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马铃薯收获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10668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智能马铃薯收获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业收获机械,具体是指一种专用于收获马铃薯的先进机械。



背景技术:

我国北方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近十个省(区)盛产马铃薯,研制和生产先进又实用的马铃薯收获机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适应黑龙江省的黑土地,由于土质的原因收获时马铃薯所含的杂质大于其它地区。

本发明是申请人在其自己的发明专利,名称是:牵引铲式马铃薯收获机,专利号:zl96101124.6,实用新型专利,名称是:马铃薯收获机,专利号zl97243675.8的基础上又经多年的研制和构思成功的,从方法到实用均明显优于前两项专利。

一、方法先进:通过改进分离输送器使薯与土能先分离的能力明显提高。它是靠把普通的传动链改为偏翼传动链所达到的。

前一发明专利:牵引铲式马铃薯收获机对于土的分离是利用冲击与梳刷的原理来实现的,因没有现在的方法先进,所以,只能在沙质土上实现充分分离,而在非沙质上土只能起到主要分离的作用,而智能马铃薯收获机因利用了夹剪的方法使该机对于土的分离能力已明显提高,即在人工能正常收获的非沙质土上也能实现充分分离,已明显优于前一发明专利。

夹剪的形成:格条齿式分离输送器工作时,下链翼与格条运转到分离输送器下端时偏翼链的链翼开始沿以轴心为半径进行回转,由于链翼的端面与轴心的半径大于销轴与轴心的半径,使链翼与格条开始张开,见图4,当下格条转过下端后链翼与格条由张开开始回位直至回复正常,链翼由张开到结束便使格条形成了夹剪,能张开的两格条比不能张开的两格条的分离能力明显增大,见图4的参数,该方法是明显优于前一发明专利的关键所在。

二、实用:通过比较附图就可以有初步的证明,见图5,从结构上没有不实用之处,从工作中,如分秧、逐秧、摘薯、薯与土的分离,混合物的输送,薯秧分离,清杂、净选与自动装车也明显优于前一实用新型专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智能马铃薯收获机,它集分秧、逐秧、铲薯、摘薯、薯与土的分离,混合物的输送,薯秧分离,清除不能滚动的杂质,净选(清除不易滚动的杂质)直至把马铃薯装到车上为一身的马铃薯收获机,大大的提高了机械化收获马铃薯的效果、效率与质量,且成本又明显低于国际同类产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智能马铃薯收获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用来牵引和安装下述四部分的机架部分;可进行分秧、逐秧,马铃薯的挖掘,摘薯、薯土分离、混合物的输送,薯秧分离和清除不能滚动的杂质的工作部分;能使整机升起和降落,以满足运输和作业的需要,作业时又可进行深浅调整和保持左右入土一致的升降与调整部分;提供该机所需要的转数(速)和分离马铃薯等所消耗的动力的传动部分;能进行净选与自动装车部分。

所述的智能马铃薯收获机,其中,该工作部分包括一个铡刀式分秧器,该铡刀式分秧器置于机架前端的铧体上,由曲轴连杆驱动。

所述的智能马铃薯收获机,其中,该工作部分包括一个格条齿式分离输送器,由若干格条、若干拾齿和偏翼链等组成,偏翼链链翼的端面偏离销轴中心,偏离多少因需要而定。

所述的智能马铃薯收获机:其中,该工作部分还包括一个弧形挡帘,该档帘是活的、可调的。

所述的智能马铃薯收获机,其中,该工作部分还包括一个逐秧轮和一个压秧轮,逐秧轮置于机架前部纵梁上,上、下、前、后的位置和转速均能够调整,压秧轮装于逐秧轮后边。

所述的智能马铃薯收获机,其中,该工作部分有一个由格条和传动链等组成的清杂装置,它的倾斜角度和转速是可调的。

所述的智能马铃薯收获机,其中,该净选与自动装车部分的净选器是由两个对称的纵向和横向水平及转速均可调整的输送带组成。

所述的智能马铃薯收获机,其中,该净选与自动装车部分还包括一个升运器,该升运器后置或侧置,后置为垂直式,侧置是倾斜式或垂直式,后置式配有一个纵向输送器,侧置有一个横向输送器。

所述的智能马铃薯收获机,其中,该净选与自动装车部分的装车机构是输送带式或格条式,能水平90度移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在于:它集分秧、逐秧、铲薯、摘薯、薯与土的分离,混合物的输送,薯秧分离,清除不能滚动的杂质,净选(清除不易滚动的杂质)直至把马铃薯装到车上为一身的马铃薯收获机,大大的提高了机械化收获马铃薯的效果、效率与质量,成本又明显低于国际同类产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机的主视图。

