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苗捕集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711阅读:4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鳗苗捕集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鳗苗捕集器,属于一种定置渔具的附属件。
河鳗作为一种高档菜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河鳗肉质细腻、味道鲜美的特点与它“海里生河里长”的生活习性有关,每年的二月至五月,是河鳗的繁殖期,成鳗顺河流而下到入海口附近产卵繁殖,鳗苗孵化成后再开始逆河流而上生长,也因为它的这种特殊习性,故鳗苗的人工育苗相当困难而且投资大、见效慢,所以现在人工养殖河鳗的鳗苗还是来自入海口附近的捕捞。近几年,由于鳗苗自然资源的减少,鳗苗的身价百倍。但是目前鳗苗的捕捞还是沿用老办法,即在入海口附近的海滩上设置网眼较小的开口式预置渔网,当涨潮时鳗苗顺潮水进入渔网到达网底,在退潮后收网而捕获,这种捕捞方式存在着以下的缺陷①鳗苗有可能回游出网;②在鳗苗随潮流进入网底的的同时往往还有一些漂浮垃圾、小鱼虾及其它水生物等杂物,这些杂物相互碰撞会使鳗苗损伤甚至死亡;③由于鳗苗容易受杂物所损伤,故需频繁地起网以减少受损率,起网周期短;④在起网后,由于鳗苗体形很小,一般只有2~4厘米长,随杂物一起出网后人工分拣的劳动强度很大,而且鳗苗有可能受到第二次损伤。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针对上述现状而提供一种置于网底能有效捕获并集结鳗苗的鳗苗捕集器。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是鳗苗捕集器包括前桶体、后桶体、滤板和止回斗,前桶体和后桶体为可拆卸连接,构成一个半封闭开口桶体,滤板为一位于桶口附近的挡板,开有多个容鳗苗穿越的小孔,止回斗位于滤板之后为锥斗状,它将滤板后面的桶体隔成鳗苗缓游腔和集结腔,在集结腔的后桶体周壁开有比鳗苗直径更小的泄流孔以方便起网和保持集结腔内的水流活性。
所述的鳗苗捕集器结构可以做成背向式也可以做成正向式,或者两者通过连接杆连接结合则使用效果更佳。
通过在捕捞网的网底安装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地将漂浮垃圾等杂物与鳗苗分离开,鳗苗一旦游入捕集器中不但回游出来的可能性极小而且会自动集结在捕集器的集结腔内,不但能提高捕捞效率、延长起网周期、减轻劳动强度还能有效地降低鳗苗受损率。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1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2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1与实施例2结合使用状态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用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是背向式鳗苗捕集器,如图1-2所示,包括前桶体(1)、后桶体(4)、滤板(2)和止回斗(3),前桶体(1)为一喇叭状筒体,后桶体(4)为杯状,两者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或卡接等可拆卸连接方式构成一个完整的半封闭桶体,滤板(2)为一剖面为锯齿形的圆形挡板,位于桶口附近,为加工方便起见最好位于前后桶体连接部位附近,与前桶体内壁固定连接,在锯齿的谷底处开有沿圆周均布的小孔(6),其直径略大于鳗苗的直径以容许鳗苗穿越,在滤板(2)之后设置有锥斗状的止回斗(3),与桶体内壁可拆卸连接,图1作为最佳实施例方案,为与后桶体(4)通过凸销定位并由前桶体压定,它将滤板后面的桶体内腔隔成鳗苗缓游腔A和集结腔B,在集结腔B的后桶体周壁开有比鳗苗直径更小的泄流孔(5)(或狭缝)以方便起网和保持集结腔B内的水流活性。
为方便使用,还应安装与渔网连接的连杆(8),在所述的滤板(2)前面的桶体内壁固定一支承架(7),如图2所示,连杆(8)的一端连接在支承架(7)中央,可以是螺纹连接,也可以是其他固定连接方式。
使用时,如图4所示,将背向式鳗苗捕集器通过连杆(7)背向悬空地绑固在渔网底部,潮水来时,漂浮垃圾等杂物被挡在滤板(2)之外,而鳗苗则会穿过滤板上的小孔(6),通过止回斗(3)形成的缓游腔A进入集结腔B集结。起网后,解开网底,倒出杂物,取下背向式鳗苗捕集器,将前桶体(1)与后桶体(4)分离,取出止回斗(3),即可倒出后桶体(4)腔体内的活鳗苗。
