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酶促漂白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8763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珍珠酶促漂白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珍珠后处理工艺,尤其涉及一种通过生物活性酶来对珍珠进行漂白从而达到增白珍珠目的的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珍珠是软体动物双壳纲某些贝类的外套膜细胞在代谢过程中所分泌的一种生物矿化组织,具有独特的晶体结构,是一个由数千层碳酸钙文石型结晶与壳角蛋白薄层交替间隔有序排列而成的同心球体。珍珠的化学成份主要是碳酸钙等无机成份,辅以壳角蛋白,水,其中含微量元素有S、P、Na、Mg、Al、Fe、Cu、Ag、Ti、K、Sr等,氨基酸有天门冬、苏、丝、谷、甘、丙、半胱、缬、蛋、异亮、亮、酪、苯丙、赖、组、精、辅、色等。珍珠具有所有宝石学的特征即特定的颜色、光泽、色泽、透明度、形状和大小、密度、硬度、折光率和瑕疵12。有研究指出珍珠的化学组成,微量元素,以及有机物质的含量与珍珠颜色等质量密切相关,微量金属元素铁、锰等主要是以与有机物形成复杂的络合物(卟啉等)的形式存在或者被有机物质吸附。珍珠在形成过程中始终处于内环境囊体中,为囊液包裹。它的外表面除了角蛋白外,还有其它脂类、蛋白作为膜的组成成份。珍珠的光泽主要由碳酸钙文石晶体的物理结构决定,在这一层次上很难用化学、物理的方法改进;但是其外层附着的脂类和蛋白等物质会影响光线的透过和反射及折射,从而影响珍珠的光泽。所以可以用蛋白酶或脂酶处理珍珠表面,达到漂白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生物活性酶对珍珠进行处理从而达到珍珠增白的生产工艺。
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基于本发明人通过长时间的实验研究,利用生物酶特有的生物催化剂的特性,以及酶在处理过程中对处理环境的要求,再加上氧化剂能够渗入珍珠内部氧化分解色素类杂质的原理,得出一种对珍珠具有漂白效果,但是又不损坏珍珠的处理工艺。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完成的一种珍珠酶促漂白工艺,包括以下步骤a.预处理(1)分类 即按珍珠层的厚薄、颜色、光泽、形态和大小把珍珠进行大致分类,以便分别处理;(2)表面预处理 将珍珠包在纱布内置于水浴中加热处理,温度一般控制在50~60℃,持续3小时到80小时,使大部分色素在分解以利于漂白;b.酶制剂漂白将上述的预处理后的珍珠加入酶制剂;采用饱和的缓冲溶液调节PH值至6.5~7.5,水浴加热至温度保持在45~65℃,进行漂白;c.调节PH值、氧化测量溶液的PH值,并用缓冲溶液将上述溶液的PH值调整到6.5~7.5,并对珍珠进行氧化;d.更换反应体系每1~5天更换上述的溶液体系,更换次数为2~4次后,得漂白珍珠。
对于珍珠的漂白,关键是要在保护好珍珠特别是其表面和光泽的前提下使氧化剂渗入内部氧化分解色素类杂质。本发明人通过长期研究认为可以将生物酶的活性的这一特性运用到氧化漂白中。很自然的,我们首先想到了在生物酶制剂溶液中添加过无机化合物的办法,这样既可调节溶液pH在6.5~7.5的范围内,又自然引入了氧化剂,为使氧化剂更易渗入珍珠内部,我们首先按常规采用打孔珠进行反应。但结果却令人失望。当反应进行二到三天的时候,珍珠表面普遍出现“起泡”现象,严重者表皮脱落。考虑到体系被严格控制在中性,我们认为唯一的原因是氧化反应过于激烈。因为氧化剂本身含量已经很低,降低氧化剂的浓度并无实际意义。至于反应温度,根据酶的特性,45~65摄氏度是最佳的选择。而水是唯一的溶剂。据此,只有反其道而行,采用未打孔珍珠以减缓氧化剂的渗入,事实证明这一思路是正确的。采用未打孔珍珠,以pH在6.5~7.5的酶制剂/无机化合物溶液为起始保护体系,用氧化剂作为后续的酸度调节剂和主要氧化剂,漂白反应一次成功。
作为优选,所述的缓冲溶液为饱和的过碳酸盐。过碳酸盐有着比较强的酸碱缓冲能力,可起到调节pH值的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的饱和无机化合物溶液为饱和过碳酸盐溶液;所述的饱和过碳酸盐溶液为饱和过碳酸钠溶液。
作为优选,所述的所述的酶制剂为复合蛋白酶或曲霉蛋白酶中的一种,其浓度(按质量百分比)为0.1~20%。
对复合蛋白酶,木瓜蛋白酶,曲霉蛋白酶,弱碱性蛋白分解酶,中性蛋白分解酶,和脂肪酶进行筛选,结果如下表1

