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一种栽培容器,特别涉及一种水耕植物栽培容器。
背景技术:
水耕栽培(hydroponic cultivation),又可称为无土栽培或养液栽培,就是利用适当的设施及介质,将植物所需的养分及空气供应于其根部,因而无需使用土壤的科学栽培方法。
目前常见的栽培容器是使用保丽龙制作出容器本体,用以盛水,并粘贴塑胶布以达到隔水效果,其具有制作成本低的优点。但塑胶布无法完整贴附容器形状,可能造成部分区域突起或皱褶,导致水深不一致或减少植物根部的生长空间。并且有更换困难、破损风险高、漏水时难以确认漏水位置等缺点,造成诸多不便。
于另一常用技术中是利用射出成型的方式来制作盛水的栽培容器。但射出成型的成本较高。此外,为了降低材料的使用量,栽培容器的壁厚通常较薄,难以具有保温功能,结构强度可能也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提供一种栽培容器,能具有较低的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为提供一种栽培容器,具有结构强度且具有保温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中空薄壳结构的栽培容器。栽培容器包括一基板、一框体、以及多个肋条。框体设置于基板。多个肋条设置于基板与框体之间。框体与多个肋条形成一流道。
于一实施例中,基板包括一倾斜面,框体设置于倾斜面,且肋条设置于倾斜面与框体之间。
于一实施例中,基板还包括一排水口,连接于流道的一排水端。
于一实施例中,栽培容器还包括一中空腔,形成于基板、框体、以及多个肋条所定义的范围内。
于一实施例中,框体包括一侧壁,多个肋条中的至少一个与其延伸的侧壁法线方向的夹角为一锐角。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锐角为0度至10度的范围之间。
于一实施例中,框体还包括一注入槽,且流道的一注入端连接于所述注入槽。
于一实施例中,基板的边缘向上形成框体。
于一实施例中,框体与基板边缘于一预定位置形成一环状叠置槽,其中另一栽培容器的顶部扣合于环状叠置槽。
于一实施例中,栽培容器还覆盖一植板于框体,植板为一中空薄壳结构。
于一实施例中,植板包括副多个栽培孔以及一注入缺口。
于一实施例中,框体还包括一环状扣合槽,且植板放置于环状扣合槽的底部。
于一实施例中,基板包括一底面以及形成于底面的一凹槽,且凹槽设有一滑动机构。
于一实施例中,排水口具有一螺纹结构。
于一实施例中,栽培容器还包括一水位调节机构,螺接于螺纹结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水耕植物栽培装置,为中空薄壳结构,因此能节省制作材料。中空薄壳结构内可包括空气,能使得栽培容器具结构强度,且具有保温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水耕植物栽培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水耕植物栽培装置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水耕植物栽培装置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水耕植物栽培装置以及水位调节机构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栽培容器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植板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栽培容器叠置于另一栽培容器的剖视图。
图8A为栽培容器与滑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8B为栽培容器与滑动机构的侧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水耕植物栽培装置 1
栽培容器 10、10a
基板 11
底面 111
倾斜面 112
排水口 113
螺纹结构 114
凹槽 115
框体 12
环状扣合槽 121
注入槽 122
侧壁 123
肋条 13
叠置槽 14
植板 20
栽培孔 21
注入缺口 22
水位调节机构 A1
穿孔 A11
滑动机构 B1
滑动元件 B11
流道 C1
方向 D1、D2、D3
参考平面 P1
