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的杀菌剂组合物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53119发布日期:2019-11-06 00:53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的杀菌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联苯吡菌胺(bixafen),其化学式为c18h12cl2f3n3o,化学名称为n-(3′,4′-二氯-5-氟二苯-2-基)-3-(二氟甲基)-1-甲基吡唑-4-甲酰胺。联苯吡菌胺为吡唑类杀菌剂,是一种新型的广谱、保护和治疗活性兼有的内吸性杀菌剂。联苯吡菌胺通过干扰病原菌线粒体呼吸电子传递链中的复合体ⅱ上的琥珀酸脱氢酶,抑制线粒体功能,阻止其产生能量,抑制病原菌生长,最终导致其死亡。联苯吡菌胺为内吸性杀菌剂,具有广泛的杀菌谱,专用于叶面喷雾。试验证明,联苯吡菌胺对麦类作物上的诸多病害展现了优良防效,如小麦叶枯病、叶锈病、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并能防治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产生抗性的壳针孢属病原菌引起的叶斑病等。据报道,联苯吡菌胺对大麦网斑病、苹果白粉病有很好的治疗和保护效果。

醚菌胺(dimoxystrobin),其分子式为c19h22n2o3,化学名称为(e)-2-(甲氧基亚氨基)-n-甲基-2[a-(2,5-二甲苯氧基)-邻-甲苯基]乙酰胺。醚菌胺为醌外抑制剂,键合细胞色素b的还原型辅酶q的氧化位点,从而抑制线粒体的呼吸作用,也成为q0抑制剂,从而干扰真菌体内的能量循环,具有保护性、治疗性和传导性,抑制孢子萌发与菌丝生长。

小麦锈病、白粉病、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中中后期主要病害,单一使用一种杀菌剂对病虫害的杀灭作用有限,并且单一杀菌剂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容易导致病原微生物产生抗药性,杀死病虫害的效力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的杀菌剂组合物及其应用,以提高对小麦白粉病、锈病和赤霉病的杀灭效力,采用两种作用机理不同的有效成分复配,多靶标位点作用于病原微生物,避免致病微生物产生抗药性。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含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的杀菌剂组合物,该杀菌剂组合物的有效成分为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的重量比为(30:1)~(1:30)。

进一步地,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的重量比为(20:1)~(1:10)。

进一步地,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总重量在所述杀菌剂组合物总重中所占的比例为10%~80%。

进一步地,杀菌剂组合物为悬浮剂、乳油、可湿性粉剂和水分散粒剂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地,杀菌剂组合物中还包括助剂;所述助剂为润湿剂、分散剂、填料、乳化剂、增稠剂、崩解剂、粘结剂、防冻剂和溶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杀菌剂组合物为悬浮剂型,其重量组成为: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重量之和为10~50%,乳化剂3~8%,增稠剂0.5~2%,防冻剂3%~8%,分散剂3%~5%,水补足至100%。

进一步地,杀菌剂组合物为乳油型,其重量组成为: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重量之和为10%~40%,乳化剂9%~15%,溶剂补足至100%。

进一步地,杀菌剂组合物为水分散粒剂,其重量组成为: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重量之和为10%~80%,润湿剂3~6%、分散剂3~5%,崩解剂2~6%,粘结剂0.5~3%,填料补足至100%。

进一步地,杀菌剂组合物为可湿性粉剂,其重量组成为: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重量之和为10%~60%,润湿剂5~15%,分散剂3%~15%,填料补足至100%。

进一步地,湿润剂为月桂醇硫酸钠、拉开粉bx、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中的任一种或多种;分散剂为亚甲基二萘磺酸钠、木质素碳酸钙、烷基萘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中的任一种或多种;填料为白炭黑、高岭土、膨润土和硅藻土中的任一种或多种;乳化剂为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醇嵌段聚醚、np-7和农乳系列中的任一种或多种;增稠剂为明胶、黄原胶、羟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酸乙烯酯中的任一种或多种;崩解剂为氯化钠、尿素、硫酸铵、碳酸钠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粘结剂为聚乙烯醇、聚乙二醇、可溶性淀粉中的任一种或多种;防冻剂为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的任一种或多种;溶剂为溶剂油、吡咯烷酮、nn二甲基甲酰胺或油酸甲酯的任一种或多种。

如上述的含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的杀菌剂在防治小麦白粉病、锈病和赤霉病中的应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采用将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复配联用,对小麦白粉病、小麦锈病和小麦赤霉病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尤其是当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的配比为10:1时,对小麦白粉病共毒系数高达171.87,对小麦锈病共毒系数高达155.21,对小麦赤霉病共毒系数达到149.11,可见,二者按10:1混配对小麦白粉病、小麦锈病和小麦赤霉病具有更为显著的增效作用。

