必须开发能在高培育密度条件下,进行种苗中间培育的高效安全的技术。不恰当的中间育成技术往往导致菲律宾蛤仔人工苗种培育的成败。到目前为止,还未见到大规模全人工培育滩涂贝类分段式中间育成的报道,更没有海区网袋浮筏吊养后期中间育成技术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健康苗种全人工培育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技术-高效的种苗育成技术,提供一种适用于滩涂贝类苗种后期中间育成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在自然养殖海区,采用网袋为养成容器,在浮筏上吊养,在后期苗种阶段,实现苗种的快速生长,具体操作步骤可以为1)经过前期中间育成,壳长达0.4~0.5的稚贝,转入网袋,网目为0.1~0.2mm,每袋放置稚贝5,000~11,000枚;2)将6~10个网袋集成1束,10~15束集成1吊,各束以一吊绳相联,每束间隔15~30cm,吊绳长度为3~15m;3)吊绳的一端系于浮筏大绠,另一端系一坠石或沙袋,使吊绳垂悬于浮筏之下,坠石或沙袋的重量为1.0~2.5kg,网袋与大绠的距离为1.0~1.5m,吊绳的长度以大潮低潮时坠石不接触海底为限,不同吊绳之间的距离为1.0~1.5m;4)当稚贝壳长达到1.5~2.0mm时更换一次网袋,网目为0.8~1.0mm,并将稚贝的养成密度减至每袋2,000~3,000枚;5)后期中间育成持续到稚贝的壳长达到3~5mm,而后将稚贝转入海区养殖;本发明中,吊养海区水深4~30m,海水盐度15~35,水温15.0~31.0℃,海流流速0.1~0.6m/s,水质标准1~2级,透明度1~2m,海区浮游单细胞藻类饵料丰富,其密度年变化范围为590.6×104~2,297.0×104细胞/m3;种苗培育所用的网袋,由尼龙纤维编成的网片缝制而成,孔径规格范围为0.1~1.0mm,网袋的大小规格为400~500mm(长),150~200mm(宽),网袋内置聚缩网片或废旧鱼网50~70g/袋,用以使网袋呈膨张状态,网袋的开口端系一直径为2~3mm、长500~700mm的尼龙绳,将网袋系于吊绳之上;后期中间育成的对象,为经过前期中间育成、壳长达0.4~0.5mm的稚贝,并持续到壳长生长到3~5mm的稚贝;在水温为15.0~31.0℃的海区环境下后期中间育成的时间为30~60天;所述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为菲律宾蛤仔、文蛤、青蛤、四角蛤蜊、中国蛤蜊或硬壳蛤。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充分利用了自然海区海水通量大、水质条件稳定、饵料丰富等条件,结合网袋对种苗提供了承载和保护功能,解决了在后期中间育成阶段,滩涂贝类在室内、滩涂或虾池生长速度慢、成活率低的问题,实现了苗种的快速生长,日生长率达到39~83μm,后期中间育成的成活率达51~91%,本发明方法适用于经过前期中间育成,壳长达0.4~0.5mm的稚贝,并持续到壳长生长到3~5mm;取得的生长率和存活率与目前通用的方法相比(日生长率达到5~30μm,后期中间育成的成活率达10~40%),取得了显著提高。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将经过前期中间育成、壳长达0.4mm的菲律宾蛤仔稚贝,转入网袋,网目为0.2mm,每袋放置稚贝6,000枚;将6个网袋集成1束,10束集成1吊,各束以一吊绳相联,每束间隔15cm,吊绳长度为3m;吊绳的一端系于浮筏大绠,另一端系一坠石或沙袋,使吊绳垂悬于浮筏之下,坠石或沙袋的重量为1.0kg。网袋与大绠的距离为1.0m,通过改变吊绳长度控制网袋与海底的距离,以大潮低潮时坠石不接触海底为限,吊绳之间的距离为1.0m。
