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蜇制品及海蜇在制备促进人体排铝的产品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43851阅读:489来源:国知局
一种海蜇制品及海蜇在制备促进人体排铝的产品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医药和保健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海蜇制品及海蜇在制备促进人体排铝的产品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铝是一种慢性蓄积性神经毒素,在体内干扰大脑的记忆功能,对阿尔茨海默症,神经退行性病,透析性脑病等神经类疾病都有严重影响。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症病人的脑铝含量是正常人的1.5~30倍,在神经原纤维缠结区脑铝含量明显升高。这一研究说明阿尔茨海默症与铝有着直接的关系。除此之外,铝在人体内的过量蓄积对骨骼及免疫系统都有毒性作用,会抑制骨骼的形成,使骨软化和骨细胞的活性灭失,改变T淋巴细胞数量、亚群变化、转化功能和细胞增殖等。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人体每公斤体重每天允许摄入的铝不能超过1mg。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调查显示,我国居民百姓平均每天铝的摄入量为34mg,这对于成人来说比较安全,但已超过了儿童的承受能力。专家介绍,同样面对铝超标的膨化食品,儿童要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伤害。但是,少年儿童恰恰是膨化食品最忠实的消费群体。

尽管铝在各种机体组织中的具体存在状态仍不十分明确,但是铝在人体中的过多聚集将协同或促进脑、骨及血病的发病。因此减轻体内铝负荷有利于健康。目前减轻人体中铝负荷的方法是采用强的铝螯合剂从机体组织中将铝夺取,然后经代谢排出。EDTA曾用作铝的螯合剂,其能清除体内过多的铝,但可能由于不能在细胞中分散,故所做临床试验无效。去铁胺与铝螯合物稳定常数为1023,能从血、骨及其它组织中将铝夺取。治疗透析骨病和小红细胞贫血症效果明显,也能减轻透析脑病症状。然而它价格昂贵,对人体有较多的副作用,而且还必须静脉注射。3-羟基吡啶酮类化合物与铝螯合稳定常数大于1030,在生理pH条件下有效螯合稳定常数为1024~25,其铝螯合物既溶于水又溶于脂,在pH3.5~10范围内不水解。该类化合物在临床已用作铝的解毒药物,与去铁胺相比,不但副作用少、便宜,同时也可口服。目前,治疗阿尔茨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病并非着眼于除去脑中的铝,而是在脑中分别补充乙酰胆碱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因为乙酰胆碱、多巴胺及治疗帕金森氏病的特效药左旋多巴均能与铝发生配位作用。针对减轻铝负荷的螯合药物还有l,3,5-三脱羟基-1,3,5-三(二甲氨基)顺肌醇、l,3,5-三氨基-1,3,5-三脱羟基顺肌醇、2-乙酰基-3-羟基呋喃、儿茶酚类及其衍生物、羟基吡喃酮类,但尚未见临床试验报道。果糖和蔗糖也能结合Al(OH)3,但这些作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尚待进一步研究。作为有效的减轻铝负荷的药物应具备以下几点:(1)螯合铝的能力应接近去铁胺;(2)有一定的水和脂溶性,以便在体内保持适当的浓度及接近和进入细胞或各种组织;(3)能穿越血脑屏障和生物膜;(4)毒副作用少。由于上述这些药物在促进人体排铝的同时是否对人体有副作用尚未报道,同时,目前这些有效成分的载体形式单一,仅仅制成药物,大众的接受度较低。

