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补体抑制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76935阅读:4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补体抑制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补体抑制剂,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以有效量的化合物升麻内酯A为活性成分并配于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组成的补体抑制制剂。
背景技术
自从1889年Buchner报告以单一血清成分提出防御素(alexine,即现在所说的补体)以来,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研究,已经清楚补体是由13个固有成分、近20种调节因子及10余种补体受体共同组成的一个适应性防御系统。同时补体包括许多与补体功能相关的分子。所有补体成分都是蛋白质,其组成的众多成分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以及对补体相关学科及临床实践关系的研究,构成了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即“补体学”(Complementology)。Bordet实验证实各种动物红血细胞抗体加入补体可以引起免疫溶血现象。由于对漏出的血红蛋白可以进行定量测定,建立了羊红细胞的免疫溶血系统E(红细胞)、A(抗羊红细胞抗体)及C(补体),为补体功能的研究提供了优良的实验模型。他还进一步发现,将免疫血清预先与其他抗原抗体系统相作用,则血清可丧失溶血活性,从而建立了体外补体结合试验,在此研究基础上形成了补体(complemetary)的概念,即补体为血清的单一成分,补体的溶菌、溶细胞作用有赖于抗体的存在,任何系统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均具有固定补体的作用。根据英中医学词海解释补体原指血清中引起免疫性细胞溶解(抗体包裹细胞溶解)的不耐热因子,现指至少由20种截然不同的血清蛋白组成的完整功能系统,该系统不仅是细胞性溶解的效应物,而且也是生物功能的效应物。补体激活有经典和替代两种途径。经典途径的蛋白质称为“补体成分”,以缩写符号C1至C9表示。C1是三种不同的蛋白(C1q,C1r,C1s)的钙依赖性复合物。替代途径(旁路)的蛋白质(统称为裂解素系统)和补体调节蛋白,则以其半系统名或俗名为众人所熟悉。补体裂解产生的片段,用小写的字母后缀表示(C3a)。未激活的片段用后缀“i”表示,如C3bi。激活的具有生物活性的补体成分或复合物,则在符号前加一横线,如C1-,C4b,2a-。经典途径通过C1与单个IgM分子或相邻的两个IgG分子相结合。替代途径可以被IgA免疫复合物激活,也可以为非免疫物质,包括细菌内毒素、微生物的多糖类和细胞壁激活。经典途径的激活可以产生触发酶系列,涉及C1,C4,C2和C3而替代途径的激活则可触发C3和B、D、P因子的酶系列。二条途径最后都使C5裂解和形成膜攻击复合物。补体激活同时还形成许多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补体片段,起过敏毒素,调理素或趋化因子的作用。生物学活性补体产物、补体系统酶和活性复合物的描述如下表<CR=CC40.CR>。
升麻是我国十分常用的著名中药,主要为毛茛科植物三叶升麻Cimicifugaheracleifolia Kom、兴安升麻C.dahurica Maxim、升麻或绿升麻C.foetida L.的干燥根茎。升麻具有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的功效;常被用于风热头痛,齿痛,口疮,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阳毒发斑,脱肛,子宫脱垂等病症。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主要产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等地,是大量栽培的常用中药材。升麻是我国十分常用的著名中药,主要为毛茛科植物三叶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 Kom、兴安升麻C.dahurica Maxim、升麻或绿升麻C.foetida L.的干燥根茎。升麻具有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的功效;常被用于风热头痛,齿痛,口疮,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阳毒发斑,脱肛,子宫脱垂等病症。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主要产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等地,是大量栽培的常用中药材。现有技术中尚未有化合物升麻内酯A作为补体生物活性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有效量的化合物升麻内酯A化合物为活性成分并配于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组成的补体抑制剂,以及该补体抑制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补体抑制剂,其中含有有效量的化合物升麻内酯A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补体抑制剂的制备方法先取升麻Cimicifuga ssp.的根茎,粉碎后用甲醇提取三次,每次约3-4小时,甲醇提取液过滤除去药渣后,减压浓缩至蒸不出甲醇,再加一定量的水稀释,用石油醚萃取2-3次,回收石油醚后,浓缩得到石油醚提取部位,然后水层再用乙酸乙酯萃取2-3次,回收乙酸乙酯,浓缩得到乙酸乙酯提取部位,用硅胶柱层析分离2-5次,洗脱液用氯仿∶甲醇(或氯仿/丙酮)梯度洗脱,洗脱得到化合物升麻内酯A,然后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得补体抑制制剂。
