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面食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45169发布日期:2020-10-28 11:44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一种面食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食品加工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面食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家用全自动面食机通常包括主机、设置于主机上的搅拌组件和挤压组件,其中的搅拌组件包括与主机连接的搅拌杯、设置在搅拌杯内的搅拌杆。挤压组件则包括一体设置在搅拌杯下部的挤面筒、横向设置在挤面筒内的螺杆、设置在挤面筒开口端的模头组件,挤面筒与搅拌杯连接处形成进面孔。模头组件包括设置在挤面筒开口端筒形的模头支架,模头支架侧壁的下方设有开口,开口上可拆卸地设有瓦片状的模头,模头上设有成型孔,模头支架外套设有模头盖,模头盖螺纹连接在挤面筒开口端,从而将模头支架锁紧固定在挤面筒上。在制作面条时,先往搅拌杯内放入面粉和相应重量的水,然后启动主机内的电机带动搅拌杆转动,从而将搅拌杯内的面粉和水搅拌均匀,以形成团絮状的小面团,小面团通过进面孔落入挤面筒内。当搅拌均匀后,电机带动螺杆转动,以便将落入挤面筒内的面团向前推送挤压,使面团从模头的成型孔向外连续挤出而形成面条。

然而现有的面食机存在如下缺陷:为了便于搅拌好的面团通过进面孔进入挤面筒内,搅拌组件是将面粉和少量的水搅拌成团絮状的干面团,以避免个干面团之间的相互黏连形成大面团。也就是说,面团的水分偏少,并且面团无法充分地搅拌达到“起筋”的效果,松散的干面团在进入挤面筒后才会被螺杆挤压连接成大面团,因此导致最终挤出的面特韧性差、缺少筋道,面条的口感与手工面、或机制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此外,要达到面粉和水的精确配比比较困难,一旦水分略多,即容易搅拌成大面团,从而导致制面的失败;如果水分稍少,则面团过干,从而导致螺杆挤面的负载过大,既影响面条的筋道优惠造成面食机因负载过大而自动停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面食机,既可显著地提升挤出面条的筋道,从而改善面条的口感,又可降低对面粉和水的配比要求,增加挤出面条的干湿度、柔软度的变化范围,以适应不同用户的需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面食机,包括内部具有电机的主机、与主机连接的搅拌组件,所述搅拌组件包括搅拌杯、设于搅拌杯内的搅拌杆以及盖合于搅拌杯上方的上盖,在搅拌杯下方设有挤压组件,在搅拌杯底部还设有进料组件,所述进料组件包括设于搅拌杯底部的送料腔,送料腔内设有包括左右两个横向布置的辊子的对辊、辊子的表面设有咬料齿,在搅拌杯底壁设有连通送料腔的进面口,在送料腔底壁设有出面口。

首先,本实用新型在搅拌杯的底部设置一个送料腔,并在送料腔内设置包括对辊的进料机构。这样,制作面食时,我们可适当地增加与面粉配比的水分,搅拌杆即可将面粉搅拌成较为柔软的大面团,此时的面团会具有较好的韧性和筋道。特别是,我们可根据个人的喜好和口感,适当地延长搅拌时间,从而形成筋道好的大面团。

当面团制作结束后,电机可带动对辊中的两个辊子相对转动,此时辊子表面的咬料齿即可带动面团向下移动,从而对面团形成向下的撕拉,使面团通过进面口进入两个辊子之间的缝隙内进行一次挤压,面团经一次挤压后形成横截面较小的连续的面带或面片,并且在送料腔内向下挤出,进而可方便地进入下方的挤压组件中的挤面筒内以挤出面条。

也就是说,进料机构相当于增加了一个初级挤压装置,面团由进料机构送出后形成横截面较小的连续面带或面片,以便于进入挤压组件的挤面筒内进行二次挤压成型,从而可适应不同干湿度、不同大小面团的挤出成型,尤其是,面团在进入挤压筒内挤压形成面条之前,还增加了一次由对滚的辊子形成的挤压,该挤压方式类似于手工制面时的挤压,可显著地提升面条的韧性和劲道。

可以理解的是,我们甚至可采用手工和面的方式形成极具筋道的面团,再将面团放进搅拌杯内进料、并挤压成面条。因此,本实用新型最终挤出的面条不仅韧性和筋道好,并且柔软可口,其面粉和水的配比可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变化,从而可适应不同用户的需求

