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及手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1943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手把及手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把及具有该手把的手提装置,并且特别涉及一种 可自动收回的手把及具有该手把的手提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许多随身携带的物件,除了符合口袋大小的物件之外,通常会额外 提供手把以便于使用者提持,尤其是当该物件具有一定重量的时候,手把的 提供便成为携带该物件不可或缺的设计。传统上,公文包、手提电子装置(例 如测量仪器、军用手提电脑等等)、行李箱等,均属此类应用。然而,传统设 计则多为仅仅个别地着重手把的提供、使用手把所需的力量及手把的收纳(例 如行李箱),对于操作的便利性则少有关注。
例如,目前常见的手提电子装置或公文包的手把,仅单纯地枢接于该物 件上。不使用时,其自然垂贴于该物件上,但不会固定。当使用环境并非一 般操作环境时,不能自动固定的手把将会带来不必要的使用烦麻,例如战场 上需迅速提持该物件,又或者载负的装置过多时各装置易相互勾缠。而当需 要使用手把时,使用者需先将其竖起,才能抓持手把以提持该物件,此种情 况同样造成使用者额外的操作负担。又例如,目前的行李箱虽多有伸縮设计, 以便于使用者省力操作并兼顾手把的收纳,然而手把在收纳状态与使用状态 间的转换,仍需手动操作,仍并非十分便利,并且也需耗费相当时间。
简而言之,目前手提装置的手把设计仍有收纳、固定及操作便利性无法 兼顾的问题。
发明内容
由于,目前手提装置的手把设计无法兼顾收纳、固定及操作便利性的问 题,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把用以解决上述公知技术上所面 临的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把用以提持物件。手把包含手提 部、座体及连杆。座体连接物件,且包括本体及弹性元件。弹性元件的一端 连接于本体,另一端连接于连杆。连杆的一端可滑动且可转动地连接手提部, 而另一端枢接座体。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提装置,该手提装置包含物件 以及手把。手把用以提持物件。手把包含手提部、座体及连杆。座体连接物 件,且包括本体及弹性元件。弹性元件的一端连接于本体,另一端连接于连 杆。连杆的一端可滑动且可转动地连接手提部,而另一端枢接座体。
本实用新型的手把可自动收回,无需使用者额外的操作。此外,手把在 自动收回后可自动固定。本实用新型的手把及具有上述手把的手提装置的设 计同时兼顾收纳、固定及操作便利性等方面。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精神可以利用以下的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及 附图而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图1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具体实施例的手提装置的示意图。
图2A至图2C所示为该手把的操作示意图。 图3所示为关于第一连杆与第一座体的手提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4A所示为根据另一具体实施例、当第一旋转力矩为零时手提装置的 局部示意图。
图4B所示为根据该另一具体实施例、当第一连杆于提持操作的位置时 手提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5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具体实施例的手提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6A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具体实施例的手提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6B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手提