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6765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炒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炒茶装置魷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制茶器械,特别是一种炒茶装置,属于茶艺加工
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茶叶的加工生产过程中,通常需要涉及以下的几个重点步骤,即搅拌(也称浪靑),促使水分继续从叶缘的水孔与叶底的气孔发散,直到叶子的每一部分细胞都消失所需的7jC分;杀青,是利用高温,杀死叶细胞,停止发酵的进行。而目前常用的杀青方式则以炒青为主;揉捻,杀青过的茶青,要t纽揉捻,把叶细胞揉破,并揉成巻曲的样子。因为不揉破叶细胞,茶的成分不容易冲泡出来也不容易保存。揉捻的轻重也塑造了茶不同的风味,轻轻一揉便罢的茶,茶性显得比较年轻活泼,重揉的茶,茶性会变得比较老成持重。以上的过程,通常需要用人工结合炒茶锅进行。对操作人员熟练度的要求较高,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步骤,对茶叶的受热程度和炒制方式都非常严格,因此能熟练操作整个过程的人不多,直接导致了茶叶生产效率低,制造成本高的权限,也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制作的推广。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问题,提供一种炒茶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解决方案来实现炒茶装置,包括有内锅、外桶、支架、加热装置,内锅放置在外桶内,外桶架设在支架上,其中本炒茶装置还包括有电机、减速器、揉捻挡茶器,所述的内锅通过减速器与电机相连,外桶与支架间连接有翻转机构,前述的揉捻挡茶器一端与支架连接,另一端置入内锅内,与内锅底部不接触,同时内锅底部与外桶之间设有加热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上述的炒茶装置,其中,所述的翻转机构为主齿轮与辅助齿轮结合的啮合齿轮对,主齿轮与外桶连接,辅助齿轮啮合主齿轮的同时与支架连接。进一步地,上述的炒茶装置,其中,所述的辅助齿轮上安装有踏板或是手轮。更迸一步地,上述的炒茶装置,其中,所述的刮茶器包括有支杆、挡板、刮片,挡板连接在支杆末端,刮片通过弹力装置连接在挡板上,支杆与支架连接,刮片与内锅底部不接触。,一步地,Jd悉的炒茶装置,其中,所述的弹力装置为弹簧。更进一步地,上述的炒茶装置,其中,所述的加热装置为液化气加热灶。更进一步地,上述的炒茶装置,其中,所述的支架上设有,控制器、定时器,^fit控制器、定时器同时与电机相连。更进一歩地,上述的炒茶装置,其中,所述的内锅外壁与外桶内壁之间设有MS器。更进一步地,上述的炒茶装置,其中,所述的减震器为减震弹簧或是减震滚轮。更进一步地,上述的炒茶装置,其中,所述的内锅上设置有温度探测器。更进一步地,上述的炒茶装置,其中,所述的支架触地端设有万向滚轮。更进一步地,上述的炒茶装置,其中,所述的外桶上安装有把手。再进一步地,上述的炒茶装置,其中,所述的外桶上加设有锅盖。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采用本炒茶装置,茶叶炒制人员只要通过重复几次简单的造作步骤就能完成对茶叶的炒制。由此可见,在满足严谨的炒茶工序同时,大大降低了炒茶的难度,降低了人员培训时间,在节省人力的同时更便于大规模生产的展开。再者,通过使用揉捻挡茶器,不用再依賴人工进行繁琐的加工,且加工噪音小,方便移动。特别是针对碧螺春坎坷的炒制过程,本实用新型能完全胜任。同时,即便是对一些非茶叶类的干货制品也可以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效果良好。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先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是参照附图仅作为例子给出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示意图。图中各附图标记的含义如下<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6</column></row><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7</column></row><table>具体实施方式如图l、图2所示的炒茶装置,包括有内锅l、外桶2、支架15、加热装置,内锅1放置在外桶2内,外桶2架设在支架15上,其中本炒茶装置还包括有电机3、减速器4、刮茶器5,内锅1通过减速器4与电机3相连,电机3上还外连有織控制器16、定时器17。外桶2与支架15间连接有翻转机构,前述的刮茶器5—端与支架15连接,另一端置入内锅1内,与内锅1底部不接触,同时内锅1底部与外桶2之间设有液化气加热灶6作为加热装置。具体来说,所述的翻转机构为主齿轮8与辅助齿轮9结合的啮合齿轮对,主齿轮8与外桶2连接,辅助齿轮9啮合主齿轮8的同时与支架15连接。为了便于造作,在辅助齿轮9的转轴上设有踏板10或是手轮。戶脱的揉捻挡茶器5包括有支杆、挡板、刮片,挡板连接在支杆末端,刮片通过弹簧作为弹力,连接在挡板上,支杆与支架15连接,刮片与内锅1底部不接触。为了有效斷氐震动,有效减少噪音,内锅1外壁与外桶2内壁之间设有,弹簧或是,滚轮作为减震器ll。并且在内锅l上设置有,探测器12,辅助^M控。支架15皿端设有万向滚轮13,便于移动。外桶2上安把手14,使其在翻转的时候更容易操作。此外在外桶2上可加设有锅盖,满足各种炒茶的要求,特别是在预热阶段可以提高升温速度,减少热量损失。本炒茶装置的具体实用情况如下:首先,把需要炒制的茶叶放入内锅1,将刮茶器5放入内锅1内,在此期间调节揉捻挡茶器5支杆与支架15间的相对高度,确^^挡茶器5上连接的刮片与内锅1底部不接触,同时调节作为弹力装置的弹^*@应搅拌工序的需要,如图2中的虚线部份所示。接着,将液化气的气源7连接到内锅1底部与外桶2之间作为加热装置的液化气加热灶6上。随后,茶叶炒制人员设定定时器17满足搅拌工序所需要的精确时间,禾,魏控制器16来控制电机3,令内锅l的繊符合搅拌需要。