图2为图1中65所示的三轴三向分动箱示意图(下方为主传动轴、左方为左传动轴、右方为右传动轴)。

图3a、图3b分别为图1中14所示的偏翼链主视、俯视示意图。

图4为图1中14所示的偏翼链剪张示意图。

图5为现在申请的说明书附图与前两项专利说明书附图的比较。

附图标记说明:1-传动轴;2-前油缸;3-档板;4-牵引架;5-传动轴坐;6-曲轴;7-前横梁;8-分秧器铧体;9-铡刀;10-纵梁;11-挖掘铲;12-左旋4号传动带;13-导向齿;14-偏翼链剪张处(剪张详见图4);15-分离输送器下端;16-拾齿;17-侧架;18-压秧轮;19-偏翼链;20-起落支臂;21-支承轴;22-2号分配器;23-支承轮架;24-下油缸;25-大滑板;26-支承轮;27-支承轮轴;28-左旋2号传动带;29-停放架;30-后横梁;31-清杂下端;32-后输送器前端;33-三角形档板;34-右旋3号传动带;35-后输送器后端;36-后输送器导向齿;37-右旋4号传动带;38-垂直升运器下端;39-弧形拾齿;40-清杂链条与格条;41-小滑板;42-清杂上端;43-倒秧轮;44-马铃薯输送器后端;45-净选器后端;46-导向板;47-变向轮;48-垂直升运器顶端;49-垂直升运器末端;50-净选输送带;51-右旋2号传动带;52-马铃薯输送带;53-净选器前端;54-弧形挡帘;55-左旋6号传动带;56-马铃薯输送器前端;57-左旋5号传动带;58-自动装车后端;59-右旋1号传动带;60-卡爪;61-两向齿轮箱;62-左旋2号传动链;63-左旋变速传动轴;64-左旋1号传动链;65-三轴三向齿轮箱(详见图2);66-左旋3号传动带;67-自动装车前端;68-左旋传动轴,见图2;69-自动装车前支架;70-右传动轴(见图2);71-左旋1号传动带;72-上油缸;73-逐秧轮;74-1号分配器;75-分离输送器上端。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零件的代号与名称进行说明:

所述机架部分包括:牵引架(4),纵梁(10),侧架(17),前横梁(7),后横梁(30)和档板(3)等组成。

所述工作部分包括:挖掘铲总成(11、13),铡刀式分秧器(8、9),曲轴(6)格条齿式分离输送器(14、15、16、19、75),逐秧轮(73),压秧轮(18),大滑板(25),弧形挡帘(54),倒秧轮(43),三角形档板(33)和清杂装置(31)(40)(41)(42)等组成。

所述升降与调整部分包括:1号分配器(74),2号分配器(22),支承轮架(23),前油缸(2),下油缸(24),上油缸(72)起落支臂(20),支承轴(21):停放架(29),支承轮(26)和支承轮轴(27)等组成。

所述传动部分包括:传动轴(1),传动轴承座(5),分动箱(65、61),

1右旋1号传动带59、右旋2号传动带(51),右旋3号传动带(34):右旋4号传动带(37),左旋1号传动带(71),左旋2号传动带(28),左旋3号传动带(66),左旋4号传动带(12),左旋5号传动带(57),左旋6号传动带(55),左旋1号传动链(64),左旋2号传动链(62),左旋变速传动轴(63),左旋传动轴(68),详见图2,右传动轴(70),详见图2,等组成。

所述净选与自动装车部分由后输送器(32)(35),后输送器导向齿(36),升运器,(38、39、47、48、49)、净选器(45、46、50、53),马铃薯输送器(44、52、56)自动装车机构(58、60、67、69)等组成。

上述方案中所述工作部分的格条齿式分离输送器的偏翼链的链翼偏离销轴中量可按需要进行选择,偏离量越大夹剪能力越强,应做到夹剪能力强而不丢薯不伤薯,链轮直径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剪张量的形成与夹剪能力的大小。

上述方案中所述的净选器是由能纵向与横向水平和转速均能调整的两个对称的输送带等组成。

智能马铃薯收获机各部件的工作原理:

机器的下落是靠机器失去支承力后的自重下落,速度是靠油缸的回油速度来决定的。回油越快下落越快,反之越慢。

挖掘铲的挖掘是靠机器的重力与机器前行所产生的摩擦力来实现的。

分秧器的分秧是靠铡刀下落时铡刀与铡刀床所产生的剪切力来实现的。

摘薯是靠拉断薯的细根来实现的,当拾齿在上中捡到薯时,由于拾齿的运行速度较快,薯秧又受到土的束缚而对细根产生拉力,细弱的细根抗拉力与薯秧相比几乎为零,当产生拉力时极容易拉断,当拉断细根后薯随拾齿上移,因为每个薯在土中都是这样摘下来的,所以,该机的摘薯率为百分之百,是其它的马铃薯收获机所无法办到的,包括国外的。

