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竹笋加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88329阅读:3743来源:国知局
一种竹笋加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竹笋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竹笋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竹笋是一种营养丰富、美味的食品。在食用之前,要将竹笋外边的壳去掉,这也是竹笋加工过程中比较重要也是较为费时的一道工序;现在的剥壳方式大都采用人工手工剥壳,即人工用削笋刀一层一层的剥去外壳;采用手工剥壳的优点在于不会损坏笋尖,因为笋尖比较嫩,味道相较于竹笋其他部位而言味道更加鲜美,而且笋尖完整的竹笋售价更高;但同时手工剥壳不仅效率低,而且劳动强度大,这种采取人海战术的剥壳方式在劳动力日益紧缺,劳动成本直线上升的大环境中,对规模化的食品加工企业提出了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竹笋剥壳速度同时又能保护笋尖不受损坏的工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竹笋加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准备一种竹笋剥壳装置,包括传送带、支撑板、支撑座和抵紧块,所述支撑板和抵紧块相对固定于传送带两侧,支撑座靠近支撑板一侧且与支撑板通过压簧连接;支撑座侧壁开有供笋尖插入的通孔,通孔上方的支撑座侧壁上固定有一号气缸,一号气缸输出轴与支撑座侧壁垂直;一号气缸输出轴自由端固定有二号气缸,二号气缸输出轴与一号气缸输出轴位于同一竖直面且垂直于一号气缸输出轴;二号气缸输出轴自由端固定有环形剥壳刀,环形剥壳刀由若干弧形刀片组成;每个弧形刀片内开有空腔,空腔内固定有挡板,挡板上固定有拉簧,相邻两个弧形刀片的空腔内设有辅助弧形刀片,辅助弧形刀片的两端分别与拉簧自由端固定连接;所述通孔一侧的支撑座侧壁上固定有两个三号气缸,两个三号气缸输出轴与支撑座侧壁垂直;每个三号气缸输出轴自由端固定有四号气缸,四号气缸输出轴与三号气缸输出轴位于同一竖直面且垂直于三号气缸输出轴;四号气缸输出轴自由端固定有五号气缸,五号气缸输出轴垂直于四号气缸输出轴与三号气缸输出轴所在的竖直面;五号气缸输出轴自由端固定有电机,电机输出轴固定有支撑块,支撑块上固定有两根位于同一竖直面且相互平行的绞壳杆,绞壳杆自由端设置呈尖部;

步骤2:将竹笋的笋尖一端穿过环形剥壳刀并插入通孔内,竹笋壳与环形剥壳刀的刀刃接触后,压簧压缩,支撑座逐渐靠近支撑板,当环形剥壳刀的刀刃与竹笋壳抵紧并嵌入竹笋壳内后使竹笋远离笋尖一端与抵紧块对准并抵紧竹笋;

步骤3:启动五号气缸,五号气缸输出轴伸长,带动电机移动,从而带动绞壳杆移动;当每一个支撑块上的其中一根绞壳杆自由端与竹笋壳接触后在五号气缸的作用下刺穿竹笋壳,竹笋壳位于两根绞壳杆之间,然后关闭五号气缸;

步骤4:同时启动三号气缸、四号气缸、电机和一号气缸,三号气缸输出轴和一号气缸输出轴向远离竹笋尖一端伸长,每个支撑块上的两根绞壳杆在电机的作用下将竹笋壳绞到绞壳杆上,四号气缸输出轴逐渐收缩;同时环形剥壳刀在一号气缸的作用下对绞壳杆未清理完全的竹笋壳进行剥壳,二号气缸输出轴逐渐收缩,同时环形剥壳刀逐渐弹开,辅助弧形刀片从空腔中露出来对竹笋进行剥壳;

步骤5:当三号气缸输出轴和一号气缸输出轴伸长至竹笋较大端时,竹笋剥壳完成;当竹笋移动至传送带出料端时,人工将竹笋取下并将笋尖少量的竹笋壳剥落即可。

本方案的技术效果是:通过支撑板、压簧、支撑座、环形剥壳刀和抵紧块的配合使用,可对竹笋进行固定的同时完成弧形刀片嵌入竹笋壳的操作,为后续剥壳做好准备;同时通过与三号气缸、四号气缸、五号气缸、电机和绞壳杆配合使用,可对竹笋除笋尖部分进行迅速剥壳;再与一号气缸、二号气缸和环形剥壳刀配合使用,可对竹笋进行彻底剥壳。另外本剥壳工艺操作简便,与少量的手工剥壳工序相结合,既加快了竹笋剥壳效率,又保证了竹笋的笋尖不被损坏,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支撑板侧壁开有供笋尖通过的孔洞,孔洞与通孔位于同一水平面。本方案的技术效果是:避免笋尖通过通孔与支撑板侧壁接触后折断,设置孔洞可以保证给笋尖预留更多空间,保证竹笋的完整性。

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支撑块上的两根绞壳杆相对侧设有齿块。本方案的技术效果是:在绞壳杆上设置齿块可实现顺利剥壳,防止剥壳过程中竹笋壳从绞壳杆上滑落。

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支撑座下端设有石墨层。本方案的技术效果是:可降低支撑座与传送带的摩擦力,移动支撑座更加方便。