实施例2是正向式鳗苗捕集器,如图3所示,包括前桶体(1′)、后桶体(4′)、滤板(2′)和止回斗(3′),前桶体(1′)和后桶体(4′)互相连接构成一个半封闭桶体,后桶体为特殊的内外双周壁结构,剖面呈“弓”字型,两者之间通过外周壁的螺纹连接或卡接等其他可拆卸连接方式,滤板(2′)为一外凸的圆形挡板,与桶口附近的桶体内壁可拆卸连接,其上均布数十个直径略大于鳗苗直径的小孔(6′),在滤板(2′)之后设置有锥斗状的止回斗(3′),与桶体内壁可拆卸连接,它将滤板(2′)后面的桶体内腔隔成鳗苗缓游腔A′和集结腔B′,图3所示为最佳实施例方案,滤板(2′)与止回斗(3′)固连一体,被压定在前桶体(1′)与后桶体(4′)的连接处;在集结腔B′的后桶体内周壁上开有比鳗苗直径更小的泄流孔(5′)(或狭缝)以方便起网和保持集结腔B′内的水流活性。
为方便使用,所述前桶体(4′)的桶口周壁设计成剖面略呈倒钩状并开有用以绑结渔网的小孔(9),使用时,如图5所示,将渔网底(开口)绑固在正向式鳗苗捕集器的周壁上,捕集器的正面朝向渔网口。起网时,无须解开网底,只需将前桶体(1′)与后桶体(4′)分离,取下滤板(2′)即可倒出网底的杂物,取下止回斗(3′)即可倒出后桶体(4′)腔体内的活鳗苗。
可以将实施例1和实施例2通过连杆结合一起使用,如图6所示,能取得更好的捕集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鳗苗捕集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桶体(1、1′)、后桶体(4、4′)、滤板(2、2′)和止回斗(3、3′),前桶体(1、1′)和后桶体(4、4′)之间为可拆卸连接,构成一个半封闭开口桶体,滤板(2、2′)为一位于桶口附近的挡板,开有多个容鳗苗穿越的小孔(6、6′),止回斗(3、3′)位于滤板(2、2′)之后为锥斗状,它将滤板(2、2′)后面的桶体隔成鳗苗缓游腔(A、A′)和集结腔(B、B′),在集结腔的后桶体周壁开有比鳗苗直径更小的泄流孔(5、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鳗苗捕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滤板(2)为一剖面为锯齿形的圆形挡板,在锯齿的谷底处开有沿圆周均布的小孔(6)。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鳗苗捕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桶体(1)的开口为喇叭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鳗苗捕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滤板(2)前面的桶体内壁连接一支承架(7),其中央连接有连杆(8)。
5.如权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鳗苗捕集器,其特征在于滤板(2)位于前后桶体连接部位附近,与前桶体(1)内壁固定连接,止回斗(3)与桶体内壁可拆卸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鳗苗捕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桶体(1′)和后桶体(4′)互相连接构成剖面呈“弓”字型的半封闭桶体,所述的滤板(2′)为一外凸的圆形挡板,其上均布数十个直径略大于鳗苗直径的小孔(6′)。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鳗苗捕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滤板(2′)与所述的止回斗(3′)固连一体,被压定在前桶体(1′)与后桶体(4′)的连接处。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鳗苗捕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桶体(4′)的桶口周壁剖面略呈倒钩状并开有用以绑结渔网的小孔(9)。
专利摘要一种鳗苗捕集器,包括前桶体(1、1’)、后桶体(4、4’)、滤板(2、2’)和止回斗(3、3’),前桶体(1、1’)和后桶体(4、4’)之间为可拆卸连接,滤板(2、2’)为一位于桶口附近的挡板,开有多个容鳗苗穿越的小孔(6、6’),止回斗(3、3’)位于滤板(2,2′)之后,它将滤板(2、2’)后面的桶体隔成鳗苗缓游腔(A、A’)和集结腔(B、B’)。通过在捕捞网的网底安装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地将漂浮垃圾等杂物与鳗苗分离开,捕集鳗苗,不但能提高捕捞效率、延长起网周期、减轻劳动强度还能有效地降低鳗苗受损率。
文档编号A01K61/00GK2201779SQ942106
公开日1995年6月28日 申请日期1994年5月7日 优先权日1994年5月7日
发明者陈海平 申请人:陈海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