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矿井内空气净化的装置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矿井喷雾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矿井喷雾装置是一种用于矿井内空气进行净化,以便于工作人员改善工作环境的装置,其在矿井挖掘、开采等领域中得到广泛的使用,现有的矿井喷雾装置主要用于整体的环境改善,而将整体矿井内的环境进行改善需要非常大功率装置进行配合,其资源浪费较为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安装在安全帽上,进行工作人员周边环境空气改善,节省了资源,同时方便进行前后调节,提高适应能力的矿井喷雾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矿井喷雾装置,包括连接板、上螺纹管、上螺纹杆、下螺纹管、下螺纹杆、放置板、上限位板、上弹簧、上卡板、下限位板、下弹簧、下卡板和储水箱,所述连接板安装在安全帽上,连接板的右端上半区域和下半区域分别设置有上放置槽和下放置槽,并在上放置槽和下放置槽内分别设置有上滚珠轴承和下滚珠轴承,所述上螺纹管左端插入至上滚珠轴承内,上螺纹杆左端插入并螺装至上螺纹管右端内部,上螺纹杆右端与放置板左端上半区域连接,所述下螺纹管左端插入至下滚珠轴承内,下螺纹杆左端插入并螺装至下螺纹管右端内部,下螺纹杆右端与放置板左端下半区域连接,所述上限位板和下限位板左端分别与放置板右侧顶端和右侧底端连接,上弹簧顶端与上限位板连接,上卡板安装在上弹簧底端,下弹簧底端与下限位板连接,下卡板安装在下弹簧顶端,所述储水箱卡装在上卡板和下卡板之间,所述储水箱的内部设置有储水腔室,所述储水箱顶端设置有进水口,并在进水口处设置有挡盖,储水腔前侧壁上设置有出水口,并在出水口处设置有喷头,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均与储水腔室相通。
本实用新型的矿井喷雾装置,所述上限位板顶端设置有顶放置槽,并在顶放置槽内设置有顶滚珠轴承,还包括转轴、照明灯和充电电池,所述充电电池安装在上限位板顶端,转轴的底端插入至顶滚珠轴承内,照明灯安装在转轴的顶端,并且照明灯与充电电池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矿井喷雾装置,还包括支撑柱和支撑弹簧,所述支撑柱左端与连接板右端连接,支撑弹簧左端与支撑柱右端连接,支撑弹簧右端与放置板左端接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上述设置,可以通过整体喷雾装置放置在安全帽上进行单独个体工作人员周边空气的改善,大大降低了资源的浪费;并且通过上螺纹管和下螺纹管的旋转可控制喷头左右调节,从而可控制工作人员周边环境改善的区域,通过上卡板和下卡板对储水箱的固定可方便拆装和更换及维修,更为实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矿井喷雾装置,包括连接板1、上螺纹管2、上螺纹杆3、下螺纹管4、下螺纹杆、放置板5、上限位板6、上弹簧7、上卡板8、下限位板9、下弹簧、下卡板和储水箱10,连接板安装在安全帽上,连接板的右端上半区域和下半区域分别设置有上放置槽和下放置槽,并在上放置槽和下放置槽内分别设置有上滚珠轴承11和下滚珠轴承,上螺纹管左端插入至上滚珠轴承内,上螺纹杆左端插入并螺装至上螺纹管右端内部,上螺纹杆右端与放置板左端上半区域连接,下螺纹管左端插入至下滚珠轴承内,下螺纹杆左端插入并螺装至下螺纹管右端内部,下螺纹杆右端与放置板左端下半区域连接,上限位板和下限位板左端分别与放置板右侧顶端和右侧底端连接,上弹簧顶端与上限位板连接,上卡板安装在上弹簧底端,下弹簧底端与下限位板连接,下卡板安装在下弹簧顶端,储水箱卡装在上卡板和下卡板之间,储水箱的内部设置有储水腔室,储水箱顶端设置有进水口,并在进水口处设置有挡盖12,储水腔前侧壁上设置有出水口,并在出水口处设置有喷头13,进水口和出水口均与储水腔室相通;通过上述设置,可以通过整体喷雾装置放置在安全帽上进行单独个体工作人员周边空气的改善,大大降低了资源的浪费;并且通过上螺纹管和下螺纹管的旋转可控制喷头左右调节,从而可控制工作人员周边环境改善的区域,通过上卡板和下卡板对储水箱的固定可方便拆装和更换及维修,更为实用。
本实用新型的矿井喷雾装置,上限位板顶端设置有顶放置槽,并在顶放置槽内设置有顶滚珠轴承14,还包括转轴15、照明灯16和充电电池17,充电电池安装在上限位板顶端,转轴的底端插入至顶滚珠轴承内,照明灯安装在转轴的顶端,并且照明灯与充电电池电连接;通过上述设置,可同时对周边区域进行照明,更为实用,而转轴的设计可对照明灯照射区域进行调节,提高适应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矿井喷雾装置,还包括支撑柱18和支撑弹簧19,支撑柱左端与连接板右端连接,支撑弹簧左端与支撑柱右端连接,支撑弹簧右端与放置板左端接触,从而方便上螺纹管和下螺纹管的同步旋转,更为实用。
本实用新型的矿井喷雾装置,连接板与安全帽20可以采用卡装、螺装等任何现有技术的固定方式。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