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雄性育性可控系的构建方法及育种方法

文档序号:207805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水稻雄性育性可控系的构建方法及育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条件诱导控制的水稻雄性育性可控系的基因工程育种及其杂交制种的方法。
背景技术
作物不同品种间的异花受粉产生的杂种可能在生长势、适应性、产量等方面具有优势。利用这些杂种优势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质量和抗性。水稻是一种雌雄同株的自花授粉植物,要生产杂交水稻种子,必须选育一个雄性不育的品系,让雌蕊接受来自异株的花粉。中国育种家利用普通野生稻iPryza rufipogon)的天然雄性不育株(称为“野败”)为不育细胞质的供体,通过与栽培籼稻(ft sativa ssp.)杂交和回交育出三系杂交稻生产上所需的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利用不育系和恢复系做亲本杂交可省去除雄的 操作,便于生产高纯度的杂交种子,因此有重要的生产应用价值(袁隆平.1977.中国农业科学· 1:27-31, Lin, and Yuan 1980. In: IRRI (eds) Innovative approaches to ricebreeding. IRRI, Manila, p35 - 51)。在中国,已用野败不育细胞质培育了大量的三系杂交稻品种并大规模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Cheng等,2007,Am. Bot. , 100,959-966)。多种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关于雄性不育性及其育性恢复性的研究已有许多报道,在生产上已大规模用于杂交种生产。不育系可分为细胞质不育基因控制的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简称为CMS)和核不育基因控制的核不育(genic male sterility,简称为GMS)。从近年发展的基因学来说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细胞质通常为携带不育基因的线粒体基因组,其不育基因的表达导致花粉不育;恢复系的核基因组中携带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restorer of fertility),简称为恢复基因或TP/基因,其花粉正常可育,可自交结实;保持系具有正常的可育细胞质,但其核基因组不携带有恢复功能的基因,花粉正常可育,可自交结实。生产上配套应用的“三系”中,保持系和不育系具有相同的核基因组,其差别是细胞质基因组不同。由于不同类型的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是由不育细胞质的线粒体基因组中的特异不育基因产生,其育性的恢复需要特异的恢复基因的作用(Schnable and Wise, 1998,Trends Plant Sci. 3 :175_180)。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有多种类型,主要是(I)野败型(wild abortive,简称WA型),属于孢子体不育;(2)包台(BT)型,属于配子体不育;(3)红莲(HL)型,属于配子体不育(朱英国,2000,水稻雄性不育的生物学,武汉大学出版社)。其中野败型不育系在“三系”杂交稻的应用最广泛。三系杂交稻育种体系对种质的遗传基础有特殊的要求,即不育系要有不育细胞质(线粒体基因组含有特别的不育基因),保持系要完全不含主效和微效恢复基因,而恢复系要携带主效和微效恢复基因。因此,三系杂交稻的三系培育所能利用的种质资源有限,育种难度较大,杂交配组的自由度不大,不育系和杂交种的繁殖和制种程序较繁琐。在水稻也成功培育出基于光温敏不育系的二系杂交稻,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朱英国,2000,水稻雄性不育的生物学,武汉大学出版社;Cheng等,2007,Am. Bot. , 100,959-966)。