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精准控温的和面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45156发布日期:2020-10-28 11:44阅读:87来源:国知局
一种精准控温的和面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精准控温的和面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和面机通常包括机座、安装在机座上的和面杯,机座内设有电机用于提供动力,和面杯内设有搅拌杆用于和面,机座内表面设有发热丝用于给和面杯提供热量,发热丝上连接一控温元件用于调节和面杯内的温度。

现有的和面机控温方式是将ntc感温元件贴附于机座内表面,ntc感温元件的一端与发热丝连接,另一端与电路板连接,当发热丝工作时,机座内表面被加热,ntc感温元件感知到机座内表面的温度从而产生相应的电流电压传递给电路板,通过电路板的开合来控制发热丝发热的开始和结束。该控温方式元器件多,程序复杂,因此控温精度差,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精准控温的和面机,能够提高控温精度且结构简单、成本低,使控温方式更加可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精准控温的和面机,包括机座和安装在所述机座上的和面杯,所述和面杯内设有搅拌器,所述机座内设有用于驱动所述搅拌器转动的电机,所述电机上设有电机轴,其中,所述机座上端设有发热组件,所述机座顶部的外表面上设有导热件,所述导热件与所述发热组件贴合,所述导热件与所述和面杯杯底相接触,所述导热件下方设有用于感知所述导热件温度的温控器,所述导热件与所述温控器贴合设置,所述温控器与所述发热组件电连接。

在机座顶部的外表面上设置导热件,使发热组件产生的热量通过所述导热件传递至所述和面杯,避免了机座外表面与和面杯杯底的直接接触,防止发热组件产生的热量直接通过机座传递给和面杯造成机座变形或损伤。在导热件下方安装温控器,温控器可以直接感知所述导热件的温度,由于导热件与发热组件贴合,因此温控器可以间接感知发热组件的发热温度,温控器与发热组件电连接,因此通过温控器的开合可以控制发热组件的发热温度处于所设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而有效调节和面杯内和面醒面的温度趋于稳定,控温效果精准,控温方式更加可靠。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件为一导热圆环,所述导热圆环穿过电机轴设置在所述机座顶部的外表面上。

导热件呈圆环形,和面杯与导热圆环接触传热使得和面杯受热均匀,热量传递效率高,温控器感知到导热圆环的温度相对稳定,控温效果更加精准。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件包括设置在所述机座顶部外表面上的接触部、所述接触部的边缘处向下延伸的弯折边以及设置在所述弯折边上的传热片,所述温控器的感温端与所述传热片相贴合。

温控器与传热片相贴合,温控器通过直接感知传热片的温度能够间接感知到发热组件的温度,从而可以有效监测到和面杯内的温度,利于调节和面杯内和面醒面的温度趋于稳定,控温效果精准,控温方式更加可靠。

进一步的,所述传热片为金属传热片,所述金属传热片与所述弯折边通过焊接或过盈压嵌相连接。

传热片为金属材质,导热性好,热传递效率高,通过焊接或过盈压嵌的方式与弯折边相连接使得发热组件的温度可以通过传热片稳定且高效地传递给温控器,温控器感知到的温度更加准确,控温效果更好。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件包括设置在所述机座顶部外表面上的接触部、所述接触部的边缘处向下延伸的折壁以及由所述折壁向内弯曲形成的折弯部,所述折弯部与所述发热组件相贴合,所述温控器的感温端与所述折弯部相贴合。

折弯部固定发热组件与机座紧密贴合,发热组件产生的热量通过折弯部传递给温控器,传热效果好,热量损耗少,使得温控器的感温效果精准,控温更加高效。

进一步的,所述折弯部的长度为d,d≥3mm。

折弯部的长度不少于3mm,使折弯部与发热组件的接触面积充足,保证热量能够有效的传递至接触部,提高热量传递的效率,同时保证温控器与折弯部有足够的接触面积,使得温控器可以充分感知到发热组件的温度,从而有效调节和面杯内和面醒面的温度趋于恒定。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件为金属导热件,所述温控器通过所述金属导热件感知所述发热组件的温度。

