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粒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883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脱粒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特别是涉及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
背景技术
通过利用所述引导部件将伴随脱粒筒的旋转而向割取谷杆的根部侧流下的谷粒向脱粒室引导,防止该谷粒进入夹持输送机构所输送的割取谷杆的根部而产生刺入谷粒,避免谷粒随脱粒处理后的割取谷杆一同被排出,由引导板和位于该引导板上侧的按压板构成,该引导板由朝向脱粒室内部的斜下方延伸设置、由橡胶板等可弹性变形的树脂制板体构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作为这样的引导部件,除了为了防止所述刺入谷粒的产生而维持引导板的姿态以将伴随脱粒筒的旋转而向割取谷杆的根部侧流下的谷粒向脱粒室内部侧引导之外,还要求具备以下功能。S卩,在脱粒室内,当产生大量的脱粒处理物时,有时该脱粒处理物的一部分会成为块状而随着脱粒筒的旋转一起旋转,若该块状脱粒处理物在引导部件的设置位置处被阻挡旋转则会导致堵塞,故而为了允许这样的块状脱粒处理物通过,导向板的下端侧需要构成为向远离脱粒筒的下方弹性变形而避让。另外,在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中,供给脱粒室入口的谷杆量增大时,也必须将导向板的下缘侧向上方侧顶起而弹性变形,保证谷杆的通过。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8 — 182975号公报(段落0038、0039、0047、图3、4、5)

实用新型内容如上所述,对于由向脱粒室内侧的斜下方延伸设置的橡胶板等可弹性变形的引导板和位于该引导板上侧的按压板构成的引导部件,由位于引导板上侧的按压板减少流下的脱粒处理物与引导板接触而产生的磨损,从可提高引导板的耐久性这一点来看,是有效的,但因为在这种采用现有结构的引导部件中,可弹性变形的引导板是由单一的部件构成的,所以在发生了局部磨损的情况下也需要进行整体更换。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在具备引导部件的脱粒装置中,该引导部件使用了将脱粒室内流下的谷粒向脱粒室内侧引导的引导板,减少用作引导板的部件的磨损而得到耐用期长的引导部件。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中脱粒装置的技术方案在以下几点有结构上的特征和作用效果。〔第一方面〕一种脱粒装置,具备夹持割取谷杆的根部而进行输送的夹持输送机构,在脱粒室内安装有被驱动旋转以对所述夹持输送机构输送的割取谷杆的穗梢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筒,还具备将伴随所述脱粒筒的旋转而将向割取谷杆的根部侧流下的谷粒向所述脱粒室内侧引导的引导部件,该脱粒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件具备能够向脱粒室内侧及外侧位移的主引导板及副引导板。优选的是,所述主引导板与相对该主引导板位于脱粒室内侧的所述副引导板相比回复力更大。优选的是,所述副引导板与主引导板分别可装卸地安装在所述脱粒室上,并且所述副引导板的下端与主引导板的下端在同一位置,或是比主引导板的下端更加向下方延伸。〔第一方面的作用及效果〕根据所述第一方面的结构,用作引导部件的引导板不是单纯的一张引导板,而是由可各自向脱粒室的内侧及外侧位移的主引导板及副引导板组合而成,并且在该主引导板及副引导板之中,位于脱粒室内侧的副引导板相对于脱粒室可与主引导板分别地装卸,其下端与主引导板的下端在同一位置,或是比主引导板的下端更向下方延伸。因此,沿脱粒筒的旋转方向在脱粒室内流动的脱粒处理物与位于脱粒室内侧的副引导板接触而被引导至脱粒室内侧。