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大米水稻栽培生长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523阅读:4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绿色大米水稻栽培生长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绿色大米水稻栽培生长法,适用于绿色大米水稻栽培大面积推广。

背景技术
目前,水稻栽培生长主要依靠传统的栽培生长方法,施肥以化学肥料、根治病虫害以农药为主。其缺点一是有害人体身心健康,导致人们在生活中极易发生病症;二是产量不高,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不适应国富民强、人体健康的发展需要。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传统水稻栽培生长法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和农药对人体有害等方面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绿色大米水稻栽培生长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用农家肥为主要肥料,在稻田中放养鸭子起到松秧根的作用,促进秧苗根系发展,同时鸭粪是有效有机肥料,另外鸭子在田中消灭病虫害的作用很大,大量的减少施用化学肥料和农药的用量。实现了绿色大米质优无公害,减少了对人体的危害,实现高产,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本发明的有效效果是,通过本发明可以大量减少施用化学肥料和农药的用量,实现优质水稻栽培与生长。克服了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对人体危害的缺陷,同时绿色大米营养成分高,人们对它的信誉高,价位也高,显著的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是国家具有发展远景的推广项目。



下面结合附图中的工艺流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中工艺流程为 选种-泡种-整苗池-播种-秧苗培育-起苗-选制本田-合理密植-栽插-田间管理
具体实施例方式 根据附图中的工艺流程分别说明。
1.选种 将所选的优质稻种,在3-4级的自然风或扬种机的吹选下,去掉下风处不饱满的稻粒,然后将稻种放到5%石灰水的缸中,石灰水的容量是稻种质量的3倍,人工用木棍搅拌,浸泡20分钟后,将漂浮在水面上的不饱满稻粒去除,捞出饱满的稻粒,用清水冲洗,去除沾附在稻粒上的石灰水。
2.泡种 经清洗后的稻种,放在缸中或桶中浸泡24小时后捞出,无滴水时倒入桶中用手扒平,上面盖上荷叶或蒲包。间隔4小时喷洒水雾,手工翻拌稻种,持续6-7天后,稻种尖端发芽1毫米长时即可移播到苗池。
3.整苗池 苗池地须整平,单个池宽1米、长5-6米。苗池用塑料薄膜铺平,在塑料薄膜上均匀的撒上3公分厚的农家肥和干细土及草木灰搅拌的湿润土,其湿度手抓成团,松开时自然松散为宜。苗池四周挖深15公分、宽20公分的小沟,沟中撒1公分厚的干石灰粉,防止蚯蚓等害虫进入苗池损坏秧苗根系。
4.播种 苗池整理符号规范后,将发芽的稻种均匀地撒入苗池中,一般密度为每平方厘米6-7粒适中,做到稀播、匀播。稀播、匀播可使秧苗个体有均匀的营养面积和空间,使秧苗通风透光、增多日照,提高秧苗的光合速率。这对促进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均衡生长,增加养分积累,群体生长整齐一致,减少个体间差异都有明显的作用。只有稀播、匀播,才能真正达到分蘖壮秧的目的,播种后必须及时压种,用细颗粒状农家肥压在种子上面,不露种子即可。
5.秧苗培育 秧苗的正常生长期为24天左右,一般6-7叶移栽到本田。传统秧苗生长期为30天。苗池中土壤湿度要保持在75%左右。
1叶1心期前,以湿润管理为主,主要以雾状湿润土壤,促进扎根立苗,也有利于抑制菌藻类、蚯蚓等危害和防止绵腐病、白叶枯病病菌的感染。
1叶1心期间和1叶1心后,以水珠喷洒来保持土壤的湿润,促进秧苗根系健壮发育。
在苗池追肥上,以农家肥为主,先淡后浓,由少到多,“少吃多餐”。在移栽前3-5天,要重施起身肥。
6.起苗 为了使秧苗移栽到本田中返青快,早复苏,要带土移栽,带肥下田。因此起苗时必须将苗池中的土壤随秧苗一起铲出,放在木板上,木板上施放农家肥、磷肥和钾肥,使这些肥料沾附在秧苗根部土壤上。
7.选制本田 选制创造水利条件好、排灌方便、阳光充足的上等肥力田,在放水耕耘之后,将一个月左右鸭龄的群体放在本田中清除蚯蚓等虫害,减少对移栽后秧苗根系的损伤。
制作田块要根据田块肥力情况,施足基肥,基肥要以农家肥为主,再施一定量的速效肥,为秧苗快速返青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
