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滤膜的u型管式微生物学实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7233阅读:12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带滤膜的u型管式微生物学实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生物学实验装置,尤其是一种可阻止细胞接触但不防碍培养基内其它大分子或小分子物质交换的带滤膜的u型管式微生物学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对细菌水平基因转移现象认识的深入,迫切需要一个可以阻止细胞接触但不防碍培养基内其它大分子或小分子物质交换的微生物学实验装置。但目前尚无商品化的带滤膜的u型管装置出售,亦无公开的制作方法。1950年BernardD.Davis发明了用于微生物学实验的装有滤膜的U型管,并用其证明了接合作用需要细胞接触,但BernardD.Davis的原始文献中对该装置的制作也只是简短提及,即BernardD.Davis制作的U型管是用玻璃烧制的整体,用烧结的玻璃过滤,所以其孔径不易控制,过滤装置不能更换,易破碎,堵塞后不可替换。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滤膜的U型管式微生物学实验装置,该装置不仅结构简单、滤膜易更换,而且可阻止细胞接触但不防碍培养基内其它大分子或小分子物质交换。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滤膜的U型管式微生物学实验装置,至少包括U型管,构成U型管的两根玻璃管分别与两根折型管连接,两根折型管通过活接头连接在一起,两根折型管管口之间设有滤膜。所述的滤膜为混合纤维素滤膜、醋酸纤维素滤膜或其它阻止细胞接触但不防碍培养基内其它大分子或小分子物质交换的滤膜。由于细菌的直径一般都在1微米以上,真核细胞直径一般在10微米左右,而大分子物质直径为l一100nm,小分子物质直径小于lnm。根据需要透过物质的大小而选用不同孔径的滤膜,使滤膜阻止细胞接触但不防碍培养基内其它大分子或小分子物质交换的滤膜。滤膜覆盖在折型管的管口处,滤膜的两侧设有与滤膜大小相同支持物,支持物为窗纱或其它网状材料。两片支持物外围分别涂有粘合剂,粘合剂凝固后,用两片支持物将滤膜夹在中间,三者重叠,共同覆盖在折型管管口,凝固后的粘合剂对滤膜、支持物与折型管口之间的空隙起密封的作用。所述的活接头设有活接头外管和带螺纹的活接头内管,支持物和带螺纹的活接头内管之间设有垫圈,活接头外管通过带螺纹的活接头内管连接固定,从而将支持物和滤膜固定所述的述玻璃管和折型管的管口通过粘合剂粘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阻止细胞接触但不防碍培养基内包括病毒颗粒的其它大分子或小分子物质交换,并且可根据实验要求而选用不同孔径及不同材料的滤膜,滤膜易更换,可清洗,也可用一次性的,滤膜两侧设有支持物,支持物对滤膜起保护作用,使滤膜不易破损。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图。图中玻璃管l、玻璃管2、折型管3、折型管4、滤膜5、支持物6、垫圈7、带螺纹的活接头内管8、活接头外管9、带螺纹的活接头内管IO。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用砂纸将玻璃管1和折型管2的管口打磨后用粘合剂粘接,用砂纸将玻璃管2和折型管4的管口打磨后用粘合剂粘接。折型管3和折型管4的管口之间设有滤膜5,滤膜5为混合纤维素滤膜,其孔径为220纳米,滤膜5的两侧设有支持物6,支持物6为窗纱,且支持物6与滤膜5大小相同,窗纱支持物6外围用粘合剂涂布一个圆环,将支持物6的外围粘贴在滤膜5上,滤膜5被两片支持物6夹在中间,三者重叠,共同覆盖在折型管管口,粘合剂凝固后使滤膜、支持物与折型管口之间的空隙密封。折型管3和折型管4通过活接头连接,其中活接头外管9通过带螺纹活接头内管10连接固定,从而将支持物6和滤膜5固定。下面通过转导实验证明本实用新型不影响细菌病毒颗粒(噬菌体)在两折型管内的自由交流。