最后打开液化气加热灶6的点火开关进行搅拌加工,在此期间,茶叶炒制人员能利用内锅1上设置有皿探测器12对锅温进行一个及时监控。各个炒、茶工序过渡中,可以通过主齿轮8、辅助齿轮9啮合对外桶2的角度进行必要的调节。其具体过程如下,茶叶炒制人员可以通过踩下辅助齿轮9转轴上设有踏板10或是摇下手轮,令原本处于啮合状态下的主齿轮8与辅助齿轮9暂时分离。接着,茶叶炒制人员把住外桶2上的两个把手14,将外桶21调整至适应加工工序所需要的角度。然后令踏板10或是手轮复位,使辅助齿轮9及时与主齿轮8进行再次啮合,实J做卜桶21翻转后的位置固定。再结合刮片弹簧的弹性调节,就能使本炒茶装置完全满足炒茶工序中余下的杀青、揉捻等工艺要求。利用减簾弹簧或是减震滚轮作为减震器11,架设在内锅1外壁与外桶2内壁之间,使得内锅1在旋转过程中炒茶装置本体不会出现较大的震动,噪音就少。通过采用本炒茶装置,茶叶炒制人员只要通过重复几次简单的造作步骤就能完成对茶叶的炒制。由此可见,在满足严谨的炒茶工序同时,大大降低了炒茶的难度,降低了人员培训时间,在节省人力的同时更便于大规模生产的展开。再者,通过使用刮茶器5,不用再依赖平板铁伊进行繁琐的加工,且加工噪音小,方便移动。特别是针对碧螺春坎坷的炒,过程,本实用新型能完,任。同时,即便是对一些非茶叶类的干货制品也可以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效果良好。当然,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范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构成ttM限制。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它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内。权利要求1、炒茶装置,包括有内锅、外桶、支架、加热装置,内锅放置在外桶内,外桶架设在支架上,其特征在于本炒茶装置还包括有电机、减速器、揉捻挡茶器,所述的内锅通过减速器与电机相连,外桶与支架间连接有翻转机构,前述的揉捻挡茶器一端与支架连接,另一端置入内锅内,与内锅底部不接触,同时内锅底部与外桶之间设有加热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炒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翻转机构为主齿轮与辅助齿轮结合的啮合齿轮对,主齿轮与外桶连接,辅助齿轮啮合主齿轮的同时与支架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炒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辅助齿轮上安装有踏板或是手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炒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揉捻挡茶器包括有支杆、挡板、刮片,挡板连接在支杆末端,刮片通过弹力装置连接在挡板上,支杆与支架连接,刮片与内锅底部不接触。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炒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力装置为弹簧。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炒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热装置为液化气加热灶。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炒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上设有转速控制器、定时器,自控制器、定时器同时与电机相连。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炒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锅外壁与外桶内壁之间设有M1器。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炒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器为减震弹簧或是减蔑滚轮。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炒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锅上设置有MS探测器。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炒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触地端设有万向滚轮。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炒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桶上安装有把手。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炒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桶上加设有锅盖。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炒茶装置,属于茶艺加工
技术领域
。包括有内锅、外桶、支架、加热装置,内锅放置在外桶内,外桶架设在支架上,其中本炒茶装置还包括有电机、减速器、揉捻挡茶器,所述的内锅通过减速器与电机相连,外桶与支架间连接有翻转机构,前述的揉捻挡茶器一端与支架连接,另一端置入内锅内,与内锅底部不接触,同时内锅底部与外桶之间设有加热装置。通过采用本炒茶装置,茶叶炒制人员只要通过重复几次简单的操作步骤就能完成对茶叶的炒制,大大降低了炒茶的难度,且加工噪音小,方便移动,在节省人力的同时更便于大规模生产的展开。再者,通过使用揉捻挡茶器,不用再依赖人工进行繁琐的加工。文档编号A23F3/06GK201057767SQ20072003621公开日2008年5月14日申请日期2007年4月17日优先权日2007年4月17日发明者周福祥申请人:周福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