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有活性助剂的盐类药物及络合药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05030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含有活性助剂的盐类药物及络合药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一种含有活性助剂的盐类药物及络合药物,是以L-苏糖酸不但为有机药物的光学活性助剂,而且与具有抗菌作用和碱基的生物化学药物、全合成有机药物、半合成有机药物,合成的L-苏糖酸与有机药物的盐类化合物,或络合的L-苏糖酸与有机药物的络合物,都是药物;且具有其组分中原有机药物相同的抗菌作用及用途。
L-苏糖酸[L-Threonic acid],化学名(2S,3R)-2,3,4三羟基丁酸[(2S,3R)-2,3,4-Trihydroxybutanoie acid]。浓浆状时,比旋度+9.54°[Syrap,[a]D19+9.54°],是一个极易溶于水,又溶于乙醇的浓胶状液体。其内酯,熔点74~76℃;比旋度+30.7°(水)[1.4,Lacione,mp74~76℃;[a]D21+30.7°(H2O)]。钙盐,熔点>300℃;比旋度+16°(C=1,20℃)[Calcium salt;mp>300℃;[a]D20+16°,(C=1,20℃)]。消旋苏糖酸[(t)Threonic acid],熔点98~99℃[mp98~99℃]。
L-苏糖酸,2位上的羟基与3位上的羟基旋转方向相反,是一个自身静态平衡的手性有机酸;水溶性好,结合常数也适中,在胃液PH条件下与门冬氨酸一样是一个其钙盐能大分子态吸收,输送,转移钙离子的性能良好的载体[1][2]。
药理研究表明,L-苏糖酸有抗感冒、预防癌症、提高免疫功能和降低胆固醇的作用[1]。且长毒及致畸变实验又都表明它无任何毒副作用[1]。
从美国奥克斯可尔公司申请的专利文献[3]可以看出在药物的分子量<5000时,均可用L-苏糖酸钙在体内游离出的L-苏糖酸为光学活性载体,还可以抑制肾驻血管对药物的排泄速率,提高药物的药效。
现已合成多个以L-苏糖酸为光学活性载体与具有碱基有机药物的盐类化合物,其中L-苏糖酸诺氟沙星、L-苏糖酸氧氟沙星、L-苏糖酸环丙沙星的样品,经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的核磁共振的氢谱、碳谱和二维谱测试,并就所得图谱信息予以居属。初步推断三批样品的核磁共振波谱,分别基本符合L-苏糖酸诺氟沙星、L-苏糖酸氧氟沙星、L-苏糖酸环丙沙星的化学结构[4]的要求。
国家药物及代谢产物分析研究中心的L-苏糖酸诺氟沙星单晶X衍射结构分析报告说,其单晶为无色透明块状晶体,属三斜晶系。在微机上用直接法解析晶体结构,结果表明分子间存在盐键联系;诺氟沙星分子通过与结晶水、苏糖酸分子氢键联成网状结构并以氢键及范德华力维系其在晶态下稳定排列;晶态下1个晶胞内含有2个苏糖酸、2个诺氟沙星分子,4个结晶水分子;苏糖酸均为L构型,2个诺氟沙星分子互为“对映体”,因此该样品应表达为L-苏糖酸·(±)诺氟沙星。最终确定分子式(C16H19FO3N3+·C4H7O5-)2·4H2O,单个分子的分子量(不含结晶水)455.44[5]。
在L-苏糖酸盐类化合物的合成中发现,缩短合成时间或改变反应条件,得到的是络合物。如上述条件合成的L-苏糖酸·诺氟沙星样品经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二维谱的测试,判断不符合盐类化合物的波谱。
以L-苏糖酸与具有碱基的有机药物合成的盐类化合物或组成的络合物,水溶性都普遍提高。如以不溶于水喹诺酮碱类药物与L-苏糖酸合成的盐类化合物,水中溶解度在20~35%之间;由不溶于水琥乙红霉素衍生的L-苏糖酸琥乙红霉素盐类化合物却能溶于水,但溶速缓慢。而且上述有机药物与L-苏糖酸组成的络合物也具有类似的水溶性。
在上述L-苏糖酸盐类化合物合成中还发现,在不宜的某种反应条件下合成的化合物为消旋的苏糖酸盐类化合物,其水溶性也发生较大的变化。如L-苏糖酸环丙沙星在室温下水中溶解度在20%以上,而消旋的苏糖酸环丙沙星在室温下却难溶于水。上述两种旋光体的苏糖酸的盐类化合物及络合物水溶性较大的差异,为获具有光学活性的苏糖酸盐类化合物或络合物的合成和提取(拆分)都提供了有利条件。