中空腔 S1、S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的说明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是例子,用来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特征。以下特定例子所描述的元件和排列方式,仅用来精简的表达本实用新型,其仅作为例子,而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例如,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上方的结构的描述包括了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之间直接接触,或是以另一特征设置于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之间,以致于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并不是直接接触。
使用于此的空间上相关的词汇,例如向下(beneath)、下方(below)、较低(lower)、上方(above)、或较高(upper)等,用以简易描述附图上的一元件或一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特征的关系。空间上相关的词汇意指除了附图上描述的方位外,包括于不同的方位使用或是操作的装置。上述装置可以其他方式定向(旋转90度或是于其他方位)以及使用于此的空间上的相关描述也可依此来解释。
于此使用的空间上相关的词汇,例如上方或下方等,仅用以简易描述附图上的一元件或一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特征的关系。除了附图上描述的方位外,包括于不同的方位使用或是操作的装置。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水耕植物栽培装置1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水耕植物栽培装置1的分解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水耕植物栽培装置1的剖视图。水耕植物栽培装置1用以栽培植物。水耕植物栽培装置1包括一栽培容器10以及一植板20。栽培容器10用以盛装液体或水。上述液体可包括营养液。植板20覆盖于栽培容器10上,并用以容置植物。
植板20为一板状结构,且包括多个栽培孔21。于本实施例中,栽培孔21以阵列的方式排列。植物部分被设置于植板20上的栽培孔21内。即,植物穿过栽培孔21,以使植物的根部接触栽培容器10内的液体或水。
栽培容器10为一中空薄壳结构,且可由吹气工艺所制作。如图3所示,栽培容器10包括用以填充空气的一中空腔S1。
栽培容器10包括一基板11、一框体12、以及多个肋条13。如图3所示,中空腔S1形成于基板11、框体12、以及所述多个肋条13定义的范围内。
基板11大致沿一参考平面P1延伸,上述参考平面P1可为一水平面。基板11具有一底面111、一倾斜面112、以及一排水口113。上述底面111平行或大致平行于参考平面P1。倾斜面112相对于参考平面P1倾斜。排水口113连接于底面111以及倾斜面112。于本实施例中,排水口113可具有一螺纹结构114。
上述排水口113以及螺纹结构114,可于利用吹气工艺制作栽培容器10时一并成形于栽培容器10。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水耕植物栽培装置1以及水位调节机构A1的剖视图。一些实施例中,水位调节机构A1螺接于螺纹结构114。通过旋转水位调节机构A1,可将水位调节机构A1相对于基板11移动。水位调节机构A1具有一穿孔A11,栽培容器10所盛装的液体或水可经由穿孔A11排出。
因此于本实施例中,可通过水位调节机构A1的位置来调整栽培容器10内的液体或水的含量,例如调节机构A1上提则可保留一预定水位的水不被排出。
框体12设置于倾斜面112上,且设置于倾斜面112的边缘。框体12可为一环状结构,且沿基板11延伸。框体12还包括一环状扣合槽121。当植板20设置于框体12时,植板20放置于环状扣合槽121的底部,且位于肋条13上。于本实施例中,当植板20设置于框体12时,肋条13接触植板20,并支撑植板20。因此,肋条13可用以防止植板20弯曲,特别是防止植板20因种植时增加的重量而被压制扭曲。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栽培容器10的俯视图。肋条13可为多个设置于倾斜面112上,且位于框体12之间排列。此外,每一肋条13均沿基板11延伸。在一实施例中,每一肋条13的预定一端连接于框体12。如图5所示,框体12与交错排列的多个肋条13形成弯曲或蜿蜒的一流道C1。框体12还包括一注入槽122,且流道C1的一注入端连接于注入槽122。此外,排水口113连接于流道C1的一排水端,如图5所示的交会处。在另一实施例中,部分肋条13的两端可能皆未与框体12连接。