实验结果表明,复合蛋白酶和曲霉蛋白酶对珍珠有明显的漂白作用。而就复合蛋白酶而言,在pH7.8时,与前次pH8.5相比较,漂白效果更好。因为复合蛋白酶配方中含有曲霉蛋白酶和其它证明无效的酶,所以其中起作用的组分应为曲霉蛋白酶。在此反应条件下,单独的中性蛋白酶和单独的木瓜蛋白酶无明显作用。而且单独的脂肪酶会使珍珠表面更失去光泽,可能是因为它水解除去了原珠表面的少量脂肪,使光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光泽。至于单独的碱性蛋白酶,可能是其过强的水解蛋白能力使壳角蛋白的完整结构受到破坏。另外,单独的反应淘汰了两种酸性蛋白酶。因为珍珠主要由文石晶体和角蛋白组成,酸性条件下氢离子会和碳酸钙发生反应,改变了珍珠的内部结构,使珍珠发生了严重的“去皮”现象。所以酸性蛋白酶不可取。用酸性蛋白酶(sumizyme AP日本)处理珍珠,恒温过程中发现珍珠表皮鼓起,内有气泡生成,而表皮完整。表明酸性条件下氢离子会和碳酸钙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外膜完整没有受到破坏说明该酶对角蛋白不起作用。国产酸性蛋白酶恒温处理过程中未见气泡生成,但是处理后珍珠表面呈现磨砂状,手感粗糙。说明此种酶对珍珠表面角蛋白的破坏和氢离子透过膜与碳酸钙反应同时进行。
因此;作为优选,所述的复合蛋白酶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木瓜蛋白酶、曲霉蛋白酶、脂肪酶、中性蛋白分解酶、酸性蛋白酶、弱碱性蛋白分解酶组成,其中必需含有曲霉蛋白酶。
木瓜蛋白酶最佳反应温度为50~65度,最适pH为6.0~7.0,添加量(质量分率)0.2~0.6%。该酶采用生物工程技术从番木瓜植物未成熟的果实中提炼而成。由212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21000,属于含有巯基肽链内切酶,具有蛋白酶和脂酶的活性,有广泛的特异性,对动植物蛋白、多肽、酰胺等由较强的酶解能力,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日化、饲料、皮革及纺织行业。
曲霉蛋白酶最佳反应温度为50~55度,最适pH为7.0~10.0。由酱油曲霉蛋白酶菌株经过液体深层发酵、提取等工序制得,含有中性和碱性蛋白酶,具有很强的水解蛋白质的能力。
脂肪酶最佳反应温度为短时间40~42度、长时间38~40度,最适pH7.0~7.5。作用‘RCO-OR’,主要生成物脂类——脂肪酸,甘油和其它不完全水解物。重金属离子铜、铁及氟化钠和脂肪酸对酶有抑制作用,钙、锶和胆酸盐对其有激活作用。
中性蛋白分解酶最佳反应温度为45~50度,最适pH 5.0~7.0。添加量(质量分率)0.00025~0.01%。是主要以中性蛋白酶为主、并含有淀粉酶的复合酶,能改善面包的生产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利用动植物的蛋白原料、制造各类加工食品、调味品等。上海中科生物医学高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
