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利用中药渣生产有机肥料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肥料的制备,特别是一种利用中药渣生产有机肥料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中药制药工业的进步,中草药产品的剂型不断丰富,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的发展,产生很多中草药下脚料。据调查,全国中药渣的年排放量达3000万吨,天津市中药渣的年排放量已达40万吨。中药渣中有机质及未提取完全的药物成分约90%以上,其中木质纤维素含量约为80%,目前这些下脚料多被作为垃圾废弃。中药渣废弃物的处理是一个普遍性的难题,现有的处理方法有焚烧、填埋、好氧发酵等。但由于中药渣废弃物大多为湿物料且燃烧热值低、焚烧成本高,此外焚烧中药渣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中药渣废弃物的填埋占用大量土地,并会产生渗滤液和恶臭气体,对 周围环境污染严重。经过提取后的中药渣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矿物质、氨基酸等物质,营养物质较普通生物质固废高很多,容易被微生物利用,可发酵制取有机肥料,所得有机肥产品的有机质含量高,具有改善土壤性质、抑制土壤致病菌的生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提供一种利用中药渣生产有机肥料的方法,该方法利用中药渣生产有机质含量高的有机肥,实现了对制药废物的再利用,得到的有机肥能够改善土壤性质,提高作物产量。一种利用中药渣生产有机肥料的方法,以中药渣、玉米芯和粘土为原料,以木屑为发酵菌液载体,经粉碎、混合、发酵、干燥、筛选后制得,步骤如下I)首先将中药渣晾干后粉碎成粒径为1-5_的颗粒,玉米芯粉碎成粒径为2-5_的颗粒,粘土为凹凸棒石粉,研磨后过30目筛;2)将上述处理后得到的中药渣、玉米芯和粘土混合,然后加入以木屑为载体的I号混合发酵菌液并混合均匀,I号混合发酵菌为由枯草芽孢杆菌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按I: I的质量比培养的混合发酵菌液,开始进行堆肥发酵后,每天翻堆一次,加水保持物料湿度并使发酵物料的水分含量为40-50%,,待温度上升至60-70°C后,维持2-3天,得到发酵物料;3)在上述发酵物料的温度下降至40°C时,加入以木屑为载体的II号混合发酵菌液,II号混合发酵菌为由侧孢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和康宁木霉按1:1:1的质量比培养的混合发酵菌液,与发酵物料混合均匀,每天翻堆2-3次,加水保持物料湿度并使发酵物料的水分含量为40-50%,保证良好通风下发酵5-8天,得到有机肥料;4)将上述有机肥料进行风干或烘干,烘干温度不超过60°C,将水分降至15%以下,然后进行筛选,经过20目筛选后即可进行成品包装,未达到粒径要求的可与原料混合后继续使用。
所述中药渣、玉米芯和粘土的质量份额比为75-85 :5-10 :5_10。所述I号混合发酵菌的加入量为发酵物料重量的1_3%,I号混合发酵菌与2-4质量份额的木屑混合后添加到发酵物料中。所述II号混合发酵菌的加入量为发酵物料重量的2-4%,II号混合发酵菌与3-4质量份额的木屑混合后添加到发酵物料中。所述发酵过程中使用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IAM 1114)、嗜热脂肪芽抱杆菌(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UQM298)、侧抱芽抱杆菌(Brevibacilluslaterosporus)、巨大芽抱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 Ba5)、康宁木霉(Trichodermakoningii, 201-9)均采购自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本发明的优点是1)充分利用中药渣,变废为宝;2)添加凹凸棒石粉可以促进发酵过程进行,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可以促进植物生长,有利于发酵成品的成型造粒;3)经过发酵处理,消除了原料中病原体的存在;4)得到的有机肥中有机质含量高于55%,NKP含量 超过4%,能有效的改良土壤性质,提高作物产量。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实施例在发酵过程中使用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IAM1114)、嗜热脂肪芽抱杆菌(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UQM298)、侧抱芽抱杆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巨大芽抱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 Ba5)、康宁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i, 201-9)均采购自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实施例I :一种利用中药渣生产有机肥料的方法,步骤如下I)首先将中药渣晾干后粉碎成粒径为1-5_的颗粒,玉米芯粉碎成粒径为2-5_的颗粒,粘土为凹凸棒石粉,研磨后过30目筛;2)将80kg中药洛、7kg玉米芯和IOkg粘土混合,然后加入以3kg木屑为载体的2kg I号混合发酵菌液并混合均匀,I号混合发酵菌为由枯草芽孢杆菌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按I: I的质量比培养的混合发酵菌液,开始进行堆肥发酵后,每天翻堆一次,加水保持物料湿度并使发酵物料的水分含量为45%,,待温度上升至60-70°C后,维持3天,得到发酵物料;3)在上述发酵物料的温度下降至40°C时,加入以3kg木屑为载体的3kg II号混合发酵菌液,II号混合发酵菌为由侧孢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和康宁木霉按1:1:1的质量比培养的混合发酵菌液,与发酵物料混合均匀,每天翻堆2-3次,加水保持物料湿度并使发酵物料的水分含量为45%,保证良好通风下发酵7天,得到有机肥料;4)将上述有机肥料风干,将水分降至15%以下,然后进行筛选,经过20目筛选后即可进行成品包装,未达到粒径要求的可与原料混合后继续使用。