光温敏不育系是利用在短日低温的条件下雄性可育自交繁殖,在长日高温的条件下雄性不育,可作为母本与父本杂交制种。任何正常可育的父本的相关野生型育性基因都可以抑制光温敏不育性,杂交种在正常生长季节的花粉育性正常。因此二系杂交稻的父本的筛选配组的自由度较大。中国目前应用的二系杂交稻主要是以温敏不育为主。由于温敏不育系的雄性育性受温度控制,不育系繁殖需要在特定区域的特定季节(如海南省偏南地区的冬季)或特定条件(如深水库低温水灌溉)进行。更严重的问题是在制种季节的育性转换敏感期(一般是减数分裂期至小孢子发育期)遇到异常的低温天气(25°C或以下)会产生部分可育花粉,造成部分自交结实而降低杂种纯度,严重的情况下使杂交种达不到纯度标准而报废。因此,由于温度变化产生的制种风险是制约二系杂交稻发展的主要因素。水稻花药发育涉及大量核基因的参与,自然突变或理化诱变可以较高频度产生雄性不育突变。在水稻已经报道了大量的雄性不育突变体,其中已有20多个雄性育性基因已被克隆(Zhang DB and Wilson ZA, 2009,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342-2353)。但由于大部分突变体是相关基因隐性不育突变,它们的纯合突变体不能自交繁殖,而用野生型亲本与其杂交只能产生相关基因杂合的可育(或部分可育)的杂种,因此核不育突变系不适宜直接作为商业化杂交稻制种的不育系亲本。 另一方面,也有多种基因工程方案创建植物不育系及其恢复系的报道。这些方案归纳起来主要有2种,一是用花药或花粉特异表达启动子驱动细胞毒素基因的表达影响花药或花粉的正常发育。如用花药特异表达启动子TA29控制Barnase基因转化烟草和油菜产生雄性不育(Mariani等,1990)。另一种是用花药或花粉特异表达启动子驱动的反义RNA或RNA干扰抑制花药必需基因的表达。如在玉米中表达类黄酮生物合成关键基因CHS反义RNA产生雄性不育(Cie等1981)。这些方案都需要用基因工程技术解决不育系的繁殖问题和杂种雄性育性的恢复问题。例如在Barnase基因工程不育系统中,需要用筛选标记基因筛选不育系,以及用Barster基因转化父本作为恢复基因(Mariani等,1992)。目前在水稻中还没有开发出实用性的基因工程杂交制种体系。基于以上分析,开发优于三系和温敏二系杂交稻制种技术体系和现有的基因工程杂交制种体系,对杂交稻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水稻雄性育性可控系的构建方法。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利用此水稻雄性育性可控系进行杂交制种的方法。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以此育种方法的关键材料和元件,即水稻雄性不育突变系、包含诱导型启动子和雄性育性基因的重组基因表达盒及其载体、以及合适的诱导剂。为此,本发明的水稻雄性育性可控系的构建方法包括(a)获得水稻雄性育性基因的不育突变系和相应的雄性育性基因;(b)构建由诱导型启动子控制的雄性育性基因表达盒转化载体;(C)以所述表达盒转化载体转化所述不育突变系,获得水稻雄性育性可控系。上述方法包括获得一个水稻雄性育性基因的不育突变系,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克隆该雄性育性基因,和筛选出合适的诱导剂(例如化学诱导剂)和相应的诱导型启动子。构建此诱导型启动子控制的所述雄性育性重组基因表达盒载体,转化所述的雄性不育系,获得水稻雄性育性可控系。本发明建立的雄性育性可控系优选利用化学诱导剂诱导重组育性基因表达使其自交繁殖,而不施加诱导条件的自然生长条件下表现完全的雄性不育,因而可与父本杂交生产杂交一代(F1)种子。为获得所述水稻雄性育性基因的不育突变系,本发明从钴60-Y射线诱变水稻品系02428的突变体库筛选得到I个孢子体型雄性不育突变系该突变系的保藏编号为CCTCC P201207,保藏单位为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地址为中国武汉市珞珈山武汉大学,保藏日期为2012年8月29日,保藏的生物材料拉丁文学名为Oryza sativa L.,分类命名为稻属水稻。以此突变系与水稻品种黄华占杂交获得F2遗传群体,以定位克隆技术克隆到导致此雄性不育的功能缺失突变基因(SEQ ID No. I),命名为及其功能型(野生型)基因(SEQ ID No. 2,SEQ ID No. 3),命名为及7(575"基因编码一个688 氨基酸的 ABC 运转子蛋白(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SEQ ID No. 4)。