因此,开发生产具有促进人体排铝功能的多样化产品对保护人体健康十分必要。

海蜇俗称为水母、石镜、蜡和蒲鱼等,我国海域大型海蜇主要包括黄斑海蜇、沙海蜇、霞水母、多管水母等种类。海蜇是一种低热量,几乎不含脂肪,高矿物质与蛋白质的海产品。据分析,每100g海蜇肉中含蛋白质12.3g、脂肪0.1g、碳水化合物4g、钙182mg、碘13.2mg以及磷、铁、烟酸和维生素B1、B2等多种营养成分,此数据表明海蜇中的营养成分以蛋白质为主,且有相关研究表明,海蜇中的蛋白质主要为胶原蛋白,是一种具有免疫学性质的优质蛋白,除具有抗疲劳、预防高血压、降血压等功效外,还可以提高机体抗氧化物酶SOD、GSH-Px、CAT的活力,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由于新鲜海蜇捕捞后会自溶,中国传统的海蜇加工方法是以“三矾两盐”加工,即在海蜇加工过程中添加大量的明矾(硫酸铝钾)和食盐使其迅速脱水,再用一定比例的盐、矾混合物腌渍。使用明矾作为脱水剂是由于明矾遇水呈酸性,而蛋白质的等电点偏酸性,蛋白质在等电点时颗粒之间静电斥力最小,溶解度也小,使得海蜇保持凝固状态而具有一定的厚度,弹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显著提高产品品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海蜇制品及海蜇基于促进人体排铝的新用途。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提供海蜇在制备促进人体排铝的产品中的应用。

进一步的,所述海蜇为经过脱盐矾处理的海蜇。

进一步的,所述海蜇为铝含量小于10mg/kg的海蜇。

进一步的,所述产品包括海蜇含量占产品总质量5%以上的产品,所述产品为药物、保健品或功能性食品。

进一步的,所述药物为粉剂、颗粒剂、胶囊、丸剂或口服液型的药物。

进一步的,所述保健品为口嚼片、含化片、颗粒剂、袋泡茶、饮料茶、饮料类口服液型的保健品。

进一步的,所述功能性食品为食品学可接受的任何形式的食品。

进一步的,所述功能性食品为固体食品、液体食品或糊状食品。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海蜇制品,海蜇的含量占所述海蜇制品总质量的5%以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发现了现有物质——海蜇具有促进人体排铝的功能;通过动物实验发现适当性的食用一些海蜇制品,能够加速对血液中铝的排除,并有效降低各组织器官的铝含量,同时,减少人体对铝的吸收,从而有利于预防由于体内铝含量超标而造成的身体损伤;将海蜇作为主要活性物质制备成可食用的产品,以减轻食用者体内铝负荷,预防与铝蓄积相关的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长期血透析(如尿毒症和肾功能衰退)患者出现的脑、骨和血病及职业性铝暴露导致的慢性疾病;本发明的产品可以是药物、保健品或食品,包括粉剂、颗粒剂、胶囊、丸剂或口服液型的产品,口嚼片、含化片、颗粒剂、袋泡茶、饮料茶、饮料类口服液型的产品,固体食品、液体食品或糊状食品等形式多样,适宜在各种场合随时食用,顾客可根据自己喜好选择食用形式,便于携带及保存;本发明的海蜇为人们熟知的日常食用的海蜇,将其制成各种形式的产品供人们食用,产品安全,对人体无成瘾性,相对其他药物而言,对人们来说尤其是儿童具有更高的接受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A组至E组小鼠血液的SDS-PAGE凝胶电泳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A组至E组小鼠肝脏的SDS-PAGE凝胶电泳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请参照图1及图2,本发明提供海蜇在制备促进人体排铝的产品中的应用。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发现了现有物质——海蜇具有促进人体排铝的功能;通过动物实验发现适当性的食用一些海蜇制品,能够加速对血液中铝的排除,并有效降低各组织器官的铝含量,同时,减少人体对铝的吸收,从而有利于预防由于体内铝含量超标而造成的身体损伤;将海蜇作为主要活性物质制备成可食用的产品,以减轻食用者体内铝负荷,预防与铝蓄积相关的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长期血透析(如尿毒症和肾功能衰退)患者出现的脑、骨和血病及职业性铝暴露导致的慢性疾病。