种苗培育所用的网袋,由尼龙纤维编成的网片缝制而成,孔径规格范围为0.1mm,网袋的大小规格为400mm(长),150mm(宽),网袋内置聚缩网片50g/袋,用以使网袋呈膨张状态,网袋的开口端系一直径为2mm、长500mm的尼龙绳,将网袋系于吊绳之上。
将盛有稚贝的网袋分别吊养在上、中、下三个水层,上层水深为1.5m、中层水深为6.0m、下层水深为10.0m。海水盐度15,水温15.0℃,海流流速0.1m/s,水质标准1级,透明度2m,海区浮游单细胞藻类饵料丰富,其密度年变化范围为590.6×104~2,297.0×104细胞/m3。当稚贝壳长达到1.5mm时更换一次网袋,并将稚贝的养成密度减至每袋2,000枚;网目为0.8mm。生长期为60天,并持续到壳长生长到5mm,而后将稚贝转入海区养殖;每天测量稚贝的大小(壳长)和数量,确定稚贝日生长量,计算出经过60天生长后的累积存活率。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实施例1在不同水层海区进行中间育成的稚贝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生长速度实验组密度(个/袋) 成活率(%)(μm/天)上层6000 8069中层6000 8368下层6000 8572实施例2经过前期中间育成,壳长达0.4mm的菲律宾蛤仔稚贝,转入网袋,网目为0.1mm,每袋放置稚贝7500枚;将6个网袋集成1束,10束集成1吊,各束以一吊绳相联,每束间隔15cm,吊绳长度为4m;吊绳的一端系于浮筏大绠,另一端系一坠石或沙袋,使吊绳垂悬于浮筏之下,坠石或沙袋的重量为1.0kg。网袋与大绠的距离为1.0m;通过改变吊绳长度控制网袋与海底的距离,以大潮低潮时坠石不接触海底为限,吊绳之间的距离为1.0m。
种苗培育所用的网袋,由尼龙纤维编成的网片缝制而成,孔径规格范围为0.1mm,网袋的大小规格为400mm(长),150mm(宽),网袋内置聚缩网片50g/袋,用以使网袋呈膨张状态,网袋的开口端系一直径为2mm、长500mm的尼龙绳,将网袋系于吊绳之上。
将盛有稚贝的网袋分别吊养在上、中、下三个水层,上层水深为1.5m、中层水深为6.0m、下层水深为10.0m,海水盐度15,水温20.0℃,海流流速0.1m/s,水质标准1级,透明度2m,海区浮游单细胞藻类饵料丰富,其密度年变化范围为590.6×104~2,297.0×104细胞/m3。
当稚贝壳长达到1.5mm时更换一次网袋,并将稚贝的养成密度减至每袋2,000枚;网目为0.8mm。生长期为50天,并持续到壳长生长到5mm,而后将稚贝转入海区养殖;每天测量稚贝的大小(壳长)和数量,确定稚贝日生长量,计算出经过50天生长后的累积存活率。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实施例2在不同水层海区进行中间育成的稚贝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生长速度实验组密度(个/袋)成活率(%)(μm/天)上层 7500 8565中层 7500 8360下层 7500 8762实施例3经过前期中间育成,壳长达0.4mm的菲律宾蛤仔稚贝,转入网袋,网目为0.1mm,每袋放置稚贝9000枚;将7个网袋集成1束,10束集成1吊,各束以一吊绳相联,每束间隔16cm,吊绳长度为5m;吊绳的一端系于浮筏大绠,另一端系一坠石或沙袋,使吊绳垂悬于浮筏之下,坠石或沙袋的重量为1.0kg。网袋与大绠的距离为1.1m;通过改变吊绳长度控制网袋与海底的距离,以大潮低潮时坠石不接触海底为限,吊绳之间的距离为1.1m。