酸性蛋白酶(sumizyme AP日本)最佳反应温度40度,最适pH 4.0,添加量(质量分率)0.1%。
酸性蛋白酶(国产)最佳反应温度40~50度,最适pH 6.0,添加量(质量分率)0.1%。上海中科伍佰豪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研制。
弱碱性蛋白分解酶最佳反应温度为45~50度,最适pH 6.0~9.0,添加量(质量分率)0.08~0.12%。中性或弱碱性范围内可以分解以动植物蛋白为原料的蛋白质。上海中科生物医学高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提供。
基于现有的各种漂白方法,结合可以得到的各种蛋白酶和脂酶(包括木瓜蛋白酶、曲霉蛋白酶、脂肪酶、中性蛋白分解酶、酸性蛋白酶、弱碱性蛋白分解酶)的化学性质,我们首先设计配制了复合蛋白酶,考察蛋白酶对珍珠漂白的有效性。但是正如上述而言,单一的酶制剂不仅起不到漂白的效果,而且还会对珍珠起到破坏作用,采用各种酶协同作用,特别是发挥了复合酶中曲霉蛋白酶的酶促漂白作用,可以达到了漂白的目的。
作为优选,所述的酶制剂(按质量百分比)为?~?%曲霉蛋白酶,其中酶制剂漂白的温度为50~60℃,酶制剂漂白溶液的PH值为6.8~7.2。
本发明人综合考察了温度、酶浓度和时间对漂白和珍珠本身的影响。将曲霉蛋白酶溶于水,用无机化合物调节pH到6.8~7.2,放入深浅不一的黄色、红色和紫色的珍珠进行反应,按不同的温度(室温,50~60度连续,50~60度室温间歇)、酶浓度(2‰,12‰近饱和)分别进行,用氧化剂调节酸度并作为后续氧化剂。最终漂白率如表1。
表2 珍珠比例45粒/50ml溶液 由表2可知反应温度以50~60℃为好,而酶的用量在浓度时更好。在50~60度连续,酶浓度为2‰~8‰时漂白率成持续增长,其中8‰效果最好。
在酶促漂白反应条件综合筛选中,我们使用了未经挑选的原珠,其中含有高达30%的深红色和深紫色珠。这一部分珍珠在工业中被认为是不可以被漂白的。扣除此类珍珠,在50~60度,酶浓度为2‰~12‰的条件下,漂白率接近100%。在整个漂白过程中,只发现极个别漂白成品珠出现长麻现象,综合统计所有实验,长麻率仅为2%。所以漂白反应极其安全可靠。
采用直径在10毫米以上大颗粒珠宝级珍珠,挑出其中不可以漂白的深红色和深紫色珠。加入到经过无机化合物调节至PH值为6.8~7.2的2‰~12‰曲霉蛋白酶或复合酶的溶液中,50~60摄氏度加热,每天测量pH二次,若升高用氧化剂调节回pH6.8~7.2的范围内,每3天更换新鲜溶液体系。在十四天时取出珍珠。将漂白过的珍珠放入此体系继续50~60摄氏度加热10~14小时左右以除去珍珠中可能残留的氧化剂。大量反复实验表明,漂白后的珍珠呈现亮白色或玉白色,漂白率稳定在95%左右,其中个体长麻率均在5%以下。表明此工艺高度有效且可靠。