2.田间试验表明,当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的重量比为10:1时,使用7天后,对小麦锈病的防效高达93.36%,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高达94.04%,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高达91.57%,均显著高于联苯吡菌胺单剂和醚菌胺单剂。

3.联苯吡菌胺通过干扰病原菌线粒体呼吸电子传递链中的复合体ⅱ上的琥珀酸脱氢酶,抑制线粒体功能,阻止其产生能量,抑制病原菌生长,最终导致其死亡;醚菌胺为醌外抑制剂,键合细胞色素b的还原型辅酶q的氧化位点,从而抑制线粒体的呼吸作用,也称为q0抑制剂,干扰真菌体内的能量循环,从而抑制孢子萌发与菌丝生长;本发明采用对病原微生物作用机理不同的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复配联用,能够多靶标位点作用于病原微生物,从而有效控制致病微生物产生抗药性。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悬浮剂的含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的杀菌剂组合物

根据表1,将水、乳化剂、分散剂、防冻剂加入混合釜中搅拌,混合均匀,再将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投入到混合釜中,搅拌均匀,然后经过剪切、砂磨,再与增稠剂混合均匀,配制一系列含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的悬浮剂型杀菌剂组合物,分别编号为x-1~x-7。

其中,a为联苯吡菌胺的简写;b为醚菌胺的简写;a:b表示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的重量比;(a+b)%表示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的重量之和在杀菌剂组合物总重量中所占的百分比。其他实施例中a、b的含义同上。

同时,参照上述方法配制对照样品dx-1~dx-4,以备后续试验使用。

表1不同悬浮剂型的杀菌剂组合物的具体配方

实施例2乳油型的含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的杀菌剂组合物

根据表2,将nn二甲基甲酰胺、农乳1602投入混合釜中,搅拌均匀,再将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投入到混合釜中搅拌均匀,呈均一透明的液体,配制一系列含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的乳油型杀菌剂组合物,分别编号为r-1~r-7。

表2不同乳油型的杀菌剂组合物的具体配方

实施例3水分散粒剂的含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的杀菌剂组合物

根据表3,将联苯吡菌胺、醚菌胺、填料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再与润湿剂、分散剂、崩解剂、粘结剂混合,再按照上述混合物总重量的10%加入水,混合均匀,经过挤压造粒、烘干、筛分等,配制一系列含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的水分散粒剂杀菌剂组合物,分别编号为s-1~s-7。

表3不同水分散粒剂型的杀菌剂组合物的具体配方

注:造粒用水按照表3中配方总重的10%另行添加,造粒后烘干去除,故未在表3中列出。

实施例4可湿性粉剂的含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的杀菌剂组合物

根据表4,将联苯吡菌胺、醚菌胺、润湿剂、分散剂、填料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粉碎,配制一系列含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的可湿性粉剂杀菌剂组合物,分别编号为s-1~s-7。

表4不同可湿性粉剂型的杀菌剂组合物的具体配方

实施例5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5.1室内针对小麦白粉病毒力测定的试验方法及实验结果

由于毒力测定试验结果中的毒力方程、ec50、共毒系数等指标主要与药剂的有效成分及有效成分复配比例有关,受农药剂型影响较小,故本发明选择悬浮剂型杀菌剂组合物作为典型剂型探讨有效成分复配是否具有增效作用。

1.测定方法

1)温室内盆栽培养小麦白粉病病株。

2)以侵染了小麦白粉病的小麦为试验菌株,设1个清水对照,13个药剂处理;13个药剂处理分别对应联苯吡菌胺单剂、醚菌胺单剂、编号x-1~x-7的杀菌剂组合物、dx-1~dx-4的杀菌剂组合物,每个处理设置6个浓度梯度,依次为32mg/l、16mg/l、8mg/l、4mg/l、2mg/l和1mg/l;每个浓度梯度设置4次重复。

3)用potter喷雾塔进行喷雾处理,喷液量为450l/ha,以清水为对照,用于计算各药剂的毒力方程、ec50和共毒系数。

4)施药15d后,以病情指数计算防治效果,用d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求出毒力回归方程,计算各药剂的ec50,按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

5)通过杀菌剂组合物以及联苯吡菌胺单剂、醚菌胺单剂对小麦白粉病进行毒力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表5悬浮剂型杀菌剂中联苯吡菌胺与醚菌胺不同配比对小麦白粉病的毒力分析