进一步的,所述海蜇为经过脱盐矾处理的海蜇。

进一步的,所述海蜇为铝含量小于10mg/kg的海蜇。

进一步的,所述产品包括海蜇含量占产品总质量5%以上的产品,所述产品为药物、保健品或功能性食品。

进一步的,所述药物为粉剂、颗粒剂、胶囊、丸剂或口服液型的药物。

进一步的,所述保健品为口嚼片、含化片、颗粒剂、袋泡茶、饮料茶、饮料类口服液型的保健品。

进一步的,所述功能性食品为食品学可接受的任何形式的食品。

进一步的,所述功能性食品为固体食品、液体食品或糊状食品。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海蜇制品,所述海蜇的含量占海蜇制品总质量的5%以上。

实施例1

(一)本发明脱盐矾(脱铝)海蜇的制备

(1)脱盐矾:将海蜇用质量分数为1%的食用酸(如醋酸、柠檬酸等)溶液浸泡,浸泡的料液比(重量比)为1∶5,浸泡过程中用搅拌器不停搅拌,加快脱盐矾的速度,每次浸泡30min后将浸泡液去除再加入与第一次等量等浓度的食用酸溶液,如此浸泡3次,分离出海蜇;

(2)自溶:脱盐矾后的海蜇用pH为4.0~4.5的食用酸(如醋酸、柠檬酸等)溶液按1∶5的比例(海蜇与食用酸的重量比)浸泡,使其自溶,自溶后用食用碱(如小苏打等)溶液滴定至pH为7.0左右,得海蜇溶液;

(3)浓缩或喷雾干燥:收集上述的海蜇自溶液,通过减压浓缩制成海蜇浓缩液,或者通过喷雾干燥,粉碎(50目过筛)得到海蜇粉剂。

(二)海蜇对小鼠血浆、全脑、肝脏和肾脏中铝含量的影响

1、方法

取体重为20±2g的清洁级KM小鼠4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组,每组2笼,每笼5只。各组小鼠适应性喂养7天以后,每天对应灌胃1次,连续灌胃30天(饲料中铝含量为40mg/kg)。对照组小鼠用生理盐水灌胃,灌胃剂量为10mL/(kg·d);试验组分别用低、中、高剂量的海蜇溶液灌胃,灌胃剂量分别为10g/(kg·d)、20g/(kg·d)和30g/(kg·d)。小鼠喂养环境的明暗交替周期为12h,室温24℃±2℃,湿度55%±5%。各组小鼠在对应灌胃结束后,摘眼球取血,然后采取颈椎脱臼方式处死小鼠,取小鼠全脑、肝脏、肾脏。血液在室温下静置30min后,再离心(12000rpm,10min)取上清液,于4℃保存;小鼠全脑、肝脏、肾脏用生理盐水冲洗,滤纸吸干后称重,液氮冻存。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小鼠血浆、全脑、肝脏和肾脏中的铝含量。

2、结果

不同剂量海蜇溶液对小鼠血浆、全脑、肝脏和肾脏中铝含量的影响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剂量海蜇溶液对小鼠血浆、全脑、肝脏和肾脏中铝含量的影响(μg/kg)

由表1可知,喂食中、高剂量的海蜇溶液能明显降低其铝含量,说明海蜇对于小鼠具有很好的排铝效果。

实施例2

(一)本发明脱盐矾(脱铝)海蜇的制备

(1)脱盐矾:将海蜇用质量分数为1%的食用酸(如醋酸、柠檬酸等)溶液浸泡,浸泡的料液比(重量比)为1∶5,浸泡过程中用搅拌器不停搅拌,加快脱盐矾的速度,每次浸泡30min后将浸泡液去除再加入与第一次等量等浓度的食用酸溶液,如此浸泡3次,分离出海蜇;

(2)自溶:脱盐矾后的海蜇用pH为4.0~4.5的食用酸(如醋酸、柠檬酸等)溶液按1∶5的比例(海蜇与食用酸的重量比)浸泡,使其自溶,自溶后用食用碱(如小苏打等)溶液滴定至pH为7.0左右,得海蜇溶液;