其功能涉及从花药绒毡层运输脂肪酸到小孢子,合成花粉壁的主要成分花粉素,属于孢子体育性基因。在此突变系中,该基因缺失了包括一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的1479 bp而功能缺失,导致早期小孢子不能正常发育而退化,产生无花粉型败育。本发明以丙环唑和腈菌唑为有效成分的内吸性杀菌剂(可在植物组织间传导)混 合溶液施加到孕穗期的水稻叶片,24h后取处理和对照的花药提取RNA。利用水稻全基因组表达芯片(OsAffx)杂交和定量RT-PCR验证,发现I个芯片探针(OsAffx. 13615. I. Sl_at)代表的基因在非处理样品的表达水平很低,而在处理样品的表达水平大大高于非处理对照。本发明用PCR技术扩增克隆了这个基因的启动子序列(SEQ ID No. 5)。本发明将所述的启动子和功能型育性基因的全长编码区(CDS)序列、或具有编码该蛋白功能活性序列的部分cDNA序列、或基因组序列在转化载体上构建成重组基因表达盒。如SEQ ID No. 6所示的是用所述的启动子和功能型育性基因的全长CDS序列构建的重组基因表达盒。将含有此重组基因表达盒的载体转化导入所述的雄性不育突变系,经下述方法诱导育性恢复,自交繁殖获得转基因纯合的雄性育性可控系。如果在构建重组育性基因转化载体时结合使用一种筛选标记剔除技术,就可以获得无筛选标记的雄性育性可控系O所述功能型雄性育性基因是指能够实现雄性可育性的基因,其包括野生型雄性育性基因和虽然发生突变但仍保持雄性育性功能的基因,或从其它物种分离的具有相同功能活性的同源基因。本发明育成的水稻雄性育性可控系的自交繁殖方法为,在花药发育期为减数分裂期至单核小孢子发育期,用丙环唑或腈菌唑或其混合水溶液喷施叶片或施入土壤,可诱导重组育性基因表达而恢复花粉育性,自交获得种子。本发明的杂交制种方法为,将所述的水稻雄性育性可控系与正常可育的父本(按适当比例)种植在制种田。在不施用化学诱导剂的正常生长条件下,由于所述的化学诱导型启动子的本底表达水平低,即重组转基因的表达水平低,而内源突变基因(SEQ ID No. I)是功能缺失的,雄性育性可控系的花药发育异常而完全雄性不育,因此可接受父本的花粉受精结实,获得高纯度的F1种子。父本来源的功能型育性基因(SEQ ID No. 2)的正常功能可以使F1植株的花药和花粉正常发育,因此雄性育性正常,能产生结实种子。用本发明方法除了利用所述的育性基因(SEQ ID No. 2)及其突变基因(SEQ ID No. I)外,还可以获得和利用在(包括其启动子区)的任何位置产生的等位性突变不育基因,构建具有本实施例所述类似效果的雄性育性可控系。由于通过各种诱变技术或从自然突变中可以获得水稻其它育性基因的雄性不育突变体,并可以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克隆相应的野生型育性基因,根据本发明的方法,还可以利用水稻其它雄性育性突变基因及其野生型基因,构建具有本实施例所述类似效果的雄性育性可控系及其杂交制种系统。类似地,也可以用其它诱导型启动子及其合适的诱导剂替代本实施例所示的启动子(SEQ ID No. 5)及其诱导剂丙环唑或腈菌唑,构建具有类似效果的雄性育性可控系及其杂交制种系统。本发明方法构建的雄性育性可控系及其杂交制种方法是一种结合利用内源核不育突变基因和重组转基因的新型二系杂交稻制种系统。它克服了基于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与恢复基因的三系杂交稻和基于光温敏不育基因的二系杂交稻育种方法存在的问题,也比其它基因工程方法创制的不育系和恢复系杂交体系具有更多优点(I)其它的基因工程培育植物雄性不育技术是基于转基因的表达控制雄性不育的发生,往往转基因的表达效果及其作用效应不稳定,导致不育性不完全或不稳定。本发明产生的雄性育性可控系的花粉不育性由内源的功能缺失突变基因决定,因而不育性完全且稳定,不受环境条件如温度和日长的影响;(2)不需像其它的基因工程植物雄性不育系方法那样用基因工程技术建立不 育系繁殖和杂种育性恢复体系,本发明方法对任何可育品种(系)都是潜在的父本恢复系,因而杂交组合配对的自由度大;(3)本发明只在雄性育性可控系的自交繁殖环节才使用化学诱导剂诱导重组育性基因的表达来恢复育性,对育性恢复程度的要求不高,如40-60%左右的结实率即可达到经济实用性;(4)在所有水稻种植区的水稻生长季节都可以繁殖和制种,不必像光温敏不育系那样选择合适日长或温度的季节或地域进行繁殖和制种;(5)需要育性操控(施诱导剂)的繁殖田面积最少(是杂交制种田面积的约1/300),且所用的化学诱导剂是常用的廉价的低毒杀菌剂,因而雄性育性可控系的繁殖简单,成本低;(6)在结合使用筛选标记剔除技术的情况下,本方法产生的雄性育性可控系只携带植物来源(如水稻来源)的转基因组分(启动子和育性基因),不构成超出自然突变事件程度的生物安全性问题。