2.结果分析

由表5中的数据可知,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单剂对小麦白粉病的ec50值分别为3.36mg/l、2.91mg/l,编号x-1~x-7的杀菌剂组合物对小麦白粉病的ec50值分别为2.33mg/l、2.18mg/l、1.93mg/l、2.01mg/l、1.99mg/l、2.24mg/l和2.33mg/l,编号dx-1~dx-4的杀菌剂组合物对小麦白粉病的ec50值在2.73-2.89范围内。可见,编号x-1~x-7和编号dx-1~dx-4的杀菌剂组合物对小麦白粉病的ec50值均低于联苯吡菌胺单剂和醚菌胺单剂。进一步的,编号x-1~x-7的杀菌剂组合物对小麦白粉病的ec50值不仅明显小于联苯吡菌胺单剂和醚菌胺的单剂,亦明显小于对比样品,即编号dx-1~dx-4的杀菌剂组合物。

共毒系数结果表明,联苯吡菌胺、醚菌胺按(30:1)~(1:30)的比例复配对小麦白粉病的共毒系数均在125以上,具有增效作用;尤其当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配比为10:1时,共毒系数高达171.87,增效作用最明显;其次是两者配比为20:1和1:1,共毒系数均高于150,而按照40:1、35:1、1:35、1:40复配(编号dx-1~dx-4的样品),共毒系数在100-120范围内,表现为加和作用。综上所述,联苯吡菌胺、醚菌胺按照(30:1)~(1:30)的配比,相比对照样品dx-1~dx-4所述配比,前者的毒力作用凸显,表明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按照(30:1)~(1:30)的比例配伍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5.2室内针对小麦锈病毒力测定的试验方法及实验结果

1.测定方法

1)温室内盆栽培养小麦锈病病株。

2)以侵染了小麦锈病的小麦为试验菌株,设1个清水对照,13个药剂处理;13个药剂处理分别对应联苯吡菌胺单剂、醚菌胺单剂、编号x-1~x-7的杀菌剂组合物、dx-1~dx-4的杀菌剂组合物,每个处理设置6个浓度梯度,依次为32mg/l、16mg/l、8mg/l、4mg/l、2mg/l和1mg/l;每个浓度梯度设置4次重复。

3)用potter喷雾塔进行喷雾处理,喷液量为450l/ha,以清水为对照,用于计算各药剂的毒力方程、ec50和共毒系数。

4)施药15d后,以病情指数计算防治效果,用d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求出毒力回归方程,计算各药剂的ec50,按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

5)通过不同杀菌剂组合物以及联苯吡菌胺单剂、醚菌胺单剂对小麦锈病进行毒力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表6悬浮剂型杀菌剂中联苯吡菌胺与醚菌胺不同配比对小麦锈病的毒力分析

2.结果分析

由表6中的数据可知,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单剂对小麦锈病的ec50值分别为3.48mg/l、3.09mg/l,编号x-1~x-7的杀菌剂组合物对小麦锈病的ec50值在2.22-2.57范围内;编号dx-1~dx-4的杀菌剂组合物对小麦锈病的ec50值在2.81-2.96范围内;可见,编号x-1~x-7和编号dx-1~dx-4的杀菌剂组合物对小麦锈病的ec50值均在3.0以下,均低于联苯吡菌胺单剂和醚菌胺单剂对小麦锈病的ec50值。进一步地,编号x-1~x-7的杀菌剂组合物对小麦锈病的ec50值不仅明显小于联苯吡菌胺单剂和醚菌胺单剂,亦明显小于对比样品,即编号dx-1~dx-4的杀菌剂组合物。

共毒系数结果表明,联苯吡菌胺、醚菌胺按照(30:1)~(1:30)的比例复配对小麦锈病的共毒系数均在120以上,具有增效作用,尤其当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配比为10:1时,共毒系数高达155.21,增效作用最明显;其次是两者配比为20:1和1:1,共毒系数分别为142.35和139.23;而按照40:1、35:1、1:35、1:40复配(编号dx-1~dx-4的样品),共毒系数在100-120范围内,表现为加和作用。综上所述,不同配比的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对小麦锈病与小麦白粉病毒力作用趋势一致,联苯吡菌胺、醚菌胺按照(30:1)~(1:30)的配比,相比dx-1~dx-4所述配比,前者的毒力作用凸显,表明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按照(30:1)~(1:30)的的比例配伍对小麦锈病的防治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5.3室内针对小麦赤霉病毒力测定的试验方法及实验结果

