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防治水稻稻瘟病的农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科技领域,尤其是一种防治水稻稻瘟病的农药。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相对稳定在4亿多,约占粮食作物面积的30%,产量接近粮食总产量的一半。稻瘟病是我国水稻的三大病害之一,本病在我国各水稻产区均有发生,可引起大幅度减产,尤其穗颈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目前在生产实践中,防治水稻稻瘟病一般都是选用单一的农药。单药防治稻瘟病,病菌更易容产生抗性,在生产上势必造成防治次数和农药用量的成倍增加,防治费用也相应提高,对环境的污染也较为严重。因此,稻农迫切需一种高效的药剂,达到减少施药次数,延长农药的使用寿命,提高农药使用的安全性和高效性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治水稻稻瘟病的农药,它解决了当前单一药剂防治存在的缺陷,能减少劳动力,降低成本,并解决滥施农药的问题,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防治水稻稻瘟病的农药,包括咪鲜胺及稻瘟灵,咪鲜胺与稻瘟灵的质量比为1:1 11。更优选的方案是,包括咪鲜胺及稻瘟灵,咪鲜胺与稻瘟灵的质量比为1:10。咪鲜胺为高效、广谱、低毒型杀菌剂,具有预防保护治疗等多重作用。本品通过抑制甾醇的生物合成而起作用,无内吸作用,对于子囊菌和半知菌引起的多种病害防效极佳,是水稻防病、治疗、铲除三重功效的最好药剂。采用基因诱导技术,激活植物抗病基因表达,速效性好,持效期长,无内吸作用,但价格较高。稻瘟灵为透转移内吸性杀菌剂。对稻瘟病(苗瘟、叶瘟、穗颈瘟)有特效,同时兼治穗曲病、稻粒黑粉病、水稻纹枯病、胡麻斑病、稻小球菌核病等多种水稻病害。本品内含高效活性剂和附着剂,具有预防期长、防治显著、增产明显等特点。为了进一步验证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将本发明的产品进行条件试验。、材料与方法I. I供试药剂
质量百分比为45%的咪鲜胺水乳剂(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质量百分比为40%的稻瘟灵乳油(重庆东方农药有限公司)。试验设计
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6g) · 40%稻瘟灵乳油(90mL)/亩(有效成分配比I :3),对照药剂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g/亩,40%稻瘟灵乳油140ml/亩及空白对照(清水处理),共4个处理,每处理4次重复,计16个小区,每小区15m2,随机排列,每小区作田埂隔离,以防药液串流,各小区肥水管理水平一致。试验方法本试验在开阳县禾丰乡马头村进行,试验地地势平坦,肥力中等,灌溉方便,常年稻瘟病发生严重。供试水稻品种成优894,于2011年4月21日播种,6月10日移栽,长势中等,管理水平一致。用工农一 16手动背负式喷雾器喷雾,喷药量为60kg/亩,4个小区一次配药,每小区用药兑水I. 35公斤定量喷雾。第一次施药在水稻破口期,即7月21日,第二次施药为水稻齐穗期,即8月10日。施药当天为晴天,无异常天气,气温22-33°C,平均26.5°C。调查方法
施药后7d、14d、21d各查一次,方法为每小区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3丛,共15丛,记录
穗瘟为害级数,计算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用SAS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权利要求
1.一种防治水稻稻瘟病的农药,其特征在于包括咪鲜胺及稻瘟灵,咪鲜胺与稻瘟灵的质量比为1:3 11。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防治水稻稻瘟病的农药,其特征在于包括咪鲜胺及稻瘟灵,咪鲜胺与稻瘟灵的质量比为1:10。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治水稻稻瘟病的农药,包括包括咪鲜胺及稻瘟灵,咪鲜胺和稻瘟灵的有效成分的质量比为1:3~11。本发明通过将咪鲜胺及稻瘟灵两种药剂进行复配混用,使他们具有增效作用,克服了抗药性稻瘟病病菌对单一春咪鲜胺或稻瘟灵的抗药性的问题,能有效降低农药的用量,不仅减小了劳动强度,节省了成本,解决滥施农药的问题。本发明简单易行,材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使用效果好。
文档编号A01N43/28GK102823613SQ20121036332
公开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6日
发明者李明, 吴小毛, 刘耀邦 申请人:贵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