有机药物的L-苏糖酸盐类药物是否与L-苏糖酸钙一样能大分子态给药,保持以L-苏糖酸为载体衍生的药物具有手性药物药效学的优越性,关键是胃液PH条件下大分子态比例(注L-苏糖酸钙为95%[1]),本质就是L-苏糖酸盐类电导率的高低。在32℃时,同一电位(us/cm)档测得0.002moL浓度L-苏糖酸钙的电导率为3.17,L-苏糖酸诺氟沙星的电导率为1.57,L-苏糖酸环丙沙星的电导率为1.55,L-苏糖酸氧氟沙星的电导率为1.54,L-苏糖酸琥乙红霉素的电导率为1.22,说明上述有机药物的盐类药物比L-苏糖酸钙在体内吸收及利用过程中保持更高比例的大分子态,整体呈现手性匹配药动学作用,具有药效学的优越性。
为比较诺氟沙星、L-苏糖酸与诺氟沙星组成的络合药物(以下简称L-苏糖酸·诺氟沙星)的体外抗菌活性,用液体试管法观察了诺氟沙星和L-苏糖酸·诺氟沙星对金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诺氟沙星对金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以液体试管抑菌法测得其MIC分别为4ug/ml、32ug/ml、1ug/ml;L-苏糖酸·诺氟沙星对金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分别是3.968ug/ml、15.870ug/ml、0.940ug/ml,抑菌效果分别是诺氟沙星的1.0、2.0、1.0倍。常规是成盐一般不会提高药物体外的抗菌活性,而试验资料提示L-苏糖酸·诺氟沙星对大肠埃希菌的抗菌活性比诺氟沙星优[6]。
海南医学院药理教研室的氧氟沙星、L-苏糖酸·氧氟沙星(络合药物)体外抑菌MIC测定试验资料也表明,两药具有同样的抗菌作用。
为比较L-苏糖酸诺氟沙星盐类药物与诺氟沙星的体内毒性及药效作用,等当量情况下,选用在体外抑菌中对两药的抗药性相同的(更有代表性)金葡萄球菌为试菌,采用最小致死量感染小鼠及保护治疗方法试验。
(1)毒性比较。
取小白鼠43只,随机分成三组;正常对照组、诺氟沙星组及L-苏糖酸诺氟沙星组。各组动物分别灌胃(ig)给予生理盐水(NS)、诺氟沙星(2.0g/kg)和L-苏糖酸诺氟沙星(3.028g/kg),给药容量40.0ml/kg,24h内给药三次,观察动物活动情况7d,并记录动物死亡数,结果如表1。
表1毒性比较试验组别动物数(N)剂量(g/kg) 死亡数存活数死亡率(%)正常对照 14 - 014 0诺氟沙星 154.031220.0L-苏糖酸诺氟沙星146.05 21214.3从表1等当量情况下的毒性比较实验的数据看,诺氟沙星组的死亡率为20%,L-苏糖酸诺氟沙星组为14.3%,后者死亡率为前者的71.5%。上述数据经统计学处理,P>0.05,说明两药毒性相当[7]。实验结果提示药物成盐后的毒性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有所降低,更有利于临床用药。
(2)保护试验。
取小白鼠82只,雌雄兼有,随机分成6组;模型组、诺氟沙星高剂量组、诺氟沙星低剂量组、L-苏糖酸诺氟沙星高剂量组、L-苏糖酸诺氟沙星低剂量组、正常对照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对其他各组ip金葡萄球菌胃膜素混悬液1.0ml。感染后1h、6h、12h灌予1%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溶液配制的等当量诺氟沙星51、102mg/kg和L-苏糖酸诺氟沙星77.22、154.4mg/kg的混悬液,给药容量20.0ml/kg,观察动物活动和死亡情况,结果见表2。
表2保护试验组别动物数(N) 剂量(mg/kg)死亡数 存活数保护率(%)正常对照组 13 -0 13 100模型组 15 - 150 0诺氟沙星(L)13 0.051 67 53.8诺氟沙星(H)13 0.102 1 12 92.3L-苏糖酸诺氟沙星(L)14 0.0772 1 13 92.9L-苏糖酸诺氟沙星(H)14 0.1544 1 13 92.9从表2中的保护试验的实验数据看,低剂量组的保护率由诺氟沙星的53.8%提高到L-苏糖酸诺氟沙星的92.9%,提高39.1%;死亡率由前者的46.2%下降至后者为7.1%,后者约为前者的1/6.5;L-苏糖酸诺氟沙星低剂量组与诺氟沙星低剂量组的实验数据经统计处理,0.001<P<0.05,表明L-苏糖酸诺氟沙星体内药效作用强于诺氟沙星[7]。
