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省力的拉链头及拉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77955阅读:967来源:国知局
一种省力的拉链头及拉链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拉链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轻滑度好的省力的拉链头及拉链。



背景技术:

拉链包括依次排列有若干链牙的拉链带和拉链头,拉链带通过拉链头的作用,使其能随意拉合或拉开,在规定条件下,拉合拉链过程中的最大力为拉合轻滑度,拉合时使用力气越小,拉合轻滑度越好。

拉链广泛应用于服装、包装、帐篷等,除了平拉拉链,现有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开口带有一定的弧度,比如钱包、CD包、背包和手机包等,因此需要拉链带对应做成圆弧状缝合在上述物品上。由于现有拉链头的内腔为平面,在带弧度的拉链带上拉合需更费力,轻滑度变差,在硬性(例如CD包)物品和开口弧度大的物品上表现尤其明显。有鉴于此,本申请人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省力的拉链头,有效改善拉链的轻滑度。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提供一种省力的拉链头,具有上船板和下船板,所述上船板和所述下船板的首部通过支芯连接一体,尾部形成一个啮合口,该上船板左右两侧有向下延伸的第一凸条,该下船板左右两侧对应第一凸条向上延伸有第二凸条,同侧的第一凸条和第二凸条之间形成布缝空间,该第一凸条和第二凸条都呈弧形。

进一步地,该第一凸条和第二凸条都呈弧度相对应的弧形。

进一步地,该第一凸条和第二凸条的弧形与拉链带的弧形相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上船板的下端面和下船板的上端面均为弧面,并且弧面的弧度与拉链带的弧度相吻合。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省力的拉链,其包括拉链头和拉链带,该拉链带呈弧形设置,该拉链头具有上船板和下船板,所述上船板和所述下船板的首部通过支芯连接一体,尾部形成一个啮合口,该上船板左右来两侧有向下延伸的第一凸条,该下船板左右两侧对应第一凸条向上延伸有第二凸条,同侧的第一凸条和第二凸条之间形成布缝空间,该第一凸条和第二凸条都呈与拉链带弧度相匹配的弧形。

进一步地,所述上船板的下端面和下船板的上端面均为弧面,弧面的弧度与拉链带的弧度相吻合。

进一步地,所述拉链应用于开口带有弧度的物品。

进一步地,所述物品为钱包、CD包、背包和手机包。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省力的拉链头和拉链,运用在开口为弧形,尤其是类似CD这样的硬性物品上,其通过将拉链头的第一凸条和第二凸条设置为弧形,进而布缝空间的上下边缘为弧形,如此拉链带配合物品开口的形状设置为弧形时,拉链头布缝空间的上下边缘贴合拉链带弧度,使得拉链头的阻力变小,拉起来顺滑通畅,改善拉链的轻滑度,且不易磨损到拉链带,可延长拉链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拉链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拉链头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上船板,11、第一凸条;

2、下船板,21、第二凸条;

3、布缝空间;

4、支芯;

5、啮合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参照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省力的拉链头,具有上船板1和下船板2,所述上船板1和所述下船板2的首部通过支芯4连接成一体结构,尾部形成一个啮合口5,拉链带在首部张开,在尾部闭合。

该上船板1左右两侧有向下延伸的第一凸条11,该下船板2左右两侧对应第一凸条11向上延伸有第二凸条21,同侧的第一凸条11和第二凸条21之间形成布缝空间3,一条拉链带有两条分带,分别放在第一凸条11和第二凸条21的两侧,拉链头利用布缝空间3在拉链带上来回穿梭,实现拉链的拉开或拉合。

该第一凸条11和第二凸条21都呈弧形,具体地,第一凸条11相对上船板1为凹进弧形,第二凸条12相对下船板5为凸起弧形,进而布缝空间3的上下边缘为弧形,如此拉链带配合物品开口的形状设置为弧形时,拉链头的阻力会变小,拉起来顺滑通畅,有效改善拉链的轻滑度,且不易磨损到拉链带,可延长拉链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该第一凸条11和第二凸条21都呈弧度相对应的弧形,并且与拉链带的弧形相吻合,弧度尺寸配合物品的外圆弧尺寸,拉链头布缝空间3的上下边缘很好地贴合拉链带的弧度,进一步减小拉链头的阻力。

综上,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省力的拉链头及拉链,拉链具体可应用在开口为弧状的物品上,即带有一定的弧度,例如钱包、CD包、背包和手机包等,其包括拉链头和拉链带,该拉链带需配合物品呈弧形设置。根据物品的圆弧结构,改变原来的拉链头的设计,使得拉链头更好地贴合拉链带,减小其所受的影响。

其中,拉链头的外表面或内表面可以设计为圆弧状或平面状,本实施例中,所述上船板1的下端面和下船板2的上端面为弧面,弧面的弧度与拉链带的弧度相吻合,使得拉链带与拉链头更加贴合,更进一步地改善拉链的轻滑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