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点产生原基的瓶栽食用菌的栽培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165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定点产生原基的瓶栽食用菌的栽培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瓶栽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技术,更确切地说,涉及一种定点产生原基的瓶栽食用菌的栽培系统及其压菌种装置。
背景技术
食用菌工厂化瓶栽业务主要是指用塑料瓶子在空调设施内常年栽培,通过栽培的机械化和标准化,来实现食用菌在工厂内常年稳定的生产。由于工厂内菇房环境不受季节影响,实现了食用菌的周年供应,满足了消费者对新鲜食用菌产品的需求。鉴于食用菌瓶栽技术的优势,目前诸如真姬菇、金针菇、杏鲍菇、白灵菇、滑子菇、茶树菇、猴头菇等的瓶栽生产已经在产业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上述瓶栽食用菌中诸如灰树花、杏鲍菇、白灵菇、猴头菇等在栽培过程中往往需要通过定点产生原基来控制原基的数量。因为如果不控制原基的数量,将会产生较多的原基,使得单个原基变小,且单个原基的品质下降,从而影响食用菌的单株品质。因此,为了提高上述食用菌的栽培品质,在栽培过程中定点产生原基对诸如灰树花、杏鲍菇、白灵菇、猴头菇等的栽培来说是必要地。现在定点产生原基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在培养瓶盖上形成一通透的膨出空间来实现,例如通过本申请人于2011年9月28日申请的名称为“灰树花栽培用培养瓶盖·”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01120375875. 4号中所揭示的具有通透的膨出空间的培养瓶盖来实现定点原基的产生。
下面以瓶栽灰树花工厂化栽培系统为例来介绍定点产生原基的瓶栽食用菌的栽培系统。图1为现有瓶栽灰树花工厂化栽培系统的框图示意图。现有的栽培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拌料装置、装瓶装置、灭菌装置、冷却装置、接种装置、培养房单元、催蕾装置、搔菌装置、生育房单元和采收装置。现有的接种装置从栽培瓶的瓶口正上方往下投送菌种以完成接种,接种后菌种在栽培瓶的瓶口处形成中间厚周围薄的接种结果。如图2和图3所示,当接种后菌种3的中间部分最高点30不超过栽培瓶瓶口 10的上缘11时,在靠近栽培瓶I的瓶口 10侧缘附近位置的菌种层较薄,且与瓶口 10上缘11部分形成空间12,在加盖可以实现定点产生原基的瓶盖4后,菌种3不会进入瓶盖4上的透孔或者膨出空间40内,但这在后续的搔菌工序时会在空间12处形成积水,这增加了污染产生的风险。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 5所示,现有技术中采取接种时接种更多的菌种的方法解决上述问题,使用该种方法接种后菌种3的中间部分最高点30高出栽培瓶瓶口 10的上缘11,而周边菌种相对较薄的部分相对于栽培瓶I的瓶口 10的上缘11形成的空间很小,接种后加盖可以使原基定点产生的具有一个透孔或者通透膨出空间40的瓶盖4,由于菌种3高出栽培瓶I的瓶口 10的上缘11, 在加盖瓶盖4时,瓶盖4会下压菌种3,从而使得菌种3整体往下和周边移动,这使得周边菌种相对较薄的部分相对于栽培瓶I的瓶口 10的上缘11形成的空间12变得更小或者被菌种完全填平,这样就大幅度降低了在后续的搔菌工序时会在空间12处形成积水的几率,进而也大幅度降低了污染产生的风险。然而,上述方案虽然解决在搔菌工序形成积水引发污染的问题,但是却引发了新的问题的产生,由于在定点产生原基的瓶盖4中间形成有一个透孔或者通透的膨出空间40,在加盖瓶盖4时,由于菌种3的中间部分最高点30高出栽培瓶瓶口 10的上缘11,加盖瓶盖4后,菌种3会有一部分直接进入透孔或者膨出空间40,这将直接减小了未来原基形成的空间,原基的减小势必会影响整瓶食用菌的产量。另外,由于菌种3高出栽培瓶I的瓶口 10的上缘11,在接种后加盖瓶盖4时,由于菌种3的阻碍,很难将瓶盖4盖紧,在流水线上送往下一工序的过程中会有较多的瓶盖4脱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些工厂专门安排这样一个工位来重新加盖脱落的瓶盖4,这又增加了生产的成本。
请参阅图6所示,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人对现有的定点产生原基的瓶栽食用菌的栽培系统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其改进的关键之处在于,在接种装置之后、培养房单元之前设置一压菌种装置,通过该压菌种装置可将接种后高出栽培瓶瓶口的菌种压至与栽培瓶瓶口上缘平齐的位置,使得在加盖可实现定点产生原基的瓶盖后,菌种不会进入瓶盖上设置的膨出空间内,保证了原基形成空间的大小不被减小,而菌种被压菌种装置压后, 在向下移动的同时,向周边相对较薄的部分移动,使得周边原先较薄的菌种层变厚,这降低了在后续的搔菌工序时污染产生的风险,同时经过压菌种工序后,菌种基本保持在与栽培瓶瓶口上缘平齐的位置,解决了因菌种高出栽培瓶的瓶口而造成的瓶盖加盖不牢固而脱落的问题。然而,申请人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简单增加压菌种装置的栽培系统仍然存在以下问题由于接种后放在栽培筐里的栽培瓶的瓶口很难完全在一个高度线上,这就导致压菌种装置在压菌种的过程中会出现有的菌种压不到位,有的反而会压过了,如果压菌种装置的压菌种部比瓶口的内径大,甚至出现压坏栽培瓶的问题,这无疑降低了压菌种的品质和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可以提高压菌种品质和效率的定点产生原基的瓶栽食用菌的栽培系统及其压菌种装置。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定点产生原基的瓶栽食用菌的栽培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装瓶装置、灭菌装置、冷却装置、压菌种装置、接种装置和培养房单元, 所述压菌种装置包括压菌种部及将该压菌种部连接至控制系统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压菌种部之间弹性连接。
