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水稻稻曲病的三唑醇和烯肟菌胺混配药剂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稻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virens)的杀菌剂或防治水稻稻曲病的药剂,其活性成分由1-(4-氯苯氧基)-3,3-二甲基-1-(1H-1,2,4-三唑-l-基)-2-丁醇和(E,E,E)-N-甲基-2-[((((1-甲基-3-(2,6-二氯苯基)-2-丙烯基)亚氨基)氧基)甲基)苯基]-2-甲氧基亚氨基乙酰胺组成;1-(4-氯苯氧基)-3,3-二甲基-1-(1H-1,2,4-三唑-l-基)-2-丁醇与(E,E,E)-N-甲基-2-[((((1-甲基-3-(2,6-二氯苯基)-2-丙烯基)亚氨基)氧基)甲基)苯基]-2-甲氧基亚氨基乙酰胺的质量比为2~6∶8~4或9∶1。本发明解决了水稻实际生产中的用药问题,在农用杀菌剂领域应用前景广阔。通过产业化将带来经济效益,通过新型药剂的应用和不同作用机制药剂的混配,有利于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专利说明】防治水稻稻曲病的三唑醇和烯肟菌胺混配药剂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治水稻稻曲病的三唑醇和烯肟菌胺混配药剂,属于农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水稻的总面积、总产量及单位面积产量均居粮食作物首位。在水稻生产过程中,病害是制约水稻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稻曲病是水稻生产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病害,该病害在世界各水稻产区均有发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水稻品种不断更替、杂交稻种植面积扩大以及栽培方式的变化,稻曲病的发生呈现逐年加重趋势。该病害主要为害稻穗,在谷粒上形成稻曲球造成减产;能减少邻近稻粒的营养输送并产生毒素,对水稻生产影响巨大,直接导致严重的产量损失和经济损失;目前该病害在我国已发展成为水稻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
[0003]国内外针对稻曲病防治,现阶段主要使用化学药剂。水稻生产中不同稻作区连年使用单一化学药剂防治稻曲病,容易导致田间抗药性的产生,药剂防治效果降低、持效期缩短,不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开发新型药剂,是当前预防控制稻曲病急需解决的难题。
[0004]三唑醇(1-( 4-氯苯氧基)-3,3- 二甲基-1- (1H-1,2,4_三唑_1_基)_2_ 丁醇)是典型的杀真菌药剂,它通过阻碍真菌麦角留醇的生物合成而影响真菌细胞壁的形成,对危害作物生长的多数真菌病害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烯肟菌胺((E,E,E)-N-甲基-2-[((((1-甲基_3_ (2, 6- 二氣苯基)-2-丙烯基)亚氛基)氧基)甲基)苯基]_2_甲氧基亚氛基乙酸胺)是以天然抗生素StiObilurin为先导化合物开发的杀菌剂新品种,隶属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它通过阻止细胞色素b和c之间的电子传递而抑制线粒体的呼吸作用而最终达到杀菌目的。烯肟菌胺杀菌谱广、杀菌活性高、具有保护及治疗作用。
[0005]无论是三唑醇和烯肟菌胺,还是其他高效杀菌剂,长期单独使用,均容易使病害产生抗药性,导致用药量加大、防效降低、持效期缩短等问题,不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进行科学复配,是缓解病害产生抗药性的常用方法。通过复配可以提高防效,大大降低农药的用药量,还可扩大杀菌谱,提高杀菌效率,延缓田间抗药性的产生并减轻药害的发生。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治水稻稻曲病的三唑醇和烯肟菌胺混配药剂,本发明通过科学配比筛 选,获得了适合于水稻稻曲病预防控制的混配制剂一三唑醇和烯肟菌胺混配药剂,具有显著抑制病菌菌丝体扩展的功效,为生产中预防控制水稻稻曲病的发生危害和传播蔓延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0007]本发明提供的水稻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的杀菌剂或防治水稻稻曲病的药剂,其活性成分由1-(4-氯苯氧基)-3,3- 二甲基-1- (1H-1,2,4-三唑-1-基)_2_ 丁醇和(E,E,E)-N-甲基-2-[ ((((1-甲基-3- (2,6-二氯苯基)-2-丙烯基)亚氨基)氧基)甲基)苯基]-2-甲氧基亚氨基乙酰胺组成;