此时,因为副引导板的下端与主引导板的下端在同一位置,或是比主引导板的下端更向下方延伸,所以沿脱粒筒的旋转方向在脱粒室内流动的脱粒处理物通过与内侧的副··弓I导板抵接而被弓I导,避免主引导板与脱粒处理物的直接接触。因此,比主引导板更易与大量的脱粒处理物接触的副引导板的下端侧,相比于主引导板有在早期磨损的倾向,但由于该副引导板可以与主引导板分别地在上述脱粒室装卸,所以当副引导板已磨损时,可以只更换磨损严重的副引导板而再利用没有磨损或磨损很少的主引导板,以此减少用作导向板的部件的浪费。其结果是,可将主引导板的耐用期尽可能延长。构成所述引导部件时,与位于主引导板的脱粒室内侧的所述副引导板相比,主引导板的回复力更大,该主引导板可起到维持副引导板姿态的作用,又因为其与所述副引导板一样,可向脱粒室的内侧及外侧位移,所以可以允许随着脱粒筒的旋转一起旋转的块状脱粒处理物通过,另外各引导板的下缘侧也可以随供应的谷杆量的增大而相应地向上方侧移动以允许谷杆通过。〔第二方面〕所述副引导板设置为覆盖所述主引导板的自所述脱粒室内侧上端至下端的范围。〔第二方面的作用及效果〕根据所述第二方面的结构,副引导板设置为覆盖所述主引导板的自脱粒室内侧上端至下端的范围,因此副引导板所覆盖的主引导板的自上端至下端的范围的磨损被整体抑制,对延长主引导板的耐用期是有效的。〔第三方面〕所述副引导板的大小为将所述主引导板的所述脱粒室内侧的整个面或大致整个
面覆盖。〔第三方面的作用及效果〕根据所述第三方面的的结构,由于副引导板将主引导板的脱粒室内侧的整个面或大致整个面覆盖,更加可靠地避免主引导板与脱粒处理物直接接触,具有可延长主引导板的耐用期的优点。〔第四方面〕所述副引导板在所述夹持输送机构的割取谷杆输送方向上的长度形成为比所述主引导板短,并设置在割取谷杆输送方向上的所述引导部件的前部侧。〔第四方面的作用及效果〕根据所述第四方面的结构,由于位于脱粒室内侧的副引导板形成得比所述主引导板短,且设置在与引导部件的前部侧相当的范围,故而在脱粒室中处于脱粒处理物较多处的割取谷杆输送方向上的前部部位,脱粒处理物与副导向板接触。S卩,副导向板位于脱粒室中脱粒处理物较多处的割取谷杆输送方向上的前部部位,能够避免主引导板与脱粒处理物在此处接触,从而可延长主引导板的耐用期,并可以采用面积较小的部件作为副导向板,因此可降低更换频率较高的副导向板的成本。〔第五方面〕所述副引导板由在所述主引导板的脱粒室内侧重叠设置的多张板构成。 〔第五方面的作用及效果〕根据所述第五方面的结构,由于副引导板由在脱粒室内侧重叠设置的多张板构成,可以延长需要更换副引导板本身的时间,能降低更换副引导板的维修操作的频率。〔第六方面〕所述副引导板由第I副引导板和第2副引导板构成,所述第I副引导板在所述夹持输送机构的割取谷杆输送方向上以遍及所述引导部件的全长的方式设置,所述第2副引导板与所述第I副引导板相比处于脱粒室内侧,仅设置在割取谷杆输送方向上的所述引导部件的前部侧。〔第六方面的作用及效果〕根据所述第六方面的结构,由于副引导板由第I副引导板和第2副引导板多张板构成,可以延长需要更换副引导板本身的时间,降低更换副引导板的维修操作的频率,并且因为第2副引导板仅设置在与引导部件的前部侧相当的范围内,所以在脱粒室内的脱粒处理物较多的前部侧,可以局部地提高设有第2副引导板的部位的副导向板的耐磨性,可实现遍及副弓I导板全长的范围内的耐磨性的平均化。因此,相比于以与引导部件全长相同的大小构成第I副引导板与第2副引导板的情况相比,副引导板的使用量的浪费较少,可实现该副引导板的低成本化。〔第七方面〕所述主引导板和副引导板以其下端部进入旋转轨迹(r)内侧的方式设置,并且在进入所述旋转轨迹(r)内侧的下端部形成有允许所述脱粒齿通过的切口部位,所述旋转轨迹(r)为随着所述脱粒筒的旋转,设于所述脱粒筒的脱粒齿前端所描画的轨迹。〔第七方面的作用及效果〕根据所述第七方面的结构,使主引导板与副引导板的下端部进入脱粒齿的尖端所描画出的旋转轨迹内侧,可靠地将脱粒处理物向脱粒室内侧引导,也可以减轻由主引导板及副引导板与脱粒齿的相互干涉造成的损耗,实现了主引导板及副引导板耐用期的延长。〔第八方面〕形成于所述主引导板和副引导板的切口部位中、设于所述夹持输送机构的割取谷杆输送方向上的前方侧的切口部位与设于输送方向后方侧的切口部位相比,切口宽度更宽。