种苗培育所用的网袋,由尼龙纤维编成的网片缝制而成,孔径规格范围为0.1mm,网袋的大小规格为400mm(长)、150mm(宽),网袋内置聚缩网片50g/袋,用以使网袋呈膨张状态,网袋的开口端系一直径为2mm、长500mm的尼龙绳,将网袋系于吊绳之上。
将盛有稚贝的网袋分别吊养在上、中、下三个水层,上层水深为1.6m、中层水深为6.2m、下层水深为10.5m,海水盐度15,水温20.0℃,海流流速0.1m/s,水质标准1级,透明度2m,海区浮游单细胞藻类饵料丰富,其密度年变化范围为590.6×104~2,297.0×104细胞/m3。当稚贝壳长达到1.5mm时更换一次网袋,并将稚贝的养成密度减至每袋2,000枚;网目为0.8mm。生长期为45天,并持续到壳长生长到4mm,而后将稚贝转入海区养殖;每天测量稚贝的大小(壳长)和数量,确定稚贝日生长量,计算出经过45天生长后的累积存活率。具体结果见表3。
表3 实施例3在不同水层海区进行中间育成的稚贝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生长速度实验组密度(个/袋) 成活率(%) (μm/天)上层 900071 57中层 900075 53下层 900079 60实施例4经过前期中间育成,壳长达0.4mm的菲律宾蛤仔稚贝,转入网袋,网目为0.2mm,每袋放置稚贝5000枚;将7个网袋集成1束,10束集成1吊,各束以一吊绳相联,每束间隔16cm,吊绳长度为5m;吊绳的一端系于浮筏大绠,另一端系一坠石或沙袋,使吊绳垂悬于浮筏之下,坠石或沙袋的重量为1.0kg。网袋与大绠的距离为1.1m;通过改变吊绳长度控制网袋与海底的距离,以大潮低潮时坠石不接触海底为限,吊绳之间的距离为1.1m。
种苗培育所用的网袋,由尼龙纤维编成的网片缝制而成,孔径规格范围为0.1mm,网袋的大小规格为400mm(长)、150mm(宽),网袋内置聚缩网片50g/袋,用以使网袋呈膨张状态,网袋的开口端系一直径为2mm、长500mm的尼龙绳,将网袋系于吊绳之上。
将盛有稚贝的网袋分别吊养在上、中、下三个水层,上层水深为1.6m、中层水深为6.2m、下层水深为10.5m,海水盐度15,水温22.0℃,海流流速0.1m/s,水质标准1级,透明度2m,海区浮游单细胞藻类饵料丰富,其密度年变化范围为590.6×104~2,297.0×104细胞/m3。当稚贝壳长达到1.5mm时更换一次网袋,并将稚贝的养成密度减至每袋2,500枚;网目为0.8mm。当稚贝壳长达到1.5mm时更换一次网袋,网目为0.8mm。生长期为40天,并持续到壳长生长到5mm,而后将稚贝转入海区养殖;每天测量稚贝的大小(壳长)和数量,确定稚贝日生长量,计算出经过40天生长后的累积存活率。具体结果见表4。
表4 实施例4在不同水层海区进行中间育成的稚贝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生长速度实验组 密度(个/袋)成活率(%)(μm/天)上层 50008977中层 50008679下层 50008383
实施例5经过前期中间育成,壳长达0.4mm的菲律宾蛤仔稚贝,转入网袋,网目为0.2mm,每袋放置稚贝11000枚;将7个网袋集成1束,11束集成1吊,各束以一吊绳相联,每束间隔17cm,吊绳长度为6m;吊绳的一端系于浮筏大绠,另一端系一坠石或沙袋,使吊绳垂悬于浮筏之下,坠石或沙袋的重量为1.2kg。网袋与大绠的距离为1.1m;通过改变吊绳长度控制网袋与海底的距离,以大潮低潮时坠石不接触海底为限,吊绳之间的距离为1.1m。
种苗培育所用的网袋,由尼龙纤维编成的网片缝制而成,孔径规格范围为0.1mm,网袋的大小规格为450mm(长)、180mm(宽),网袋内置聚缩网片50g/袋,用以使网袋呈膨张状态,网袋的开口端系一直径为2mm、长600mm的尼龙绳,将网袋系于吊绳之上。
