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茶加工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4918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一种红茶加工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红茶加工系统,包括依次设置的对发酵后的半成品红茶进行干燥处理的烘干设备、对各批次干燥处理后的红茶进行混匀处理的混匀设备以及对混匀处理后的红茶按大小进行筛分处理的筛分设备,筛分处理后的红茶经过称量包装后即可制得成品红茶。通过上述设置的烘干设备、混匀设备、筛分设备构成的红茶加工系统,其可有效连续的对发酵后的红茶进行精加工处理,提高红茶的生产效率,使得制得的红茶品质好且均匀。
【专利说明】—种红茶加工系统【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红茶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红茶加工系统。
【背景技术】
[0002]红茶是一种全发酵茶,是西方茶文化中的主要茶品。红茶可以帮助胃肠消化、促进食欲,具有利尿、消除水肿、强壮心脏的功效,另外还可以起到预防蛀牙、食物中毒,降低血糖与血压的作用。红茶是经过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步骤生产出来的,一般发酵、干燥过后制得的半成品红茶还需要经过精加工处理,才能进入市面销售,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对半成品红茶进行连续加工生产的系统。
[0003]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红茶加工系统,其可对发酵后的半成品红茶进行连续的精加工处理,提高红茶的生产效率,制得的红茶品质均匀。
[0005]其采取的方案为:一种红茶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对发酵后的半成品红茶进行干燥处理的烘干设备、对各批次干燥处理后的红茶进行混匀处理的混匀设备以及对混匀处理后的红茶按大小进行筛分处理的筛分设备,筛分处理后的红茶经过称量包装后即可制得成品红茶。
[0006]通过上述设置的烘干设备、混匀设备、筛分设备构成的红茶加工系统,其可有效连续的对发酵后的红茶进行精加工处理,提高红茶的生产效率,使得制得的红茶品质好且均匀。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08]图2为烘干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09]图3为连接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4为连接座和机架之间连接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1]图5为筛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6是筛分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3]图7是驱动单元结构示意图;
[0014]图8是转盘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9是支架结构示意图;
[0016]图10是安装座与杆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半成品红茶进行连续加工处理的系统,其采取的方案如图1所示,一种红茶加工系统,包括依次设置的对发酵后的半成品红茶进行干燥处理的烘干设备、对各批次干燥处理后的红茶进行混匀处理的混匀设备以及对混匀处理后的红茶按大小进行筛分处理的筛分设备,筛分处理后的红茶经过称量包装后即可制得成品红茶。所述的烘干设备与混匀设备之间还设有对干燥处理后的红茶进行临时储料的料仓,料仓与混匀设备之间设置输送装置,输送装置上设有与料仓的出料口相对应布置的第一投料口和用于未经烘干设备烘干处理且水分含量符合要求的半成品红茶进行投料的第二投料口。这里的第二投料口主要是为了那些水分含量低、不需要经过烘干杀菌处理的原料进入加工系统而设立的。使得红茶加工系统满足不同原料的加工,各加工设备之间可通过现有的输送设备实现物料的自动输送。
[0018]具体实施时,烘干设备可采取图2中的所示方案,亦即,烘干设备包括机架20,机架20上设置有用于容置茶叶并对其进行烘干处理烘干箱体10、以及驱使烘干箱体10进行摆动使得烘干箱体10内的茶叶沿一路径方向进行输送的驱动机构,烘干箱体10上沿该路径方向的始末端分别设置茶叶的进料口 11和出料口 12。这里的烘干箱体10的热源可以选取安装的加热管或发热块,但本实用新型中采用如下方案为烘干箱体10提供热源,即该茶叶烘干设备还包括向烘干箱体10内供应热空气用于干燥茶叶的热风机构,热风机构包括对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箱21,加热箱的热风出口通过连接管22与烘干箱体10内腔室相连通连接。通过向烘干箱体10内通入热风对茶叶进行干燥,茶叶从进料口 11投加至烘干箱体10内进行烘干处理,同时,自行的被输送至出料口 12被收集,从而实现对茶叶连续的大批量的烘干处理。同时驱动机构驱动烘干箱体10发生摆动,可使得烘干箱体10内的茶叶进行翻转,提高茶叶的干燥效果和烘干效率。