〔第八方面的作用及效果〕[0046]在割取谷杆输送方向的前方侧的脱粒室内,脱粒操作刚开始后即产生大量的脱粒处理物,且处于沿脱粒筒的旋转方向在脱粒室内流动的状态,而在主引导板与副引导板上形成的切口部与脱粒齿之间也有可能流入较多的脱粒处理物。根据所述第八方面的结构,通过将设置于割取谷杆输送方向前方侧的切口部形成得比设置于输送方向后方侧的切口部更宽,即使较多的脱粒处理物流入输送方向前方侧的切口部与脱粒齿之间,也可以避免该脱粒处理物在狭窄的切口部位内与脱粒齿及主引导板与副引导板以较大压力滑动接触,可减轻主引导板及副引导板在割取谷杆输送方向前方侧的损耗,实现了耐用期的延长。〔第九方面〕所述引导部件具备位于所述夹持输送机构的割取谷杆输送方向上前方侧的前方引导部、和相比该前方引导部位于后方侧的后方引导部,所述后方引导部的下缘沿所述夹持输送机构的割取谷杆输送方向而形成,并且所述前方引导部的下缘形成为相对于所述 后方引导部的下缘向前方侧的延长线、越靠近前方侧越向上方侧偏离的向前上方倾斜的形状。〔第九方面的作用及效果〕在夹持输送机构的割取谷杆输送方向的前方侧,如果送入脱粒室内的割取茎杆的输送状态由于没有充分摆脱与后继茎杆的缠绕等原因而仍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则正在被输送的割取茎杆容易卡在引导部件的前方引导部,但是根据所述第九方面的结构,将前方引导部的下缘形成为相对于所述后方引导部的下缘向前方侧的延长线、越靠近前方侧越向上方侧偏离的向前上方倾斜的形状,因此能够减少从前方侧送入的割取茎杆被卡在前方引导部的危险。〔第十方面〕所述引导部件可被拆分为位于所述夹持输送机构的割取谷杆输送方向上前方侧的前方引导部、和与该前方引导部分体构成且位于后方侧的后方引导部。〔第十方面的作用及效果〕根据所述第十方面的结构,因为前方引导部与后方引导部由相互独立的部件构成,所以如果位于沿割取谷杆输送方向前侧的前方引导部先磨损,则只需更换此前方引导部即可,相比更换整体引导部件的情况可减少被更换的引导板的使用量,对引导部件整体而言,可实现耐用期的延长。〔第^方面〕以使所述副引导板与所述主引导板内外重叠的状态,由按压部件将所述副引导板与所述主引导板安装在所述脱粒室的上唇板上,并且在所述上唇板的下部与所述按压部件的下部分别形成向脱粒室的内侧向斜下方延伸的斜面,在上唇板的下部形成的斜面与在按压部件的下部形成的斜面之间的间隙,随着靠近下缘侧而逐渐扩大。〔第^^一方面的作用及效果〕根据第十一方面的结构,内外重叠的副引导板与所述主引导板位于随着靠近下端侧而逐渐扩大地形成的上唇板与按压部件上的斜面的彼此之间。由此,内外重叠的副引导板与主引导板不会以较强压力相互压接,而易于相对移动,并且因为在所述斜面之间存在间隙,副引导板与主引导板的下缘侧为以斜面的上部侧为支点的上下摆动不易被限制的结构。因此,能够得到一种脱粒装置,能够容易良好地发挥副引导板与主引导板处于倾斜状态的引导功能,并能够应对脱粒处理物的通过及谷杆量增大,防止由于下端侧的上下摆动位移而产生的堵塞。〔第十二方面〕所述主引导板与副弓丨导板由彼此不同的材料构成。〔第十二方面的作用及效果〕根据第十二方面的结构,可以适当地组合主引导板的材料和副引导板的材料。适于作为主引导板的材料要求具备用于适当维持引导部件姿态的回复力以及可向脱粒室的内侧及外侧位移的功能,适于作为副引导板的材料要求可向脱粒室的内侧及外侧位移并具 有抑制主引导板磨损的功能,由此,易于构成耐用期较长的引导部件。〔第十三方面〕所述副弓丨导板比所述主引导板的厚度薄。〔第十三方面的作用及效果〕根据第十三方面的结构,由于处于覆盖主引导板的脱粒室内侧的位置,使比主引导板先发生磨损的副引导板的厚度比主引导板薄,因此可通过更换该厚度较薄的副引导板,得到能够以较少的使用材料延长引导部件的耐用期的效果。

