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种子保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稻种子用促储藏包膜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水稻是最主要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种子作为遗传物质的载体,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然而,水稻种子在贮藏过程中其活力与发芽率会发生不可逆下降,不能满足作物生产的需要,尤其在高温高湿地区贮藏发生劣变时间更短,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种子老化是种子贮藏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其在储藏过程中,不断进行呼吸代谢,不断地和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其中脂肪酶和脂肪氧化酶是导致水稻种子变质的关键,水稻种子中的脂肪在脂肪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成甘油和游离脂肪酸,脂肪氧化酶催化种子中的不饱和脂质氧化生成氢过氧化物,进一步分解生成醛、酮等物质,而且产生的脂肪酸、氢过氧化物及其衍生物和自由基,对膜结构、细胞组织、蛋白质以及dna造成破坏,从而导致种子活力丧失。与此同时,种子储存过程中的大调大运中造成的机械损伤如表皮刮擦等也是影响种质的重要因素。
目前,常用于水稻种子储存的技术主要有低温贮藏、密封去氧贮藏、杀菌处理等等方法,而这些方法不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了储藏成本,药剂的使用也提高了环境污染和人体食用健康的风险。因此,提供一种高效、安全、低成本的水稻种子用促储藏包膜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就是为了弥补已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水稻种子用促储藏包膜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水稻种子用促储藏包膜剂,通过以下方法制备:
(1)取新鲜茶叶洗净并烘干,按质量比1:8-10与浓度为70-80%的乙醇溶液混合,加热至80-90℃浸提,收集提取液后用22-25khz的频率对溶液进行超声提取,将所得提取液抽滤后烘干为粉末备用;
(2)将葡萄糖酸锌和抗坏血酸钠混合,按料液比1:4.5-5.0与蒸馏水混合,微热至30-35℃搅拌至完全溶解,得混合液备用;
(3)按重量份准备原料壳聚糖20-22、复合生物酶制剂2-3、月桂酸甘油单酯9-11、单辛酸甘油酯15-16、丙二醇25-27、土温2014-16、食用级冰乙酸8-10,先将壳聚糖浸没于水中,同时向其中加入复合生物酶制剂,加热混合液至45-48℃,精炼处理40-45分钟,完成后过滤并取出壳聚糖,先用60-65℃热水冲洗2-3次,每次4-5分钟,再用20-25℃水冲洗至中性,将所得壳聚糖烘干后与月桂酸甘油单酯、单辛酸甘油酯、食用级冰乙酸、丙二醇以及土温20共同混合,并不断搅拌,搅拌期间缓慢加水至混合液充分分散混匀,调节ph至6.0-6.5,得到乳化壳聚糖备用;
(4)将步骤1所得粉末、步骤2所得混合液以及步骤3所得乳化壳聚糖按重量比(0.8-1.0):(22-25):(6-8)混合,搅拌均匀后即制得包膜剂。
所述的新鲜茶叶为绿茶、红茶或乌龙茶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复合生物酶制剂为碱性果胶酶和纤维素酶以重量比为1:2的比例配置而成。
所述步骤1中浸提过程重复3次,每次35-45分钟,超声提取重复2次,每次10-15分钟。
所述的水稻种子用促储藏包膜剂的使用方法为将包膜剂用水溶解配制成质量百分比浓度为1-1.5%的溶液后,用喷雾喷涂的方式均匀喷覆在水稻种子表面,再将水稻干燥后储藏,使用量为每吨种子使用稀释后溶液10-12kg。
本发明的优点是:
本发明水稻种子包膜剂利用天然产物制备,在保持水稻种子活力方面可达到无害环保、高效便捷的目的,壳聚糖通过乳化处理能在水稻种子表面迅速成膜,并通过对各种气体分子通透能力的不同而形成了微气调环境,阻止了外界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膜层内,同时限制了种子组织内二氧化碳的逸出而使其含量增加,从而抑制了种子呼吸代谢的强度,配合茶叶提取工艺的使用,其中茶多酚等物质能减少种子在储藏过程中细胞内活性氧、过氧化物和自由基等毒性物质的积累,减轻膜脂过氧化,保护细胞膜结构、细胞组织以及dna少受破坏,从而延长水稻种子的活力,使其在长期贮藏条件下仍能保持较高的发芽成活率。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水稻种子用促储藏包膜剂,通过以下方法制备:
(1)取红茶茶叶洗净并烘干,按质量比1:8与浓度为70%的乙醇溶液混合,加热至80℃浸提3次,每次35分钟,收集提取液后用22khz的频率对溶液进行超声提取2次,每次10分钟,将所得提取液抽滤后烘干为粉末备用;
(2)将葡萄糖酸锌和抗坏血酸钠混合,按料液比1:4.5与蒸馏水混合,微热至30℃搅拌至完全溶解,得混合液备用;
(3)按重量份准备原料壳聚糖20、复合生物酶制剂2、月桂酸甘油单酯9、单辛酸甘油酯15、丙二醇25、土温2014、食用级冰乙酸8,所述复合生物酶制剂为碱性果胶酶和纤维素酶以重量比为1:2的比例配置而成,先将壳聚糖浸没于水中,同时向其中加入复合生物酶制剂,加热混合液至45℃,精炼处理40分钟,完成后过滤并取出壳聚糖,先用60℃热水冲洗2次,每次4分钟,再用20℃水冲洗至中性,将所得壳聚糖烘干后与月桂酸甘油单酯、单辛酸甘油酯、食用级冰乙酸、丙二醇以及土温20共同混合,并不断搅拌,搅拌期间缓慢加水至混合液充分分散混匀,调节ph至6.0,得到乳化壳聚糖备用;
(4)将步骤1所得粉末、步骤2所得混合液以及步骤3所得乳化壳聚糖按重量比0.8:22:6混合,搅拌均匀后即制得包膜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