1.测定方法

1)温室内盆栽培养小麦赤霉病病株。

2)以侵染了小麦赤霉病的小麦为试验菌株,设置1个清水对照,13个药剂处理;13个药剂处理分别对应联苯吡菌胺单剂、醚菌胺单剂、编号x-1~x-7的杀菌剂组合物、dx-1~dx-4的杀菌剂组合物,每个处理设置6个浓度梯度,依次为32mg/l、16mg/l、8mg/l、4mg/l、2mg/l和1mg/l;每个浓度梯度设置4次重复。

3)用potter喷雾塔进行喷雾处理,喷液量为450l/ha,以清水为对照,用于计算各药剂的毒力方程、ec50和共毒系数。

4)施药15d后,以病情指数计算防治效果,用d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求出毒力回归方程,计算各药剂的ec50,按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

5)通过杀菌剂组合物以及联苯吡菌胺单剂、醚菌胺单剂对小麦赤霉病进行毒力分析,实验结果如表7所示。

表7悬浮剂型杀菌剂中联苯吡菌胺与醚菌胺不同配比对小麦赤霉病的毒力分析

2.结果分析

由表7中的数据可知,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单剂对小麦赤霉病的ec50值分别为3.71mg/l和3.40mg/l,编号x-1~x-7的杀菌剂组合物对小麦赤霉病的ec50值在2.47-2.77范围内;编号dx-1~dx-4的杀菌剂组合物对小麦赤霉病的ec50值在3.08-3.20之间;可见,编号x-1~x-7和编号dx-1~dx-4的杀菌剂组合物对小麦赤霉病的ec50值均低于联苯吡菌胺单剂和醚菌胺单剂对小麦赤霉病的ec50值。进一步地,编号x-1~x-7的杀菌剂组合物对小麦赤霉病的ec50值不仅明显小于联苯吡菌胺单剂和醚菌胺单剂,亦明显小于对比样品,即编号dx-1~dx-4的杀菌剂组合物。

共毒系数结果表明,联苯吡菌胺、醚菌胺按照(30:1)~(1:30)的比例复配对小麦赤霉病的共毒系数均在120以上,具有增效作用,尤其当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配比为10:1时,共毒系数高达149.11,增效作用最明显;其次是两者配比为20:1,共毒系数为139.85;而而按照40:1、35:1、1:35、1:40复配(编号dx-1~dx-4的样品),共毒系数在100-120范围内,表现为加和作用。综上所示,不同配比的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对小麦赤霉病的毒力作用趋势与小麦锈病和小麦白粉病相一致,联苯吡菌胺、醚菌胺按照(30:1)~(1:30)的配比,相比dx-1~dx-4所述配比,前者的毒力作用凸显,表明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按照(30:1)~(1:30)的的比例配伍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实施例6大田药效实验

试验时间:2018年

试验地点:河南省遂平县

供试作物:小麦

防治对象:小麦锈病、小麦白粉病和小麦灰霉病

试验方法:筛选患病田块进行试验,设1个清水对照,13个药剂处理;13个药剂处理分别对应联苯吡菌胺单剂、醚菌胺单剂、编号x-1~x-7的杀菌剂组合物、dx-1~dx-4的杀菌剂组合物,每个处理设置3个喷施剂量,分别为75ga.i./hm2、100ga.i./hm2和125ga.i./hm2。采用叶面喷雾法,均匀喷洒于带病小麦叶片上。分别于施药前、施药后3天、7天、14天,采用5点取样调查法,在试验处理区内随机取样5点,按照国家田间试验相关标准进行病情分级,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效。试验结果见表8~表10。