图I为脱粒装置的纵向剖切侧面图;图2为脱粒部的纵向剖切正面图;图3为表示引导部件的安装结构的侧面图;图4为图3中的IV — IV线向视图;图5为图3中的V — V线剖面图;图6为图3中的VI — VI线剖面图;图7为表示引导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8为表示引导部件的安装结构的局部剖面图;图9为表示其他实施方式中的引导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10为表示另一实施方式中的引导部件的分解立体图。标记说明4:夹持输送机构5:引导部件5A:前方引导部5B:后方引导部5a:切口部10 :脱粒室12 :上唇板12b :斜面15 :按压部件[0090]15d :斜面20 :脱粒筒24 :脱粒齿50:主引导板51:副引导板51a:第I副引导板51b:第2副引导板r :旋转轨迹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脱粒装置的整体结构〕图I表示搭载于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I的纵向剖切侧面,图2表示其纵向剖切背面。该脱粒装置I在由与机身框架(未图示)连接的下部壳体IA和可开闭摆动地与该下部壳体IA连接的上部壳体IB形成的处理空间中设有对割取谷杆的穗梢实施脱粒处理的脱粒部2 ;筛选处理被实施脱粒处理后的处理物的清选部3,在处理空间的外侧具有夹持割取谷杆并从前方侧向后方侧输送的夹持输送机构4。脱粒部2构成为在形成于所述上部壳体IB前端侧的脱粒室10中具有通过以前后方向的支轴20a为支点正面看顺时针被旋转驱动而对割取谷杆的穗梢实施脱粒处理的脱粒筒20 ;使该脱粒处理中得到的处理物向下方的清选部3漏下的筛网21等。在筛网21的后方形成有使未从筛网21漏下的处理物向下方的清选部3流下的流动控制口 22。S卩,通过在该脱粒部2的脱粒处理,颗粒化谷粒及带枝杆谷粒等的含量较高的处理物从筛网21向下方的清选部3的前部侧漏下,另外,切断的秸杆及秸杆屑等的含量较高的处理物从送出口 22向下方的清选部3的后方侧流下。清选部3具备摇动筛选来自脱粒部2的处理物的摇动筛选机构30、以及产生清选风来风力清选来自脱粒部2的处理物的清选风机31等,并且以具备与扬送绞龙32a连通连接以将清选处理后的一次处理物回收至未图示的集谷箱的一次回收部32、以及与回收二次处理物的二次还原绞龙33a连通连接的二次回收部33等而构成。从上述脱粒部2供给的脱粒处理物由上述摇动筛选机构30的摇动筛选以及清选风机31的风力清选来清选分离为作为一次处理物的颗粒化谷粒、作为二次处理物的带枝杆的谷粒及秸杆屑等混合物、以及作为三次处理物的切断秸杆及秸杆屑等,所述一次处理物被一次回收部32回收,所述二次处理物被二次回收部33回收,而所述三次处理物从摇动筛选机构30的终端侧通过排尘风扇34从排尘口 35向装置外排出。在所述脱粒部2实施脱粒处理后的割取谷杆通过秸杆输送装置13以及秸杆处理装置14向装置外排出。所述秸杆输送装置13具备输送链13a与夹持轨道13b,夹持脱粒处理后的谷杆的根部侧并将其向后方输送而向秸杆处理装置14供给,秸杆处理装置14以能够在将秸杆细切并向下方排出的状态、以及在较长秸杆的状态下向后方排出的状态之间选择切换并排出稻杆。如图2所示,在下部壳体IA的左上部配备有下唇板11,在上部壳体IB的左下部配备有上唇板12,在该下唇板11与上唇板12之间形成有导入口 23,该导入口 23用于导入由位于脱粒室10外侧的夹持输送机构4夹持输送的割取谷杆的穗梢侧。所述夹持输送机构4由以具有沿下唇板11输送割取谷杆的输送面40A的方式配置在下部壳体IA的左侧部的供给链40、安装在上部壳体IB上的轨道台41、在该轨道台41的下部以可上下位移的方式被支承的夹持轨道42以及将夹持轨道42朝向供给链40的输送面40A下降施力的多个按压弹簧43等构成。在上唇板12上安装有将随着脱粒筒20的旋转而从脱粒筒20的上部向割取谷杆的根部侧流下的谷粒向脱粒筒20引导的引导部件5。即,上唇板12兼有实现引导部件5安装的引导部件连接部的功能。〔引导部件的构成〕如图2至图7所示,引导部件5沿夹持输送机构4夹持输送割取谷杆的输送方向,以位于割取谷杆上方的方式,经由按压部件15以及安装螺栓16可装卸地安装在所述上唇板的下缘侧。所述引导部件5具有为了可向脱粒室的内方侧及外方侧位移而都具有弹性的主引导板50与副引导板51。所述主引导板50由具有橡胶与塑料的中间特性的聚氨脂橡胶构成,具备从高温区域至低温区域的橡胶弹性和耐磨损性,也具有机械强度优异的性质。即,由拉伸应力优于通常的天然橡胶,杨氏模量比天然橡胶大(不易伸长),且杨氏模量比尼龙及聚碳酸酯等塑料小(易伸长)的材料构成。副引导板51由聚氨脂或聚酯等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厚度小于所述主引导板50,与所述主引导板50形成为同一形状,将主引导板50的脱粒室10内侧的上端至下端的范围、以及从前端至后端的范围的整个面覆盖。