将盛有稚贝的网袋分别吊养在上、中、下三个水层,上层水深为1.6m、中层水深为6.2m、下层水深为10.5m,海水盐度15,水温22.0℃,海流流速0.1m/s,水质标准1级,透明度2m,海区浮游单细胞藻类饵料丰富,其密度年变化范围为590.6×104~2,297.0×104细胞/m3。当稚贝壳长达到1.5mm时更换一次网袋,并将稚贝的养成密度减至每袋3,000枚;网目为0.8mm。生长期为40天,并持续到壳长生长到5mm,而后将稚贝转入海区养殖;每天测量稚贝的大小(壳长)和数量,确定稚贝日生长量,计算出经过40天生长后的累积存活率。具体结果见表5。
表5 实施例5在不同水层海区进行中间育成的稚贝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生长速度实验组 密度(个/袋) 成活率(%) (μm/天)上层1100055 39中层1100058 43下层1100058 40实施例6经过前期中间育成,壳长达0.5mm的菲律宾蛤仔稚贝,转入网袋,网目为0.2mm,每袋放置稚贝8500枚;将8个网袋集成1束,12束集成1吊,各束以一吊绳相联,每束间隔18cm,吊绳长度为6m;吊绳的一端系于浮筏大绠,另一端系一坠石或沙袋,使吊绳垂悬于浮筏之下,坠石或沙袋的重量为1.2kg。网袋与大绠的距离为1.2m;通过改变吊绳长度控制网袋与海底的距离,以大潮低潮时坠石不接触海底为限,吊绳之间的距离为1.2m。
种苗培育所用的网袋,由尼龙纤维编成的网片缝制而成,孔径规格范围为0.2mm,网袋的大小规格为400mm(长)、150mm(宽),网袋内置聚缩网片50g/袋,用以使网袋呈膨张状态,网袋的开口端系一直径为2mm、长500mm的尼龙绳,将网袋系于吊绳之上。
将盛有稚贝的网袋分别吊养在上、中、下三个水层,上层水深为1.6m、中层水深为6.2m、下层水深为10.5m,海水盐度18,水温24.0℃,海流流速0.3m/s,水质标准1级,透明度2m,海区浮游单细胞藻类饵料丰富,其密度年变化范围为590.6×104~2,297.0×104细胞/m3。当稚贝壳长达到1.5mm时更换一次网袋,并将稚贝的养成密度减至每袋3,000枚;网目为0.8mm。生长期为40天,并持续到壳长生长到4mm,而后将稚贝转入海区养殖;每天测量稚贝的大小(壳长)和数量,确定稚贝日生长量,计算出经过40天生长后的累积存活率。具体结果见表6。
表6 实施例6在不同水层海区进行中间育成的稚贝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生长速度实验组密度(个/袋)成活率(%)(μm/天)上层 8500 75 58中层 8500 79 60下层 8500 76 61实施例7经过前期中间育成,壳长达0.5mm的菲律宾蛤仔稚贝,转入网袋,网目为0.2mm,每袋放置稚贝5500枚;将8个网袋集成1束,12束集成1吊,各束以一吊绳相联,每束间隔20cm,吊绳长度为7m;吊绳的一端系于浮筏大绠,另一端系一坠石或沙袋,使吊绳垂悬于浮筏之下,坠石或沙袋的重量为1.5kg。网袋与大绠的距离为1.3m;通过改变吊绳长度控制网袋与海底的距离,以大潮低潮时坠石不接触海底为限,吊绳之间的距离为1.3m。
种苗培育所用的网袋,由尼龙纤维编成的网片缝制而成,孔径规格范围为0.2mm,网袋的大小规格为500mm(长)、200mm(宽),网袋内置聚缩网片60g/袋,用以使网袋呈膨张状态,网袋的开口端系一直径为3mm、长600mm的尼龙绳,将网袋系于吊绳之上。