如图1与图2所示,植板20包括一注入缺口22,位于植板20的边缘。注入缺口22对应于注入槽122,因此液体或水可经由注入缺口22以及注入槽122注入栽培容器10的流道C1。此外,于本实施例中,注入槽122为相对于倾斜面112倾斜的斜面或弧面,可防止溶液或水经由注入缺口22注入时产生喷溅。
于一些实施例中,多个肋条13彼此之间并不平行。
如图5所示,框体12包括至少一侧壁123,多个肋条13与侧壁123保持平行、垂直、或呈特定夹角排列。于本实施例中,多个肋条13于图示左右两侧对应的侧壁123延伸而出,附图所示方向D1为所述左右两侧对应的侧壁123的法线方向,多个肋条13大致沿方向D1延伸,但是,为了导流效果,多个肋条13中的至少一个与其延伸的侧壁法线方向,即方向D1,的夹角为一锐角,且上述锐角可为0度至10度的范围之间。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植板20的剖视图。如图6所示,植板20为一中空薄壳结构,且具有一中空腔S2。
于本实施例中,栽培容器10与植板20的材质可为塑胶。栽培容器10与植板20经由吹气工艺所制作。于一些实施例中,于吹气工艺时所形成的吹气孔(图未示)的位置不在栽培容器10内侧的壁面上,或吹气孔可于成型后加工封住。
植板20可以不同色泽的材料经由吹气工艺所制作。如图6所示,植板20的上部可具有高反射率色泽。于一些实施例中,植板20的上部颜色可为白色或其他亮色,因此植板20的上部可将光线反射于植物,进而可有效利用成长光源。
植板20的下部可具有低穿透率色泽。于一些实施例中,植板20的颜色可为黑色或其他深色系,因此植板20的下部的低穿透率特性可遮蔽穿透植板20上部的光线,以防止栽培容器10内的营养液变质,或者栽培容器10内壁致生青苔。
于本实施例中,由于栽培容器10的中空腔S1与植板20的中空腔S2均填充了空气,因此可延缓热传导,增加栽培容器10与植板20的保温功效,例如确保养液不易受外界环境温度影响而有温度明显升降的现象,使植物生长在相对稳定的环境。
于本实施例中,由于栽培容器10与植板20是由吹气工艺所制成,因此可减少材料的使用量,并可减少栽培容器10的重量。此外,栽培容器10与植板20可具有优于保丽龙或是塑胶薄板的强度。再者,栽培容器10与植板20可具有光滑的表面,使得水耕植物栽培装置1具有易于清洗的优点。此外,光滑的表面及前述黑色或深色的下部亦可减少青苔的生成。
如图7所示,由基板11边缘处形成环状的框体12,借此容纳液体。框体12与基板11的边缘于一预定位置形成环状的叠置槽14,其中另一栽培容器10a的顶部扣合于环状的叠置槽14。于本实施例中,当栽培容器10叠置于栽培容器10a时,栽培容器10的基板11的边缘位于环状扣合槽121内,且栽培容器10a的框体12位于环状叠置槽14内。此实施方式可减少运输或收储的空间,及堆叠时相对稳固而可防止倾倒。
于本实施例中,为了加强导流效果,框体12内侧缘接近基板11处可为适当倾斜,所述倾斜角度例如与附图所示的一方向D2具有一夹角,所述夹角为一锐角,且上述锐角可为0度至10度的范围之间。如附图所示框体12内侧缘底面接近基板11处,为自附图右侧向左侧倾斜而下,且导流至排水口113,请同时参阅附图图2至图4。
上述利于将多个栽培容器10叠置的叠置结构,可于利用吹气工艺制作栽培容器10时,一并成形于栽培容器10。
图8A为栽培容器10与滑动机构B1的立体图。图8B为栽培容器10与滑动机构B1的侧视图。基板11包括形成于底面111的多个凹槽115。滑动机构B1包括沿一方向D3排列的多个滑动元件B11,凹槽115可沿方向D3延伸。于一些实施例中,方向D3可为一水平方向,且平行于一水平面。滑动元件B11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滚轮、齿轮、输送带…等易于运动或减少阻力的机制。栽培容器10的凹槽115可放置于滑动元件B11。通过栽培容器10放置于滑动元件B11上可方便移动栽培容器10。因此易于将栽培容器10运输或移动。
上述凹槽115可于利用吹气工艺制作栽培容器10时一并成形于栽培容器10。于一些实施例中,滑动元件B11可直接枢接设置于凹槽115。因此借以方便推动栽培容器10。
本实用新型虽以各种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其仅为范例参考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做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上述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