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啤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0285阅读:4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新型啤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有茶叶成分的新型啤酒。
目前,市场上尚无同类饮品,经检索也未见有资料及报道记述。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进一步丰富人们生活需求,为社会提供一种别具风味、口感适宜、易于推广的大众化的新型啤酒。
本发明的实现方案是啤酒、茶叶本是两种不同的饮品,本发明是将茶叶作为辅料,通过一定工序加入到啤酒生产中,制成一种新型饮品——茶啤。在单位重量的制成品中,茶叶成分的含量在0.1%-3%,制成品中的酒精含量为0.5%-6%(重量计),尤以3%-5%为佳。为适应不同人的口感以及为有益于健康,在本发明中亦可加入其它辅料。
本发明的积极作用在于为进一步丰富人们生活需求,为社会提供一种别具风味、口感适宜、易于推广,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大众饮品。
食品(包括饮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对饮食的要求越来越广泛,为适应这种需要,广大研究人员在不断创新,各种新式饮品不断涌现,啤酒中除有生啤、熟啤外,还有干啤、黑啤、速溶啤酒、奶酿啤酒、葡萄啤酒、荞麦啤酒、多维啤酒、灵芝啤酒等等,为丰富人们生活需求,同时为社会的经济发展作着贡献。中国人自古就创造了茶,啤酒由国外传入中国后,成为现代生活的一种时尚消费品。就餐时常常茶、啤酒交替喝。事实证明,茶叶与啤酒是可以同时饮用的(至今尚没有一例是由茶水与啤酒混喝造成身体伤害或死亡的证明)。
本发明配制的成品感观上清亮透明,无混悬物,泡沫挂杯洁白细腻,口感适宜,既有啤酒的味道又有茶香,别具风味。理化指标全部符合食品卫生标准。
下面给出本发明具体的实施例啤酒有多种生产工艺,不同的工艺有不同特点,一般来说其原料主要为大麦(小麦)、酒花、水、淀粉辅助原料和酵母。而本发明是将茶叶经水提取后在啤酒生产过程中加入。
这里给出其中一种生产方法1、麦芽及辅料的加工。麦芽及辅料通过粉碎,从而增加原料与水及酶类的接触面积,以利于可溶性物质的浸出及酶促反应的进行。
2、茶叶提取以茶啤产量的0.5%重量取茶叶,在茶叶中加入20倍的开水浸3小时榨取清液备用。
3、糖化处理将辅料加1/3的麦芽粉,并按1∶7加45℃的温水,在糊化锅内混匀,升温至100℃。同时,麦芽与水及茶水清液的50%按1∶4的比例在糖化锅内混匀,于50℃条件下保温60分钟,然后将糊化醪泵入糖化锅,与糖化醪混合,使温度达到65°-68℃,维持一定的反应时间,至糖化醪反应时,再取部分糖化醪泵入糊化锅第2次煮沸,然后再打回糖化锅,使糖化醪品温升至75°-78℃静置10分钟。
4、过滤。将糖化后的麦芽汁和麦糟分开,以得到较为清亮的糖液,即麦芽汁。
5、为了使麦汁达到规定的浓度,需要经过煮沸,以去掉多余的水分。煮沸时每100升麦汁添加酒花160-200克,使酒花所含的有效成分溶解在麦汁中,同时加入剩余的茶水清液。7-12°的麦汁煮沸80-100分钟。当麦芽汁煮沸至规定浓度时,分离并除去酒花糟。
6、麦汁沉淀及冷却。有利于除去汁麦中的热凝固物,麦汁能迅速降温至发酵适宜温度5-7℃,避免杂菌污染。冷却时麦汁吸收一定数量的氧气,有利于酵母繁殖。
7、主发酵。茶啤的发酵,是麦汁中的可发酵物质在酵母分泌的酒化酶系的作用下,转化为酒精及其它芳香成分的过程。
8、贮酒(后发酵)。在低温下,于密闭的酒桶中进行。目的是使二氧化碳能溶解于酒液中,并达到饱和,后发酵还能使酒液澄清,改善风味。后发酵的起始温度为10℃左右,罐压为1.1~1.2公斤/厘米2,维持5天,然后进入低温贮酒罐,罐压维持0.8~1.0公斤/厘米2,温度保持0~2℃,一般贮存7天左右。
9、过滤、灌装、杀菌。为了进一步除去酒液中的悬浮微粒,使茶啤清亮透明、富有光泽,贮存期满的茶啤需经过过滤再灌装。茶啤的灌装与普通啤酒一样有桶装和瓶装两种方式。灌装后未经杀菌处理的茶啤称为“生茶啤”。生茶啤再经巴氏灭菌(60-62℃,20-30分钟)处理后就是熟茶啤。熟茶啤稳定性强,存放时间较生茶啤长。
经以上工序生产的茶啤,其理化指标为酒精含量(重量计)3.5%;原麦汁浓度(重量计)12%;实际发酵(重量计)56%;色度0.5-0.7;总酸度2.5;二氧化碳0.3。
权利要求
1.一种新型啤酒,其特征在于在啤酒的生产中加入茶叶成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啤酒,其特征还在于茶叶的加入比例是制成品重量的0.1-3%。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啤酒生产中加入茶叶成分的饮品,其感观上清亮透明、无混悬物、泡沫挂杯洁白细腻、口感适宜、既有啤酒的味道又含茶叶的香气、别具风味,理化指标全部符合食品卫生标准,截止目前市场上尚无同类饮品。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丰富人们生活需求,为社会提供一新型的别具风格、口感适宜的大众饮品。
文档编号C12C12/00GK1464043SQ02114618
公开日2003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02年6月10日 优先权日2002年6月10日
发明者张千 申请人:张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