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田中泥鳅促进水稻生长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199498阅读:132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水稻泥鳅套养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水稻田中泥鳅促进水稻生长的方法。



背景技术:

如CN103931530A所述的稻田生态养殖泥鳅的方法所述,在不破坏稻田原生态系统及不增加使用水资源的情况下,可以做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效果,直接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应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为泥鳅可直接吃掉水中的部分有害昆虫,起到生物防治虫害的部分功能,泥鳅的粪便还含有大量的氮元素也可为水稻生长提供肥料。

虽然稻田套养泥鳅具有较多的好处,但也同样存在问题。现有技术中多采用直接将饵料投到稻田中,因此泥鳅稻田中泥鳅投喂过程中的剩饵以及泥鳅的排泄物也多,这回导致稻田水体肥度上升,稻田水体肥度上升后水稻就会疯长,这就极有可能导致水稻出现倒伏并减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保证泥鳅充足的摄食的同时不会使稻田水体肥度过高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基础方案是:水稻田中泥鳅促进水稻生长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对稻田施肥,然后耙平,在稻田的田埂内侧的四周挖掘外环沟,外环沟在田埂内1-1.5m处,稻田与外环沟内挖掘内连沟,内连沟为“十”字形或“井”字形沟,外环沟与内连沟形成相通的养殖沟;

步骤2,所述外环沟搭起70-90cm的防逃装置;

步骤3,所述外环沟设置有进水口、排水口和溢水口,所述进水口和所述排水口分别设置有防止所述泥鳅外逃的装置;

步骤4,采用生石灰化水对所述稻田消毒,次日将整个所述稻田耙动以使生石灰水与稻田淤泥充分混合;

步骤5,将发酵后的畜禽粪肥施入所述稻田进行肥水,以培育水中天然饵料;

在肥水后的所述稻田插入茎秆坚硬、抗倒伏、抗病害、耐肥力、在深水中生长及产量高的水稻品种的秧苗;

步骤6,所述秧苗返青后,将泥鳅苗放入所述稻田;

其中,步骤7,在夏季时,于外环沟内开挖投食槽,投食槽位于外环沟与“十”字形或“井”字形沟的交汇处,投食槽内设有投食箱,投食箱包括上端开口的箱体、封盖开口的封板以及提升机构,箱体内设置有浮板,箱体的内壁开有滑槽,浮板通过滑槽与箱体内壁滑动连接,封板通过铰链与箱体转动连接,摄食封板上开有投食孔,提升机构包括提升绳与固定在田埂上的绞盘,提升绳一端连接箱体一端连接绞盘,

步骤8,打开封板,向投食箱内投入易腐烂物以及食腐昆虫,投食箱放置8到12小时关闭封板,将投食箱降入投食槽中,开始投食

步骤9,完成投食后,通过进水口注水向外环沟中注水,持续10~30分钟后停止注水,提起投食箱。

由于泥鳅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底层,根据其摄食的习惯,饲养者多投喂可在水中沉降的饵料,在稻田中投喂时,饵料混入泥土层就更被容易浪费,不仅提高了饲养的成本,同时也导致了稻田水体肥度上升。

在本方法步骤7中在外环头开挖投食槽,投食槽设置在位于外环沟与“十”字形或“井”字形沟的交汇处,保证泥鳅能从多个方向进入投食槽附近,本方法投食时并不采用简单的饵料直接投食,而是将会将饵料投入投食箱中,设置投食箱能使饵料集中到一处,不会过于扩散导致水体变肥,同时投食箱可升降,在完成投食喂养后可将残余饵料提出水面,同时也是为了避免剩饵污染水体。为了适应泥鳅喜欢在水底摄食的特性,本方法中投食箱的投食孔设置于的封板上,为了降低封板的高度,设置了投食槽,投食时需要将投食箱放入投食槽中,如此投食孔的高度就可与外环沟的沟底齐平,方便泥鳅移动到封板的上方,浮板将饵料提升到投食孔附近,泥鳅就从投食孔中摄食。

步骤8,易腐烂物诸如瓜果的果皮、动物内脏以及剩菜剩饭等,将诸如红丝虫、蚯蚓等食昆虫放入其中,又由于是夏季会招来较多苍蝇在投食箱中产卵,投食箱悬空放置8到12小时后关闭封板,降入投食槽中,在静置的过程中,会引来额外的昆虫在投食箱中产卵,放置的8到12小时之间,卵有足够的时间孵化,孵化后的蛆虫为活饵,能吸引泥鳅前来摄食,附带的泥鳅会将其他饵料一起吞食,使投食箱中的饵料被尽可能的吃完。

步骤9,完成投食后,向外环沟中注水使水流动起来,用流入外环沟的新水替换沟中的因投食箱而改变水体肥度的水,此时稻田中整体的水体肥度并没有发生过多的变化,因此只需要外环沟中注水少量的水即可完成替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案的优点在于:1.由于将投食集中,将饵料放入投食箱中,投食完成后,剩余的饵料可从稻田中移出,避免剩饵过多导致水体肥度上升。

