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水稻田狭小田梗的多功能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82457发布日期:2018-10-02 17:59阅读:43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农用工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水稻田狭小田梗的多功能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日益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农用机具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喷杆式喷雾机是一种将喷头装在横向喷杆或竖立喷杆上的机动喷雾机。该类喷雾机的作业效率高,喷洒质量好,喷液量分布均匀,适合大面积喷洒各种农药、肥料和植物生产调节剂等的液态制剂,广泛用于大田作物、草坪、苗圃、墙式葡萄园及特定场合(如机场、道路融雪,公路边除草等)。

从人背机到无人机和地面行走喷杆式喷雾机,无人机的功能单一,除喷洒农药外,不能撒肥,而且不能除草,农民还需配备其他机具;目前的自走喷杆式喷雾机普遍行走在农作物之间,对农作物有较大的伤害,此类机具普及率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水稻田狭小田梗的多功能管理系统,采用规范田梗的方式,并将改进的管理机行走于田梗上,免去田梗除草并且不伤农作物。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应用于水稻田狭小田梗的多功能管理系统,包括管理机,管理机上安装行走轮,管理机两侧行走轮的内侧距离小于等于田梗宽度的一半,管理机两侧行走轮的外侧距离大于等于田梗宽度。进一步地,管理机两侧行走轮的内侧距离小于等于10cm。

进一步地,还包括铺设于田梗上的田梗帽,田梗帽的截面为倒U形,管理机行车在田梗帽上,管理机在导向结构的作用下沿田梗的轨迹行进。

进一步地,导向结构由相互配合的导向轮和导向槽构成。

进一步地,导向槽设在田梗帽的两侧,导向轮为两个并且分别通过调节杆安装在管理机的两侧,调节杆和管理机之间铰接连接,调节杆在穿过自身并抵接管理机的紧固螺钉的作用下固定,通过紧固螺钉可调节调节杆不同的角度位置,从而实现导向轮嵌入或脱离导向槽。

进一步地,导向槽沿垂直于田梗帽倒U形截面的方向延伸并且贯穿田梗帽。

进一步地,田梗帽两侧的导向槽高度相同。

进一步地,管理机上安装有对调节杆的转动进行限位的限位块。

进一步地,导向槽设在田梗帽的顶面,导向轮水平安装在管理机的下端并且位于导向槽内。

进一步地,管理机两侧行走轮的内侧距离为零。

进一步地,田梗帽包括轨道板和夹板,夹板为两块并且固定于轨道板的两端,夹板垂直于轨道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中的田梗帽能使农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整齐规范,保证管理机规范化行走,避免重喷漏喷,达到精准减量,减少行走动力及机械化高强度要求,极大减少购机及使用成本。

(2)标准化水泥构件(田梗帽)加泥土构建可避免纯土筑田梗杂草丛生,消除病虫害孽生和越冬的弊端。

(3)与田梗帽配合使用的管理机可通过远程操控实现无人驾驶,达到人药分离。

(4)田梗是水稻田种植的必备设施,利用田梗设计一种能适应管理机行走的关键在于采用田梗帽进行硬化,也可采用原土筑田梗,从人背机的半机械化,实现真正的机械化作业,减轻农民劳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行走在田梗帽上的管理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行走在田梗帽上的管理机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管理机为行走状态时的主视示意图;

图4是管理机为停止状态时的主视示意图;

图5是田梗帽的主视示意图。

图中:1-田梗帽,11-导向槽,101-轨道板,102-夹板,2-管理机,21-行走轮,3-导向结构,31-调节杆,32-导向轮,33-紧固螺钉,4-限位块,41-第一限位条,42-第二限位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至图5示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一种应用于水稻田狭小田梗的多功能管理系统,包括管理机2和田梗帽1,管理机2可以是对现有喷雾机、喷粉机进行改造,管理机2下端安装有行走轮21,行走轮21采用双轮时,管理机2两侧行走轮21的内侧距离小于等于田梗宽度的一半,管理机2两侧行走轮21的外侧距离大于等于田梗宽度,行走轮21采用单轮时,其宽度可略小于或等于田梗宽度,田梗帽1由木板拼装、金属焊接或者混凝土浇筑形成,优选为混凝土浇筑形成,田梗帽1的截面为倒U形并且铺设于田梗上,管理机2行走于田梗帽1的顶面。