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7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具体实施例的手提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5图8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具体实施例的手提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1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具体实施例的手提装置 3的示意图。手提装置3包含一物件32及用以提持物件32的手把。该手把 包含手提部34、第一连杆36、第二连杆38、第一座体40及第二座体42。 物件32可为量测仪器、手提电脑、传统的手提箱体或其它需要被提持的装 置。此外,图1中是以夸张的形式示出该手把在使用状态时(即提持物件的状 态)的示意图,并无表达物件32与该手把间的比例关系的目的。
请参阅图2A至2C。图2A至2C所示为该手把的操作示意图,其中第 一座体40及第二座体42以局部剖面图示出。第一连杆36可滑动且可转动 地连接于手提部34的一侧的第一滑轨342,第二连杆38可滑动且可转动地 连接于手提部34的另一侧的第二滑轨344。第一座体40包含本体402及扭 力弹簧404(以细实线表示)。第一座体40连接及固定于物件32上并经由本 体402与第一连杆36枢接。扭力弹簧404的一端固定于本体402,其另一端 则滑动地紧抵第一连杆36的凸出部362。由此,当施加一力拉动手提部34 离开一初始位置时,第一连杆36因此相对本体402转动,使得扭力弹簧404 受到凸出部362挤压而弹性形变以储存一回复能。此回复能的释放将使得扭 力弹簧404经由凸出部362而在第一连杆36上施加第一旋转力矩Tl(以带箭 头的细实线表示),进而使得第一连杆36具有向手提部34内部滑入的倾向。
同理,第二座体42包含本体422及扭力弹簧424(以细实线表示)。第二 座体42连接及固定于物件32上并经由本体422与第二连杆38枢接。扭力 弹簧424的一端固定于本体422,其另一端则滑动地紧抵第二连杆38的凸出 部382。由此,当施加一力拉动手提部34离开一初始位置时,第二连杆38 因此相对本体422转动,使得扭力弹簧424受到凸出部382挤压而弹性形变 以储存一回复能。此回复能的释放将使得扭力弹簧424可经由凸出部382在 第二连杆38上施加第二旋转力矩T2(以带箭头的细实线表示),进而使得第 二连杆38具有向手提部34内部滑入的倾向。
补充说明的是,扭力弹簧404、 424所储存的回复能不以因第一连杆36及第二连杆38挤压而储存的能量为限。例如于手把组装时,即向扭力弹簧 404、 424施加预载力,亦即此时扭力弹簧404、 424己储存有回复能,同样 地,此预先储存的回复能的释放倾向也产生非零值的第一旋转力矩Tl及第 二旋转力矩T2,有助于手提部34的固定。
如图2A所示,当手提部34未被提起时,其因第一旋转力矩Tl及第二 旋转力矩T2的作用,将紧靠第一座体40及第二座体42。当手提部34逐渐 被提起时,如图2B所示,第一连杆36及第二连杆38分别经由第一滑轨342 及第二滑轨344逐渐滑出手提部34,并分别经由凸出部362、 382对扭力弹 簧404、 424产生挤压而使其持续储存回复能,其中凸出部362、 382始终保 持与扭力弹簧404、 424滑动接触。亦即第一旋转力矩Tl及第二旋转力矩 T2虽然可能会变化,但始终作用于第一连杆36及第二连杆38。第一旋转力 矩Tl及第二旋转力矩T2的大小则需依扭力弹簧404、 424的变形(包含其回 复能储存的多寡)及其接触位置与第一连杆36及第二连杆38的旋转中心而 定,并且并非必须是线性变化的;其中可将第一连杆36及第二连杆38与第 一座体40及第二座体42枢接的枢轴视为旋转中心。
如图2C所示,当手提部34继续被提起直至第一连杆36及第二连杆38 旋转至预定位置时,第一旋转力矩T1及第二旋转力矩T2相对小,以使手提 部34可轻易地保持于静止状态,例如利用各活动件之间的摩擦力以保持力 的平衡而达到静止的目的。但此时扭力弹簧404、 424所储存的回复能并不 为零。通常此时手提部34位于离物件32的最远处,并作为提持的操作位置, 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补充说明的是,经由适当的设计可使第一旋转力矩Tl及第二旋转力矩 T2在图2C所示的状态下为零。请参阅图3。图3所示为关于第一连杆36与 第一座体40的手提装置3的局部示意图,其中手提部34未被示出以简化图 示。图3可被理解为图2C的局部放大。如图3所示,扭力弹簧404因其储 存的回复能的释放倾向而施加在凸出部362上的作用力F(以带箭头的细实线 表示)通过第一连杆36与第一座体40枢接的枢轴(亦即第一连杆36相对第一 座体40的旋转中心),因此作用力F无法对第一连杆36产生旋转力矩,亦即 第一旋转力矩Tl在此时为零。为确保此状态能维持到提持操作之时,第一 座体40可包含挡止部406,用以挡止第一连杆36继续顺时针旋转,如图3所示。当然,挡止部406也可设于第一座体40内部以挡止第一连杆36的凸 出部362或第一连杆36的其它部位。