(3)浓缩或喷雾干燥:收集上述的海蜇自溶液,通过减压浓缩制成海蜇浓缩液,或者通过喷雾干燥,粉碎(50目过筛)得到海蜇粉剂。

(二)海蜇对小鼠脾脏、心脏、后腿肌肉和大腿骨中铝含量的影响

1、方法

取体重为20±2g的清洁级KM小鼠4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组,每组2笼,每笼5只。各组小鼠适应性喂养7天以后,每天对应灌胃1次,连续灌胃30天(饲料中铝含量为40mg/kg)。对照组小鼠用生理盐水灌胃,灌胃剂量为10mL/(kg·d);试验组分别用低、中、高剂量的海蜇溶液灌胃,灌胃剂量分别为10g/(kg·d)、20g/(kg·d)和30g/(kg·d)。小鼠喂养环境的明暗交替周期为12h,室温24℃±2℃,湿度55%±5%。各组小鼠在对应灌胃结束后,采取颈椎脱臼方式处死小鼠,取小鼠脾脏、心脏、后腿肌肉和大腿骨,并用生理盐水冲洗,滤纸吸干后称重,液氮冻存。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小鼠脾脏、心脏、后腿肌肉和大腿骨中的铝含量。

2、结果

不同剂量海蜇溶液对小鼠脾脏、心脏、后腿肌肉和大腿骨中铝含量的影响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剂量海蜇溶液对小鼠脾脏、心脏、后腿肌肉和大腿骨中铝含量的影响(μg/kg)

由表2可知,相比于对照组而言,喂食中、高剂量的海蜇溶液能明显降低小鼠体内的铝含量,说明海蜇对于小鼠的脾脏、心脏、后腿肌肉和大腿骨具有很好的排铝效果。

实施例3

(一)本发明脱盐矾(脱铝)海蜇的制备

(1)脱盐矾:将海蜇用质量分数为1%的食用酸(如醋酸、柠檬酸等)溶液浸泡,浸泡的料液比(重量比)为1∶5,浸泡过程中用搅拌器不停搅拌,加快脱盐矾的速度,每次浸泡30min后将浸泡液去除再加入与第一次等量等浓度的食用酸溶液,如此浸泡3次,分离出海蜇;

(2)自溶:脱盐矾后的海蜇用pH为4.0~4.5的食用酸(如醋酸、柠檬酸等)溶液按1∶5的比例(海蜇与食用酸的重量比)浸泡,使其自溶,自溶后用食用碱(如小苏打等)溶液滴定至pH为7.0左右,得海蜇溶液;

(3)浓缩或喷雾干燥:收集上述的海蜇自溶液,通过减压浓缩制成海蜇浓缩液,或者通过喷雾干燥,粉碎(50目过筛)得到海蜇粉剂。

(二)海蜇对铝富集小鼠血液和肝脏中铝含量的影响

1、方法

1.1铝富集小鼠模型的建立

预实验确定使用浓度为80mg/kg的AlCl3溶液构建铝富集小鼠模型。各组小鼠适应性喂养7天以后,灌胃AlCl3溶液,灌胃剂量为20mL/(kg·d),连续灌胃14天。每隔3天,断尾取血一次,测定血铝含量,其血铝含量稳定在7~10μg/L。

1.2小鼠分组及处理方式

取体重为20±2g的清洁级KM小鼠5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A、B、C、D、E组,每组2笼,每笼5只。B、C、D组小鼠每天灌胃1次,连续灌胃14天。其中,B组用生理盐水灌胃,灌胃剂量为10mL/(kg·d);C组用高剂量海蜇溶液灌胃,灌胃剂量为30g/(kg·d);D组用二巯基丙磺酸钠溶液(300mg/kg)灌胃,灌胃剂量为20mL/(kg·d);E组用高剂量的海蜇溶液灌胃14天后,再正常饲养7天。

铝富集小鼠模型构建完成后,A组摘眼球取血,然后采取颈椎脱臼的方式处死,取小鼠肝脏。其余四组在灌胃结束后采取同样的方式收集血液和肝脏。血液需室温静置30min,离心取上清于4℃保存,取小鼠肝脏用生理盐水冲洗,滤纸吸干后称重,液氮冻存。