在所述连接部与压菌种部之间设置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将所述压菌种部弹性连接至所述连接部邻近压菌种部一端。
所述压菌种部上设置定位盲孔,所述连接部邻近压菌种部一端对应所述定位盲孔设置与所述定位盲孔配合的定位柱。
所述弹性部件为弹簧。
所述连接部至少部分设置成具有弹性。
所述压菌种部的最大宽度比栽培瓶瓶口直径大。
所述的食用菌是灰树花、杏鲍菇、白灵菇或者猴头菇中的一种一种压菌种装置,包括压菌种部及将该压菌种部连接至控制系统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压菌种部之间弹性连接。
在所述连接部与压菌种部之间设置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将所述压菌种部弹性连接至所述连接部邻近压菌种部一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将压菌种装置的连接部与压菌种部之间设置成弹性连接,在压菌种工序中,通过控制弹性体的弹性变形,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有的菌种压过了,有的压不到位的问题,从而提高压菌种品质和效率。


图1为现有的瓶栽灰树花的栽培系统框图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接种后菌种在栽培瓶上呈现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图2加盖培养瓶盖后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中另一种接种后菌种在栽培瓶上呈现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图4加盖培养瓶盖后的剖视示意图。
图6本现有的另外一种栽培系统的框图示意图。
图7为压菌种工序中一种压菌种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图8为图7的仰视不意图。
图9为压菌种工序中另一种压菌种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仰视不意图。
图11为本发明栽培系统中压菌种装置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图12为压菌种工序后加盖培养瓶盖的剖视示意图。
图13为装有栽培瓶的25制式的栽培筐的俯视示意图。
图14为对应25瓶制式的栽培工艺的压菌种模组的侧视示意图。
图15为图14的仰视不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一种定点产生原基的瓶栽食用菌的栽培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拌料装置、装料装置、灭菌装置、冷却装置、接种装置、压菌种装置、培养房单元、催蕾装置、搔菌装置、生育房单元和采收装置,本发明改进的关键之处在于所述压菌种装置包括压菌种部及将该压菌种部连接至控制系统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压菌种部之间弹性连接。
请一并参阅图7、图8、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压菌种装置8包括压菌种部80和连接该压菌种部80到控制系统(未示出)的连接部81,所述连接部81包括连接杆82和设置于连接杆82 —端且与压菌种部80邻近的基部83,在所述基部83与压菌种部80之间设置若干弹性体84 (在本实施例中为弹簧),所述弹性体84将压菌种部80与连接部81弹性连接,另外,在所述基部83邻近压菌种部80的一侧向外凸伸形成一定位柱85,在所述压菌种部80与基部83邻近的一侧对应所述定位柱85设置定位孔86,所述定位柱85部分容置于所述定位孔86以保证压菌种部80在压菌种9时在限位范围内可以向上自由运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压菌种部80呈圆形,当然也可以呈其他形状,比如正方形。具体的压菌种工序包括在接种后的栽培瓶7的上方设置压菌种装置8的步骤,压菌种装置8在控制装置(未示出)的控制下向下运动的步骤、压菌种装置8将高出栽培瓶7瓶口 70的菌种9压至与栽培瓶瓶口 70的上缘71平齐的位置的步骤以及压菌种装置8在控制装置的控制下复位的步骤。在压菌种工序结束后,加盖可实现定点产生原基的6,瓶盖6的中间形成有通透的膨出空间60,由于经过压菌种工序后的菌种9已经被压菌种装置8压至与栽培瓶7的瓶口 70的上缘71平齐的位置,所以加盖可实现定点产生原基的瓶盖6后,菌种9不会进入膨出空间 60内,从保证了原基形成空间的大小不被减小。而被压菌种装置8压后,菌种9在向下移动的同时,向周边相对较薄的部分移动,使得周边原先较薄的菌种层变厚,这降低了在后续的搔菌工序时污染产生的风险,同时经过压菌种工序后,菌种9基本保持在与栽培瓶瓶口 70 上缘71平齐的位置,同时也解决了因菌种9高出栽培瓶7的瓶口 70而造成的瓶盖6加盖不牢固而脱落的问题。另外,菌种9被压以后,菌种9与培养料2的接触面积增加,这加快了发菌的速度,缩短了食用菌的栽培周期。请参阅图9和图10所示,该二图示出了另外一种压菌种装置8’,该压菌种装置8’ 同样包括压菌种部80’和连接该压菌种部80’到控制系统(未示出)的连接部81’,其与上述压菌种装置8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连接部81’至少部分设置成具有弹性,比如在连接部 81’中部附近位置设置弹性连接部810’,以达成连接部81’与压菌种部80’之间弹性连接的效果。