请参图4A及4B。图4A所示为根据另一具体实施例、当第一旋转力矩 Tl为零时手提装置3的局部示意图。图4B所示为根据该另一具体实施例、 当第一连杆36在提持操作的位置时手提装置3的局部示意图。上述实施例 与第一具体实施例的配置大致相同,主要不同之处则为在图4A中,当第 一旋转力矩T1为零时,第一连杆36尚未被挡止部406挡止,亦即第一连杆 36尚未位于提持操作的位置,而此时于第一连杆36与挡止部406间有空隙 存在。因此,第一连杆36将可继续顺时针旋转,直至被挡止部406挡止, 进而位于提持操作的位置,如图4B所示。然而,此时扭力弹簧404因其储 存的回复能的释放倾向而施加在凸出部362上的作用力F已偏离第一连杆36 与第一座体40枢接的枢轴,并且此时第一旋转力矩Tl'相对于图4A的第一 旋转力矩T1已呈相反方向(亦即顺时针方向),有利于手提部34固定,使之 不易因轻微震动而自动回复至待操作的状态(亦即收纳状态)。换句话说,此 时第一旋转力矩Tl'即为自动回复操作的门槛值, 一旦超过此操作门槛值, 前述第一旋转力矩T1即产生作用,使第一连杆36逆时针旋转,手提部34 回复至待操作的状态。前述第一旋转力矩Tl'可利用决定挡止部406挡止位 置来控制。这种设计更加有利于手提部34的提持状态的维持,增加操作的 稳定性和便利性。
请参阅图5。图5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具体实施例的手提装置 的局部示意图,其中第一连杆36在提持操作的位置以虚线表示,此时的扭 力弹簧408则以虚线表示。该实施例与前述各具体实施例的配置大致相同, 主要不同之处则为扭力弹簧408的旋转轴与第一连杆36与第一座体40的本 体402枢接的枢轴重合。这种设计可有效减少所需设置空间,并且由于扭力 弹簧408的旋转轴与枢轴重合,因此第一旋转力矩Tl大致与扭力弹簧408 的回弹力(或其所储存的回复能)成正比,亦即第一旋转力矩T1可直接利用控 制或选择扭力弹簧408的弹性曲线而得到控制,有助于设计手提部34(图5 中未示出)自动收回操作的实施。
请参阅图6A。图6A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具体实施例的手提装 置的局部示意图,其中弹簧410以粗实线表示,第一连杆36在提持操作的位置以虚线表示,而此时的弹簧410则以粗虚线表示。该实施例与前述各具 体实施例的配置大致相同,主要不同之处则为图6A至图6B所示的弹簧410 不再是扭力弹簧,而是一般常见的拉伸/压縮弹簧,其同样可因弹性形变而储 存回复能,并因回复能的释放倾向以对第一连杆36产生第一旋转力矩Tl。 这种选用传统拉伸/压縮弹簧的设计有利于产品(手把)的制造、组装。
另请参阅图6B。图6B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手提 装置的局部示意图。该实施例与图6A所示的手提装置的配置大致相同,主 要不同之处则为在图6A中,弹簧410受到拉伸;而在图6B中,弹簧412 则受到压縮。通常采用弹簧的拉伸特性的情况下,需要较大的操作空间以供 弹簧伸展所需;反之,采用弹簧的压縮特性的情况下,其所需的空间则为其 设置的空间,因此可縮小第一座体40的体积。此外,由于弹簧412有压縮 上的限制(亦即因物理上结构限制,具有无法再压縮的位置),因此弹簧412 本身又可作为前述的挡止部406。
请参阅图7。图7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具体实施例的手提装置 的局部示意图,其中弹簧414以粗实线表示,第一连杆36在提持操作的位 置以虚线表示,而此时的弹簧414则以粗虚线表示。该实施例与图6A所示 的手提装置的配置大致相同,均为弹簧414的一端固定于本体402上,另一 端固定于第一连杆36上,而主要不同之处则为弹簧414大致贴齐于第一 连杆36的轮廓上,同样为应用弹簧的拉伸特性(也可应用弹簧的压縮特性), 但所需操作空间不需特别配置,直接运用第一连杆36与本体402枢接后的 余隙即可。此外,弹簧414对第一连杆36作用的力始终大致相切于其轮廓, 故第一旋转力矩Tl大致与第一连杆36的转动角度成线性正比。这种设计对 第一旋转力矩T1与图5中的扭力弹簧408的配置设计有相似的控制效果, 但却使用常见的拉伸/压縮弹簧,从而可减少制造成本。