2.投食孔考虑到泥鳅喜欢在水底摄食、喜食活饵的特性;首先在养殖沟的沟底开设投食槽,将投食箱放置其中,泥鳅游到沟底即可通过投食孔摄食,使泥鳅能充分进食,在投食箱中放置易腐性饵料吸引苍蝇产卵生蛆,类似蛆一类的活饵能吸引更多泥鳅摄食,减少剩饵,避免剩饵过多导致水体肥度上升。

3.原本投入投食箱的饵料价格较为低廉,同时还由于是夏季还吸引苍蝇在投食箱内产卵,待卵孵化后能极大的提高饵料的质量。

4.将投食箱设置于外环沟中,仅需少量流水便可降低外环沟的水体肥度。

方案二:为基础方案的优选,在步骤8,开始投食前,投食槽四周抛洒饵料。有益效果:在尚未养成泥鳅的摄食习惯前,采用抛洒少量饵料的方式吸引稻田中的泥鳅到投食箱附近摄食。

方案三:为方案二的优选,所述步骤1前,整理田埂时,田埂应高出田面60厘米左右,捶紧夯实,可用农膜插入泥中10厘米围护田埂。有益效果:以防漏洞、裂缝、漏水、塌陷而使泥鳅逃走。

方案四:为方案三的优选,步骤8中,开始投食的时间为上午7~10时以及下午的16~18时。有益效果:上午7~10时以及下午的16~18时泥鳅食欲旺盛,此时投喂有助于将饵料吃完,避免留下较多剩饵,投喂时间一定,在配合投喂前抛洒少量饵料吸引泥鳅,就能逐渐养成泥鳅定时,定位摄食的习惯,便于后期的捕捉。

方案五:为方案四的优选,所述在步骤1开挖沟时,养殖沟的面积为稻田总面积的8%~12%。有益效果:养殖沟与种植稻田面积维持在一个稳定比例,养殖沟过大就就没有足够的种植水稻的面积,人工投养所需的饵料就较多,泥鳅的密度过大会导致泥鳅相互攻击。

方案六:为方案五的优选,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检测到稻田水温高于35℃时,通过进水口注水向外环沟中注水。有益效果:当稻田水温高于35℃,水稻和泥鳅的生长均会受到影响,通过进水注水,使稻田进水口与出水口的水体保持通畅,可以降低水体的温度,减小高温对泥鳅的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水稻田中泥鳅促进水稻生长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整理田埂应高出田面60厘米左右,捶紧夯实,可用农膜插入泥中10厘米围护田埂。避免泥鳅逃脱,对稻田施肥,然后耙平,在稻田的田埂内侧的四周挖掘外环沟,外环沟在田埂内1.5m处,稻田与外环沟内挖掘内连沟,内连沟为“井”字形沟,外环沟与内连沟形成相通的养殖沟,开挖沟时,养殖沟的面积为稻田总面积的10%。步骤2,外环沟搭起90cm的防逃装置;步骤3,外环沟设置有进水口、排水口和溢水口,进水口和排水口分别安装塑料网栏。步骤4,采用生石灰化水对稻田消毒,次日将整个稻田耙动以使生石灰水与稻田淤泥充分混合;步骤5,将发酵后的畜禽粪肥施入稻田进行肥水,以培育水中天然饵料;在肥水后的稻田插入茎秆坚硬、抗倒伏、抗病害、耐肥力、在深水中生长及产量高的水稻品种的秧苗;步骤6,秧苗返青后,将泥鳅苗放入稻田;其中,步骤7,在夏季时,于外环沟内开挖投食槽,投食槽位于外环沟“井”字形沟的交汇处,投食箱包括上端开口的箱体、封盖开口的封板以及提升机构,箱体内设置有浮板,箱体的内壁开有滑槽,浮板通过滑槽与箱体内壁滑动连接,封板通过铰链与箱体转动连接,摄食封板上开有投食孔,提升机构包括提升绳与固定在田埂上的绞盘,提升绳一端连接箱体一端连接绞盘,步骤8,投食时,打开封板,向投食箱内投入易腐烂物以及食腐昆虫等饵料,饵料位于浮板上,投食箱悬空放置12小时,开始投食前,投食槽四周抛洒饵料,吸引附近的泥鳅前来摄食,关闭投食箱的封板,通过绞盘将投食箱降入投食槽中,开始投食;稻田中的泥鳅从投食孔中吃掉饵料,浮板上的饵料减少后,浮板在浮力的作用下托起饵料,这可以防止泥鳅钻入投食箱内,同时也能饵料始终位于投食孔附近,符合泥鳅的摄食特性。步骤9,完成投食后,通过进水口注水向外环沟中注水,持续30分钟后停止注水,提起投食箱。此时外环沟内的水肥度难免上升,因此向外环沟中少量注水,稀释水体肥度,避免其影响水稻生长。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检测到稻田水温高于35℃时,通过进水口注水向外环沟中注水。因为水温过高泥鳅就停止摄食,这会影响泥鳅的生长。注入新水降低稻田中水的温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