图I雄性育性可控系创制及其杂交制种方法示意图-Jns为育性突变基因,M为雄性育性功能型基因;pind为诱导型启动子。图2水稻雄性不育突变体的表型A为野生型(WT)和突变体的小花;B为花药I2_k染色,突变体花药内不含花粉粒;C为野生型和突变体灌浆后的株型;A、B小图中标尺为I _。图3 (A)雄性不育突变基因座的精细定位;(B)相关功能型育性基因i0sABCG15)及其功能缺失突变基因iosabcgl,5)的结构;(C)用定量RT-PCR进行OsABCG15在花药的表达分析(以OsActinl为内参);1-5分别为花粉母细胞期、减数分裂期,四分体期至单核早期、单核中晚期、二核期;(D)以Pubi: :遗传转化突变体恢复雄性育性,以验证其功能。图4定量RT-PCR检测水稻化学诱导型启动子(SEQ ID No. 4)的本底表达(对照)及其受诱导24 h后的相对表达水平(以OsUbiquitin基因为内参)。
图5重组基因表达盒结构,所示位点的碱基位置是根据SEQ ID No. 5列出。图6 (A)用所述重组基因转化雄性不育突变体,获得的雄性育性可控系在不施用诱导剂的情况下产生无花粉型不育;(B-D)在减数分裂期至小孢子发育期施用所示诱导剂的花粉育性和小穗结实。图7 (A)雄性育性可控系与籼稻父本HNL-I杂交获得的杂种Fl ; (B)Fl的花粉育性和小穗结实。所述不育突变系的保藏编号为CCTCC P201207,保藏单位为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简称CCTCC),保藏日期为2012年8月29日。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实施例用于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若未特别指明,所用 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常规技术方法。实施例I水稻雄性不育突变基因及其功能型育性基因的定位克隆和功能验证 用钴60- Y射线诱变水稻粳稻品种02428,获得I个单座位隐性孢子体雄性不育突变
体,命名为(图2)。将与籼稻品种黄华占杂交获得F2定位群体。以表I所列的基于PCR的插入/缺失多态性分子标记,利用约10500株F2个体将定位在第6染色体的一个43 kb的区间(图3A)。该区间存在2个预测基因(基因号0s06g006700和0s06g006800\ DNA测序分析表明,与原亲本的基因组序列相比,msll2的0s06g006800没有变异,而在0s06g006700缺失了一段包括I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的1479 bp片段(图3B, SEQ ID No. I)。本发明将该野生型(功能型)基因命名为(SEQ ID No. 2,SEQID No. 3),它编码一个 454 氨基酸的 ABC 运转子(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蛋白(SEQ ID No. 4)。其功能可能是从花药绒毡层运输脂肪酸到小孢子,合成花粉壁的主要成分花粉素。用特异引物 5’-CATGTGTGGCCAACCAAAGA-3 和 5’-GTG GTCTTGCCACTGCC AGA-3’对不同发育时期花药进行定量RT-PCR分析表明,0sABCG15主要在四分体期至单核小孢子早期表达(图3C)。表I定位所用的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分子标记引物
标记名I引物序列(5’ -一3’)-
623652 GGTGCGTATGTTTGTTCCAGT, GGATAATATCAGGAGACCCCT_