[0008]所述1- (4-氯苯氧基)-3,3-二甲基-1-(1H-1,2,4-三唑-1-基)-2_ 丁醇与所述(E,E,E)-N-甲基-2-[ ((((1-甲基-3- (2,6-二氯苯基)-2-丙烯基)亚氨基)氧基)甲基)苯基]-2-甲氧基亚氨基乙酰胺的质量比为2~6:8~4或9:1。
[0009]上述的杀菌剂或药剂中,所述水稻稻曲病由所述水稻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virens)弓丨起。
[0010]上述的杀菌剂或药剂中,所述1- (4-氯苯氧基)-3,3-二甲基-1-(1H-1,2,4-三唑-1-基)-2-丁醇与所述(E,E,E)-N-甲基-2-[ ((((1-甲基-3- (2,6-二氯苯基)_2_丙烯基)亚氨基)氧基)甲基)苯基]-2-甲氧基亚氨基乙酰胺的质量比可为下述I) -9)中任一种:
[0011]1)、2~5:8~5;
[0012]2)、2 ~4:8 ~6;
[0013]3)、2 ~3:8 ~7;
[0014]4)、3~6:7~4;
[0015]5)、3~5:7~5;
[0016]6)、3~4:7~6;
[0017]7)、4 ~6:6 ~4 ;
[0018]8)、4 ~5:6 ~5 ;和,
[0019]9)、3 ~6:7 ~4。
[0020]上述的杀菌剂或药剂中,所述1- (4-氯苯氧基)-3,3_ 二甲基-1-(1H_1,2,4-三唑-1-基)-2-丁醇与所述(E,E,E)-N-甲基-2-[ ((((1-甲基-3- (2,6-二氯苯基)_2_丙烯基)亚氨基)氧基)甲基)苯基]-2-甲氧基亚氨基乙酰胺的质量比具体可为下述I) -5)中任一种:
[0021]1)、2:8;
[0022]2)、3:7 ;
[0023]3)、4:6 ;
[0024]4)、5:5 ;和,
[0025]5)、6:4。
[0026]本发明还进一步提供了上述杀菌剂或药剂在防治水稻稻曲病中的应用。
[0027]所述应用中,所述水稻稻曲病由水稻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引起。
[0028]本发明通过对三唑醇与烯肟菌胺进行复配,并进一步筛选具有加和或者增效作用的混配比例。经过一系列室内毒力测定,最终筛选到`三唑醇与烯肟菌胺具有加和或增效作用的药剂,两者的混配综合了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的优点,从而有效预防控制稻曲病菌的发生发展。本发明的田间防治效果试验(表4)结果表明:三唑醇与烯肟菌胺复配对稻曲病具有非常优异的防治效果,其病穗防效可达84%以上,病粒防效可达88%以上,高于对照药剂和单剂防效;进一步观察田间试验发现,混配药剂药效持效期长,且成本比单独使用三唑醇或烯肟菌胺大大降低。
[0029]本发明解决了水稻实际生产中的用药问题,在农用杀菌剂领域应用前景广阔。通过实施产业化将带来经济效益,通过新型药剂的应用和不同作用机制药剂的混配,有利于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0]图1为三唑醇与烯肟菌胺混配(9:1)药剂对水稻稻曲病菌UV2菌株的毒力测定,其中,CK指未加药剂的UV2,其余5个平板为加入三唑醇与烯肟菌胺混配药剂(9:1)的不同浓度时的处理。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0032]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0033]实施例1、三唑醇与烯肟菌胺混配药剂的杀菌效果
[0034]一、药剂的配制
[0035]本实施例所用的三唑醇O 97%)购自江苏剑牌农药化工有限公司,本实施例所用的烯肟菌胺(98%)购自沈阳化工研究院。
[0036]本实施例所用的9种混配药剂是按照下述方法制备的:
[0037]将三唑醇和烯肟菌胺分别溶于二甲基亚砜中,配成1.0 X IO4 μ g/mL母液备用。将三唑醇和烯肟菌胺两种母液按照体积比1:9、2:8、3 -JA:6、5:5、6:4、7:3、8:2、9:1共9个不同比例进行混合,配成混合母液。再利用二甲基亚砜将各混合母液稀释成系列浓度混配剂,在预实验的基础上,将各混配剂浓度设置为0、0.05,0.1,0.2,0.4和0.8 μ g/mL。
[0038]二、药剂的抑菌效果
[0039]本实施例测试了上述药剂对水稻稻曲病菌株UV2 (张君成,陈志谊,张炳欣,刘永锋,陆凡.稻曲病的接种技术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2004,34(5):463-467.)的抑菌效果。
[0040]1、单剂和混配药剂对水稻稻曲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0041](I)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三唑醇对水稻稻曲病菌UV2的抑菌活性。
[0042]
【权利要求】
1.水稻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virens)的杀菌剂或防治水稻稻曲病的药剂,其活性成分由1- (4-氯苯氧基)-3,3_ 二甲基-1-(1H-1,2,4-三唑-1-基)-2-丁醇和(E,E,E)-N-甲基-2-[ ((((1-甲基-3- (2,6-二氯苯基)-2-丙烯基)亚氨基)氧基)甲基)苯基]_2_甲氧基亚氨基乙酰胺组成; 所述1- (4-氯苯氧基)-3,3- 二甲基-1-(1H-1,2,4-三唑-1-基)_2_ 丁醇与所述(E,E,E)-N-甲基-2-[ ((((1-甲基-3- (2,6-二氯苯基)-2-丙烯基)亚氨基)氧基)甲基)苯基]-2-甲氧基亚氨基乙酰胺的质量比为2~6:8~4或9: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剂或药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稻稻曲病由所述水稻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引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杀菌剂或药剂,其特征在于:所述1-(4-氯苯氧基)-3,3- 二甲基-1-(1H-1,2,4-三唑-1-基)_2_ 丁醇与所述(E,E,E)_N_ 甲基-2-[ ((((1-甲基-3- (2,6-二氯苯基)-2-丙烯基)亚氨基)氧基)甲基)苯基]-2-甲氧基亚氨基乙酰胺的质量比为下述I) -9)中任一种: 1)、2~5:8 ~5;
2)、2~4:8 ~6 ;
3)、2~3:8 ~7 ;
4)、3~6:7 ~4 ;
5)、3~5:7 ~5 ;
6)、3~4:7 ~6 ; 7)、4~6:6 ~4; 8)、4~5:6 ~5 ;和, 9)、3~6:7 ~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杀菌剂或药剂,其特征在于:所述1-(4-氯苯氧基)-3,3-二甲基-1_(1H-1,2,4-三唑-1-基)-2-丁醇与所述(E,E,E)-N-甲基 _2_[ ((((1-甲基_3_ (2, 6- 二氣苯基)-2-丙烯基)亚氛基)氧基)甲基)苯基]_2_甲氧基亚氛基乙酸胺的质量比为下述I) -5)中任一种:
1)、2:8 ;
2)、3:7 ;
3)、4:6 ;
4)、5:5 ;和,
5)、6:4。
5.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杀菌剂或药剂在防治水稻稻曲病中的应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稻稻曲病由水稻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弓丨起。
【文档编号】A01P3/00GK103621513SQ201310449951
【公开日】2014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27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27日
【发明者】李健强, 胡茂林, 黄晓冬, 罗来鑫, 阮小珀, 刘鹏飞, 刘西莉, 曹永松, 张文华 申请人: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