将盛有稚贝的网袋分别吊养在上、中、下三个水层,上层水深为1.8m、中层水深为6.5m、下层水深为11.0m,海水盐度30,水温26.0℃,海流流速0.5m/s,水质标准1级,透明度2m,海区浮游单细胞藻类饵料丰富,其密度年变化范围为590.6×104~2,297.0×104细胞/m3。当稚贝壳长达到1.5mm时更换一次网袋,并将稚贝的养成密度减至每袋3,000枚;网目为0.8mm。生长期为35天,并持续到壳长生长到4mm,而后将稚贝转入海区养殖;每天测量稚贝的大小(壳长)和数量,确定稚贝日生长量,计算出经过35天生长后的累积存活率。具体结果见表7。
表7 实施例7在不同水层海区进行中间育成的稚贝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生长速度实验组密度(个/袋)成活率(%)(μm/天)上层 5500 85 70中层 5500 88 68下层 5500 91 69实施例8经过前期中间育成,壳长达0.5mm的菲律宾蛤仔稚贝,转入网袋,网目为0.1mm,每袋放置稚贝10500枚;将8个网袋集成1束,12束集成1吊,各束以一吊绳相联,每束间隔20cm,吊绳长度为7m;吊绳的一端系于浮筏大绠,另一端系一坠石或沙袋,使吊绳垂悬于浮筏之下,坠石或沙袋的重量为1.5kg。网袋与大绠的距离为1.3m;通过改变吊绳长度控制网袋与海底的距离,以大潮低潮时坠石不接触海底为限,吊绳之间的距离为1.3m。
种苗培育所用的网袋,由尼龙纤维编成的网片缝制而成,孔径规格范围为0.2mm,网袋的大小规格为500mm(长)、200mm(宽),网袋内置聚缩网片60g/袋,用以使网袋呈膨张状态,网袋的开口端系一直径为3mm、长600mm的尼龙绳,将网袋系于吊绳之上。
将盛有稚贝的网袋分别吊养在上、中、下三个水层,上层水深为1.8m、中层水深为6.5m、下层水深为11.0m,海水盐度25,水温26.0℃,海流流速0.5m/s,水质标准1级,透明度2m,海区浮游单细胞藻类饵料丰富,其密度年变化范围为590.6×104~2,297.0×104细胞/m3。当稚贝壳长达到1.5mm时更换一次网袋,并将稚贝的养成密度减至每袋2,700枚;网目为0.8mm。生长期为35天,并持续到壳长生长到3mm,而后将稚贝转入海区养殖;每天测量稚贝的大小(壳长)和数量,确定稚贝日生长量,计算出经过35天生长后的累积存活率。具体结果见表8。
表8 实施例8在不同水层海区进行中间育成的稚贝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生长速度实验组密度(个/袋)成活率(%) (μm/天)上层 10500 51 44中层 10500 55 47下层 10500 57 41实施例9经过前期中间育成,壳长达0.5mm的菲律宾蛤仔稚贝,转入网袋,网目为0.1mm,每袋放置稚贝9500枚;将8个网袋集成1束,12束集成1吊,各束以一吊绳相联,每束间隔20cm,吊绳长度为10m;吊绳的一端系于浮筏大绠,另一端系一坠石或沙袋,使吊绳垂悬于浮筏之下,坠石或沙袋的重量为2.0kg。网袋与大绠的距离为1.5m;通过改变吊绳长度控制网袋与海底的距离,以大潮低潮时坠石不接触海底为限,吊绳之间的距离为1.5m。
种苗培育所用的网袋,由尼龙纤维编成的网片缝制而成,孔径规格范围为0.2mm,网袋的大小规格为500mm(长)、200mm(宽),网袋内置聚缩网片65g/袋,用以使网袋呈膨张状态,网袋的开口端系一直径为3mm、长600mm的尼龙绳,将网袋系于吊绳之上。
将盛有稚贝的网袋分别吊养在上、中、下三个水层,上层水深为1.8m、中层水深为6.5m、下层水深为11.0m。海水盐度25,水温26.0℃,海流流速0.5m/s,水质标准2级,透明度1.5m,海区浮游单细胞藻类饵料丰富,其密度年变化范围为590.6×104~2,297.0×104细胞/m3。当稚贝壳长达到1.5mm时更换一次网袋,并将稚贝的养成密度减至每袋2,600枚;网目为0.8mm。生长期为35天,并持续到壳长生长到3mm,而后将稚贝转入海区养殖;每天测量稚贝的大小(壳长)和数量,确定稚贝日生长量,计算出经过35天生长后的累积存活率。具体结果见表9。