根据曲霉蛋白酶和复合蛋白酶的性质,本发明人认为酶在漂白体系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降解珍珠表面粘连在壳角蛋白上的杂蛋白,使得珍珠文石结构产生的光泽更好地透射出来,并使杂蛋白中可能含有的色素被除去。
第二,稳定氧化剂,使加入的无机化合物和氧化剂缓慢地分解,长久保持体系的氧化性能,并保证氧化过程不会过于剧烈。同时也稳定了体系的酸碱度,使溶液pH变化不至于太快而影响珍珠结构和氧化反应。过氧碳酸盐在室温时,氧化剂在40摄氏度以上,在纯水中均快速分解放出氧气。在没有酶的情况下,体系的pH频繁升高且幅度大,但只需加很少的氧化剂就可以调回到中性。
第三,作为表面活性剂,酶制剂中既有亲水的官能团同时也具有疏水的官能团,这两种官能团促进了氧化剂在溶液与珍珠间的转移,使氧化剂能顺利进入珍珠内部对色素进行氧化。
第四,最重要的,在45~65℃之间,即酶的最佳活性温度下酶可以吸附在珍珠表面起到保护作用。因为低温下没有效果这种吸附不是简单的物理吸附,而是特殊的“键合作用”,酶的结合中心和珍珠表面角蛋白结合,但是并不发生反应。这种结合起到了类似细胞壁细胞膜保护细胞的作用,在保护珍珠的同时控制物质进出珍珠。
作为优选,所述的氧化剂为过氧化钙、过氧化镁、过氧化锌、四乙酰乙二胺、过氧尿素、过氧化氢、过一硫酸氢钾复合盐中的一种或多种,其浓度(按质量百分比)为0.1~20%。
作为最佳优选,所述的的氧化剂为过氧尿素,其浓度(按质量百分比)为0.1~20%。
通过本发明人发现,随着反应进程,体系的pH不断升高,同时氧化剂被消耗又要求补充新的过碳酸盐的无机性化合物,最终,过强的碱性导致珍珠的损伤。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使用了补充过氧化尿素的方法。过氧尿素本身带弱酸性,pH在5到6之间。与其他氧化剂相比,过氧化尿素是固体,稳定性好,可以精确称量,容易操作。
因此本发明采用酶促体系对珍珠进行漂白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使用酶制剂/无机化合物和氧化剂体系,利用酶制剂稳定氧化剂和体系的酸碱性,同时作为表面活性剂和珍珠的保护剂,氧化漂白后的珍珠呈现亮白色或玉白色,漂白率稳定在95%左右,其中个体长麻率在5%以下。工艺高度有效且可靠,所需工期为半个月,操作简单,过程容易控制,反应在稍高于常温下进行,对适合漂白的珍珠效果较好,尤其对大直径珠宝级珍珠甚佳。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1选取未打孔珍珠30粒,分别为浅黄色、浅红色和浅紫色各10粒,将珍珠包在纱布内置于水浴中加热处理,温度一般控制在50℃,持续80小时,使大部分色素在分解以利于漂白;加入50ml复合蛋白酶饱和溶液(浓度约为13%),过硼酸钠调节pH至6.5,45摄氏度水浴加热,第二天起每天上午和下午分别测量溶液pH值,并用过氧化钙调回至6.5。期间每二或三天更换新的溶液体系,共换了三次体系。具体录得数据如下

