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自动发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06937阅读:72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自动发面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发面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自动发面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中国大多数的人们都喜爱面食,但是商店买的面食人们也总感觉很不卫生,由于北方的人们做面食的次数少,并且发面也是需要很多技巧,发面发不好所以很多时候北方人们做的面食就不会很好吃,因此设置本装置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用于自动发面装置。

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自动发面装置,包括圆形基座,所述圆形基座上设有圆形壳体,所述圆形壳体上表面加工有圆形凹槽,所述圆形凹槽内下表面设有旋转端上的一号微型电机,所述一号微型电机旋转端上设有旋转搅拌片,所述圆形凹槽内下表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圆形壳体上表面设有圆形盖,所述圆形盖上设有卡扣,所述圆形壳体侧表面设有卡槽,所述圆形盖上表面设有电容显示屏,所述圆形壳体内下表面设有多个加热片,所述圆形壳体内下表面设有矩形安装板,所述矩形安装板上设有蓄电池、计时器和温度传感器,所述圆形壳体侧表面设有控制器,所述蓄电池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分别于温度传感器、计时器、多个加热片、电容显示屏、一号微型电机和压力传感器电性连接。

所述圆形基座下表面设有摩擦圈,所述圆形盖上表面设有N型把手。

所述多个加热片的数量为3-6个。

利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制作的一种用于自动发面装置,操作简单,结构新颖,实用性高,并且可以自动定时升温,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用于自动发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用于自动发面装置的俯视剖面图;

图中,1、圆形基座;2、圆形壳体;3、圆形凹槽;4、一号微型电机;5、旋转搅拌片;6、压力传感器;7、圆形盖;8、卡扣;9、卡槽;10、电容显示屏;11、加热片;12、矩形安装板;13、蓄电池;14、计时器;15、温度传感器;16、控制器;17、摩擦圈;18、N型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如图1-2所示,一种用于自动发面装置,包括圆形基座(1),所述圆形基座(1)上设有圆形壳体(2),所述圆形壳体(2)上表面加工有圆形凹槽(3),所述圆形凹槽(3)内下表面设有旋转端上的一号微型电机(4),所述一号微型电机(4)旋转端上设有旋转搅拌片(5),所述圆形凹槽(3)内下表设有压力传感器(6),所述圆形壳体(2)上表面设有圆形盖(7),所述圆形盖(7)上设有卡扣(8),所述圆形壳体(2)侧表面设有卡槽(9),所述圆形盖(7)上表面设有电容显示屏(10),所述圆形壳体(2)内下表面设有多个加热片(11),所述圆形壳体(2)内下表面设有矩形安装板(12),所述矩形安装板(12)上设有蓄电池(13)、计时器(14)和温度传感器(15),所述圆形壳体(2)侧表面设有控制器(16),所述蓄电池(13)与控制器(16)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16)分别于温度传感器(15)、计时器(14)、多个加热片(11)、电容显示屏(10)、一号微型电机(4)和压力传感器(6)电性连接;所述圆形基座(1)下表面设有摩擦圈(17),所述圆形盖(7)上表面设有N型把手(18);所述多个加热片(11)的数量为3-6个。

本实施方案的特点为,圆形基座上设有圆形壳体,圆形壳体上表面加工有圆形凹槽,圆形凹槽内下表面设有旋转端上的一号微型电机,一号微型电机旋转端上设有旋转搅拌片,圆形凹槽内下表设有压力传感器,圆形壳体上表面设有圆形盖,圆形盖上设有卡扣,圆形壳体侧表面设有卡槽,圆形盖上表面设有电容显示屏,圆形壳体内下表面设有多个加热片,圆形壳体内下表面设有矩形安装板,矩形安装板上设有蓄电池、计时器和温度传感器,圆形壳体侧表面设有控制器,蓄电池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控制器分别于温度传感器、计时器、多个加热片、电容显示屏、一号微型电机和压力传感器电性连接,操作简单,结构新颖,实用性高,并且可以自动定时升温,省时省力。

在本实施方案中,首先控制器开启,整个装置启动。控制器用来控制装置的启动和关闭。蓄电池为温度传感器、计时器、多个加热片、电容显示屏、一号微型电机和压力传感器提供电能。当整个装置启动后,首先开启卡扣并通过N型把手打开圆形盖,将面团放入圆形凹槽内并关闭圆形盖,此时压力传感器通过重力感应到有面团放入,则传递信号给整个装置,此时一号微型电机启动并带动旋转搅拌片进行旋转,达到和面的目的。同时通过电容显示屏能操控整个装置,首先在电容显示屏处设置加热时间,加热时间通过计时器进行计算。加热时间设定完毕后加热片开始加热。同时温度传感器会时刻探测圆形壳体内的温度,当温度超出设定范围温度传感器会控制加热片停止或开启,以此来控制适当的发面温度。摩擦圈起到防滑的作用。

上述技术方案仅体现了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其中某些部分所可能做出的一些变动均体现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