从15d内划线的平板上挑取AB91047单菌落,接种于5mlLB液体培养基中,180r/min振荡后培养过夜。然后以1%的接种量转接至50mlLB液体培养基中,180r/min振荡后培养46小时。将菌液3800r/min离心10min后,弃上清,用LB液体培养基重悬,然后用15W紫外灯在40cm处照射15s后避光培养23小时。再向培养液中加入氯仿,直至氯仿占总体积的1%,然后将培养液放在振荡器上剧烈振荡30s后静置5min,再以38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至干净无菌试管,加氯仿至最终浓度为0.3%,摇匀后置于4'C条件下储存,得到含游离噬菌体颗粒的细菌细胞裂解液。从15d内划线的平板上挑取AB91048单菌落,接种于加有20%MgS047H20溶液的5mlLB液体培养基中,180r/min振荡后培养过夜。然后以1%的接种量转接至加有20%MgS047H20溶液的5mlLB液体培养基中,180r/min振荡后培养46小时。将上述含游离噬菌体颗粒的细菌细胞裂解液分别稀释至10—3、10"、10—5、l(T,并分别取四个稀释度的稀释液100Pl置于四个无菌小试管中,再各加入100ulAB91048菌液,缓慢摇匀,静置5min。然后向四个小试管中分别倒入含有20%MgS047H20溶液的5(TC保温的LB半固体培养基3.8ml,迅速搓匀,倒入对应的加有20%MgS047&0溶液的底层LB固体培养基上,轻晃使其铺匀,每种稀释度倒3皿。待半固体培养基凝固后,在37'C温室中倒置培养过夜。对噬菌斑进行计数,其结果见表l,计算裂解液效价。表l噬菌斑计数结果<table>complex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5</column></row><table>使用10"稀释度的数据计算噬菌体裂解液效价裂解液效价=平均每平板上噬菌斑数目X2X10X稀释倍数=33X2X10X103=6.6X105(pfu/ml)从15d内划线的平板上挑取AB91048单菌落,接种于加有20%MgS047H20溶液5mlLB液体培养基中,180r/min振荡后培养过夜。然后以1%的接种量转接至加有20XMgS047H20溶液50mlLB液体培养基中,180r/min振荡后培养46h。将上述含游离噬菌体颗粒的细菌细胞裂解液稀释至10—',在无菌的带滤膜的U型管式微生物学实验装置的左管加入20ml10—'噬菌体裂解液,右管加入20mlAB91048菌液,然后通过橡胶管和移液管将真空泵与U型管管口连接,通过真空泵抽吸5回合。同时在L5mlEP管中加入500P110—1裂解液和500u1AB91048菌液,缓慢摇匀。将U型管和EP管一起于37。C水浴15min。然后将U型管右管中液体和EP管中液体各100u1涂布EMB-gal平板,每种液体涂3皿,分别编号为l、2、3,每皿涂布100ul。然后各取10—'噬菌体裂解液、AB91048菌液和左管中液体100y1涂布EMB-gal平板各一皿(做阴性对照),在37。C温室中倒置培养48小时后对编号为1、2、3中的转导子进行计数,其结果见表2。分别计算U型管和EP管中的转导频率。表2转导子计数结果<table>complex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6</column></row><table>计算转导频率的公式:转导频率=(2X2X平均每平板上转导子数目X10X10X10)/裂解液效价由此公式可得U型管中转导频率为23.64%,EP管中转导频率为25.45%,经统计学计算无显著性差异。故此本实用新型不影响细菌病毒颗粒(噬菌体)在两折型管间的自由交流。下面通过接合实验证明本实用新型可基本满足细菌间水平基因转移研究的要求。从平板上挑取UCSC152单菌落,接种于加有链霉素的5mlLB液体培养基中。同时挑取UCSC082单菌落,接种于加有利福平的5mlLB液体培养基中。均以180r/min振荡后培养8小时。然后以1%接种量分别转接于50mlLB液体培养基中,180r/min振荡后培养12小时。在无菌的带滤膜的U型管式微生物学实验装置的左管中加入UCSC152菌液20ml,右管中加入UCSC082菌液20ml。然后通过橡胶管和移液管将真空泵与U型管式微生物学实验装置的管口连接,采用真空泵作为抽吸装置,抽吸5回合。