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乌龙红茶的加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69476阅读:43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乌龙红茶的加工工艺,属于红茶制作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红茶,英文为blacktea。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香气物质比鲜叶明显增加,所以红茶具有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特征。我国红茶品种以祁门红茶最为著名,为我国第二大茶类。红茶属全发酵茶,是以适宜的茶树新牙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萎凋是红茶初制的重要工艺,红茶在初制时称为“乌茶”,红茶因其干茶冲泡后的茶汤和叶底色呈红色而得名。中国红茶品种主要有:日照红茶、祁红、昭平红、霍红、滇红、越红、泉城红、泉城绿、苏红、川红、英红、东江楚云仙红茶等,尤以祁门红茶最为著名,2013年湖南东江楚云仙红茶喜获“中茶杯”特等奖。

红茶是世界茶叶消费的主要茶类,因其浓醇鲜爽的品质风格广受消费者的喜爱。红茶起源于中国,也是我国第二大出口茶类。红茶的传统加工工艺为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加工出来的红茶倾向于追求外形秀美、色泽亮丽,忽略了茶叶作为传统嗜好性饮品在口感风味上的要求,如红茶中的佼佼者“金骏眉”以单芽为原料,外观细小、紧秀,但冲泡2次后即味淡香低。在重外形轻内质的消费理念影响下,近些年红茶加工呈现出以下特点:①鲜叶原料越采越嫩,以单芽、一芽一叶初展居多,虽然有利于塑造优美外形,但由于鲜叶原料过于幼嫩,内含品质成分不够丰富,常导致成品茶滋味厚度较差;②萎凋工序以萎凋槽送风萎凋为主,较少采用摇青等工序,以保持芽叶色泽的均匀性;③为获得匀整、美观的外形品质,揉捻程度逐步减轻,物质浸出和相互转变较少,容易造成成品茶口感显淡,不够醇厚的缺点。总体而言,近些年红茶加工技术的发展路径过于突出成品茶的外形和色泽,忽视内质风味。导致成品茶滋味薄,冲泡时间短等缺陷。目前红茶市场上带花香的红茶产品不多,滋味也以甜醇风格为主,从加工工艺上探讨如何提升红茶滋味浓爽度,制作出具有醇厚口感,高爽、持久冲泡特点的红茶至关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正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有别于传统制作工艺的红茶制作方法,将多重摇青工序、萎凋工序与等离子诱导相配合,能够最佳程度去除普通红茶的劣异味,提高红茶醇香度,同时使用无氧发酵工序维持红茶的滋味浓爽度,使红茶易于冲泡、品饮和保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乌龙红茶的制作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选叶:采摘原生态有机茶的1芽2-3叶嫩梢,并将所述红茶鲜叶凉青;

步骤(2)初次摇青:将步骤(1)所得的红茶鲜叶摇青,摇青时间为3-5分钟;

步骤(3)初次萎凋:将步骤(2)所得的红茶鲜叶进行摊晾,摊晾1h,茶叶减重率达15-25%;

步骤(4)二次摇青:将步骤(3)所得的红茶鲜叶进行第二次摇青,摇青时间为7-8分钟;

步骤(5)二次萎凋:将步骤(4)所得的红茶鲜叶进行摊晾,摊晾1-2小时,茶叶减重率达20-40%;

步骤(6)等离子诱导:其中,将步骤(5)所得红茶鲜叶置入等离子体装置的下电极介质上,电压8kv,电流1.2ma、间隙3mm的操作条件下照射15-25秒;

步骤(7)揉捻:将步骤(6)所得的红茶鲜叶进行揉捻,时间控制在25-45分钟,当叶片成条率90%以上,结束揉捻;

步骤(8)发酵:将步骤(7)所得的红茶鲜叶进行烘焙,温度控制在25-35℃,时间1~2小时,至含水率4-6%;

步骤(9)真空烘干:将步骤(8)所得的红茶鲜叶进行真空烘干,温度控制在80-100℃,烘干时间为45-65分钟;

步骤(10)真空包装,即得本发明所述乌龙红茶。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摇青转数设定为6r/min-12r/min。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揉捻为紧压和松压交替操作。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凉青步骤为:在日光下将所述红茶鲜叶摊凉在竹筛上0.5-1小时,所述日光选择上午7点到9点或下午4点到6点有阳光的时间段进行。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实施效果如下:

本发明将将多重摇青工序、萎凋工序与等离子诱导相配合,能够最佳程度去除普通红茶的劣异味,提高红茶醇香度,使红茶鲜叶减重速率可控,缩短加工时间,提高效率,同时转化茶叶自身香气成分和滋味成分,形成带花香的红茶香气品质和浓爽的滋味品质;采用无氧发酵代替传统高温高湿发酵,丰富红茶的香气,增加了醇类、烯类、酯类、酮类花果香的香气物质,提高具有刺激气味的苯乙腈、吲哚、乌龙茶品种主要香气物质橙花叔醇含量,从而提高红茶品质。原材料采用一芽二、三叶的嫩梢,外形肥壮紧实有锋苗、乌润,内质香气馥郁,滋味鲜醇,杯底带花香,叶底红亮,大大提高茶叶的品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内容。

特别-附注:本发明制作的红茶不仅适合品茶者日常引用,更适合广大群众养生之用,具有极佳的醇厚、香高浓味及保健作用等特点。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所述一种乌龙红茶的制作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选叶:采摘原生态有机茶的1芽2-3叶嫩梢,并将所述红茶鲜叶凉青;