作为优选,所述辊子的一端转动连接在送料腔侧壁上,辊子的另一端通过传动机构与电机轴传动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现有的面食机是由一个电机通过传动机构同时驱动搅拌杆和螺杆转动的,其中的螺杆通常横向设置。而本实用新型中的辊子同样是横向设置的,因而与螺杆为相同的方向,从而便于电机通过简单的传动机构分别驱动螺杆和辊子。特别是,我们可使辊子横向地安装到送料腔内,并使辊子的一端先转动连接在送料腔的侧壁上,然后再将搅拌杯横向地安装到主机上,以便使螺杆、辊子同时通过传动机构与电机轴相连接,进而方便装配。

作为优选,所述辊子包括设有所述咬料齿的辊体,辊体内设有插接通孔,插接通孔内插设有传动杆,传动杆的一端为转动连接在送料腔侧壁上的支承端,传动杆的另一端为通过传动机构与电机轴传动连接的传动端。

需要装配辊子时,可将辊体先横向放置到送料腔内,然后将传动杆由送料腔的外侧水平地进入送料腔内,并插接到辊体的插接通孔内,传动杆伸出插接通孔的支承端转动连接到送料腔侧壁上,而传动杆的另一端则可通过传动机构与电机轴传动连接,以便于电机带动辊子形成对滚。

可以理解的是,辊体可采用塑胶注塑成型,以方便加工成型处表面的咬合齿,而传动杆则可采用食品级不锈钢制成,以便于传递扭矩。由于传动杆的长度会大于送料腔横向的长度尺寸、甚至会大于搅拌杯的径向尺寸。因此,当辊体和传动杆采用一体结构时,虽然有利于提高其强度,但是会造成安装的困难。本实用新型创造性地将辊体和传动杆设置成插接式的分体结构。这样,辊体可以横向的状态从上至下地通过搅拌杯以及进面口直接放进送料腔内,而较长的传动杆则从送料的外侧横向移动并插接到辊体上,进而极大地方便使用时的装配以及使用后的拆卸和清洗。

作为优选,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套设在传动端的传动齿轮,传动齿轮与传动端形成可传递扭矩的传动连接,两个传动端的传动齿轮之间相互啮合,其中一个传动齿轮的端部设有可与电机轴插接并传递扭矩的连接头。

当我们将装配有对辊的搅拌杯安装到主机上时,一个传动齿轮端部的连接头即可横向地插接到电机轴端部的插接孔内,从而使电机轴可驱动该传动齿轮转动,进而带动与该传动齿轮啮合的另一个传动齿轮以相同的转速相对转动。这样两个辊子即可形成等速的相对转动,以撕拉面团,并将面团拖进两个棍子之间进行一次挤压。

需要说明的是,传动端和传动齿轮之间、以及连接头和电机轴之间均可采用花键、或者其它非圆形状的插接,以有效地传递扭矩。

作为优选,在进面口内设有位于两个辊子之间的刮料挡筋,刮料挡筋与对应一侧辊子的辊体表面之间设有刮料缝隙。

可以理解的是,当辊子转动撕拉面团时,面团会粘附在辊子表面。本实用新型在两个辊子之间设置刮料挡筋,从而可有效地控制刮料挡筋与辊子的辊体表面之间的刮料缝隙。一旦辊体表面粘附有面团时,刮料挡筋可将面团从辊体表面刮下。通过合理地控制刮料缝隙,既可确保辊子的顺畅转动,又可有效地避免面团在辊体表面的粘附。当然我们可在刮料挡筋上设置相应的缺口,以避免辊子转动时刮料挡筋与咬料齿发生干涉。

作为优选,所述送料腔包括由左、右侧壁延伸至底壁的弧形配合侧壁,两个辊子的辊体圆周面分别与对应一侧的配合侧壁之间设有配合间隙,配合侧壁上设有延伸至出面口的弧形槽,咬料齿端部的转动轨迹与弧形槽相匹配。

由于送料腔的左、右侧壁与底壁之间设有弧形的配合侧壁,因此,可有效地避免在左、右侧壁与底壁之间形成滞留面团的死角。特别是,通过合理地控制配合间隙,可避免大量面团粘附在配合侧壁处,有效地降低制面结束时面团的残余量。通过控制配合侧壁上的弧形槽与咬料齿之间的配合间隙,既可避免咬料齿发生干涉,同时有利于刮去粘附在咬料齿表面的面团,并有效地避免面团越过辊子直接通过送料腔进入挤压组件的挤压筒内。