若管理机2两侧行走轮21的内侧距离为零,此时其两侧的行走轮21相当于一个整体。田梗的宽度为50cm左右,管理机2两侧行走轮21的内侧距离优选为10cm左右,行走轮21的宽度为优选为25cm左右,即管理机2两侧行走轮21的外侧距离为60cm。本方案可应用于水田和旱田,也可用于其他适用于田梗帽1的田地。如果不采用田梗帽1,需先将原土筑田梗规范50cm左右宽度,然后人力驾驶管理机2沿田梗的轨迹行进;如果采用田梗帽1则可实现无人驾驶,通过远程操控达到人药分离。

如图5所示,田梗帽1包括水平的轨道板101和固定于轨道板101两端的两块夹板102,夹板102垂直于轨道板101,轨道板101和两块夹板102形成盖在田梗上的凹槽,两块夹板102夹在田梗的两侧,保证田梗帽1的稳固。因田梗帽1的外侧宽度和田梗的宽度相同,为了铺设田梗帽1,需先将田梗两侧的泥土去除一部分,然后将田梗帽1盖在田梗上。当然也可使田梗帽1的内侧宽度(即田梗帽1的凹槽的宽度)大于等于田梗的宽度,从而直接可将田梗帽1盖在田梗上。

如图1所示,田梗帽1为若干个并且首尾拼接形成供管理机2行走的轨道(沿田梗的轨迹),管理机2行走在田梗帽1的轨道板101的顶面,为保证管理机2始终沿轨道行进,管理机2和田梗帽1之间具有导向机构,导向机构包括导向轮32和导向槽11配合构成,其主要具有如下两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见图1),导向槽11设在田梗帽1的两块夹板102的外侧,导向槽11水平设置并且其深度保持不变,导向槽11沿垂直于田梗帽1的倒U形截面的方向延伸直至贯穿整个田梗帽1,导向轮32为两个并且分别位于管理机2的两侧,调节杆31为L形,调节杆31的一端铰接管理机2的前端,其另一端安装有导向轮32,调节杆31的上螺纹连接有紧固螺钉33,紧固螺钉33穿过调节杆31抵接管理机2,此时调节杆31在紧固螺钉33的作用下固定,可通过拧松或拧紧紧固螺钉33来调节调节杆31不同的角度位置,从而实现导向轮32嵌入或脱离导向槽11。需要调节导向轮32位置时,先拧松紧固螺钉33,然后手动旋转调节杆31至适合的角度位置,最后拧紧紧固螺钉33使调节杆31固定。田梗帽1的两侧也可以没有导向槽11,此时导向轮32直接和田梗帽1的外侧滚动接触,因田梗帽1两侧的导向槽11对导向轮32提供径向作用力的同时提供轴向的作用力(见图3),从而避免管理机2在行走过程中脱离田梗帽1,因此带有导向槽11的田梗帽1相较于不带有导向槽11的田梗帽1来说更具备实用价值。

第二种形式(图中未示出),导向槽11设在田梗的顶面中部,该导向槽11也沿垂直于田梗帽1的倒U形截面的方向延伸直至贯穿整个田梗帽1,导向轮32水平安装在管理机2的下端并且位于导向槽11内,导向轮32的侧面和导向槽11的侧面滚动接触,当管理机2不在田梗帽1上行走时,导向轮32可以收起。

如图3所示,管理机2为行走状态,导向轮32位于导向槽11内,拧紧与调节杆31螺纹配合的紧固螺钉33使其抵接管理机2,从而导向轮32始终保持水平,此时导向轮32与导向槽11的底面滚动接触,田梗帽1两侧导向槽11内的导向轮32保证管理机2沿田梗帽1形成的轨道(即田梗的轨迹)行走。

如图4所示,管理机2为停止状态,导向轮32高于管理机2的车轮的最底端,优选为导向轮32转动直至其竖直设置,通过拧紧紧固螺钉33进行固定,保证管理机2在地面上顺利行走。

如图3、图4所示,管理机2的前端安装有对调节杆31的转动进行限位的限位块4,限位块4包括第一限位条41和第二限位条42,第一限位条41水平设置并且位于调节杆31的铰接轴的下方,第二限位条42竖直设置并且位于两个调节杆31的铰接轴之间,第一限位条41和第二限位条42一体成型。

以上的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该技术方案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该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