所述厚度大的主引导板50具有比副引导板51更大的回复力,以具有可维持其下缘侧相对于上唇板12朝向脱粒室10的内侧而向斜下方延伸设置的形态的形状保持性。所述厚度小的副引导板51不具备此种形状保持性,但是由主引导板从下方支承,作为引导部件5可维持下缘侧朝向脱粒室10的内侧而向斜下方延伸设置的形态。具备所述主引导板50与副引导板51的引导部件5,如图2至6所示,以夹于上唇板12的外面侧与前后方向长度长的板状按压部件15之间的状态,以其下端侧进入脱粒筒20的各个脱粒齿24的尖端所描画出的旋转轨迹r内侧的方式安装。并且,在进入所述旋转轨迹!■内侧的引导部件5的下端侧形成有允许所述脱粒筒20的脱粒齿24通过的切口部5a。该切口部5a相对于主引导板50与副引导板51,分别在谷杆输送方向上的同一位置以同一形状形成,用以使引导部件5在避开与脱粒齿24接触的同时引导脱粒处理物靠近脱粒筒20侦U。所述主引导板50与副引导板51,如图3及图7所示,各自在割取谷杆的输送方向的前后分割成位于供给链40的割取谷杆输送方向前方侧(纸面下方)的前方引导部5A、及位于该前方引导部5A后方侧(纸面上方侧)的后方引导部5B,分别由不同的部件组合而成。该前方引导部5A与后方引导部5B中,如图3所示,后方引导部5B的下端边缘沿供给链40的输送方向向斜后方抬起而形成,所述前方引导部5A形成为相对于所述供给链40的输送方向、其下端边缘越靠前方侧越向上方侧偏离而倾斜的向前上方倾斜的形状。该前方引导部5A的下端,如图3所示成为前端部与上唇板12的下缘12a连续向前上方倾斜的形状而安装,被供给链40输送的谷杆组在供给链40的上表面与前方引导部5A的下端边缘之间,一边逐渐缩小夹持方向上的间隔一边被送入。如图3、4、7所示,在所述前方引导部5A的下端形成的切口部5a,在前后方向上的间隔dl大于在后方引导部5B的下端形成的切口部5a在前后方向的间隔d2。如图5至7所示,在所述按压部件15中,用于固定前方引导部5A的前部侧按压部件15,如图5所示,以向上唇板12的安装姿态,以越靠下端15a侧越从上唇板12的下端12a稍稍偏离的方式弯曲为比上唇板12的弯曲部分的弯曲角度更大的角度弯曲。由此,在按压部件15的下端15a附近,可扩大与上唇板12的间隔,以使引导部件5向下方的摇动动作比向上方侧的摇动动作更容易进行。S卩,图5所示的前部侧的按压部件15在位于上下方向的中央弯曲点15b的稍下方的接触点15c,从下方接触主引导板50的脱粒室外侧的表面而使主引导板50及副引导板51弯曲,并且,随着比所述接触点15c更靠近下端15a而向远离上唇板12的方向延伸,在上唇板12的下端12a与按压部件15的下端15a之间形成允许向引导部件5向下方摇动动作的间隔。另外,在所述按压部件15中,用于固定后方引导部5B的后部侧的按压部件15如图6所示,以向上唇板12的安装姿态使下端15a侧向脱粒室内侧横向弯曲,在上唇板12的下端12a的稍上方侧与引导部件5相接而缩短向斜下方的延伸长度。由此,在引导部件15的下端15a的下方,引导部件5向下方的摇动动作比向上方侧的摇动动作更容易进行。如图7所示,在所述上唇板12的前端部附近的下缘侧,形成有面向脱粒室10内侧的斜面12b,在所述按压部件15的前端部附近的下缘侧也形成有面向脱粒室10内侧的斜面15d。S卩,在所述上唇板12的前端部附近的下缘侧设置的斜面12b与在前部侧的按压部件15的下缘侧形成的斜面15d,越靠近下端侧,越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在上唇板12的下端12a与按压部件15的下端15a之间形成允许引导部件5的摇动动作的间隔。并且,在所述上唇板12侧的斜面12b与按压部件15侧的斜面15d之间,夹入前方引导部5A的主引导板50及副引导板51,如图5所示,主引导板50及副引导板51以沿上唇板12侧的斜面12b朝向脱粒室10内侧的状态被支承。另外,虽未作图示,但也可以将所述主引导板50与副引导板51、以及按压部件15安装在所述上唇板12的脱粒室10的内侧。在该情况下,所述按压部件15的斜面15d以扩大与上唇板12侧的斜面12b之间间隔的状态安装,以相对于上唇板12侧的斜面12b越靠近下端侧越位于脱粒室10的内侧。