反应持续到第10天,大部分珍珠呈现亮白色或玉白色,珍珠表皮未观察到损伤,珍珠光泽完好保持。
(1)昼夜持续45摄氏度恒温加热1)50ml复合蛋白酶溶液(浓度为千分之二),45粒原珠,在设定的溶液体系下反应十六天。一般每天上午9:30am和下午4:00pm分别测量一次,若pH升高用过氧化钙调节至pH=6.5,然后纪录每次所加入过氧化钙的质量。每2或3天换新鲜溶液体系,其间共换了六次体系。


(表中“-”指不做任何操作,如不加试剂等,下同)在14天时,漂白率为66.7%,珍珠表皮和光泽完好。
2)50ml复合蛋白酶体系(千分之十二),45粒原珠,在设定的溶液体系下反应十七天。一般每天上午9:30am和下午4:00pm分别测量一次,若pH升高用过氧化钙调节pH=6.5,然后纪录每次所加入过氧化钙的质量。每三天换新鲜溶液体系,其间共换了五次体系。


在14天时,漂白率为60.0%,珍珠表皮和光泽完好。
(2)间歇加热(即45度恒温12小时,然后室温12小时)1)50ml复合蛋白酶溶液(浓度为千分之二),45粒原珠,在设定的溶液体系下反应十七天。一般每天上午9:30am和下午4:00pm分别测量一次,若pH升高用过氧化钙调节pH=6.5,然后纪录每次所加入过氧化钙的质量。每3天左右换新鲜溶液体系,其间共换了五次体系。


在14天时,漂白率为54.4%,珍珠表皮和光泽完好。
2)50ml复合蛋白酶体系(千分之十二),45粒原珠,在设定的溶液体系下反应十七天。一般每天上午9:30am和下午4:00pm分别测量一次,若pH升高用过氧尿素调节pH=6.5,然后纪录每次所加入过氧化钙的质量。每三天换新鲜溶液体系,其间共换了五次体系。


在14天时,漂白率为52.0%,珍珠表皮和光泽完好。
(3)室温反应。
1)50ml复合蛋白酶溶液(浓度为千分之二),45粒原珠,在设定的溶液体系下反应十七天。一般每天上午9:30am和下午4:00pm分别测量一次,若pH升高用过氧化钙调节pH=6.5,然后纪录每次所加入过氧化钙的质量。每二或三天换新鲜溶液体系,其间共换了六次体系。


在14天时,漂白率为56.7%,珍珠表皮和光泽完好。
2)50ml复合蛋白酶体系(千分之十二),45粒原珠,在设定的溶液体系下反应十六天。一般每天上午9:30am和下午4:00pm分别测量一次,若pH升高用过氧尿素调节pH=6.5,然后纪录每次所加入过氧化钙的质量。
每二或三天换新鲜溶液体系,其间共换了五次体系。



在14天时,漂白率为60.0%,珍珠表皮和光泽完好。
酶促漂白反应放大优化漂白配置1500ml复合蛋白酶溶液(浓度为千分之二),原液pH=6.4,饱和过硼酸钠调节至6.5(需要饱和过硼酸钠14ml),加入1000克原珠(已除去不可以漂白的深红色和深紫色珠),在设定的溶液体系下反应十四天。45摄氏度恒温,每天测量两次pH,两次之间间隔约10小时。若pH升高用过氧化钙调节回pH=6.5,纪录每次所加入过氧化钙的质量。每隔三天更换新鲜溶液体系,其间共换了四次体系。


后处理2000ml复合蛋白酶溶液(浓度为千分之二),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将pH调至6.5,将漂白过的珍珠放入体系45度加热12小时。
漂白率为95.0%,珍珠表皮和光泽完好。
实施例2选取未打孔珍珠30粒,分别为浅黄色、浅红色和浅紫色各10粒,将珍珠包在纱布内置于水浴中加热处理,温度一般控制在55℃,持续30小时,使大部分色素在分解以利于漂白;加入50ml曲霉蛋白酶饱和溶液(浓度约为13%),过碳酸钠调节pH至7.5,50摄氏度水浴加热,第二天起每天上午和下午分别测量溶液pH值,并用过氧尿素调回至7.5~7.7。期间每二或三天更换新的溶液体系,本实验共换了三次体系。具体录得数据如下

反应持续到第10天,大部分珍珠呈现亮白色或玉白色,珍珠表皮未观察到损伤,珍珠光泽完好保持。
(1)昼夜持续50摄氏度恒温加热1)50ml曲霉蛋白酶溶液(浓度为千分之二),45粒原珠,在设定的溶液体系下反应十六天。一般每天上午9:30am和下午4:00pm分别测量一次,若pH升高用过氧尿素调节至pH=7.5,然后纪录每次所加入过氧尿素的质量。每2或3天换新鲜溶液体系,其间共换了六次体系。