导热件为金属材质,导热性好,热传递效率高,因此能量损耗少,发热组件产生的热量可以稳定且高效地传递给温控器,使得温控器感知到的温度更加准确,控温效果更好。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件为塑料导热件,所述塑料导热件与所述机座一体设置,所述温控器设置在所述机座顶部的内表面上,所述塑料导热件与所述温控器的感温端相贴合。

塑料导热件与机座一体设置,温控器设置在机座顶部内表面上并与塑料导热件相贴合,使得温控器可以充分感知到发热组件的温度,通过温控器的调温,做到精准控制发热组件的发热温度处于所设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而有效调节和面杯内和面醒面的温度趋于稳定,控温效果精准,控温方式可靠。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件的厚度为h,0.3mm≤h≤1mm。

导热件的厚度在0.3mm-1mm间,使导热件高出机座表面0.3mm-1mm的距离,避免机座表面与和面杯杯底直接接触,减少了热量对机座的损伤。

进一步的,所述温控器为突跳式温控器。

温控器设置为突跳式温控器,当突跳式温控器监测到发热组件的发热温度离开所设定的温度范围时,突跳式温控器断开,此时发热组件停止加热;当突跳式温控器监测到发热温度达到所设定的复位温度时,此时突跳式温控器自动复位闭合,发热组件继续加热。采用突跳式温控器使得感温效果更加精准,控温效果更加高效。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和面机实施例一中和面机整机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和面机实施例一中a处的导热件与发热元件贴合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和面机实施例一中导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和面机实施例一中导热件与温控器贴合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和面机实施例二中导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和面机实施例二中导热件与温控器贴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标各部件名称如下:

1、机座;2、和面杯;3、搅拌器;4、电机;41、电机轴;5、发热丝;6、铝箔纸层;7、温控器;8、导热件;81、接触部;82、折壁;83、折弯部;84、弯折边;85、传热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申请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精准控温的和面机,包括机座1和安装在所述机座1上的和面杯2,所述和面杯2内设有搅拌器3,所述机座1内设有用于驱动所述搅拌器3转动的电机4,所述电机4上设有电机轴41,电机轴41上连接一传动轴,所述传动轴与所述搅拌器3连接,电机4工作时,搅拌器3在传动轴的带动下对和面杯2内的面团进行搅拌。其中,所述机座1上端设有发热组件,所述机座1顶部的外表面上设有导热件8,所述导热件8与所述发热组件贴合,所述导热件8与所述和面杯2杯底相接触,所述导热件8的下方设有用于感知所述导热件8温度的温控器7,所述导热件8与所述温控器7贴合设置,所述温控器7与所述发热组件电连接。本实施例中的导热件8为金属导热件,所述金属导热件与所述温控器7相贴合,所述温控器通过所述金属导热件感知所述发热组件的温度。由于导热件8为金属材质,导热性好,热传递效率高,因此能量损耗少,发热组件产生的热量可以稳定且高效地传递给温控器7,使得温控器7感知到的温度更加准确,控温效果更好。

可以理解的,电机轴41与搅拌器3的连接方式可以是在电机轴41上连接一传动轴,使所述传动轴与所述搅拌器3连接,也可以是电机轴41直接伸入和面杯2内,使电机轴41直接与搅拌器3连接,此时电机轴41直接驱动搅拌器3转动。

在机座1顶部的外表面上设置导热件8,使发热组件产生的热量通过所述导热件8传递至所述和面杯2,避免了机座1外表面与和面杯2杯底的直接接触,防止发热组件产生的热量直接通过机座1传递给和面杯2造成机座变形或损伤。在导热件8下方安装温控器7,温控器7可以直接感知所述导热件8的温度,由于导热件8与发热组件贴合,因此温控器7可以间接感知发热组件的发热温度,温控器7与发热组件电连接,因此通过温控器7的开合可以控制发热组件的发热温度处于所设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而有效调节和面杯2内和面醒面的温度趋于稳定,控温效果精准,控温方式更加可靠。本实施例中,和面杯2内的温度需要控制在35℃-42℃的温度范围内。