6237l5~TGTAATGAGTATGAGTTGTAG, TTGAGTCGTTGACATGTGGGA 625024~GAGTGAGATTGTCTCCTC, GGCACTAAGGCTTTGCA 62505ΓGTACCCCGAATTCTAGTTTGGA, GACAAATCTATTTATATCCTAC 625067TCCACAAGACTGATACCTG, CAACCTTCACTACCACATG 625070"GCTTACCTAAACTAATAG, GTTCCTAACCAACTATAC 62^939|aCCTAATTTTGGGATTGAGAG, GTGGAATGCAGTTTATCTAAAT
为了验证 OsABCG15 的功能,用特异引物 5’ -TTCTTGGTACCTG ATTAAAAGGAGAG-3’ (下划
钱为 Kpn I 切点)和 5’ -GCCAAGCTTCGCTTATGCT TACAAGCTGA-3’(下划线为历/ d III 切
点)以PCR扩增OsABCG15全长cDNA,与玉米泛素基因启动子Pubi连接后克隆到植物转化
双元载体PCAMBIA1305. I改造的载体。把此载体以农杆菌转化方法转化由杂
合体产生的种子(有1/4 H執是msll2/msll2纯合体)诱导的愈伤组织。从获得的Ttl转化
体用分子标记625051 (表I)筛选出2个纯合体,它们的花药发育正常并产生
可育花粉(图3D)。此结果证明是具有育性功能的目标基因,突变基因osabcgl5(SEQ ID No. I)的功能缺失导致小孢子早期不能正常发育而退化,产生无花粉型败育。实施例2从水稻分离化学诱导型基因启动子
本发明用O. 05%丙环唑和O. 05%腈菌唑混合水溶液施加到水稻叶片,24h后取处理和对照的减数分裂期至小孢子期的花药,提取RNA。利用水稻全基因组表达芯片(OsAfTx)杂交(由博奥生物有限公司完成)筛查,发现I个基因探针(OsAffx. 13615. I. Sl_at)代表的基因在非处理样品的表达水平很低,而在处理样品的表达水平大大高于非处理对照。进一步用定量RT-PCR验证,证实其本底表达较低,而丙环唑或腈菌唑可提高其表达水平,这2种诱导剂共用的表达水平更高(图4)。实施例3水稻雄性育性可控系的构建
以特异引物 5 ’ -CTTGAGGCCGGCCTAAATTATTATTTTTCCAATATTTA-3,(下划线为 Ae I 切点)和TCAGGTACCGATCGGTGATCCCTCCTCAA-3> (下划线为式I切点)从水稻基因组PCR扩增所述的启动子序列;用5 ’ -GATCGGTACCTGATTAAAAGGAGAGA AG-3 ’(下划线为Kpn I切点)和5 ’ -GGAGGATCCAGACCTCGCGCA-3 ’ (下划线为BanM I切点)PCR扩增野生型 OsABCG15 近全长 cDNA 编码序列;以 5’ -CTCT GGATCCTCCTCGCCATGGC-3,(下划线为I 切点)和 5’ -CCTACTCGAG CTCCCTGCAGGTGAGGA-3’ (下划线为 Xho I 切点)PCR 扩增0sABCG15的小部分cDNA编码序列和3’终止子序列。将这3个片段用所示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出粘性末端,连接成重组基因表达盒结构(图5),其DNA序列如SEQ ID No. 6所示。将此表达盒序列克隆到基于可转化人工染色体载体(Lin等2003,PNAS,100, 5962-5967)的改造载体。将含有此重组基因表达盒的载体以农杆菌介导方法(Hiei等,199A PlantJ. 6,271-282)转化导入所述的雄性不育突变系,获得转化体。将转化体与I个籼稻品系TB杂交,并以TB为轮回亲本回交3代,选育出偏籼型的雄性育性可控系HNLS-I。每次回交时以引物组 5’ -CCTGTTCCATCGAGGAGT-3’ /5’ -CTCAACAATGGCCATCTCCA-3’ 以及5’ -CTCGGCCTCCTCTGGTGGAAGT-3’ / 5’ -CGGCTGCCGCAGTTGTAGGT-3 ’ 筛选含有转基因和内源突变基因的个体作为回交的母本。实施例4水稻雄性育性可控系的繁殖
在雄性育性可控系的花药减数分裂期至单核小孢子期,以O. 05%丙环唑或O. 05%腈菌唑或O. 05%丙环唑+0. 05%腈菌唑混合水溶液喷施到叶片,3天后重施一次。结果表明,单独使用丙环唑或腈菌唑的自交结实率约为60%,将2种诱导剂混用的自交结实率约为86% (图6)。实施例5用水稻雄性育性可控系进行杂交制种
将本发明育成的水稻雄性育性可控系与I个籼稻品系HNLR-I按12:2的比例种植,在抽穗杨花时辅以人工赶花粉以提高杂交率,获得Fl杂交种子(结实率约55%)。Fl杂种植株的花粉正常可育,自交结实率达到约90% (图7)。
权利要求