作为优选,两个辊子上的咬料齿在轴向上错位设置,并且两个辊子上的咬料齿的转动轨迹至少部分重合。

由于两个辊子上的咬料齿在轴向上错位设置,因此,可使两个辊子相互靠近,从而使两个辊子上的咬料齿的转动轨迹至少部分重合,进而减小两个辊体之间的空隙,降低由对辊挤压形成的面片或面带的厚度,一方面提升面团的压缩比,增加面团挤压后的韧性和筋道,另一方面,挤压后的面片或面带便于进入挤压组件的挤压筒内。特别是,错位设置且相互对滚的咬料齿可形成最大的相互交叉,从而有利于咬合、撕拉面团,进而提升面团的进料速度和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搅拌杆包括弯折呈c形的第一杆体,第一杆体的一端弯折形成与搅拌杯侧壁转动连接的转动端,第一杆体的另一端设有与转动端同轴的驱动端,所述驱动端伸出搅拌杯侧壁后与电机轴传动连接。

在现有技术中,搅拌杆通常包括中间的杆体和径向设置在杆体上的搅拌齿,一方面,在搅拌齿和杆体的连接处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当用于搅拌韧性好的大面团时,容易产生搅拌齿的断裂;另一方面,由于相邻搅拌齿之间的轴向距离较大,因此,会降低面粉最初的搅拌效率,而如果增加搅拌齿的数量以缩短相邻搅拌齿的轴向距离,虽然可提高尚未形成大面团之前的面粉搅拌效率,但是会极大地增加搅拌大面团的负载,并且无法对大面团形成类似“揉捏”的搅拌效果,导致面团在搅拌杯内整体转动,不利于提升面团的韧性和筋道。

本实用新型的搅拌杆包括c形的第一杆体,并且第一杆体的一端为转动连接在搅拌杯侧壁上的转动端,另一端则为与电机轴传动连接的驱动端,从而在搅拌杆的轴线处形成一个大的空缺。这样,当电机带动搅拌杆转动时,一方面,c形的第一杆体可最大限度地靠近搅拌杯内侧壁,从而可对最初的干面粉形成有效的搅拌,进而显著地提升搅拌效率。当面粉被搅拌成大面团时,大面团可容置在c形的第一杆体中间的空缺内,既有利于大面团的形成,并且避免搅拌杆在同一时间内对大面团形成大面积接触和挤压,使搅拌杆始终处于合理的负载范围内,而c形的第一杆体则可对大面团形成挤压、揉捏效果,从而有利于增加大面团的韧性和筋道。

作为优选,所述搅拌杆还包括由第一杆体的一端径向延伸的连接杆体,连接杆体的端部一体连接有延轴向延伸的第二杆体。

可以理解的是,我们可使第二杆体和第一杆体在轴向上均匀分布。当电机带动搅拌杆转动时,第一、第二杆体可共同对搅拌杯内的干面粉形成搅拌作用,并对搅拌形成的大面团形成挤压、揉捏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搅拌效率,同时避免搅拌杆负载的急剧增加。

作为优选,所述辊体的直径为a,30mm≤a≤40mm。

通过合理地控制辊体直径a,使得进面口的具有合适的宽度尺寸,既可确保大面团进入送料腔内被辊子的咬合齿咬合、撕拉,从而进入两个辊子之间进行一次挤压,又可避免进面口的宽度过宽导致大量干面粉落入送料腔内,同时确保辊子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性。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既可显著地提升挤出面条的筋道,从而改善面条的口感,又可降低对面粉和水的配比要求,增加挤出面条的干湿度、柔软度的变化范围,以适应不同用户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搅拌杯部分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搅拌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搅拌杯的剖视图。

图4是搅拌杯中传动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机11、电机2、搅拌组件21、搅拌杯211、进面口22、搅拌杆221、第一杆体222、第二杆体223、连接杆体23、上盖3、送料腔31、出面口32、刮料挡筋33、配合侧壁34、弧形槽4、辊子41、咬料齿42、辊体421、插接通孔43、传动杆431、支承端432、传动端5、传动齿轮51、连接头6、面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面食机,包括内部具有电机11的主机1、与主机连接的搅拌组件2,搅拌组件包括搅拌杯21、横向地设于搅拌杯内的搅拌杆22以及盖合于搅拌杯上方开口处的上盖23,在搅拌杯下方设有挤压组件(图中未示出)。此外,搅拌杯底部设有将搅拌杯内搅拌好的面团送进挤压组件进行挤压成型的进料组件。具体地,进料组件包括一体地设于搅拌杯底部的送料腔3,在搅拌杯底壁设置连通送料腔的进面口211,送料腔内设置一组对辊,对辊包括左右两个横向布置的辊子4,在辊子的表面设有咬料齿41,在送料腔底壁设置出面口31。另外,挤压组件可采用现有结构,具体包括挤面筒、设置在挤面筒内的螺杆、设置在挤面筒开口处的模头组件。由于挤压组件为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中不做过多的描述。