经检测表明制得的有机肥料中有机质含量可达60%,NKP含量超过4%,能有效的改良土壤性质,并抑制土壤中病原体的生长。实施例2一种利用中药渣生产有机肥料的方法,步骤如下I)首先将中药渣晾干后粉碎成粒径为1-5_的颗粒,玉米芯粉碎成粒径为2-5_的颗粒,粘土为凹凸棒石粉,研磨后过30目筛;2)将85kg中药渣、8kg玉米芯和7kg粘土混合,然后加入以2kg木屑为载体的2kg I号混合发酵菌液并混合均匀,I号混合发酵菌为由枯草芽孢杆菌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按1:1的质量比培养的混合发酵菌液,开始进行堆肥发酵后,每天翻堆一次,加水保持物料湿度并使发酵物料的水分含量为50%,待温度上升至60-70°C后,维持4天,得到发酵物料;3)在上述发酵物料的温度下降至40°C时,加入以4kg木屑为载体的2kg II号混合发酵菌液,II号混合发酵菌为由侧孢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和康宁木霉按1:1:1的质量比培养的混合发酵菌液,与发酵物料混合均匀,每天翻堆2-3次,加水保持物料湿度并使发酵物料的水分含量为50%,保证良好通风下发酵8天,得到有机肥料;
4)将上述有机肥料进行烘干,烘干温度不超过60°C,将水分降至15%以下,然后进行筛选,经过20目筛选后即可进行成品包装,未达到粒径要求的可与原料混合后继续使用。经检测表明制得的有机肥料中有机质含量高于60%,NKP含量可达4%,能有效的改良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
权利要求
1.一种利用中药渣生产有机肥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中药渣、玉米芯和粘土为原料,以木屑为发酵菌液载体,经粉碎、混合、发酵、干燥、筛选后制得,步骤如下 1)首先将中药渣晾干后粉碎成粒径为1-5_的颗粒,玉米芯粉碎成粒径为2-5_的颗粒,粘土为凹凸棒石粉,研磨后过30目筛; 2)将上述处理后得到的中药渣、玉米芯和粘土混合,然后加入以木屑为载体的I号混合发酵菌液并混合均匀,I号混合发酵菌为由枯草芽孢杆菌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按1:1的质量比培养的混合发酵菌液,开始进行堆肥发酵后,每天翻堆一次,加水保持物料湿度并使发酵物料的水分含量为40-50%,,待温度上升至60-70°C后,维持2-3天,得到发酵物料; 3)在上述发酵物料的温度下降至40°C时,加入以木屑为载体的II号混合发酵菌液,II号混合发酵菌为由侧孢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和康宁木霉按1:1:1的质量比培养的混合发酵菌液,与发酵物料混合均匀,每天翻堆2-3次,加水保持物料湿度并使发酵物料的水分含量为40-50%,保证良好通风下发酵5-8天,得到有机肥料; 4)将上述有机肥料进行风干或烘干,烘干温度不超过60°C,将水分降至15%以下,然后进行筛选,经过20目筛选后即可进行成品包装,未达到粒径要求的可与原料混合后继续使用。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利用中药渣生产有机肥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渣、玉米芯和粘土的质量份额比为75-85 5-10 :5-10。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利用中药渣生产有机肥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I号混合发酵菌的加入量为发酵物料重量的1_3%,I号混合发酵菌与2-4质量份额的木屑混合后添加到发酵物料中。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利用中药渣生产有机肥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II号混合发酵菌的加入量为发酵物料重量的2-4%,II号混合发酵菌与3-4质量份额的木屑混合后添加到发酵物料中。
全文摘要
一种利用中药渣生产有机肥料的方法,以中药渣、玉米芯和粘土为原料,以木屑为发酵菌液载体,经粉碎、混合、发酵、干燥、筛选后制得,其中一次发酵采用的Ⅰ号混合发酵菌为由枯草芽孢杆菌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按1:1的质量比培养的混合发酵菌液,二次发酵采用的Ⅱ号混合发酵菌为由侧孢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和康宁木霉按1:1:1的质量比培养的混合发酵菌液。本发明的优点是1)充分利用中药渣,变废为宝;2)添加凹凸棒石粉可促进发酵过程进行,有利于发酵成品的成型造粒;3)经过发酵处理,消除了原料中病原体的存在;4)得到的有机肥中有机质含量高于55%,NKP含量超过4%,能有效的改良土壤性质,提高作物产量。
文档编号C05G3/00GK102826918SQ201210363389
公开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5日
发明者刘金鹏, 鞠美庭, 吴文韬, 刘博群, 吴明明, 刘英华, 王平, 佟树敏 申请人:南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