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杨梅褐斑病的化合物及应用其的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7511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治杨梅褐斑病的化合物及应用其的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治杨梅褐斑病的有机化合物及其组合物,其可制备成可溶性液剂、微乳剂、水乳剂、悬乳剂、种衣剂、可湿性粉粒剂、缓释颗粒剂、控释颗粒剂、水分散粒剂、干悬乳剂,或直接使用的颗粒剂等剂型。所述组合物用于防治杨梅褐斑病。
【专利说明】一种防治杨梅褐斑病的化合物及应用其的组合物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农药化合物及其组合物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治杨梅褐斑病的化合物及其组合物。
【背景技术】
[0002]杨梅褐斑病(Myrica mycosphaerlla leaf spot)是东魁杨梅的主要病害,主要危害当年抽发的春、夏、秋梢叶片,病原菌在4月底5月初产生子囊孢子借风雨进行浸染传播,新叶感病后于8月份开始表现症状,10月份出现发病高峰,发生严重时在11~12月导致大量叶片枯死脱落,并引起花芽、小枝的枯死,严重影响杨梅树势和明年的产量。
[0003]杨梅褐斑病的潜伏期较长,具有较大的隐蔽性、爆发性,因其对杨梅树势、产量影响很大,故褐斑病防治时间的确定和防治用药的选择显得相当关键。
[0004]该病5月形成子囊产生子囊孢子,散播传染,经过3个月的潜伏期,至8月出现症状,10月达到高峰,病株大量落叶。无再次浸染。喷药防治的重点,是防止初次浸染,即在子囊孢子散发期前后进行喷药保护。为避免临近杨梅成熟期喷药,应在5月中、下旬即开始喷药保护。喷药防治促进产量和果实品质的恢复,主要是减少病斑防止落叶,为杨梅花芽分化和花芽发育提供充分的营养,从而促进了座果率的明显提高。杨梅褐斑病除喷药防治外,尚需配合其它栽培措施,如选择适当的山地种植杨梅,以山顶山腰向阳处的碱性土壤较好。并且要经常翻耕,多施有机肥料、钾肥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开张树冠,加强通风透光,经常清除落叶烧毁,以减少病菌 寄生场所,降低发病程度。
[0005]病菌以子囊果在落叶或树上的病叶中越冬,次年4月底至5月初,子囊果内的子囊孢子成熟,下雨后释放出来的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子囊果散发子囊孢子的时间较长,从5月中旬到6月下旬,在病叶中均可查到子囊孢子。该病菌侵入叶片组织后,潜伏期可达3~4个月,在7~8月高温干旱时停止蔓延,8月下旬出现新病斑,9~10月病情加剧,并开始大量落叶。该病一年发生I次,无再次侵染。该病菌在自然条件下,尚未发现无性孢子,但在PDA培养基上很容易产生。分生孢子器扁球形,直径50~70微米,分生孢子卵圆形,无色、单孢,大小为7.3微米X9.6微米X3~5微米。在生产实践中,通过观察与调查,认为影响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是:①与5~6月雨水多少密切相关,雨水少、发病轻,反之发病重。②在土壤瘠薄、缺少有机质的情况下,树势衰弱,容易发病。③在排水良好的沙砾土或阳光充足的杨梅园发病较轻。
[0006]长期以来,控制杨梅褐斑病主要依靠的化学药剂如甲基托布津70 %、易保68.75%、福星40%、波尔多液、50%多菌灵、65%代森锌、春雷霉素等。近年来,由于长期单一使用,病菌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防效也逐渐降低。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治杨梅褐斑病的有机化合物及其组合物,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防治杨梅褐斑病。[0008]所述防治杨梅褐斑病的有机化合物,其具有如下化学结构式
[0009]
【权利要求】
1.一种防治杨梅褐斑病的有机化合物,其特征在于以如下化学结构式表示: F AfAicmV
H H。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晶体,所述晶体属于单斜晶系,其空间群为 C2/c,a = 20.8±1 A,b = 27.56±1 A,c = 14.1±1 A,α = y = 90° ,β = 103±5°。
3.—种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的有机化合物以及农药上可接受的助剂、表面活性剂、溶剂和载体。
4.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物,其可制成可溶性液剂、微乳剂、水乳剂、悬乳剂、种衣剂、可湿性粉粒剂、缓释颗粒剂、控释颗粒剂、水分散粒剂、干悬乳剂,或直接使用的颗粒剂。
5.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物在防治杨梅`褐斑病方面的用途。
【文档编号】A01P3/00GK103772363SQ201410065351
【公开日】2014年5月7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26日 优先权日:2014年2月26日
【发明者】刘涛, 罗福贤, 蔡永强, 罗欢, 范建新 申请人:贵州省果树科学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