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环形剥壳刀沿轴向的截面呈梯形。本方案的技术效果是:环形剥壳刀可以与竹笋贴合更紧,保证剥皮效果更好。

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抵紧块呈“t”形。本方案的技术效果是:抵紧块凸出部分可嵌入竹笋的中空部分,与竹笋的竹节向抵,固定效果更好。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既加快了竹笋剥壳效率,又保证了竹笋的笋尖不被损坏,从而提高了规模化食品加工厂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采用的竹笋剥壳装置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所采用的竹笋剥壳装置左视图;

图3为环形剥壳刀沿径向的截面图;

图4为图2中a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传送带1、支撑板2、支撑座3、“t”形抵紧块4、压簧5、孔洞6、通孔7、竹笋8、一号气缸9、二号气缸10、环形剥壳刀11、弧形刀片12、空腔13、挡板14、拉簧15、辅助弧形刀片16、三号气缸17、四号气缸18、五号气缸19、电机20、支撑块21、绞壳杆22、齿块23。

竹笋8加工工艺的具体步骤为:

步骤1:准备一种如图1、2、3、4所示的竹笋剥壳装置,包括传送带1、支撑板2、支撑座3和“t”形抵紧块4。支撑板2和抵紧块相对固定于传送带1左右两侧,支撑座3位于传送带1左侧且与支撑板2通过压簧5固定连接;支撑座3下端与传送带1接触,而且支撑座3下端设有石墨层。支撑板2侧壁开有供笋尖通过的孔洞6,支撑座3侧壁开有供笋尖插入的通孔7,通孔7与孔洞6位于同一水平面;竹笋8尖端固定于通孔7内,竹笋8右端被“t”形抵紧块4抵紧。

支撑座3侧壁上固定有一号气缸9,一号气缸9位于通孔7正上方;一号气缸9输出轴向右,与支撑座3侧壁垂直;一号气缸9输出轴右端固定有二号气缸10,二号气缸10输出轴向下,二号气缸10输出轴下端固定有环形剥壳刀11,环形剥壳刀11沿轴向的截面呈梯形。其中环形剥壳刀11由四片弧形刀片12组成,每个弧形刀片12内开有空腔13,空腔13内固定有挡板14,挡板14上固定有拉簧15,相邻两个弧形刀片12的空腔13内设有辅助弧形刀片16,辅助弧形刀片16的两端分别与拉簧15自由端固定连接。

支撑座3侧壁上固定有两个三号气缸17,两个三号气缸17一上一下位于支撑座3右侧壁的左侧。两个三号气缸17输出轴均向右,即与支撑座3右侧壁垂直。两个三号气缸17输出轴右端分别固定有一个四号气缸18,四号气缸18输出轴垂直于三号气缸17输出轴,而且四号气缸18输出轴与三号气缸17输出轴位于同一竖直面。四号气缸18输出轴自由端固定有五号气缸19,五号气缸19输出轴垂直于四号气缸18输出轴与三号气缸17输出轴所组成的竖直面。五号气缸19输出轴自由端固定有电机20,电机20输出轴固定有支撑块21,支撑块21上固定有两根相互平行的绞壳杆22,而且两根绞壳杆22位于同一竖直面上;其中每一个支撑块21上的两根绞壳杆22相对侧固定有齿块23,绞壳杆22自由端呈锋利状。

步骤2:进行竹笋8剥壳时,首先操作人员于传送带1进料端将竹笋8的笋尖一端穿过环形剥壳刀11并插入通孔7内;在用力使竹笋8向左移动的过程中,当竹笋8皮与环形剥壳刀11的刀刃接触后,压簧5压缩,支撑座3逐渐靠近支撑板2;环形剥壳刀11的刀刃与竹笋8皮抵紧并嵌入竹笋8皮内;然后停止用力,压簧5伸长,竹笋8右端与“t”形抵紧块4对准并抵紧竹笋8;

步骤3:启动五号气缸19,五号气缸19输出轴伸长,带动电机20移动,从而带动绞壳杆22移动;当每一个支撑块21上的其中一根绞壳杆22自由端与竹笋8壳接触后,绞壳杆22自由端在五号气缸19的作用下刺穿竹笋8壳,竹笋8壳位于两根绞壳杆22之间,然后关闭五号气缸19;

步骤4:同时启动三号气缸17、四号气缸18、电机20和一号气缸9,三号气缸17输出轴和一号气缸9输出轴向右端伸长,每个支撑块21上的两根绞壳杆22在电机20的作用下将竹笋8壳绞到绞壳杆22上,四号气缸18输出轴逐渐收缩;同时环形剥壳刀11在一号气缸9的作用下对绞壳杆22未完全绞干净的竹笋8壳进行剥壳,二号气缸10输出轴逐渐向上收缩,同时弧形刀片12逐渐弹开,辅助弧形刀片16从空腔13中露出来,辅助弧形刀片16和弧形刀片12配合对竹笋8进行剥壳;

步骤5:当三号气缸17输出轴和一号气缸9输出轴伸长至竹笋8右端时,竹笋8剥壳完成;当竹笋8移动至传送带1出料端时,人工将竹笋8取下并将笋尖少量的竹笋壳剥落即可。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发明所省略描述的技术、形状、构造部分均为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