从本说明书中列举的分子结构确证资料、理化性质和药学比较实验数据看,L-苏糖酸不但可与具有抗菌作用和碱基的生物化学药物、全合成有机药物及半合成有机药物,合成为L-苏糖酸衍生的盐类药物,也可络合成为L-苏糖酸衍生的络合药物。衍生药物不但理化性能比原有机药物优,而且与原有机药物的药学比较实验数据表明,衍生药物具有其组分中原有机药物相同的抗菌药理作用及用途,等当量的情况下毒性相当,但药效明显高于原有机药物[6][7],是一种新颖的含有光学活性载体的有机药物的盐类药物或络合药物;同时,也表明L-苏糖酸有提高有机药物药效的作用,是一个性能良好的具有光学活性的有机药物的助剂及载体。
据悉,从18世纪20年代开始至1998年止,关于L-苏糖酸及相关的文献与资料条目有18000余条。在这些文献与资料中,仅有奥克斯可尔公司申请专利文献,对以同化合物中既有碱基又有羧基的有机药物与L-苏糖酸钙组成混合状态组合物,提出专利权申请的请求;本申请人申请的L-苏糖酸盐专利说明书中,由于没有列举药学实验证实L-苏糖酸的盐类化合物或络合物具有药效,为药物,只能对其衍生的方法和结构化合物及络合物提出专利权请求。况且也没有一个文献用药学实验证实,以L-苏糖酸与有机药物再合成的盐类化合物或络合物是抗菌的药物;而本说明书已用药学比较试验的实验数据证实,此类化合物及络合物具有其组分中原有机药物相同的抗菌作用。为此,特提出一种以L-苏糖酸不但为光学活性助剂,而且与具有抗菌作用和碱基的生物化学药物、全合成有机药物及半合成有机药物,合成的盐类化合物或络合物的衍生物,都是药物;且具有其组分中原有机药物相同的抗菌作用及用途的专利权利请求。
附参考文献及实验资料目录1、分子补钙理论(中国医药报,1999年9月30日,天津大学生物系博士后于凯等);2、门冬酸钙使用说明书(批准文号(94)卫药准字X-45号,新药品种汇编,1994年合订本,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3、一种含有治疗活性化合物的组合物(中国专利文献光盘,1995年,申请人美国奥克斯可尔公司);4、关于L-苏糖酸诺氟沙星等三批样品的核磁共振谱分析的初步结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2001年11月23日);5、L-苏糖酸诺氟沙星单晶X衍射结构分析(国家药物及代谢产物分析研究中心,2002年4月26日);6、诺氟沙星、L-苏糖酸诺氟沙星体外抑菌MIC测定试验资料(海南医学院药理教研室,2001年1月,注L-苏糖酸诺氟沙星试验样品为络合物);7、L-苏糖酸诺氟沙星与诺氟沙星毒性及药效作用的比较实验研究资料和文献资料(江西中医学院药理教研室、江西医学院临床药理研究所,2002年1月)。
权利要求
1.本发明涉及的一种含有活性助剂的盐类药物及络合药物,是用L-苏糖酸与抗菌的碱基有机药物合成为盐类药物或络合药物的衍生药物。
2.根据权利要求1的衍生药物,其中所述盐类药物或络合药物分子结构中的活性助剂组分都为L-苏糖酸。
3.根据权利要求1的衍生药物,其中所述盐类药物分子结构中的抗菌组分为具有抗菌作用和碱基的生物化学有机药物。
4.根据权利要求1的衍生药物,其中所述盐类药物分子结构中的抗菌组分为具有抗菌作用和碱基的全合成有机药物。
5.根据权利要求1的衍生药物,其中所述盐类药物分子结构中的抗菌组分为具有抗菌作用和碱基的半合成有机药物。
6.根据权利要求1的衍生药物,其中所述络合药物分子结构中的抗菌组分为具有抗菌作用和碱基的生物化学有机药物。
7.根据权利要求1的衍生药物,其中所述络合药物分子结构中的抗菌组分为具有抗菌作用和碱基的全合成有机药物。
8.根据权利要求1的衍生药物,其中所述络合药物分子结构中的抗菌组分为具有抗菌作用和碱基的半合成有机药物。
9.根据权利要求3、4、5的抗菌组分,其中所述的盐类药物仍具有其分子结构抗菌组分中的有机药物相同的抗菌作用及用途。
10.根据权利要求6、7、8的抗菌组分,其中所述的络合药物仍具有其分子结构抗菌组分中的有机药物相同的抗菌作用及用途。
全文摘要
一种含有活性助剂的盐类药物及络合药物,是用一种静态平衡的手性有机酸与抗菌的碱基有机药物合成为盐类药物或络合药物的衍生药物。衍生药物的理化性能比原药物优。且毒性及药效比较实验研究资料还表明:两药抗菌作用相同;等当量时毒性相当,但衍生药物的药效明显强于原药物。
文档编号A61P31/00GK1380062SQ0211823
公开日2002年11月20日 申请日期2002年5月5日 优先权日2002年5月5日
发明者高秉元, 徐淑文 申请人:高秉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