[0019]驱动烘干箱体10发生摆动的方案众多,但本实用新型中为了获取更好的茶叶输送效果,采用如下方案作为进一步的实施方案,具体如图3所示,烘干箱体10与机架20之间为浮动连接,烘干箱底的底部周边均匀设置有连接座,连接座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141,机架20上与第一连接孔141相对应位置处设置有第二连接孔142,第一、二连接孔141、142之间设置有用于支撑烘干箱体10的弹性支撑件15,烘干箱体10与机架20通过设置的贯穿于弹性支撑件15的连接螺栓16和螺母17与第一、二连接孔141、142相配合连为一体,连接螺栓16的外径小于第一、二连接孔141、142的孔径。所述的螺母17位于连接螺栓16的螺栓头161上方,螺母17与第一连接孔141之间的连接螺栓段以及螺栓头161与第二连接孔162之间的连接螺栓段上分别套设有压缩弹簧151。通过上述结构构成的烘干箱体10与机架20的浮动连接,使得驱动机构在驱动烘干箱体10发生摆动时,烘干箱体10内的茶叶能够沿着一定的路径方向进行稳定的输送,保证茶叶的连续性烘干处理。
[0020]为实现茶叶的大批量连续化烘干处理,本实用新型可采取如下方案进一步进行实施,该烘干箱体10内腔设置有层状布置的隔网13,隔网13的网面与水平面相一致且将烘干箱体10的内腔分隔成各个用于烘干茶叶的物料区,进料口 11设置在烘干箱体10顶部,出料口 12设置烘干箱体10的底部,隔网13由下至上网格的目数逐渐减小。通过将烘干箱体10的内腔沿铅垂方向分割成若干物料区,提高烘干设备的单次物料的处理量。另外由于发酵后的红茶大小尺寸不一,因此通过隔网13的筛分,使得不同尺寸的红茶分隔在不同物料区进行干燥,保证不同大小的红茶都能够被有效的干燥,提高茶叶的干燥效果。本实用新型在实际中,可采用如下方案具体实施:该烘干箱体10内腔由其内部设置的一隔网13分割成上、下两个物料区,进料口 11设置在烘干箱体10顶部,出料口 12设置烘干箱体10的底部。[0021]茶叶的输送速率与干燥效率与热风的供应也有较大的关系,本实用新型中热风机构具体的方案为:所述的加热箱21位于烘干箱体10的下方,连接管22包括与烘干箱体10底部设置热风进口相固连的第一管体段221以及与加热箱21热风出口相固连的第二管体段222,第一、二管体段221、222之间设置有具有柔性的第三管体段223,第三管体段22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二管体段221、222固接为一体。连接管22呈倾斜状布置,烘干箱体10底部的热风进口处的热风流向与茶叶在烘干箱体10内的输送方向呈锐角布置,第一管体段221上设置有对热空气进行分流的支管224,烘干箱体10底部开设的分别与支管224、第一管体段221的热风出口端相对应连接的热风进口沿垂直于茶叶输送方向的方向均匀间隔布置,连接管22沿茶叶输送方向均匀间隔设置,具体如图3、4所示。由于烘干箱体10是在不断摆动的,为实现热风的可靠供应,本实用新型中将连接管22设置为三段式结构,这样中部的第三管体段223就会随着烘干箱体10的摆动而发生相应的变形,保证热风的可靠供应,另外烘干箱体10底部的热风进口处的热风流向与茶叶在烘干箱体10内的输送方向呈锐角布置,这样热风进口处的热风就能够吹起茶叶,使得茶叶悬浮在吹气中,进一步提高干燥的效果,另外也能吹动茶叶,增大茶叶在烘干箱体10内的输送速率,减小烘干箱体10的摆动幅度。热风进口沿垂直于茶叶输送方向的方向均匀间隔布置是为了实现烘干箱体10内任何一处的茶叶都能够均匀的被烘干处理,保证茶叶烘干处理的均匀性。
[0022]具体实施时,烘干箱体10呈长盒状,烘干箱体10出料端的箱体顶部设置有用于排出茶叶内灰尘的排灰口 18,烘干箱体10内部还设有温度传感器19。所述的驱动机构包括倾斜布置的驱动杆23,驱动杆23的倾斜方向与连接管22的倾斜方向相一致,驱动杆23的一端与烘干箱体10的底部铰接连接,驱动杆23的另一端与曲轴24相连接,构成铰接连接的铰接轴轴向和曲轴24的轴向相互平行且均位于水平面内,加热箱21的空气入口与风机25相连接。当然驱动机构也可选取其他的传动进行实施,如曲柄连杆驱动机构。排灰口 18处可设置一引风管,将茶叶内的灰分去除,实现对茶叶的净化处理。
[0023]混匀设备,可采用常规的大容量混合设备即可,主要是对各批次间的茶叶进行有效混匀,保证生产出的成品红茶的品质均匀,避免各批次间红茶质量的波动。
