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氟唑环菌胺和咯菌腈以及氟吡呋喃酮的农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292801阅读:来源:国知局
产生药害。
[0024] 实施例三
[0025]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氟唑环菌胺1%、咯菌腈1%、氟吡呋喃酮20%、农乳 400号10%、芳基烷基聚氧乙烯醚1. 5%、苯甲酸钠1. 5%、聚乙烯醇0. 5%、硅油1%、丙三 醇1. 5%、玫瑰红0. 5%,加水补足至100%。将各组分进行预先混合,再加入砂磨机中研磨, 经高剪切混合后加入成膜剂和着色剂调配,即可制得22%氟唑环菌胺·咯菌腈?氟吡呋喃 酮悬浮种衣剂。
[0026]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马铃薯上的蚜虫、蛴螬、晚疫病和黑痣病:22%氟唑环菌胺?咯 菌腈?氟吡咲喃酮悬浮种衣剂按130g a. i. /IOOkg种子拌种处理,播种后40d对马铃薯上 的蚜虫、蛴螬、晚疫病和黑痣病的防效分别为81. 32%、80. 25%、81. 64%、83. 06% ;30%氟 P坐环菌胺20 %略菌腈悬浮种衣剂按40g a. i. /IOOkg种子拌种处理,播种后40d对马铃薯 上的蚜虫、蛴螬、晚疫病和黑痣病的防效分别为I. 13%、0. 65%、50. 97%、59. 13% ;44%氟 P坐环菌胺悬浮种衣剂按30g a. i. /IOOkg种子拌种处理,播种后40d对马铃薯上的姐虫、赂 螬、晚疫病和黑痣病的防效分别为〇. 29%、0. 47%、43. 21 %、55. 64% ;25克/升咯菌腈悬浮 种衣剂按20g a. i. /IOOkg种子拌种处理,播种后40d对马铃薯上的蚜虫、蛴螬、晚疫病和黑 痣病的防效分别为〇. 83%、0. 36%、47. 53%、53. 66% ;50%氟吡呋喃酮悬浮种衣剂按150g a. i. /IOOkg种子拌种处理,播种后40d对马铃薯上的蚜虫、蛴螬、晚疫病和黑痣病的防效分 别为65. 52 %、56. 78 %、0. 49 %、0. 71%。可见,氟唑环菌胺、咯菌腈和氟吡呋喃酮三元复配 后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扩大了防治谱,对马铃薯上的蚜虫、蛴螬、晚疫病和黑痣病等病 虫害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或二元复配,三元复配药剂中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剂或二元复配 使用时明显减少,从而减轻了环境负荷、降低了使用成本,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三元 复配药剂对马铃薯种薯发芽及植株生长产生药害。
[0027] 实施例四
[0028]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氟唑环菌胺1%、咯菌腈1%、氟吡呋喃酮10%、农乳 602号10%、聚羧酸盐1. 5%、苯甲醇1. 5%、聚乙烯醇0. 5%、硅油1 %、丙三醇1. 5%、水性 玫瑰红0. 5%,加水补足至100%。将各组分进行预先混合,再加入砂磨机中研磨,经高剪切 混合后加入成膜剂和着色剂调配,即可制得12%氟唑环菌胺·咯菌腈?氟吡呋喃酮悬浮种 衣剂。
[0029]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马铃薯上的蚜虫、蛴螬、晚疫病和黑痣病:12%氟唑环菌胺?咯 菌腈?氟吡咲喃酮悬浮种衣剂按130g a. i. /IOOkg种子拌种处理,播种后40d对马铃薯上 的蚜虫、蛴螬、晚疫病和黑痣病的防效分别为83. 86%、81. 14%、80. 96%、82. 33% ;30%氟 P坐环菌胺20 %略菌腈悬浮种衣剂按40g a. i. /IOOkg种子拌种处理,播种后40d对马铃薯 上的蚜虫、蛴螬、晚疫病和黑痣病的防效分别为0. 98%、0. 71%、48. 89%、55. 67% ;44%氟 P坐环菌胺悬浮种衣剂按30g a. i. /IOOkg种子拌种处理,播种后40d对马铃薯上的姐虫、赂 螬、晚疫病和黑痣病的防效分别为〇. 52 %、0. 49 %、41. 38 %、50. 25 %;25克/升咯菌腈悬浮 种衣剂按20g a. i. /IOOkg种子拌种处理,播种后40d对马铃薯上的蚜虫、蛴螬、晚疫病和黑 痣病的防效分别为〇. 65%、0. 58%、46. 61%、53. 48% ;50%氟吡呋喃酮悬浮种衣剂按150g a. i. /IOOkg种子拌种处理,播种后40d对马铃薯上的蚜虫、蛴螬、晚疫病和黑痣病的防效分 别为67. 64 %、58. 32 %、0. 39 %、0. 42%。可见,氟唑环菌胺、咯菌腈和氟吡呋喃酮三元复配 后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扩大了防治谱,对马铃薯上的蚜虫、蛴螬、晚疫病和黑痣病等病 虫害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或二元复配,三元复配药剂中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剂或二元复配 使用时明显减少,从而减轻了环境负荷、降低了使用成本,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三元 复配药剂对马铃薯种薯发芽及植株生长产生药害。
[0030] 实施例五
[0031] 为了进一步了解氟唑环菌胺、咯菌腈和氟吡呋喃酮为有效成分复配的联合作用类 型,本发明人对氟唑环菌胺、咯菌腈和氟吡呋喃酮为有效成分复配进行了大量的室内毒力 测定试验。