〔其他实施方式I〕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如图3至7所示,表示了使用按压部件15以及螺栓16将引导部件5压靠在上唇板12的外表面侧,使引导部件5弯曲成 < 形而安装的方式。然而不限于此方式,也可以如图8所示,不使用按压部件15,而将引导部件5的主引导板50及副引导板51以平板状的状态压靠在上唇板12的外表面侧并用螺栓16固定。[0132]在该情况下,设定引导部件5的主引导板50的壁厚及材质,使其具备可在自由状态下维持引导部件5整体成为下端侧朝向脱粒室10内侧而向斜下方延伸设置状态的形状保持强度。另外,虽未作图示,但在以此方式将主引导板50及副引导板51以平板状的状态压靠在上唇板12外表面的状态进行安装时,可另外使用沿上唇板12外表面的扁平板状按压部件15从下方进行支承。〔其他实施方式2〕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副引导板51形成为与主引导板50同一形状且同一大小,并覆盖主引导板50的脱粒室10内侧的整个面。然而不限于此方式,也可以将副引导板51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形成得比主引导板50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短,将副引导板51以上端位于主引导板50上端的下方的状态安装,或将副引导板51以下端位于主引导板50的下端的同一位置或比主引导板50的下端更向下方延伸的状态安装。 另外,也可以为使副引导板51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略长于主引导板50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使副引导板51的下端位置与主引导板50的下端位于同一位置,或比主引导板50的下端更向下方延伸而安装,又或是,使副引导板51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与主引导板50相同,使副引导板51的下端位置与主引导板50的下端位于同一位置,或比主引导板50的下端更向下方延伸而安装的结构。〔其他实施方式3〕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表不了将仅一块副引导板51重叠在主引导板50的脱粒室10内侧的结构。然而不限于此方式,如图10所示,将副引导板51形成为与主引导板50相同的形状,并以重叠将主引导板50的脱粒室10内侧的整个面覆盖的第I副引导板51a、以及位于该第I副引导板51a的脱粒室10内侧的第2副引导板51b这两张引导板的构成。在该情况下,不限于如图10所示地将主引导板50的脱粒室10内侧的整个面覆盖的第I副引导板51a、和仅设于主引导板50前部侧的第2副引导板51b的组合,也可以是所述第I副引导板51a与第2副引导板51b为同一形状且同一大小的结构,或是将大小或形状不同的引导板组合而构成。另外,虽未作图示,但也可以是将三块以上的副引导板51重叠的结构。〔其他实施方式4〕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主引导板50由含具有橡胶与塑料的中间特性的聚氨脂橡胶等具备弹性的部件构成,将副引导板51由含聚氨脂或聚酯等合成树脂材料等具备弹性的部件构成。然而主引导板50及副引导板51不限于此种材料,只要可在供给的谷杆量较多时发生弹性形变以允许谷杆通过,并且具有可维持引导部件5的下端侧以朝向脱粒室10内侧的方式向斜下方延伸设置的姿态的形状保持性,则可使用任意的材料。所述主引导板50与副引导板51优选选择使用适于各自功能的材料,但也可以使用同种材料构成主引导板50与副引导板51。另外,使用完全不具备回复力的材料作为副引导板51,而以只凭借主引导板50的回复力维持引导部件5的姿态的方式构成也没有问题。〔其他实施方式5〕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表不了将主引导板50与副引导板51由在割取谷杆输送方向的前后分割成前方引导部5A和后方引导部5B的不同的部件构成的方式,然而不限于此种以独立的部件构成的方式,也可以由从前端侧至后端侧一体形成的部件构成主引导板50与副引导板51。