制作面食时,先将面粉和水放进搅拌杯内,启动电机,电机带动搅拌杆转动,以便将面粉搅拌成面团6。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可根据个人的喜好和口感,适当地增加与面粉配比的水分,并延长搅拌时间,搅拌杆即可将面粉搅拌成较为柔软的大面团,此时的面团会具有较好的韧性和筋道。

当面团制作结束后,电机带动对辊中的两个辊子相对转动,并且辊子相对一侧向下转动,此时辊子表面的咬料齿即可对面团形成咬合以及向下的撕拉,从而带动面团向下移动,面团通过进入两个辊子之间的缝隙内进行一次挤压,面团经一次挤压后形成横截面较小的连续的面带或面片,并且通过送料腔底壁的出面口向下挤出,进而可方便地进入下方的挤压组件中的挤面筒内以挤出面条。

由于面团在进入挤压筒内挤压形成面条之前,还增加了一次由对滚的辊子形成的挤压,该挤压方式类似于手工制面时的挤压,可显著地提升面条的韧性和劲道。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在于可将搅拌好的大面团送进挤面筒内进行挤压成型,因此,我们甚至可采用手工和面的方式形成极具筋道的面团,再将面团放进搅拌杯内进料、并挤压成面条。因此,本实用新型最终挤出的面条不仅韧性和筋道好,并且柔软可口,其面粉和水的配比可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变化,从而可适应不同用户的需求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横向布置的辊子一端转动连接在送料腔侧壁上,辊子的另一端则通过传动机构与电机轴传动连接。由于辊子与螺杆为相同的横向设置,从而便于电机通过简单的传动机构分别驱动螺杆和辊子,在进料组件送出面片的同时,挤压组件可连续地挤压成型制作面食。

可以理解的是,我们可使辊子横向地安装到送料腔内,并使辊子的一端先转动连接在送料腔的侧壁上,然后再将搅拌杯横向地安装到主机上,以便使螺杆、辊子同时通过传动机构与电机轴相连接,进而方便装配。

优选地,辊子包括圆柱形的辊体42,辊体的圆周面径向地设有所述咬料齿,辊体内同轴地设有插接通孔421,插接通孔大致呈矩形,具体包括两个长度方向的平行平面、以及宽度方向的弧面。插接通孔内插设有传动杆43,传动杆的一端为转动连接在送料腔侧壁上的支承端431,传动杆的另一端为通过传动机构与电机轴传动连接的传动端432。

需要装配辊子时,可将辊体先从上至下地通过搅拌杯开口横向地放置到送料腔内,然后使传动杆由送料腔的外侧水平地进入送料腔内,并插接到辊体的插接通孔内,传动杆伸出插接通孔的支承端转动连接到送料腔侧壁上,而传动杆的另一端则可通过传动机构与电机轴传动连接,以便于电机带动辊子形成对滚,从而极大地方便使用时的装配以及使用后的拆卸和清洗。

需要说明的是,辊体可采用塑胶注塑成型,以方便加工成型处表面的咬合齿,而传动杆则可采用食品级不锈钢制成,以便于传递扭矩。此外,插接通孔也可采用三其它的非圆孔,例如正六棱柱孔等以便在传动杆和辊体之间传递扭矩。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传动机构包括套设在传动杆的传动端上的传动齿轮5,传动齿轮与传动端形成可传递扭矩的传动连接,两个辊子的传动端的传动齿轮之间相互啮合,其中一个传动齿轮的端部一体地设有可与电机轴插接并传递扭矩的连接头51。

安装时,可先将辊子安装到送料腔内,然后将传动齿轮套设到外露于送料腔的传动杆的传动端上,再将装配有对辊的搅拌杯安装到主机上,一个传动齿轮端部的连接头即可横向地插接到电机轴端部的插接孔内,从而使电机轴可驱动该传动齿轮转动,进而带动与该传动齿轮啮合的另一个传动齿轮以相同的转速相对转动。这样,两个辊子即可形成等速的相对转动,以撕拉面团,并将面团拖进两个棍子之间进行一次挤压。