(表中“-”指不做任何操作,如不加试剂等,下同)在14天时,漂白率为66.7%,珍珠表皮和光泽完好。
2)50ml曲霉蛋白酶体系(千分之十二),45粒原珠,在设定的溶液体系下反应十七天。一般每天上午9:30am和下午4:00pm分别测量一次,若pH升高用过氧尿素调节pH=7.5,然后纪录每次所加入过氧尿素的质量。每三天换新鲜溶液体系,其间共换了五次体系。


在14天时,漂白率为70.0%,珍珠表皮和光泽完好。
如上所述,制备每个实施例1和2以及比较例1的25个电池,测量它们的厚度。平均测量结果如表1和图3所示。
表1

如表1所示,与各自挤压前的厚度相比,实施例1和2中电极组件厚度减少了0.03mm。比较例1中电极组件厚度挤压后减少了0.01mm。因此由于挤压引起的厚度减少在实施例1和2中更为显著。与比较例1相比,结果中的差异对应于实施例1和2的弹性模量的差异。由更高弹性模量材料形成的隔板反弹至其原来的、未变形(非挤压)构造(厚度)的倾向性更强。在低弹性模量的材料中形状恢复更不显著。因此,低弹性模量的隔板在制备薄而平的电池时更有优势。
相对于初始充电后所述电极组件的厚度,使用最低弹性模量的隔板的实施例1中电极组件的厚度,比比较例1中使用较高弹性模量的隔板的电极组件的厚度小约0.08mm。
此外,图3显示,就充电-放电循环次数而言,使用较低弹性模量的隔板13的实施例1和2的电极组件的厚度变化小于比较例1中使用较高弹性模量的隔板的电极组件的厚度变化。
此外,随着充电-放电循环次数增加,在隔板的弹性模量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其厚度变化更加显著。
在重复充电-放电循环之后实施例1和2中电极组件的厚度变化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具有低弹性模量的隔板而减少。因此,降低所述隔板的弹性模量在减少电极组件膨胀方面高度有效。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提供具有纵向弹性模量低的隔板的锂二次电池,从而充分施加了挤压效果。在该实施方案中,有可能保持所述电极组件的挤压后厚度值为0.06mm或小于传统情况下的厚度,并可制备薄而<p>表1

表中,MCF表示纤维状人造石墨;EC表示碳酸乙烯酯,DEC表示碳酸二乙酯;PC表示碳酸丙烯酯。
表A商品化的包衣片剂的光泽值

*McNeil-PPC,Inc提供**Bristol-Myers Squibb,Inc提供本实施例显示本发明的剂型有高度的表面光泽值(例如本实施例的241-248光泽单位),与商品化的明胶包衣片剂的光泽值类似或优于商品化的明胶包衣片剂的光泽值。相反,本实施例中典型的喷雾薄膜有很低的表面光泽,如119到125光泽单位。
实施例6水分摄取的对比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的片剂与商品化的明胶包衣片剂就它们的水分摄取特性进行了比较。选出的用于比较的样品代表现有浸渍技术(McNeil-PPC,Inc的Extra Strength TYLENOL Gelcap),和本文前文讨论的包被技术(所有其余样品,详见下表B)。
使用动态水汽吸附(DVS)分析设备(DVS-2000,Surface Measurenent SystemsLtd.,London,UK提供)来评估样品。DVC系统是配有精密微量天平的环境受到控制的室。样品在不同相对湿度中的重量变化随时间被记录下来。
每个产品检测时把三片明胶包衣片剂放入DVC系统,在40℃和75%RH的环境中保持1小时。记录重量变化。天平在检测条件下平衡并在样品检测前称取皮重。样品检测速度设定在每隔20秒种收集重量。