[0024]对于筛分设备,可采取如图5、6、7所示方案,亦即,一种茶叶筛选装置,包括过滤筛30、驱使过滤筛30沿一路径方向往复进行摆动的驱动单元40,过滤筛30通过弹性支撑呈悬置状布置,由于整个装置放置于地面上,弹性支撑可以是杆状支撑或者是绳状悬挂,主要使得过滤筛30悬置于地面上方,所述的驱动单元40包括电机41、转盘42,所述电机41驱动转盘42绕其主轴421在水平面内转动,转盘42的主轴421位于盘面中心位置处,转盘42的副轴422与主轴421间隔一段距离设置,过滤筛30的底部与所述的副轴422铰接配合。这样,当转盘42绕其主轴421转动时,副轴422围绕主轴421做圆周运动,过滤筛30在副轴422的驱动下,也做同样的圆周运动,但由于过滤筛30与副轴422为铰接配合,因此,过滤筛30所做的运动类似沿着副轴422的运动轨迹做平移,与人工筛茶方式极为相似,其筛选茶叶的效果也较佳。
[0025]具体的如图7、8所示,所述的副轴422设置在转盘42的边缘处,与副轴422对称的另一侧转盘42上侧和/或下侧设置有配重块423,配重块423的设置保证转盘42转动时的稳定性。副轴422和过滤筛30之间的铰接配合可以是:所述的副轴422上设置有轴承与过滤筛30的底部固定连接;或者是副轴422与转盘42之间设置轴承,两个方案并无本质区另|J,本实用新型中采用的是前一种方案。
[0026]实际筛分茶叶中,不仅需要筛选掉茶叶中的杂质,有时候,还需要将不同颗粒大小的茶叶进行分选。因此,所述的过滤筛30包括筛架31以及设置在筛架31内的筛网32 ;所述筛架31呈侧向开口的盒状,所述的筛网32呈倾斜状布置,筛网32的层数根据实际需要来布置,需要注意的是,位于上侧的筛网32较为稀疏,越往下筛网32越密,位于筛网32较高一侧的筛架31顶部设置有物料进口 311,每层筛网32较低一侧的筛架31上对应布置一个物料出口 312。
[0027]同样,当筛分的茶叶不同时,筛网32的规格也不一样,为了适用于更多场合,所述的筛网32包括木质的框架321和网布322 —体制成,所述的框架321呈田子状;所述的筛架31两个相对的内侧面设置有限位轨道313,所述框架321与限位轨道313构成限位滑移配合,如图3所示。筛网32相对于过滤筛30为可拆卸式,根据不同茶叶需求,选择不同目数的筛网32即可。另外,当筛网32有破损时,也可以拆卸下来进行更换。
[0028]由于整个装置设置在厂房里,厂房的高度较高,过滤筛30采用绳进行悬挂有些不妥,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过滤筛30由支架50支撑,为了保证过滤筛30得到支架50有效支撑的同时,还能沿副轴422的运动轨迹进行平移运动,支架50采用如下方案设置:
[0029]支架50包括底座51、杆体52,所述底座51固定在地面上,杆体52通过万向节与底座51相铰接;所述的过滤筛30底面周边设置有安装座33并与杆体52的上端连接。所述安装座33有四个,分别对称布置在筛架31的两侧;每个安装座33处布置一个支架50。所述的过滤筛30底面周边设置有安装座33并与杆体52的上端连接,杆体52上固定设置有第一限位件521以及可顺延杆体52上下移动的第二限位件522,安装座33套设在杆体52上且抵靠在第一限位件521上,第二限位件522位于安装座33的上方,所述安装座33上供杆体52通过的通孔孔径大于杆体52的杆径,所述的安装座33与第一、二限位件521、522之间均设置有橡胶垫53。所述橡胶垫53呈环状并套设在所述杆体52上,橡胶垫53沿杆长方向呈变径状,橡胶垫53中部直径大于两端直径。具体如图9、10所示。
[0030]总之,本实用新型可有效连续的对发酵后的红茶进行精加工处理,提高红茶的生产效率,使得制得的红茶品质好且均匀。
【权利要求】
1.一种红茶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对发酵后的半成品红茶进行干燥处理的烘干设备、对各批次干燥处理后的红茶进行混匀处理的混匀设备以及对混匀处理后的红茶按大小进行筛分处理的筛分设备,筛分处理后的红茶经过称量包装后即可制得成品红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茶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烘干设备与混匀设备之间还设有对干燥处理后的红茶进行临时储料的料仓,料仓与混匀设备之间设置输送装置,输送装置上设有与料仓的出料口相对应布置的第一投料口和用于对未经烘干设备烘干处理且水分含量符合要求的半成品红茶进行投料的第二投料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茶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烘干设备包括机架(20),机架(20)上设置有用于容置茶叶并对其进行烘干处理烘干箱体(10)、以及驱使烘干箱体(10)进行摆动使得烘干箱体(10)内的茶叶沿一路径方向进行输送的驱动机构,烘干箱体(10)上沿该路径方向的始末端分别设置茶叶的进料口(11)和出料口(12)。