如图2所示,所述发热组件包括发热丝5和设置在发热丝5不与机座1接触的表面上的铝箔纸层6,所述铝箔纸层6的边沿延伸至机座1顶部的内表面上,并与所述机座1顶部的内表面相贴合,所述导热件8与所述铝箔纸层6相贴合,所述发热组件产生的热量通过所述导热件8传递至所述温控器7。由于铝箔纸层6和导热件8均为金属材质,因此热传递效率高,能量损耗少,从而保证温控器7感知到的发热组件的温度就是和面杯2内的温度。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导热件8为一导热圆环,该导热圆环为铝环,所述导热圆环穿过所述电机轴41设置在所述机座1顶部的外表面上,由于导热件8为一铝制圆环,因此热传递效率高且传热面积大,使得和面杯2底部受热均匀,使得温控器7感知到导热圆环的温度相对稳定,控温效果更加精准。

导热件8包括设置在所述机座1顶部外表面上的接触部81、所述接触部的边缘处向下延伸的弯折边84以及设置在所述弯折边84上的传热片85,所述温控器7的感温端与所述传热片85相贴合,所述传热片85为金属传热片,所述金属传热片与所述弯折边84通过焊接或过盈压嵌相连接。

温控器7与传热片85相贴合,传热片85为金属材质,导热性好,热传递效率高,温控器7通过直接感知传热片85的温度能够间接感知到发热组件的温度,从而可以有效监测到和面杯2内的温度,利于调节和面杯2内和面醒面的温度趋于稳定,控温效果精准,控温方式更加可靠。

可以理解的,所述导热件8可以是金属导热件,也可以是塑料导热件,所述塑料导热件与所述机座1一体设置,所述温控器7设置在所述机座1顶部的内表面上,所述塑料导热件与所述温控器7的感温端相贴合,通过温控器7的调温,做到精准控制发热组件的发热温度处于所设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而有效调节和面杯2内和面醒面的温度趋于稳定,控温效果精准,控温方式更加可靠。

所述导热件8的厚度为h,0.3mm≤h≤1mm,本实施例中,h为0.3mm。导热件8的厚度在0.3mm-1mm间,使导热件8高出机座1表面0.3mm-1mm的距离,避免机座1表面与和面机2直接接触,减少热量对机座1的损伤。

本实施例中的,温控器7采用突跳式温控器,当突跳式温控器监测到发热组件的发热温度离开所设定的温度范围时,突跳式温控器断开,此时发热组件停止加热;当突跳式温控器监测到发热温度达到所设定的复位温度时,此时突跳式温控器自动复位闭合,发热组件继续加热。采用突跳式温控器使得感温效果更加精准,控温效果更加高效。

实施例二:

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所述导热件8包括设置在所述机座1顶部外表面上的接触部81、所述接触部81的边缘处向下延伸的折壁82以及由所述折壁82向内弯曲形成的折弯部83,所述折弯部83与所述发热组件相贴合,所述发热组件包括发热丝5和设置在发热丝5不与机座1接触的表面上的铝箔纸层6,所述铝箔纸层6的边沿延伸至机座1顶部的内表面上,并与所述机座1顶部的内表面相贴合,所述温控器7的感温端与所述折弯部83相贴合。所述折弯部83固定发热组件紧密贴合在机座1内,保证了热量传递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发热组件产生的热量通过折弯部83传递给温控器7,由于导热件8为金属材质,因此传热效果好,热量损耗少,使得温控器的感温效果精准,控温更加高效。所述折弯部83的长度为d,d≥3mm,本实施例中,d为3mm。所述折弯部83的长度不少于3mm,使折弯部83与发热组件的接触面积充足,保证热量能够有效的传递至温控器7,提高热量传递的效率。

本实施例中所述和面机的其余特征与实施例一中记载的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为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涵盖,这里不再一一举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