请参阅图8。图8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具体实施例的手提装置 的局部示意图,其中弹簧416以粗实线表示,第一连杆36在提持操作的位 置以虚线表示,而此时的弹簧416则以粗虚线表示。该实施例与第三具体实 施例的手提装置(如图6A所示)同样使用常见的拉伸/压縮弹簧,并利用其拉 伸的特性以提供第一旋转力矩T1。该实施例与第三具体实施例的手提装置的 不同之处 在图6A中,当第一连杆36位于提持操作的位置时,弹簧410仍对第一连杆36产生旋转力矩,亦即此时第一旋转力矩T1为非零值,第一 连杆36无法自己维持于提持操作的位置;反之,在图8中,当第一连杆36 位于提持操作的位置时,弹簧416作用于第一连杆36的力则通过第一连杆 36与本体402枢接的枢轴(图中未标示,但可直接由以粗虚线表示的弹簧416 理解),亦即此时第一旋转力矩Tl为零,第一连杆36可维持在提持操作的 位置(此时,第一连杆36被挡止部406挡止)。因此,第五具体实施例的手提 装置虽使用常见的拉伸/压縮弹簧,仍具有如图4A所示的手提装置的特点(可 使第一连杆36停在提持操作的位置)。同理,关于前述图4B的自动回复操 作的门槛值设计,在此也可适用,不再赘述。
补充说明的是,图8中第一连杆36与本体402枢接的枢轴仅单边与本 体402枢接,其另一边则悬置于座体40中,故此枢轴与座体40间留有空间。 经保留适当大小的此空间,图8中以粗虚线表示的弹簧416即可"跨过"此 枢轴,而不致与此枢轴产生干涉。此外,前述虽多以第一连杆36与第一座 体40间的操作机制作为说明,但其同样适用于第二连杆38与第二座体42 间的操作机制,故不再赘述。另外,第一旋转力矩Tl与第二旋转力矩T2的 产生机制(例如前述以扭力弹簧或以拉伸弹簧所储存的回复能的释放倾向而 产生)并非必须是相同的。
由上述各实施例的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手把是利用在第一连杆与第 一座体枢接处施加旋转力矩(第二连杆与第二座体与之相同)以达到手提部自 动回复至待操作的位置的效果。在手提部位于待操作的位置时,借助预施加 的第一旋转力矩及第二旋转力矩(即由组装时弹簧预先储存的回复能所导 致),即可自动保持于待操作的位置,不需额外的卡持结构的设计,克服了公 知技术中需额外的卡持结构加以固定,而不便于使用的问题。在使用者手提 手提部时,利用与手把连接的装置的重量,即可克服第一旋转力矩及第二旋 转力矩而使手提部远离该装置而到达提持操作的位置,并可利用控制此时刻 第一旋转力矩及第二旋转力矩的值,以达到使手提部自动维持在提持操作的 位置的效果,克服了公知技术中需额外的卡持结构加以维持,或手提部随时 回弹伤及使用者的手指,而不便于使用的问题。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可仅利用较小的操作空间,并采用在固定的部 件中配置旋转产生装置的设计,远比在手提部中设置一弹簧,连接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以产生回复机制的结构更具有稳定性。因为本实用新型的手把可 避免在一活动件(例如手提部)中配置另一活动件(例如弹簧)而需考虑操作流 畅的设计所产生的问题。例如,弹簧具有弹性,位于活动件中的弹簧于操作
的过程中易产生晃动而易与其它结构(或零配件)发生勾缠的现象;另外,配 置弹簧的手提部中也需配置相当的空间以供弹簧操作,不利于手提部的结构 配置(包含空间配置),通常使得手提部的体积大为增加。
利用以上优选具体实施例的详述,希望能更加清楚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 特征与精神,而并非以上述所披露的优选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范畴 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的范畴内涵 盖各种改变及等效设置。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的范畴应该根据上 述的说明作最宽泛的解释,以使其涵盖所有可能的改变以及等效设置。