1.一种水稻雄性育性可控系的构建方法,包括 Ca)获得水稻雄性育性基因的不育突变系和相应的雄性育性基因; (b)构建由诱导型启动子控制的雄性育性基因表达盒转化载体; (c)以所述表达盒转化载体转化所述不育突变系,获得水稻雄性育性可控系。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构建方法,其中所述水稻雄性不育突变系为自然突变或人工诱变产生的隐性不育突变系。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构建方法,其中所述水稻雄性不育突变系为孢子体型雄性不育突变系。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构建方法,其中所述雄性育性基因为可恢复所述雄性不育系的花粉育性的基因,该基因是所述雄性不育系的突变育性基因的功能型等位基因。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构建方法,所述诱导型启动子是化学诱导启动子。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构建方法,其中所述雄性不育突变系为保藏编号为CCTCCP201207的雄性不育突变系,其功能缺失突变型育性基因的基因组DNA序列如SEQ ID No. I所示。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构建方法,其中所述雄性育性基因的基因组DNA序列如SEQID No. 2所示,或所述雄性育性基因的cDNA序列如SEQ ID No. 3所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雄性育性基因编码的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 4 所示。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化学诱导启动子的DNA序列如SEQID No. 5所示。
10.一种育种方法,其包括 Ca)向权利要求I所述的水稻雄性育性可控系施加诱导剂,使得功能型雄性育性基因表达,以恢复花粉育性,进行自交繁殖;或 (b)在自然条件下将权利要求I所述的水稻雄性育性可控系与正常可育的父本品系按适当比例种植,从而与父本进行杂交获得杂交种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育种方法,其中所述诱导剂含有作为有效成分的丙环唑或腈菌唑或两者的组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育种方法,其中在步骤(a)中,在花药发育期向所述水稻雄性育性可控系施加诱导剂。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育种方法,其中花药发育期为减数分裂期至小孢子发育期。
14.一种重组基因表达盒,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 6所示。
15.一种转化载体,其包含权利要求14所述的重组基因表达盒。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稻雄性育性可控系的构建方法,包括(a)获得水稻雄性育性基因的不育突变系和相应的功能型雄性育性基因;(b)构建由诱导型启动子控制的功能型雄性育性基因表达盒转化载体;(c)以所述表达盒转化载体转化所述不育突变系,获得水稻雄性育性可控系。本发明创制的雄性育性可控系可利用相应的诱导剂诱导重组育性基因表达,使其可育自交繁殖;不施加诱导剂时表现完全雄性不育,因而可与父本杂交生产杂交种子。此育种方法克服了基于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三系杂交稻和基于光温敏不育系的二系杂交稻育种以及其它基因工程方法创制不育系方法的缺点。
文档编号A01H1/02GK102925478SQ201210339978
公开日2013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4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4日
发明者刘耀光, 牛百晓, 王平, 祝钦泷, 林玉茹 申请人:华南农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