[0032] 1、氟唑环菌胺、咯菌腈和氟吡呋喃酮复配对马铃薯蚜虫的室内毒力测定
[0033] 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LC5。,并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 (CTC):共毒系数(CTC)彡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彡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 <共毒系数(CTC) < 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0034] 表1、对马铃薯蚜虫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0035]

[0036] 从表1可以看出,氟唑环菌胺、咯菌腈和氟吡呋喃酮在一定比例的范围内复配时, 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对马铃薯蚜虫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尤其是以2:1:10(按质 量)复配,协同增效作用最为显著,共毒系数(CTC)为207. 31。可见,氟唑环菌胺、咯菌腈和 氟吡呋喃酮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0037] 2、氟唑环菌胺、咯菌腈和氟吡呋喃酮复配对马铃薯黑痣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0038] 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并计算混剂相互作用的增 效值(SR):增效值(SR) < 0. 5,是拮抗作用;增效值(SR) = 0. 5~1. 5,是加成作用;增效 值(SR) > 1.5,是增效作用。
[0039] 表2、对马铃薯黑痣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0040]

[0041] 从表2可以看出,氟唑环菌胺、咯菌腈和氟吡呋喃酮在一定比例的范围内复配时, 增效值(SR)均大于1. 5,对马铃薯黑痣病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尤其是以2:1:10 (按质量) 复配,协同增效作用最为显著,增效值(SR)为3. 28。可见,氟唑环菌胺、咯菌腈和氟吡呋喃 酮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0042] 综上所述,本发明采用氟唑环菌胺、咯菌腈和氟吡呋喃酮为有效成分复配的三元 复合物,协同增效作用显著,一次用药即可虫病兼治,扩大了防治谱,与现有的单剂或二元 复配制剂相比,防治病虫害效果明显提高,且持效期长,对作物安全,值得在农业生产上推 广应用。
【主权项】
1. 一种含有氟唑环菌胺和咯菌腈以及氟吡呋喃酮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 成分为氟唑环菌胺、咯菌腈、氟吡呋喃酮,氟唑环菌胺在农药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为 0. 1 %~40%,咯菌腈在农药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为0. 1 %~40%,氟吡呋喃酮在农药组 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为0. 1 %~70%。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氟唑环菌胺和咯菌腈以及氟吡呋喃酮的农药组合 物,其特征在于:它的剂型为悬浮种衣剂。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氟唑环菌胺和咯菌腈以及氟吡呋喃酮的农药组合 物在防治马铃薯病虫害中的应用。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含有氟唑环菌胺和咯菌腈以及氟吡呋喃酮的农药组合 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马铃薯病虫害是蚜虫、蛴螬、晚疫病、黑痣病。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有氟唑环菌胺和咯菌腈以及氟吡呋喃酮的农药组合物,其中,氟唑环菌胺在农药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为0.1%~40%,咯菌腈在农药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为0.1%~40%,氟吡呋喃酮在农药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为0.1%~70%;本发明农药组合物能够有效防治马铃薯上的多种病虫害,具有防治谱广、抗性发展较慢、增效作用显著和防治成本低等诸多优点。
【IPC分类】A01P3/00, A01N43/36, A01N43/56, A01P7/04
【公开号】CN105010348
【申请号】CN201510404438
【发明人】张志伟, 冷忠国, 王礼文, 朱刚, 陈佛祥, 吴泽伟
【申请人】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1月4日
【申请日】2015年7月10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