在工厂化栽培的过程中,往往会将多个压菌种装置8或者8’模组化成一压菌种模组8’ ’,以提高压菌种的效率。请一并参阅图13、图14和图15所示,下面结合25瓶制式的栽培工艺来说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在25瓶制式的栽培工艺中,一个栽培筐5装载25个栽培瓶7,栽培瓶成5横5纵模式排列,一般来说一次接种同一行的5个栽培瓶7,因此,为了提高压菌种的效率,所述压菌种模组8’ ’通常有5 个压菌种装置8’并排组成,接种工序结束后,开始压菌种工序,所述压菌种模组在控制装置的控制下向下运动并将高出栽培瓶7瓶口的菌种9压至与栽培瓶瓶口 70的上缘71平齐的位置。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同一筐的栽培瓶7的瓶口 70不可能完全保持在同一高度线上, 因此出现瓶口 70高低不平的状况是经常遇到的情况。本发明提供的压菌种装置8或者8, 由于压菌种部80或者80’与连接部81或者81’弹性连接,当遇到瓶口 70高低不平的状况的情况时,通过控制弹性体84或者弹性连接体810’的弹性变形就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有的菌种压过了,有的压不到位的问题,比如将栽培筐5中最低栽培瓶7的瓶口 70的位置设定为压菌种模组运动位移的最低点,同时把压菌种部80或者80’的最大宽度设置的比栽培瓶瓶口直径大即可。通常一个栽培筐5中栽培瓶7的瓶口 70的高度波动完全可以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因此,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完全可行而且非常容。当然,如果是16瓶制式栽培工艺,压菌种模组可以相应修改成由4个压菌种装置形成。
以上描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谅能理解,在不偏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对本发明的简单修改和替换皆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定点产生原基的瓶栽食用菌的栽培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装瓶装置、灭菌装置、冷却装置、压菌种装置、接种装置和培养房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菌种装置包括压菌种部及将该压菌种部连接至控制系统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压菌种部之间弹性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点产生原基的瓶栽食用菌的栽培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接部与压菌种部之间设置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将所述压菌种部弹性连接至所述连接部邻近压菌种部一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点产生原基的瓶栽食用菌的栽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菌种部上设置定位盲孔,所述连接部邻近压菌种部一端对应所述定位盲孔设置与所述定位盲孔配合的定位柱。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点产生原基的瓶栽食用菌的栽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为弹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点产生原基的瓶栽食用菌的栽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至少部分设置成具有弹性。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定点产生原基的瓶栽食用菌的栽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菌种部的最大宽度比栽培瓶瓶口直径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点产生原基的瓶栽食用菌的栽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食用菌是灰树花、杏鲍菇、白灵菇或者猴头菇中的一种。
8.一种压菌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压菌种部及将该压菌种部连接至控制系统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压菌种部之间弹性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压菌种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接部与压菌种部之间设置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将所述压菌种部弹性连接至所述连接部邻近压菌种部一端。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压菌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至少部分设置成具有弹性。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定点产生原基的瓶栽食用菌的栽培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装瓶装置、灭菌装置、冷却装置、压菌种装置、接种装置和培养房单元,所述压菌种装置包括压菌种部及将该压菌种部连接至控制系统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压菌种部之间弹性连接。本发明还公开一种所述定点产生原基的瓶栽食用菌的栽培系统中的压菌种装置。
文档编号A01G1/04GK103004461SQ20111038897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30日
发明者张硕, 赵晓磊, 程继红 申请人:上海丰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