同时在1.5mlEP管中加入500u1UCSC152菌液和500u1UCSC082菌液,混匀。将U型管和EP管一起于37'C水浴1小时。取出时振荡。取该实验装置右管液体涂布加有利福平的基本培养基平板(MR)1皿,涂布加有链霉素的基本培养基平板(MS)1皿,每皿涂布50u1;取该实验装置左管液体50!i1分别涂布MR平板1皿,涂布加有脯氨酸和利福平的基本培养基平板(MPR)l皿。以上四个平板分别标记为l、2、3、4号平板。EP管中液体分别稀释至10—3和10—7,1(T3稀释度涂布MR平板3皿(标记为5、6、7号平板),l(T稀释度涂布MS平板3皿(标记为8、9、IO号平板),每皿50u1。37'C倒置培养48小时后计数。实验结果用U型管式微生物学实验装置进行实验的1、2、3、4号平板均未长菌,说明细菌不可以通过滤膜到对侧,也无法进行接合作用;用EP管进行实验的510号平板计数结果如下<table>complex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7</column></row><table>转导频率=[23.3X103X(1000/50)]/[494.5X107X(1000/50)]"4.7X10—'故此本实用新型基本满足细菌间水平基因转移研究的要求,即阻止细胞接触。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阻止了细菌接触但不防碍培养基内细菌病毒颗粒(噬菌体)的交换。权利要求1.一种带滤膜的U型管式微生物学实验装置,至少包括U型管,其特征是构成U型管的两根玻璃管分别与两根折型管连接,两根折型管通过活接头连接在一起,两根折型管管口之间设有滤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带滤膜的U型管式微生物学实验装置,其特征是滤膜覆盖在折型管的管口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带滤膜的U型管式微生物学实验装置,其特征是滤膜为混合纤维素滤膜、醋酸纤维素滤膜或其它阻止细胞接触但不防碍培养基内其它大分子或小分子物质交换的滤膜。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一种带滤膜的U型管式的微生物学实验装置,其特征是滤膜的两侧设有与滤膜大小相同的支持物,支持物为窗纱或其它网状的材料。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所述一种带滤膜的U型管式微生物学实验装置,其特征是活接头设有活接头外管和带螺纹的活接头内管。6.根据权利要求1或4或5所述一种带滤膜的U型管式微生物学实验装置,其特征是带螺纹的活接头内管和支持物之间设有垫圈。7.根据权利要求4或6所述一种带滤膜的U型管式微生物学实验装置,其特征是支持物外围涂布粘合剂,粘合剂凝固后将滤膜、支持物与折型管口之间的空隙密封。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带滤膜的U型管式的微生物实验装置,其特征是玻璃管通过粘合剂与折型管的管口粘接。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滤膜的U型管式微生物学实验装置,至少包括U型管,构成U型管的两根玻璃管分别与两根折型管连接,两根折型管通过活接头连接在一起,两根折型管管口之间设有混合纤维素滤膜、醋酸纤维素膜或其它阻止细胞接触但不防碍培养基内其它大分子或小分子物质交换的滤膜,滤膜覆盖在折型管的管口处,滤膜的两侧设有与滤膜大小相同的支持物,支持物为窗纱或其它网状的材料,支持物外围涂布粘合剂,粘合剂凝固后将滤膜、支持物与折型管口之间的空隙密封。活接头设有活接头外管和带螺纹的活接头内管,带螺纹的活接头内管和支持物之间设有垫圈。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滤膜易更换,且能阻止细胞间接触但不阻止培养基内其它大分子或小分子物质交换。文档编号C12M1/12GK201071368SQ20072008640公开日2008年6月11日申请日期2007年8月10日优先权日2007年8月10日发明者青严,周勤洁,王凌宇,陈向东申请人:武汉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