1.3蛋白质样品的制备与分析

从A、B、C、D、E组小鼠的血液和肝脏样本中,每组随机抽取5份样本,每份样品称取20mg,混合,研碎,用TCA丙酮法提取样品中的全蛋白。提取的全蛋白在聚丙烯凝胶中电泳,分离各组分蛋白,以确保提取的全蛋白满足后续分析要求;将提取的全蛋白酶解、脱盐后,进行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分析。

2、结果

2.1 SDS-PAGE凝胶电泳

SDS-PAGE凝胶电泳结果如图1及图2所示,其中图1表示的是A、B、层、D、E组小鼠血液的SDS-PAGE凝胶电泳图,图2表示的是A、B、层、D、E组小鼠肝脏的SDS-PAGE凝胶电泳图。

由图1可知,A、B、C、D、E组小鼠血液样品蛋白在34kDa、72-130kDa和180kDa分子量上聚集分布;由图2可知,A、B、C、D、E组小鼠肝脏样品蛋白在10-17kDa、26-43kDa和55-72kDa分子量上聚集分布。每一部分均有一定数量的蛋白条带,特别是小分子量部分,且蛋白条带显色较深,表明蛋白含量充足,这说明提取的蛋白满足后续分析要求。

2.2 LC-MS/MS分析结果

根据LC-MS/MS检测所得质谱数据,采用Proteome Discoverer进行检索,所用检索数据库为Sequest HT数据库,并运用Sieve软件进行差异蛋白的比对分析。将处理组/对照组比值大于2的蛋白定义为上调蛋白,比值小于0.5的蛋白定义为下调蛋白,得到如表3所示的差异表达蛋白统计表。

表3 差异表达蛋白统计表

在得到差异表达蛋白后,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差异蛋白,将数据在UniProt(http://www.uniprot.org/)数据库进行检索。结果表明,在血液和肝脏差异表达蛋白中,单胺氧化酶B型(Amine oxidase[flarin-containing]B)、4-羟基苯丙酮酸双加氧酶样蛋白(4-hydroxyphenylpyruvate dioxygenase-like protein)、转移抑制蛋白(Metastasis-suppressor KiSS-1)、激肽原-1蛋白(Kininogen-1)以及锚蛋白-3(Ankyrin-3)呈显著上调表达。

在肝脏中,单胺氧化酶B型和4-羟基苯丙酮酸双加氧酶样蛋白是肝脏差异表达明显的蛋白质之一。其中,胺氧化酶B型参与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结合、伯胺氧化酶活性以及蛋白体的活动等生物功能,在生物体铝离子、硒离子等的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而4-羟基苯丙酮酸双加氧酶样蛋白主要是参与金属离子的结合,在芳香族氨基酸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差异蛋白表达数据显示,高剂量海蜇灌胃组与排铝药物灌胃组均高于其他组,说明高剂量海蜇同排铝药物一样,能促进单胺氧化酶B型蛋白和4-羟基苯丙酮酸双加氧酶样蛋白的表达,增强机体的排铝效果。

在血液中,转移抑制蛋白、激肽原-1蛋白以及锚蛋白-3等蛋白质的表达增强也与灌胃高剂量海蜇有关。这些蛋白在金属离子稳态、金属离子的细胞反应、胞内金属离子浓度的正反馈调节、MAPK级联调节的正反馈调节以及信号传导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维持细胞内的稳定以及细胞之间的正常物质、信息传递,对保障机体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些蛋白质可能对小鼠排铝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实施例1及实施例3可以得出:灌胃一定剂量的海蜇能明显降低正常小鼠和铝富集小鼠各组织器官中的铝含量,由于海蜇中的成分(主要是胶原蛋白)与铝具有螯合作用,当海蜇与铝的螯合位点出现空余,则被人食用后会螯合人体其他来源的铝离子,并将其带出体外,显示出排铝效果,防止由于铝含量超标而对各组织器官造成的损害。因此,将海蜇产品中的铝含量尽可能降低能最大限度地增加海蜇与铝的螯合位点,增强海蜇的排铝功能,说明海蜇在制备促进人体排铝的产品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实施例4 具有改善肠道菌群的含海蜇的粉剂药物