8.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增加单位面积上的基本苗数,虽然单株平均分蘖少了,单株有效穗数也相应少了一些,但由于插的基本苗数多,所以全田总的有效穗数大为增多,同时抑制了后期的分蘖,抽穗比较集中、整齐,从始穗到齐穗的时间缩短了,在花期相遇的情况下,对提高产量是很有利的。一般株行距采用12厘米×12厘米。
9.栽插 本田的秧苗要坚持做到浅插、匀插,插直、插稳。插秧的深度为1.8厘米左右,以不倒不浮为原则,因分蘖节位在1.8-2.3厘米之间,浅插通气良好,土温较高,低节位能够萌发成分蘖,秧苗发得早,发得快,分蘖多。而且,这些低节位的分蘖发生早,营养生长期较长,叶片较多,因而秧苗生长粗壮,适时抽穗,穗大粒多,对提高产量很有好处。如果秧苗插深了、情况完全相反。分蘖节位在通气不良、营养状况差、温度低的土层中,低节位分蘖发不了、要靠高节位的分蘖。所以,禾苗就长期发不起来,分蘖的数量少,时间迟,质量差,抽穗晚,结果必然是穗小、粒少、产量低。
10.田间管理 把握好田间管理,是实现优质高产的重要环节,是取得高产的关键。
具体措施是早施重施分蘖肥,浅水勤灌促分蘖。插后4-5天追第一次肥,18天内完成两次追肥耘田。前期追肥量应达到总追肥量的80%左右。施肥主要以牲畜粪制成颗粒状和氮、磷、钾肥合理配合使用。
在秧苗栽插15-16天时,田间放养0.5公斤左右的群鸭除草、松秧根、施肥。具体做法是田间应浅水,水深1.5-2公分,每亩撒入经泡涨过麦粒15公斤,然后将群鸭放到水稻田中,鸭嘴伸入土中和秧根中吃麦粒,起到了有效的松根、扒秧根的效果。同时,鸭粪作了一次高肥效的施肥作用,促进秧苗根系的快速发育,增加了分蘖功能。
秧苗进入中期以后,管理措施以水为主,以水调肥,适当露田。特别是施草木灰,对壮杆结实有较好效果。此时不宜再施氮肥,以免造成贪青徒长,推迟花期,易生病虫,降低结实率。此时田间管理宜“干干湿湿”。就在此时,病虫发生较多,要加强防治。把群鸭放置田中1-2天来消灭病害,因群鸭在田中可以吃掉大部分害虫,另外由于鸭粪和鸭体的气味可以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同时还可以进行很好的花期调节作用。
后期是抽穗扬花期,田间管理进入攻粒阶段,这一时期可以说是夺取高产的最后阶段。主攻方向是提高异交结实率,措施是加强除杂,管好田间水层,防治病虫害等。
权利要求
1.本发明涉及一种绿色大米水稻栽培生长法,其特征是以农家肥为主要肥料,大量的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量;合理地栽插,科学的管理,实现高产、稳收;以预防为主,在水稻生长过程的田间管理中,根据水稻生长的特点,不同时期放养群鸭消灭病虫害,实现了绿色大米无公害,减少了对人体的危害,同时实现高产、增收。
2.根据权利1所述的绿色大米水稻栽培生长法,其特征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以农家肥为主,合理地栽插、科学地管理,使水稻优质的生长,实现人们理想的高营养无害大米,增强人体的身心健康。
3.根据权利1所述的绿色大米水稻栽培生长法,其特征是病虫害的防治,以预防为主,根据水稻生长过程中不同时期放养群鸭增肥灭虫的有效措施,减少了农药的用量,显著地降低了农药对稻米的幅射作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绿色大米水稻栽培生长法,适用于绿色大米栽培大面积推广。为了克服传统水稻栽培生长法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和农药对人体健康有害等方面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绿色大米水稻栽培生长法。用农家肥为主要肥料,可以大量减少施用化学肥料和农药的用量,实现优质绿色大米无公害,减少对人体的危害,实现高产,显著地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在栽培和田间管理中,科学地实施了工艺流程中各个环节,合理地根据水稻生长过程中不同时期放养群鸭加强田间管理的有效措施,克服了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对人体危害的缺陷,达到人们理想的绿色大米营养成分高,对人体无害的愿望,同时显著的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是国家具有发展远景的推广项目。
文档编号A01G16/00GK1939121SQ20051009455
公开日2007年4月4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27日 优先权日2005年9月27日
发明者付秀兰 申请人:付秀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