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红茶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茶叶烘干设备还包括向烘干箱体(10)内供应热空气用于干燥茶叶的热风机构,热风机构包括对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箱(21),加热箱(21)的热风出口通过连接管(22)与烘干箱体(10)内腔室相连通连接;所述的加热箱(21)位于烘干箱体(10 )的下方,连接管(22 )包括与烘干箱体(10 )底部设置热风进口相固连的第一管体段(221)以及与加热箱(21)热风出口相固连的第二管体段(222),第一、二管体段(221、222)之间设置有具有柔性的第三管体段(223),第三管体段(22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二管体段(221、222)固接为一体。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红茶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烘干箱体(10)与机架(20)之间为浮动连接,烘干箱体(10)的底部周边均匀设置有连接座,连接座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141 ),机架(20)上与第一连接孔(141)相对应位置处设置有第二连接孔(142),第一、二连接孔(141、142)之间设置有用于支撑烘干箱体(10)的弹性支撑件(15),烘干箱体(10)与机架(20)通过设置的贯穿于弹性支撑件(15)的连接螺栓(16)和螺母(17)与第一、二连接孔(141、142)相配合连为一体。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红茶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烘干箱体(10)内腔由其内部设置的一隔网(13)分割成上、下两个物料区,进料口(11)设置在烘干箱体(10)顶部,出料口(12)设置烘干箱体(10)的底部。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红茶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连接管(22)呈倾斜状布置,烘干箱体(10)底部的热风进口处的热风流向与茶叶在烘干箱体(10)内的输送方向呈锐角布置,第一管体段(221)上设置有对热空气进行分流的支管(224),支管(224)、第一管体段(221)的热风出口沿垂直于茶叶输送方向的方向在烘干箱体(10)底部依次均匀间隔布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茶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筛分设备包括过滤筛(30)和驱使过滤筛(30)沿一路径方向往复进行摆动的驱动单元(40),过滤筛(30)通过弹性支撑呈悬置状布置,所述的驱动单元(40)包括电机(41)、转盘(42),所述电机(41)驱动转盘(42)绕其主轴(421)在水平面内转动,转盘(42)的主轴(421)位于盘面中心位置处,转盘(42)的副轴(422)与主轴(421)间隔一段距离设置,过滤筛(30)的底部与副轴(422)铰接配合。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红茶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滤筛(30)包括筛架(31)以及设置在筛架(31)内的筛网(32);所述筛架(31)呈侧向开口的盒状,所述的筛网(32)呈倾斜状布置,位于筛网(32)较高一侧的筛架(31)顶部设置有物料进口(311),每层筛网(32)较低一侧的筛架(31)上对应布置一个物料出口(312)。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红茶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滤筛(30)由支架(50)支撑,支架(50)包括底座(51)、杆体(52),所述底座(51)固定在地面上,杆体(52)通过万向节与底座(51)相铰接;所述的过滤筛(30)底面周边设置有安装座(33)并与杆体(52)的上端连接,杆体(52 )上固定设置有第一限位件(521)以及可顺延杆体(52 )上下移动的第二限位件(522),安装座(33)套设在杆体(52)上且抵靠在第一限位件(521)上,第二限位件(522)位于安装座(33)的上方,所述的安装座(33)与第一、二限位件(521、522)之间均设置有橡胶垫(53)。`
【文档编号】A23F3/06GK203467586SQ201320574840
【公开日】2014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16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16日
【发明者】邵辉, 李尚庆 申请人:安徽省祁茗茶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