表9 实施例9在不同水层海区进行中间育成的稚贝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生长速度实验组密度(个/袋)成活率(%)(μm/天)上层 9500 6856中层 9500 6359下层 9500 6561实施例10经过前期中间育成,壳长达0.5mm的菲律宾蛤仔稚贝,转入网袋,网目为0.1mm,每袋放置稚贝7000枚;将8个网袋集成1束,12束集成1吊,各束以一吊绳相联,每束间隔20cm,吊绳长度为10m;吊绳的一端系于浮筏大绠,另一端系一坠石或沙袋,使吊绳垂悬于浮筏之下,坠石或沙袋的重量为2.0kg。网袋与大绠的距离为1.5m;通过改变吊绳长度控制网袋与海底的距离,以大潮低潮时坠石不接触海底为限,吊绳之间的距离为1.5m。
种苗培育所用的网袋,由尼龙纤维编成的网片缝制而成,孔径规格范围为0.2mm,网袋的大小规格为500mm(长)、200mm(宽),网袋内置聚缩网片65g/袋,用以使网袋呈膨张状态,网袋的开口端系一直径为3mm、长600mm的尼龙绳,将网袋系于吊绳之上。
将盛有稚贝的网袋分别吊养在上、中、下三个水层,上层水深为1.8m、中层水深为6.5m、下层水深为11.0m。海水盐度30,水温26.0℃,海流流速0.5m/s,水质标准2级,透明度1.5m,海区浮游单细胞藻类饵料丰富,其密度年变化范围为590.6×104~2,297.0×104细胞/m3。当稚贝壳长达到1.5mm时更换一次网袋,并将稚贝的养成密度减至每袋2,400枚;网目为0.8mm。生长期为35天,并持续到壳长生长到4mm,而后将稚贝转入海区养殖;每天测量稚贝的大小(壳长)和数量,确定稚贝日生长量,计算出经过35天生长后的累积存活率。具体结果见表10。
表10实施例10在不同水层海区进行中间育成的稚贝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生长速度实验组密度(个/袋)成活率(%) (μm/天)上层 7000 82 58中层 7000 80 57下层 7000 79 69实施例11经过前期中间育成,壳长达0.5mm的菲律宾蛤仔稚贝,转入网袋,网目为0.1mm,每袋放置稚贝10000枚;将8个网袋集成1束,12束集成1吊,各束以一吊绳相联,每束间隔20cm,吊绳长度为10m;吊绳的一端系于浮筏大绠,另一端系一坠石或沙袋,使吊绳垂悬于浮筏之下,坠石或沙袋的重量为2.0kg。网袋与大绠的距离为1.5m;通过改变吊绳长度控制网袋与海底的距离,以大潮低潮时坠石不接触海底为限,吊绳之间的距离为1.5m。
种苗培育所用的网袋,由尼龙纤维编成的网片缝制而成,孔径规格范围为0.2mm,网袋的大小规格为500mm(长)、200mm(宽),网袋内置聚缩网片70g/袋,用以使网袋呈膨张状态,网袋的开口端系一直径为3mm、长600mm的尼龙绳,将网袋系于吊绳之上。
将盛有稚贝的网袋分别吊养在上、中、下三个水层,上层水深为1.8m、中层水深为6.5m、下层水深为11.0m。海水盐度35,水温28.0℃,海流流速0.5m/s,水质标准2级,透明度1.5m,海区浮游单细胞藻类饵料丰富,其密度年变化范围为590.6×104~2,297.0×104细胞/m3。当稚贝壳长达到1.5mm时更换一次网袋,并将稚贝的养成密度减至每袋2,200枚;网目为0.8mm。生长期为30天,并持续到壳长生长到4mm,而后将稚贝转入海区养殖;每天测量稚贝的大小(壳长)和数量,确定稚贝日生长量,计算出经过30天生长后的累积存活率。具体结果见表11。