步骤(2)初次摇青:将步骤(1)所得的红茶鲜叶摇青,摇青时间为3分钟;

步骤(3)初次萎凋:将步骤(2)所得的红茶鲜叶进行摊晾,摊晾1h,茶叶减重率达15%;

步骤(4)二次摇青:将步骤(3)所得的红茶鲜叶进行第二次摇青,摇青时间为7分钟;

步骤(5)二次萎凋:将步骤(4)所得的红茶鲜叶进行摊晾,摊晾1小时,茶叶减重率达20%;

步骤(6)等离子诱导:其中,将步骤(5)所得红茶鲜叶置入等离子体装置的下电极介质上,电压8kv,电流1.2ma、间隙3mm的操作条件下照射15秒;

步骤(7)揉捻:将步骤(6)所得的红茶鲜叶进行揉捻,时间控制在25分钟,当叶片成条率90%以上,结束揉捻;

步骤(8)发酵:将步骤(7)所得的红茶鲜叶进行烘焙,温度控制在25℃,时间1小时,至含水率4%;

步骤(9)真空烘干:将步骤(8)所得的红茶鲜叶进行真空烘干,温度控制在80℃,烘干时间为45分钟;

步骤(10)真空包装,即得本发明所述乌龙红茶。

具体地,所述摇青转数设为6r/min;所述揉捻为紧压和松压交替操作。

更具体地,所述凉青步骤为:在日光下将所述红茶鲜叶摊凉在竹筛上0.5小时,所述日光选择上午7点到9点或下午4点到6点有阳光的时间段进行。

附注:工艺中各个参数控制范围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可根据所需达到乌龙红茶的质量要求来设定。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所述一种乌龙红茶的制作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选叶:采摘原生态有机茶的1芽2-3叶嫩梢,并将所述红茶鲜叶凉青;

步骤(2)初次摇青:将步骤(1)所得的红茶鲜叶摇青,摇青时间为4分钟;

步骤(3)初次萎凋:将步骤(2)所得的红茶鲜叶进行摊晾,摊晾1h,茶叶减重率达20%;

步骤(4)二次摇青:将步骤(3)所得的红茶鲜叶进行第二次摇青,摇青时间为7.5分钟;

步骤(5)二次萎凋:将步骤(4)所得的红茶鲜叶进行摊晾,摊晾1-2小时,茶叶减重率达30%;

步骤(6)等离子诱导:其中,将步骤(5)所得红茶鲜叶置入等离子体装置的下电极介质上,电压8kv,电流1.2ma、间隙3mm的操作条件下照射20秒;

步骤(7)揉捻:将步骤(6)所得的红茶鲜叶进行揉捻,时间控制在35分钟,当叶片成条率90%以上,结束揉捻;

步骤(8)发酵:将步骤(7)所得的红茶鲜叶进行烘焙,温度控制在30℃,时间1.5小时,至含水率5%;

步骤(9)真空烘干:将步骤(8)所得的红茶鲜叶进行真空烘干,温度控制在90℃,烘干时间为55分钟;

步骤(10)真空包装,即得本发明所述乌龙红茶。

具体地,所述摇青转数设为9r/min;所述揉捻为紧压和松压交替操作。

更具体地,所述凉青步骤为:在日光下将所述红茶鲜叶摊凉在竹筛上0.75小时,所述日光选择上午7点到9点或下午4点到6点有阳光的时间段进行。

附注:工艺中各个参数控制范围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可根据所需达到乌龙红茶的质量要求来设定。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所述一种乌龙红茶的制作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选叶:采摘原生态有机茶的1芽2-3叶嫩梢,并将所述红茶鲜叶凉青;

步骤(2)初次摇青:将步骤(1)所得的红茶鲜叶摇青,摇青时间为5分钟;

步骤(3)初次萎凋:将步骤(2)所得的红茶鲜叶进行摊晾,摊晾1h,茶叶减重率达25%;

步骤(4)二次摇青:将步骤(3)所得的红茶鲜叶进行第二次摇青,摇青时间为8分钟;

步骤(5)二次萎凋:将步骤(4)所得的红茶鲜叶进行摊晾,摊晾1-2小时,茶叶减重率达40%;

步骤(6)等离子诱导:其中,将步骤(5)所得红茶鲜叶置入等离子体装置的下电极介质上,电压8kv,电流1.2ma、间隙3mm的操作条件下照射25秒;

步骤(7)揉捻:将步骤(6)所得的红茶鲜叶进行揉捻,时间控制在45分钟,当叶片成条率90%以上,结束揉捻;

步骤(8)发酵:将步骤(7)所得的红茶鲜叶进行烘焙,温度控制在35℃,时间2小时,至含水率6%;

步骤(9)真空烘干:将步骤(8)所得的红茶鲜叶进行真空烘干,温度控制在100℃,烘干时间为65分钟;

步骤(10)真空包装,即得本发明所述乌龙红茶。

具体地,所述摇青转数设为12r/min;所述揉捻为紧压和松压交替操作。

更具体地,所述凉青步骤为:在日光下将所述红茶鲜叶摊凉在竹筛上1小时,所述日光选择上午7点到9点或下午4点到6点有阳光的时间段进行。

附注:工艺中各个参数控制范围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可根据所需达到乌龙红茶的质量要求来设定。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所作的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具体实施仅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