1、按配方比例,将β-环状糊精(10份)和海蜇粉剂(30份)混合8min,得包埋海蜇粉剂;

2、按比例分别称取D-甘露糖醇(50份)、麦芽糊精(30份)、微晶纤维素(30份)、低聚木糖(15份)、异麦芽酮糖醇(15份)、浓缩乳清蛋白(15份)、柠檬酸(3份)粉碎,过100目筛,然后与包埋海蜇粉剂、β-胡萝卜素(3份)、牛奶香精(3份)、硬脂酸镁(3份)混合8min即得粉剂药物。

本实施组分均以重量份计。

实施例5 具有改善肠道菌群的含海蜇的颗粒剂药物或保健品

1、按比例分别称取D-甘露糖醇(5份)、麦芽糊精(5份)、微晶纤维素(5份)、低聚木糖(3份)、异麦芽酮糖醇(3份)、浓缩乳清蛋白(3份)、牛奶香精(0.1份),粉碎后过80目筛,混合10min得混合粉;

2、将柠檬酸(0.1份)、β-胡萝卜素(0.01份)溶于水中制成水溶液,作为粘合剂;

3、向上述混合粉中加入上述粘合剂制成软材,用16目筛制粒,得湿颗粒,置微波干燥机中干燥5min,并用16目筛快速整粒;

4、将β-环状糊精(1份)和海蜇粉剂(5份)混合8min,得包埋海蜇粉剂;

5、整好的颗粒与包埋海蜇粉剂、硬脂酸镁(0.1份)混合8min,混合均匀后,装袋、密封即得颗粒剂药物或颗粒剂保健品。

本实施组分均以重量份计。

实施例6 具有改善肠道菌群的含海蜇的胶囊

1、按比例分别称取D-甘露糖醇(35份)、麦芽糊精(20份)、微晶纤维素(20份)、低聚木糖(11份)、异麦芽酮糖醇(11份)、浓缩乳清蛋白(11份)、牛奶香精(2.5份),粉碎后过80目筛,混合10min得混合粉;

2、将柠檬酸(2.5份)、β-胡萝卜素(2份)溶于水中制成水溶液,作为粘合剂;

3、向上述混合粉中加入上述粘合剂制成软材,用16目筛制粒,得湿颗粒,置微波干燥机中干燥5min,并用16目筛快速整粒;

4、将β-环状糊精(5份)和海蜇粉剂(20份)混合5-10min,得包埋海蜇粉剂;

5、整好的颗粒与包埋海蜇粉剂、硬脂酸镁(2.5份)混合8min,混合均匀后,装粒,选囊,抛光,制成胶囊药物。

本实施组分均以重量份计。

实施例7 具有改善肠道菌群的含海蜇的丸剂药物

1、按配方比例,将β-环状糊精(3份)和海蜇粉剂(15份)混合8min,得包埋海蜇粉剂;

2、按比例分别称取D-甘露糖醇(15份)、麦芽糊精(15份)、微晶纤维素(15份)、低聚木糖(9份)、异麦芽酮糖醇(9份)、浓缩乳清蛋白(9份)、柠檬酸(2份)粉碎,过100目筛,然后与包埋海蜇粉剂、β-胡萝卜素(1.5份)、牛奶香精(2份)、硬脂酸镁(2份)、淀粉(2份)混合,用水泛丸,置微波干燥机中干燥,即得丸剂药物。

本实施组分均以重量份计。

实施例8 具有改善肠道菌群的含海蜇的口服液

称取一定量的海蜇粉剂(1份),按1:5的比例溶解于水(5份)中,加入低聚果糖(5.5份)搅拌均匀后再加入葡萄糖酸亚铁(0.0018份)、葡萄糖酸锌(0.0009份)、葡萄糖酸钙(0.18份),充分溶解并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灌装到10mL口服液瓶中密封,灭菌冷却后得海蜇粉剂口服液。

