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棘腹蛙的规范养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71986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蛙的养殖装置,尤其是一种棘腹蛙的规范养殖装置。



背景技术:

棘腹蛙,俗名石蛙,没有调节体温和保温能力,其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石蛙适宜的生长温度18-26℃,最适温度24-25℃,春秋两季是其活动最频繁、摄食量最大、生长最迅速的季节,4-6月、8-9月是繁殖期。当水温超过30℃,摄食活动减少;当水温降至12℃,石蛙代谢很弱,进入冬眠,冬眠时,双眼紧闭,不食不动,靠脂肪体来维持生命活动,对外界刺激不作出反应。石蛙喜食活动的动物,一般不食死的或不动的食物。

生活在水流平缓的山溪里或流溪旁的静水塘内。白天匿居溪底石块下或洞内,天黑时出穴活动。繁殖季节在5-8月卵产于小山溪瀑布下水坑内,粘附在石上或植物根上。卵大卵在胶膜内成串悬挂在水中。蝌蚪一般分散生活于小山溪水坑内。

棘腹蛙体形肥大,大者可达500克,肌肉丰满,肉质洁白细嫩,味极鲜美,富含蛋白质、维生素、17种氨基酸,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高,是我国的大型食用蛙类,民间常捕为食用或药用。食用棘腹蛙可清热解毒、滋补强身,民间还将其用于治疗小儿虚瘦、病后及产后虚弱等症;据《本草纲目》记载:石蛙主治小儿痨瘦、疳瘦最良。

目前人工养殖棘腹蛙没有规范的养殖装置,棘腹蛙成活率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棘腹蛙的规范养殖装置,适应棘腹蛙的生活习性,提高棘腹蛙的成活率。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棘腹蛙的规范养殖装置,包括一个水池,在水池的底部零星设置鹅卵石,在相邻的鹅卵石顶部设置石板,在石板的下表面设置有凹槽,在石板的两侧固定竖直设置导杆,在石板的上部设置浮板,所述浮板下部份浸泡于水中,所述浮板的两侧设置通孔,所述导杆穿过通孔,在浮板的上部还设置有用于棘腹蛙投料用的平台,平台支承于浮板上并与浮板连成一体。

作为一种改进,在导杆的顶部设置有诱虫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充分适应棘腹蛙的的野外生活习性。白天棘腹蛙可以躲在石板下休息,石板的下表面设置的凹槽便于棘腹蛙产卵;夜晚棘腹蛙可以跳在浮板上休息,并且还可以到平台上去吃饲料。在导杆的顶部设置的诱虫灯可以引诱多种昆虫,棘腹蛙捕食活体昆虫,便于其健康生长,从而提高棘腹蛙的成活率。

本发明经过两年的试用,棘腹蛙的成活率从原来的60%左右提高到了90%以上,有效降低了养殖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水池2鹅卵石3石板4导杆5浮板6平台7诱虫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棘腹蛙的规范养殖装置,包括一个水池1,当然根据棘腹蛙的生活习性,水池1是修建于没有污染,比较清静的地方,水池1中的水采用引流山间泉水。

在水池的底部零星设置鹅卵石2,大约在一平方米内铺设3-4块鹅卵石2,鹅卵石2的高度不能超过水深的一半。

在相邻的鹅卵石2顶部设置石板3,也就是在相邻的3-4块鹅卵石2设置石板3,使石板3稳靠支承于鹅卵石2上,这样才便于棘腹蛙白天躲在石板3下方。

在石板3的下表面设置有凹槽,凹槽的深度0.5-2毫米,这样便于棘腹蛙产卵在凹槽内,当然石板3也可以用陶瓷板。

在石板3的两侧固定竖直设置导杆4,导杆4可以成对设置;在石板3的上部设置浮板5,浮板5可采用无毒塑料泡沫或者经过防水处理的木板制成,所述浮板5下部份浸泡于水中,也就是调节浮板5的重量,使浮板5下部分浸泡于水中,浮板5上部分浮于水面上。

所述浮板5的两侧设置通孔,所述导杆4穿过通孔,也就是浮板5的两侧活动连接于导杆4,浮板5可以依赖于水池1水的深度而上下自由浮动。

在浮板5的上部还设置有用于棘腹蛙投料用的平台6,平台6也就是用轻质板材制成,可以用木板或者无毒泡沫板,平台6支承于浮板5上并与浮板5连成一体,即平台6随浮板5上下移动。

作为一种改进,在导杆4的顶部设置有诱虫灯7,诱虫灯具是利用365±50nm波长紫外光对昆虫具有激备较强的趋光、趋波、趋色、趋性的特性原理,确定对昆虫的诱导波长,研制专用光源,利用放电产生的低温等离子体,紫外光辐射对昆虫间生的趋光兴奋效应,引诱昆虫扑向灯的光源,这样便于棘腹蛙捕食活体昆虫。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棘腹蛙的规范养殖装置,包括一个水池,在水池的底部零星设置鹅卵石,在相邻的鹅卵石顶部设置石板,在石板的下表面设置有凹槽,在石板的两侧固定竖直设置导杆,在石板的上部设置浮板,所述浮板下部份浸泡于水中,所述浮板的两侧设置通孔,所述导杆穿过通孔,在浮板的上部还设置有用于棘腹蛙投料用的平台,平台支承于浮板上并与浮板连成一体。作为一种改进,在导杆的顶部设置有诱虫灯。本发明可以充分适应棘腹蛙的野外生活习性,便于其健康生长。诱虫灯可以引诱多种昆虫,棘腹蛙捕食活体昆虫,促进棘腹蛙的健康生长。

技术研发人员:田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贵州黔东南桥水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4.11
技术公布日:2017.08.0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