另外,不限于所述两分为前方引导部5A与后方引导部5B的方式,也可以是分为三部分以上的结构。〔其他实施方式6〕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在上唇板12的脱粒室10外侧安装引导部件5及按压部件15的结构。然而不限于此方式,也可以使用与所述图5、图6以及图8所示相同的引导部件5及按压部件15,在上唇板12的脱粒室10内侧进行安装。工业实用性本实用新型不限于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也适用于定置型的 脱粒装置。
权利要求1.一种脱粒装置,具备夹持割取谷杆的根部而进行输送的夹持输送机构,在脱粒室内安装有被驱动旋转以对所述夹持输送机构输送的割取谷杆的穗梢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筒,还具备将伴随所述脱粒筒的旋转而将向割取谷杆的根部侧流下的谷粒向所述脱粒室内侧引导的引导部件, 该脱粒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件具备能够向脱粒室内侧及外侧位移的主引导板及副引导板。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脱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引导板与相对该主引导板位于脱粒室内侧的所述副引导板相比回复力更大。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脱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引导板与主引导板分别可装卸地安装在所述脱粒室上,并且所述副引导板的下端与主引导板的下端在同一位置,或是比主引导板的下端更加向下方延伸。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脱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引导板与主引导板分别可装卸地安装在所述脱粒室上,并且所述副引导板的下端与主引导板的下端在同一位置,或是比主引导板的下端更加向下方延伸。
5.如权利要求I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脱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引导板设置为覆盖所述主引导板的自所述脱粒室内侧上端至下端的范围。
6.如权利要求I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脱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引导板的大小为将所述主引导板的所述脱粒室内侧的整个面或大致整个面覆至JHL ο
7.如权利要求I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脱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引导板在所述夹持输送机构的割取谷杆输送方向上的长度形成为比所述主引导板短,并设置在割取谷杆输送方向上的所述引导部件的前部侧。
8.如权利要求I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脱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引导板由在所述主引导板的脱粒室内侧重叠设置的多张板构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脱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引导板由第I副引导板和第2副引导板构成,所述第I副引导板在所述夹持输送机构的割取谷杆输送方向上以遍及所述引导部件全长的方式设置,所述第2副引导板与所述第I副引导板相比处于脱粒室内侧,仅设置在割取谷杆输送方向上的所述引导部件的前部侧。