权利要求1.一种手把,用以提持物件,其特征是,上述手把包含手提部;座体,连接上述物件,并且该座体包括本体及弹性元件,其中上述弹性元件的一端连接于上述本体;以及连杆,其一端可滑动且可转动地连接上述手提部,而另一端枢接上述座体,其中上述弹性元件的另一端连接上述连杆。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把,其特征是,上述弹性元件为扭力弹簧、 拉伸弹簧或压縮弹簧。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把,其特征是,上述连杆还包含凸出部, 上述弹性元件的上述另一端滑动地紧抵上述凸出部,并对上述连杆施加一旋 转力矩,当上述连杆转动至预定位置时,上述旋转力矩为零。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把,其特征是,上述座体还包含挡止部, 当上述连杆转动至上述预定位置时,上述挡止部挡止上述连杆。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把,其特征是,上述弹性元件为扭力弹簧,上述扭力弹簧具有旋转轴,该旋转轴与上述连杆与上述座体枢接的枢轴重合。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把,其特征是,上述手提部还包含滑轨, 上述连杆可滑动且可转动地连接于上述滑轨。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把,其特征是,上述手把还包含另一连杆 及另一座体,上述另一座体连接上述物件,上述另一座体包括另一本体及另 一弹性元件,上述另一连杆的一端可滑动地且可转动地连接上述手提部,上 述另一连杆的另一端枢接上述另一座体,上述另一弹性元件的一端连接上述 另一本体,上述另一弹性元件的另一端连接上述另一连杆。
8. —种手提装置,其特征是,上述手提装置包含 物件;以及手把,用以提持上述物件,该手把包含-手提部;座体,连接上述物件,并且该座体包括本体及弹性元件,其中上述弹性元件连接于上述本体;以及连杆,其一端可滑动且可转动地连接上述手提部,而另一端枢接上 述座体,其中上述弹性元件的另一端连接上述连杆。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手提装置,其特征是,上述弹性元件为扭力 弹簧、拉伸弹簧或压縮弹簧。
10.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手提装置,其特征是,上述连杆还包含凸出 部,上述弹性元件的上述另一端滑动地紧抵上述凸出部,并对上述连杆施加 一旋转力矩,当上述连杆转动至预定位置时,上述旋转力矩为零。
11. 根据权利要求IO所述的手提装置,其特征是,上述座体还包含挡 止部,当上述连杆转动至上述预定位置时,上述挡止部挡止上述连杆。
12.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手提装置,其特征是,上述弹性元件为扭力 弹簧,上述扭力弹簧具有旋转轴,该旋转轴与上述连杆与上述座体枢接的枢 轴重合。
13.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手提装置,其特征是,上述手提部还包含滑 轨,上述连杆可滑动且可转动地连接于上述滑轨。
14.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手提装置,其特征是,上述手把还包含另一 连杆及另一座体,上述另一座体连接上述物件,上述另一座体包括另一本体 及另一弹性元件,上述另一连杆的一端可滑动地且可转动地连接上述手提 部,上述另一连杆的另一端枢接上述另一座体,上述另一弹性元件的一端连 接上述另 一本体,上述另 一弹性元件的另 一端连接上述另 一连杆。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手把及具有该手把的手提装置。该手提装置包含一物件,例如一电子装置,以及用以提持该物件的手把。该手把包含一手提部、一座体以及一连杆。该座体连接该物件,且包括本体及弹性元件。该连杆的一端可滑动且可转动地连接该手提部,而另一端枢接该座体。该弹性元件的一端连接该本体,而另一端连接该连杆。当施加一力拉动该手提部离开一初始位置时,该连杆相对于该本体转动以使该弹性元件弹性形变而储存一回复能,用以当该回复能被释放时能驱动该连杆连动该手提部回复至该初始位置。本实用新型的手把及具有上述手把的手提装置的设计同时兼顾收纳、固定及操作便利性等方面。
文档编号A45C13/26GK201370221SQ20082021013
公开日2009年12月30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13日 优先权日2008年11月13日
发明者叶玫缨, 王惠真, 谢宜典, 黄河清 申请人: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