薯与上的分离,薯与上的分离主要是靠拾齿与铲体上的导向齿之间所产生的梳刷和偏翼链所产生的夹剪能力来实现的,当土移至铲体后边的导向齿上时,由于土与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行时所产生的惯性使土在导向齿上形成程度不同的棚力,当拾齿经过时破坏该棚力使一部分土下落被分离出去,当剩余的土又与偏翼链接触,由于偏翼链所产生的高频夹剪,在正常时土已被基本上分离出去,剩有微量的土在输送和清杂过程中完全被清除。

偏翼链夹剪能力的形成,由于偏翼链的链翼偏离销轴中心,当绕下端链轮回转时两个链翼和格条之间的间距随之增大。所以,比不是偏翼链容土明显增多,当回转完了,两个链翼与格条又恢复原状,链翼上的格条在张开到回位的过程中就行成了夹剪能力。见图4。

薯秧的分离:工作时拾齿对秧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抓取能力,由于倒秧轮与分离输送器是相对旋转的,从而增大了格齿对秧的抓取能力。所以,在倒秧轮的配合下薯秧很容易被抓取,下落,薯靠惯性而后移,薯秧就分离了。

清杂是靠滚动与不滚动之间的差距把不能滚动的杂质带走而清除。

净选是靠滚动能力的大小来实现的。

智能马铃薯收获机的工作过程如下:

该机为牵引式,用牵引车的动力输出轴驱动,需配有1个人控制净选,工作时首先结合动力输出轴,然后缓慢起步,同时缓慢扳动分配器1(3)的手柄,使机器靠自重平稳下落,当停放架(5)坐到支承轮轴(18)上时加大牵引车的油门,使机器有足够的转数(速),结合离合器,使机器前行,机器前行时分秧和铲薯两项工作同时进行:

1、分秧:铧体(6)的前端划入土中划起薯秧,在机器前行的作用下薯秧沿铧体上移,当薯秧移至铡刀(7)的下方时被铡刀利用剪切能力铡断,以实现分秧,此时分秧结束。

2、当挖掘铲的铲(50)与地面接解后在自身的重力和机器前行所产生的磨擦力使挖掘铲破土而入铲起马铃薯与土和切断的秧沿挖掘铲(8)后移,当混合物移至导向齿(9)上时被下面转来的拾齿(51)进行梳刷,一部分土从导向齿间下落,当拾齿继续上移遇到马铃薯时便对马铃薯产生摘薯的功能,使马铃薯随拾齿上移,剩余的土后移进入张开的格条间,此时又有一部份土被分离出去,在格条剪张结束时又有一部土被分离出去,此时剩有一少部分土随分离输送器上移,因剩余的土量小、棚力小,在机器工作时所产生的轻微振动从格条间自然下落,此时土已基本上被完全分离出去,在人工能正常收获的非沙质土上需上述几步分离,在沙质土上更容易分离,仅在拾齿的梳刷和夹剪即可完全分离。

剩余的薯、秧和杂质随分离输送器上移,到了上端(75)薯秧分离开始,被切断的秧在上移的过程中拾齿对秧产生了抓取能力,到了上端之后马铃薯靠惯性后移,秧随拾齿改变方向并在倒秧轮(26)的协助下落到大滑板(20)上而下落,此时,大部分秧已被分离出来,靠惯性后移的马铃薯碰到弧形挡帘(42)时因受到挡帘的阻挡而下落到清杂器的下端(23)之上,由于清杂的传动链与格条是以适当的倾斜角度,适当的速度向上运行的,当马铃薯等的混合物落上时,不能滚动的杂质被格条带走,到了上端(42)下落到小滑板(41)之上滑向一侧。马铃薯与能滚动的杂质下落到后输送器(32、35)上,马铃薯与能滚动的杂质被输送器送到后导向齿(36),来到导向齿的马铃薯与能滚动的杂质被垂直升运器上的弧形拾齿(39)捡起上升,当弧形拾齿上升到变向轮(47)时弧形拾齿的水平位置发生了变化,原本处于基本水平的弧形拾齿的齿端向下倾斜几十度,因此,马铃薯和能滚动的杂质从弧形拾齿上滚下来落到导向板(46)上到达净选输送带上,净选带利用大部能滚动的杂质的滚动能力低于马铃薯的滚动能力而被带走并排出机外。马铃薯和与马铃薯滚动相同的杂质沿净选带下落到马铃薯输送带上(44.56),再输送到自动装车(58、67)上,以上是配带后置式升运器,净选机构和自动装车的智能马铃薯收获机的全部工作过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