(1)不同配比的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对小麦锈病防治实验结果

联苯吡菌胺单剂、醚菌胺单剂、编号x-1~x-7的杀菌剂组合物、dx-1~dx-4的杀菌剂组合物对小麦锈病的防治实验结果如表8所示。

表8不同配比的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对小麦锈病的防治效果

表8数据表明,在75ga.i./hm2、100ga.i./hm2和125ga.i./hm2三个喷施剂量下,随着使用剂量的增加,各处理对小麦锈病的防治效果呈增加趋势。从表8数据可以看出,联苯吡菌胺、嘧菌酯复配联用对小麦锈病的防治效果均好于联苯吡菌胺单剂和嘧菌酯单剂,将联苯吡菌胺和嘧菌酯按照(30:1)~(1:30)的比例复配所得的7个药剂(编号x-1~x-7的杀菌剂组合物),对小麦锈病的防治效果均极显著高于同剂量下的联苯吡菌胺单剂和嘧菌酯单剂,并且也显著性高于按照40:1、35:1、1:35、1:40复配所得的4个药剂(编号dx-1~dx-4的杀菌剂组合物)。当喷施剂量达到150ga.i./hm2时,施药7天后,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按照(30:1)~(1:30)的比例复配药剂对小麦锈病的防治效果均在88%以上,尤其当联苯吡菌胺:醚菌胺的重量比为10:1时,其对小麦锈病的防治效果高达93.36%,极显著高于其他比例的复配药剂和单剂。这表明,联苯吡菌胺与醚菌胺按照(30:1)~(1:30)的比例复配所得药剂对小麦锈病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且药剂中联苯吡菌胺和嘧菌酯两者比例越接近10:1,对小麦锈病的防治效果越好。

(2)不同配比的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对小麦白粉病防治实验结果

联苯吡菌胺单剂、醚菌胺单剂、编号x-1~x-7的杀菌剂组合物、dx-1~dx-4的杀菌剂组合物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实验结果如表9所示。

表9为不同配比的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表9数据表明,在75ga.i./hm2、100ga.i./hm2和125ga.i./hm2三个喷施剂量下,随着使用剂量的增加,各处理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呈增加趋势。从表9数据可以看出,联苯吡菌胺和嘧菌酯按复配联用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均好于联苯吡菌胺单剂和嘧菌酯单剂,将联苯吡菌胺和嘧菌酯按照(30:1)~(1:30)的比例复配所得的7个药剂(编号x-1~x-7的杀菌剂组合物),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均极显著高于同剂量下的联苯吡菌胺单剂和嘧菌酯单剂,并且也显著性高于按照40:1、35:1、1:35、1:40复配所得的4个药剂(编号dx-1~dx-4的杀菌剂组合物)。当喷施剂量为150ga.i./hm2时,施药7天后,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按照(30:1)~(1:30)的比例复配药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均高于90%,尤其当联苯吡菌胺和嘧菌酯的重量比为10:1时,其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高达94.04%,极显著高于其他比例的复配药剂和单剂。这表明,联苯吡菌胺与醚菌胺按照(30:1)~(1:30)的比例复配所得药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与小麦锈病相一致,具有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并且药剂中的联苯吡菌胺和嘧菌酯两者比例越接近10:1,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越好。

(3)不同配比的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对小麦赤霉病防治实验结果

联苯吡菌胺单剂、醚菌胺单剂、编号x-1~x-7的杀菌剂组合物、dx-1~dx-4的杀菌剂组合物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实验结果如表10所示。

表10为不同配比的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表10数据表明,在75ga.i./hm2、100ga.i./hm2和125ga.i./hm2三个喷施剂量下,随着使用剂量的增加,各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亦呈增加趋势。从表10数据可以看出,联苯吡菌胺、嘧菌酯复配联用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均好于联苯吡菌胺单剂和嘧菌酯单剂,将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按照(30:1)~(1:30)的比例复配所得的7个药剂(编号x-1~x-7的杀菌剂组合物),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均极显著高于同剂量下的联苯吡菌胺单剂和嘧菌酯单剂,并且也显著性高于按照40:1、35:1、1:35、1:40复配所得的4个药剂(编号dx-1~dx-4的杀菌剂组合物)。当喷施剂量为150ga.i./hm2时,施药7天后,联苯吡菌胺和醚菌胺按照(30:1)~(1:30)比例复配的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均高于87%,尤其当联苯吡菌胺和嘧菌酯的重量比为10:1时,其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高达91.57%,其次是当联苯吡菌胺和嘧菌酯的重量比为20:1时,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达到90.04%,均极显著高于其他比例的复配药剂和单剂。这表明,联苯吡菌胺与醚菌胺按照(30:1)~(1:30)的比例复配所得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与小麦锈病、小麦白粉病相一致,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并且药剂中的联苯吡菌胺和嘧菌酯两者比例越接近10:1,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效果越好。

综合对表8~表10的结果分析,当联苯吡菌胺与醚菌胺按照(30:1)~(1:30)的比例复配所得的药剂,对小麦赤霉病、小麦锈病和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优于联苯吡菌胺和嘧菌酯的单剂以及二者按照40:1、35:1、1:35和1:40复配的四个药剂,说明联苯吡菌胺与醚菌胺按照(30:1)~(1:30)的比例复配所得的杀菌剂组合物,对小麦赤霉病、小麦锈病和小麦白粉病均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对小麦锈病、小麦白粉病和小麦赤霉病等小麦真菌病害的防治效果优良,值得在现代农业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