图13显示详细结果。在40℃和75%RH的环境中于60分钟后的相对质量(用占起始质量的百分比来表示)在下表B中显<p>实施例5 对青刀豆包装水中的植物乳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为了验证在平板生物测定中得到的乳酸链球菌肽-ε-聚-L-赖氨酸协同作用的观测结果,并且也为了确认它们在食品中的潜在应用,使用了一个简单的食物模型体系。在本实施例中,选择从色拉调料中分离得到的一种普通的食物腐败菌植物乳杆菌菌株作为靶菌株,并且用青刀豆包装水(高压灭菌的,pH 5.2)作为液体食物模型体系。将活化的植物乳杆菌以1.0×106cfu/ml的水平接种在青刀豆包装水中。该包装水中含有多种浓度的乳酸链球菌肽和/或ε-聚-L-赖氨酸。将该接种的样品在30℃下培养一周。在BHI平板上周期性地计数植物乳杆菌的活细胞。在表5中概述了结果。
表5中的数据显示,单独的乳酸链球菌肽或ε-聚-L-赖氨酸对植物乳杆菌在最初阶段的生长具有非常有限的抑制作用;即最多培养7天之后基本上没有任何抑制作用。在液体模型体系中,乳酸链球菌肽和ε-聚-L-赖氨酸的组合显著抑制植物乳杆菌的生长。这些结果证实了生物测定试验的发现,其表明乳酸链球菌肽和ε-聚-L-赖氨酸之间对于抑制特定的致病菌和腐败细菌具有很强的协同抗微生物活性。该液体食物模型的结果也表明了该协同作用抗微生物体系在食品和饮料产品中的病原体和变质控制中的潜在应用。
表5 乳酸链球菌肽和ε-聚-L-赖氨酸在30℃对青刀豆包装水中植物乳杆菌的抑制作用

(1)昼夜持续65摄氏度恒温加热1)50ml复合蛋白酶溶液(浓度为千分之二),45粒原珠,在设定的溶液体系下反应十六天。一般每天上午9:30am和下午4:00pm分别测量一次,若pH升高用过氧尿素调节至pH=7.0,然后纪录每次所加入过氧尿素的质量。每2或3天换新鲜溶液体系,其间共换了六次体系。


(表中“-”指不做任何操作,如不加试剂等,下同)在14天时,漂白率为76.7%,珍珠表皮和光泽完好。
2)50ml复合蛋白酶体系(千分之十二),45粒原珠,在设定的溶液体系下反应十七天。一般每天上午9:30am和下午4:00pm分别测量一次,若pH升高用过氧尿素调节pH=7.0,然后纪录每次所加入过氧尿素的质量。每三天换新鲜溶液体系,其间共换了五次体系。


在14天时,漂白率为70.0%,珍珠表皮和光泽完好。
(2)间歇加热(即65度恒温12小时,然后室温12小时)1)50ml复合蛋白酶溶液(浓度为千分之二),45粒原珠,在设定的溶液体系下反应十七天。一般每天上午9:30am和下午4:00pm分别测量一次,若pH升高用过氧尿素调节pH=7.0,然后纪录每次所加入过氧尿素的质量。每3天左右换新鲜溶液体系,其间共换了五次体系。


在14天时,漂白率为74.4%,珍珠表皮和光泽完好。
2)50ml复合蛋白酶体系(千分之六),45粒原珠,在设定的溶液体系下反应十七天。一般每天上午9:30am和下午4:00pm分别测量一次,若pH升高用过氧尿素调节pH=7.0,然后纪录每次所加入过氧尿素的质量。每三天换新鲜溶液体系,其间共换了五次体系。


在14天时,漂白率为70.0%,珍珠表皮和光泽完好。
(3)室温反应。
1)50ml复合蛋白酶溶液(浓度为千分之二),45粒原珠,在设定的溶液体系下反应十七天。一般每天上午9:30am和下午4:00pm分别测量一次,若pH升高用过氧尿素调节pH=7.0,然后纪录每次所加入过氧尿素的质量。
每二或三天换新鲜溶液体系,其间共换了六次体系。


在14天时,漂白率为76.7%,珍珠表皮和光泽完好。
4)50ml复合蛋白酶体系(千分之八),45粒原珠,在设定的溶液体系下反应十六天。一般每天上午9:30am和下午4:00pm分别测量一次,若pH升高用过氧尿素调节pH=7.0,然后纪录每次所加入过氧尿素的质量。每二或三天换新鲜溶液体系,其间共换了五次体系。