可以理解的是,连接头和电机轴之间可采用花键,而传动齿轮可设置与传动段适配的长圆孔,从而使传动端和传动齿轮之间形成插接,以有效地传递扭矩。

更进一步地,我们还可在进面口内中间位置设置位于两个辊子之间的刮料挡筋32,刮料挡筋与对应一侧辊子的辊体表面之间设有刮料缝隙。

当辊子转动撕拉面团时,具有粘性的面团会粘附在辊子表面,而设置在两个辊子之间的刮料挡筋则可将面团从辊体表面刮下。可以理解的是,我们可通过控制刮料挡筋与辊子的辊体表面之间的刮料缝隙的大小,在确保辊子顺畅转动的同时,还可有效地避免面团在辊体表面的粘附。

当然,我们还可在进面口边缘设置刮料挡筋,以便将粘附在辊体上的面团刮落到送料腔内。此外,为了避免对咬料齿产生干涉,我们可在刮料挡筋两侧设置与咬料齿对应的缺口,从而使刮料挡筋呈锯齿形。

需要说明的是,在刮料挡筋的下方即为送料腔的出面口,也就是说,刮料挡筋与送料腔的底壁是分开的。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送料腔包括由左侧壁和右侧壁,左、右侧壁向下弧形延伸至底壁,从而形成的弧形配合侧壁33,两个辊子的辊体与对应一侧的配合侧壁同轴设置,从而在两个辊子的辊体圆周面分别与对应一侧的配合侧壁之间形成均匀的配合间隙,以避免在左、右侧壁与底壁之间形成滞留面团的死角。此外,在配合侧壁上设置延伸至出面口的弧形槽34,辊体上的咬料齿端部的转动轨迹与弧形槽相匹配,以便刮去粘附在咬料齿表面的面团,并有效地避免面团越过辊子直接通过送料腔进入挤压组件的挤压筒内。

优选地,两个辊子上的咬料齿在轴向上错位设置,从而可使两个辊子相互靠近,错位设置且相互对滚的咬料齿可形成最大的相互交叉,从而有利于咬合、撕拉面团,进而提升面团的进料速度和效率,此时两个辊子上的咬料齿的转动轨迹至少部分重合,进而减小两个辊体之间的空隙,有利于减小对辊以及送料腔的外形尺寸。

进一步地,搅拌杆包括弯折呈c形的第一杆体221,从而在搅拌杆的轴线处形成一个大的空缺,第一杆体的一端弯折形成与搅拌杯侧壁转动连接的转动端,第一杆体的另一端设有与转动端同轴的驱动端,驱动端伸出搅拌杯侧壁后与电机轴传动连接。

当电机带动搅拌杆转动时,一方面,c形的第一杆体可最大限度地靠近搅拌杯内侧壁,从而可对最初的干面粉形成有效的搅拌,进而显著地提升搅拌效率。当面粉被搅拌成大面团时,大面团可容置在c形的第一杆体中间的空缺内,既有利于大面团的形成,并且避免搅拌杆在同一时间内对大面团形成大面积接触和挤压,从而合理地控制搅拌杆的负载。

可以理解的是,搅拌杆的在转动时,其中距离转动轴线较远处对面团的搅拌作用要大于距离转动轴线较近处对面团的搅拌作用,而c形的第一杆体可最大限度地提升对面团的搅拌作用。

更进一步地,搅拌杆还包括由第一杆体的一端径向延伸的连接杆体223,连接杆体的端部一体连接有向着第一杆体的另一端延轴向延伸的第二杆体222。

当电机带动搅拌杆转动时,第一、第二杆体可共同对搅拌杯内的干面粉形成搅拌作用,并对搅拌形成的大面团形成挤压、揉捏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搅拌效率,同时避免搅拌杆负载的急剧增加。可以理解的是,我们可使第二杆体和第一杆体在轴向上均匀分布,从而对面粉和面团形成均匀的搅拌,有利于电机负载的均衡。

最后,我们还可将辊体直径a控制在如下范围:30mm≤a≤40mm,使得进面口的具有合适的宽度尺寸,既可确保大面团进入送料腔内被辊子的咬合齿咬合、撕拉,从而进入两个辊子之间进行一次挤压,又可避免进面口的宽度过宽导致大量干面粉落入送料腔内,同时确保辊子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性。

除上述优选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改变和变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