表11 实施例11在不同水层海区进行中间育成的稚贝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生长速度实验组密度(个/袋)成活率(%) (μm/天)上层 10000 55 47中层 10000 51 52下层 10000 58 49实施例12经过前期中间育成,壳长达0.5mm的菲律宾蛤仔稚贝,转入网袋,网目为0.1mm,每袋放置稚贝6500枚;将10个网袋集成1束,15束集成1吊,各束以一吊绳相联,每束间隔25cm,吊绳长度为12m;吊绳的一端系于浮筏大绠,另一端系一坠石或沙袋,使吊绳垂悬于浮筏之下,坠石或沙袋的重量为2.0kg。网袋与大绠的距离为1.5m;通过改变吊绳长度控制网袋与海底的距离,以大潮低潮时坠石不接触海底为限,吊绳之间的距离为1.5m。
种苗培育所用的网袋,由尼龙纤维编成的网片缝制而成,孔径规格范围为0.2mm,网袋的大小规格为500mm(长)、200mm(宽),网袋内置聚缩网片70g/袋,用以使网袋呈膨张状态,网袋的开口端系一直径为3mm、长700mm的尼龙绳,将网袋系于吊绳之上。
将盛有稚贝的网袋分别吊养在上、中、下三个水层,上层水深为1.8m、中层水深为6.5m、下层水深为11.0m,海水盐度28,水温28.0℃,海流流速0.6m/s,水质标准2级,透明度1.0m,海区浮游单细胞藻类饵料丰富,其密度年变化范围为590.6×104~2,297.0×104细胞/m3。当稚贝壳长达到1.5mm时更换一次网袋,并将稚贝的养成密度减至每袋3,000枚;网目为0.8mm。生长期为30 ,并持续到壳长生长到4mm,而后将稚贝转入海区养殖;每天测量稚贝的大小(壳长)和数量,确定稚贝日生长量,计算出经过30天生长后的累积存活率。具体结果见表12。
表12 实施例12在不同水层海区进行中间育成的稚贝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生长速度实验组密度(个/袋)成活率(%)(μm/天)上层 650083 60中层 650086 66下层 650081 61实施例13经过前期中间育成,壳长达0.5mm的菲律宾蛤仔稚贝,转入网袋,网目为0.2mm,每袋放置稚贝6500枚;将10个网袋集成1束,15束集成1吊,各束以一吊绳相联,每束间隔25cm,吊绳长度为15m;吊绳的一端系于浮筏大绠,另一端系一坠石或沙袋,使吊绳垂悬于浮筏之下,坠石或沙袋的重量为2.5kg。网袋与大绠的距离为1.5m;通过改变吊绳长度控制网袋与海底的距离,以大潮低潮时坠石不接触海底为限,吊绳之间的距离为1.5m。
种苗培育所用的网袋,由尼龙纤维编成的网片缝制而成,孔径规格范围为0.2mm,网袋的大小规格为500mm(长)、200mm(宽),网袋内置聚缩网片70g/袋,用以使网袋呈膨张状态,网袋的开口端系一直径为3mm、长700mm的尼龙绳,将网袋系于吊绳之上。
将盛有稚贝的网袋分别吊养在上、中、下三个水层,上层水深为2.0m、中层水深为7.0m、下层水深为12.0m。海水盐度28,水温31.0℃,海流流速0.6m/s,水质标准2级,透明度1.0m,海区浮游单细胞藻类饵料丰富,其密度年变化范围为590.6×104~2,297.0×104细胞/m3。当稚贝壳长达到1.5mm时更换一次网袋,并将稚贝的养成密度减至每袋2,900枚;网目为0.8mm。生长期为30天,并持续到壳长生长到5mm,而后将稚贝转入海区养殖;每天测量稚贝的大小(壳长)和数量,确定稚贝日生长量,计算出经过30天生长后的累积存活率。具体结果见表13。
表13 实施例13在不同水层海区进行中间育成的稚贝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生长速度实验组 密度(个/袋)成活率(%)(μm/天)上层 800073 61中层 800083 59下层 800083 6权利要求