在14天时,漂白率为70.0%,珍珠表皮和光泽完好。
酶促漂白反应放大优化漂白配置1500ml复合蛋白酶溶液(浓度为千分之二),原液pH=6.4,饱和过碳酸钠调节至7.0(需要过碳酸钠28ml),加入1000克原珠(已除去不可以漂白的深红色和深紫色珠),在设定的溶液体系下反应十四天。65摄氏度恒温,每天测量两次pH,两次之间间隔约10小时。若pH升高用过氧尿素调节回pH=7.0,纪录每次所加入过氧尿素的质量。每隔三天更换新鲜溶液体系,其间共换了四次体系。


后处理2000ml曲霉蛋白酶溶液(浓度为千分之二),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将pH调至7.0,将漂白过的珍珠放入体系65度加热12小时。
漂白率为85.0%,珍珠表皮和光泽完好。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珍珠酶促漂白工艺,包括以下步骤a.预处理(1)分类即按珍珠层的厚薄、颜色、光泽、形态和大小把珍珠进行大致分类,以便分别处理;(2)表面预处理将珍珠包在纱布内置于水浴中加热处理,温度一般控制在50~60℃,持续3小时~80小时,使大部分色素在分解以利于漂白;b.酶制剂漂白将上述的预处理后的珍珠加入酶制剂;采用缓冲溶液调节PH值至6.5~7.5,水浴持续或间歇加热至温度保持在45~65℃或室温,进行漂白;c.调节PH值、氧化测量溶液的PH值,并用缓冲溶液将上述溶液的PH值调整到6.5~7.5,并对珍珠进行氧化;d.更换反应体系每1~5天更换上述的溶液体系,更换次数为2~4次后,得漂白珍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珍珠酶促漂白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缓冲溶液为饱和的过碳酸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珍珠酶促漂白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饱和过碳酸盐溶液为饱和过碳酸钠溶液。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珍珠酶促漂白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酶制剂为复合蛋白酶或曲霉蛋白酶中的一种,其浓度(按质量百分比)为0.1~2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珍珠酶促漂白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合蛋白酶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木瓜蛋白酶、曲霉蛋白酶、脂肪酶、中性蛋白分解酶、酸性蛋白酶、弱碱性蛋白分解酶组成,其中必需含有曲霉蛋白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珍珠酶促漂白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酶制剂(按质量百分比)为0.1~20%曲霉蛋白酶,其中酶制剂漂白的温度为50~60℃,酶制剂漂白溶液的PH值为6.8~7.2。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珍珠酶促漂白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氧化剂为过氧化钙、过氧化镁、过氧化锌、四乙酰乙二胺、过氧尿素、过氧化氢、过一硫酸氢钾复合盐中的一种或多种,其浓度(按质量百分比)为0.1~20%。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珍珠后处理工艺,尤其涉及一种通过生物活性酶来对珍珠进行漂白从而达到增白珍珠目的的处理工艺;一种珍珠酶促漂白工艺,包括以下步骤a.预处理;b.酶制剂漂白;c.调节PH值、氧化;d.更换反应体系。本发明使用酶制剂/无机化合物和氧化剂体系,利用酶制剂稳定氧化剂和体系的酸碱性,同时作为表面活性剂和珍珠的保护剂,氧化漂白后的珍珠呈现亮白色或玉白色,漂白率稳定在95%左右,其中个体长麻率在5%以下。工艺高度有效且可靠,所需工期为半个月,操作简单,过程容易控制,反应在稍高于常温下进行,对适合漂白的珍珠效果较好,尤其对大直径珠宝级珍珠甚佳。
文档编号A44C27/00GK1864578SQ20051005035
公开日2006年11月22日 申请日期2005年5月18日 优先权日2005年5月18日
发明者阮铁军, 王伟忠, 楼文成 申请人:浙江阮仕珍珠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