10.如权利要求I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脱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引导板和副引导板以其下端部进入旋转轨迹(r)内侧的方式设置,并且在进入所述旋转轨迹(r)内侧的下端部形成有允许所述脱粒齿通过的切口部位,所述旋转轨迹(r)为随着所述脱粒筒的旋转,设于所述脱粒筒的脱粒齿前端所描画的轨迹。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脱粒装置,其特征在于, 形成于所述主引导板和副引导板的切口部位中、设于所述夹持输送机构的割取谷杆输送方向上的前方侧的切口部位与设于输送方向后方侧的切口部位相比,切口宽度更宽。
12.如权利要求I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脱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件具备位于所述夹持输送机构的割取谷杆输送方向上前方侧的前方引导部、和相比该前方引导部位于后方侧的后方引导部,所述后方引导部的下缘沿所述夹持输送机构的割取谷杆输送方向而形成,并且所述前方引导部的下缘形成为相对于所述后方引导部的下缘向前方侧的延长线、越靠近前方侧越向上方侧偏离的向前上方倾斜的形状。
13.如权利要求I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脱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件可被拆分为位于所述夹持输送机构的割取谷杆输送方向上前方侧的前方引导部、和与该前方引导部分体构成且位于后方侧的后方引导部。
14.如权利要求I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脱粒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使所述副引导板与所述主引导板内外重叠的状态,由按压部件将所述副引导板与所述主引导板安装在所述脱粒室的上唇板上,并且在所述上唇板的下部与所述按压部件的下部分别形成向脱粒室的内侧向斜下方延伸的斜面,在上唇板的下部形成的斜面与在按压部件的下部形成的斜面之间的间隙,随着靠近下缘侧而逐渐扩大。
15.如权利要求I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脱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引导板与副弓I导板由彼此不同的材料构成。
16.如权利要求I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脱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弓I导板比所述主引导板的厚度薄。
专利摘要一种脱粒装置,可以使将谷粒向脱粒室内侧引导的引导板的下缘侧根据需要在上下方向弹性变形,又可以减少用作引导板的部件的磨损而得到耐用期较长的引导部件。将谷粒向脱粒室内侧引导的引导部件(5)具备分别具有弹性的主引导板(50)与副引导板(51),主引导板(50)与位于该主引导板(50)的脱粒室内侧的副引导板(51)相比回复力更大,副引导板(51)与主引导板(50)分体地相对于脱粒室可装卸,并且其下端与主引导板(50)的下端在同一位置,或是比主引导板(50)的下端更加向下侧延伸。
文档编号A01F12/10GK202713973SQ201220107630

公开日2013年2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1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29日
发明者平田晋, 永田哲治 申请人:株式会社久保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