1.一种适用于滩涂贝类苗种后期中间育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自然养殖海区,采用网袋为养成容器,在浮筏上吊养,在后期苗种阶段,实现苗种的快速生长,具体为1)经过前期中间育成,壳长达0.4~0.5mm的稚贝,转入网袋,网目为0.1~0.2mm,每袋放置稚贝5,000~11,000枚;2)将6~10个网袋集成1束,10~15束集成1吊,各束以一吊绳相联,每束间隔15~30cm,吊绳长度为3~15m;3)吊绳的一端系于浮筏大绠,另一端系一坠石或沙袋,使吊绳垂悬于浮筏之下;网袋与大绠的距离为1.0~1.5m,通过改变吊绳长度控制网袋与海底的距离,以大潮低潮时坠石不接触海底为限,不同吊绳之间的距离为1.0~1.5m;4)当稚贝壳长达到1.5~2.0mm时更换一次网袋,网目为0.8~1.0mm,并将稚贝的养成密度减至每袋2,000~3,000枚;5)后期中间育成持续到稚贝的壳长达到3~5mm,而后将稚贝转入海区养殖。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适用于滩涂贝类苗种后期中间育成方法,其特征是吊养海区水深4~30m,海水盐度15~35,水温15~31.0℃,海流流速0.1~0.6m/s,水质标准1~2级,透明度1~2m,海区浮游单细胞藻类饵料丰富,其密度年变化范围为590.6×104~2,297.0×104细胞/m3。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适用于滩涂贝类苗种后期中间育成方法,其特征是网袋孔径规格范围为0.1~1.0mm,网袋的大小规格为400~500mm,150~200mm,网袋内置聚缩网片或废旧鱼网50~70g/袋,用以使网袋呈膨张状态,网袋的开口端系一直径为2~3mm、长500~700mm的尼龙绳,将网袋系于吊绳之上。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适用于滩涂贝类苗种后期中间育成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坠石或沙袋的重量为1.0~2.5kg。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适用于滩涂贝类苗种后期中间育成方法,其特征是在水温为15~31.0℃的海区环境下后期中间育成的时间为30~60天。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适用于滩涂贝类苗种后期中间育成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为菲律宾蛤仔、文蛤、青蛤、四角蛤蜊、中国蛤蜊或硬壳蛤。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适用于滩涂贝类苗种后期中间育成方法,在自然养殖海区,采用网袋为养成容器,在浮筏上吊养,进行种苗的后期中间育成;具体为经过前期中间育成、壳长达0.4~0.5mm的稚贝,转入网袋,每袋放置稚贝5,000~11,000枚;将6~10个网袋集成1束,10~15束集成1吊,每束间隔15~30cm;吊绳系于浮筏大绠与坠石或沙袋之间,网袋与大绠的距离为1.0~1.5m控制网袋与海底的距离,吊绳间距为1.0~1.5m;当稚贝壳长达到1.5~2.0mm时换一次网袋,将养成密度减至每袋2,000~3,000枚,持续到稚贝的壳长达到3~5mm后将稚贝转入海区养殖。它具有种苗生长快速、成活率高、高效安全等特点。
文档编号A01K61/00GK1484946SQ0213303
公开日2004年3月31日 申请日期2002年9月25日 优先权日2002年9月25日
发明者张国范, 阙华勇, 刘晓, 阎喜武, 刘庆连, 孙茂盛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