本实施组分均以重量份计。

实施例9 具有改善肠道菌群的含海蜇的口嚼片、含化片

称取一定量的海蜇粉剂(25份)、天然维生素E(2份)、奶粉(85份)、麦芽糊精(200份)和变性淀粉(85份);各种原料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均匀、调配,通过制软料、造粒、干燥、整粒、压片、灭菌与包装等常规工艺步骤,即制成口嚼片或含化片,每粒约1.5g。

本实施组分均以重量份计。

实施例10 具有改善肠道菌群的含海蜇的袋泡茶

1、称取100份市售的优质绿茶茶叶,用粉碎机粉碎过12~20目筛,除去没有粉碎的大颗粒,再过40~50目筛,去除茶叶细粉,获得绿茶粉末;

2、取步骤1获得的绿茶粉末30份,与4.5份海蜇粉剂混匀;

3、将步骤2获得的茶叶与海蜇粉的混合粉剂置于鼓风电热恒温干燥箱中烘干,烘干后再经杀菌、装袋(2~3g/袋)既得袋泡茶保健品。

本实施组分均以重量份计。

实施例11 具有改善肠道菌群的含海蜇的饮料类液体食品

将海蜇粉剂按1:10的比例溶解于一定量的纯净水中,如称取100份的海蜇粉剂,溶解于1000份的纯净水中,并添加食用香精(1.4份)、白砂糖(100份)、柠檬酸(1.6份)、柠檬酸钠(0.5份)、苯甲酸钠(0.3份)、柠檬黄(0.2份)、胭脂红(0.2份)等成分,充分搅拌均匀后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并采用紫外线杀菌、无菌灌装工艺,封口既得成品。

本实施组分均以重量份计。

实施例12 具有改善肠道菌群的含海蜇的固体食品

如饼干,将黄油(50份)软化后加入白砂糖(20份),搅拌均匀,依次加入鸡蛋(40份)、海蜇粉(10份)、低筋面粉(200份),并加少量水,搅拌均匀后将其揉成面团,根据厚度及形状压成饼状,使用工具制作成一定规格的饼干,最后放入烘烤箱即可。

本实施组分均以重量份计。

实施例13 具有改善肠道菌群的含海蜇的糊状食品

如芝麻糊,将炒熟的芝麻(20份)和糯米(15份)混合后用粉碎机粉碎,并添加适量的海蜇粉剂(10份),充分混匀后既得成品。食用时,取适量同水一起熬煮成糊状,可通过添加白糖(3份)或蜂蜜(1份)赋予其甜味。

本实施组分均以重量份计。

综上所述,本发明发现了现有物质——海蜇具有促进人体排铝的功能;通过动物实验发现适当性的食用一些海蜇制品,能够加速对血液中铝的排除,并有效降低各组织器官的铝含量,同时,减少人体对铝的吸收,从而有利于预防由于体内铝含量超标而造成的身体损伤;将海蜇作为主要活性物质制备成可食用的产品,以减轻食用者体内铝负荷,预防与铝蓄积相关的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长期血透析(如尿毒症和肾功能衰退)患者出现的脑、骨和血病及职业性铝暴露导致的慢性疾病;本发明的产品可以是药物、保健品或食品,包括粉剂、颗粒剂、胶囊、丸剂或口服液型的产品,口嚼片、含化片、颗粒剂、袋泡茶、饮料茶、饮料类口服液型的产品,固体食品、液体食品或糊状食品等形式多样,适宜在各种场合随时食用,顾客可根据自己喜好选择食用形式,便于携带及保存;本发明的海蜇为人们熟知的日常食用的海蜇,将其制成各种形式的产品供人们食用,产品安全,对人体无成瘾性,相对其他药物而言,对人们来说尤其是儿童具有更高的接受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