更具体的制备方法为取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的干燥根茎,粉碎后用甲醇提取三次,每次4小时,甲醇提取液过滤除去药渣后,减压浓缩至蒸不出甲醇,再加一定量的水稀释之后,用石油醚萃取三次,回收石油醚后,浓缩得到石油醚提取部位,然后水层再用乙酸乙酯萃取三次,回收乙酸乙酯,浓缩得到乙酸乙酯提取部位,乙酸乙酯提取部位用1000g硅胶柱层析分离,洗脱液用氯仿∶甲醇从100∶0;100∶1;50∶1;20∶1到1∶1梯度洗脱,由氯仿/甲醇20∶1洗脱液洗脱得到的部位Fr.4,该分离部位Fr.4用1000g硅胶柱层析再次分离,继续用洗脱液用氯仿∶甲醇从40∶1;30∶1;20∶1梯度洗脱,由氯仿∶甲醇40∶1洗脱液洗脱得到的部分,浓缩后得到分离部位Fr.4.1,该分离部位Fr.4.1用450g硅胶柱层析再次分离,继续用洗脱液用氯仿∶甲醇从50∶1;40∶1梯度洗脱,依次得到两个化合物及分离部位Fr.4.1.1和分离部位Fr.4.1.2,分离部位Fr.4.1.2用150g硅胶柱层析再次分离,用氯仿∶甲醇40∶1洗脱得到化合物升麻内酯A,然后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得补体抑制剂。
本发明的化合物升麻内酯A用作药物上时,可以直接使用,或者以药物组合物的形式使用,该药物组合物含有0.1-99%,优选0.5-90%的升麻内酯A,其余为药物学上可接受的、对人和动物无毒和惰性的可药用载体和/或赋形剂。
所述的药用载体或赋形剂是一种或多种选自固体、半固体和液体稀释剂、超填料以及药物制品辅剂。将所述的有效部位以单位体重服用量的形式使用。本发明的药物可经口服给药。
口服可用其固体或液体制剂,如片剂、散剂、糖衣剂、胶囊、溶液、乳剂、糖浆、滴丸剂等。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用本发明的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质,但本发明的内容并不局限于此。
实施例11、升麻内酯A化合物(以下简称K-13)的提取分离及制备方法取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的干燥根茎2.5Kg,粉碎后用甲醇提取三次,每次约4小时;甲醇提取液过滤除去药渣后,减压浓缩至蒸不出甲醇;再加一定量的水稀释之后,用石油醚萃取三次,回收石油醚后,浓缩得到187g石油醚提取部位;然后水层再用乙酸乙酯萃取三次,回收乙酸乙酯,浓缩得到245g乙酸乙酯提取部位。245g乙酸乙酯提取部位用1000g硅胶柱层析分离,洗脱液用氯仿∶甲醇从100∶0;100∶1;50∶1;20∶1到1∶1梯度洗脱,由氯仿/甲醇20∶1洗脱液洗脱得到的部位Fr.4重约97g。该分离部位97g Fr.4用1000g硅胶柱层析再次分离,继续用洗脱液用氯仿∶甲醇从40∶1;30∶1;20∶1梯度洗脱,由氯仿∶甲醇40∶1洗脱液洗脱得到的部分,浓缩后得到分离部位Fr.4.1重约21.6g。该分离部位21.6g Fr.4.1用450g硅胶柱层析再次分离,继续用洗脱液用氯仿∶甲醇从50∶1;40∶1梯度洗脱,依次得到两个化合物K-12,K-15,及分离部位Fr.4.1.1和分离部位Fr.4.1.2,分离部位Fr.4.1.2约重2.5g。该分离部位Fr.4.1.2用150g硅胶柱层析再次分离,用氯仿∶甲醇40∶1洗脱得到化合物K-13,重约17mg。
2、K-13化合物的结构确定K-13化合物C33H50O9,无色针状晶体(甲醇),mp 255-256℃,[α]D=-36.7°(c 0.75,CHCl3-MeOH 1∶1)。
氢核磁共振谱数据δ(ppm)5.05(1H,dd,J=9,3Hz,12-H),4.78(1H,dd,J=14,7.5Hz,16-H),3.49(1H,dd,J=11,4Hz,3-H),2.69(1H,dd,J=16.2,3.1Hz)1.15(1H,dd,J=16.2,3.1Hz)(11-H);2.45(1H,m)2.25(1H,m)(22-H);2.26(1H,d,J=10.8)1.83(1H,m)(2-H),2.12(1H,d,J=7.5Hz,17-H),1.99(1H,m,20-H),1.96(1H,m)1.80(1H,m)(15-H),1.60(1H,dd,J=11.5,5Hz,8-H),1.49(1H,m)1.10(1H,m)(1-H);1.46(1H,m)0.70(1H,m)(6-H);1.25(3H,s,29-H),1.23(1H,m,5-H),1.24(1H,m)0.92(1H,m)(7-H);1.23(3H,s,18-H),1.00(3H,s,30-H);0.95(3H,d,J=6Hz,21-H),0.83(3H,s,28-H),0.56(1H,d,J=3.4Hz)0.19(1H,d,J=3.4Hz)(19-H)。COCH3部分2.12(3H,s,COCH3)。木糖部分4.84(1H,d,J=7.5Hz,1’-H),4.21(1H,m,4’-H),4.15(1H,dd,J=8.5,8.0Hz,3’-H),4.03(1H,dd,J=8.0,7.5Hz,2’-H),3.73(2H,m,5’-H)。
碳核磁共振谱数据δ(ppm)174.0(s,23-C),88.2(d,3-C),80.6(d,16-C),76.8(d,12-C),53.7(d,17-C),48.4(s,13-C),47.0(s,14-C),47.0(d,5-C),46.0(d,8-C),43.9(t,15-C),38.7(t,22-C),41.3(s,4-C),36.5(t,11-C),32.0(t,1-C),30.0(t,19-C),29.7(t,2-C),27.0(s,10-C),27.0(d,20-C),25.8(q,29-C),25.7(t,7-C),22.1(q,21-C),20.4(t,6-C),19.6(s,19-C),19.6(s,28-C),15.4(q,30-C),13.3(q,18-C)。COCH3部分170.9(s,CO),21.5(q,COCH3)。木糖部分107.6(s,1’-C),78.7(d,3’-C),75.7(d,2’-C),71.3(d,4’-C),67.2(t,5’-C)。
红外光谱数据IR(KBr)νmax3650-3200,1740,1720,1290,1255,1090,1045cm-1。
3、化合物K-13的化学结构 化合物K-13,为从升麻干燥地上部分用8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的升麻内酯A(Cimilactone A)。
4、化合物K-13的抗补体生物活性作用化合物K-13的抗补体生物活性实验将含有80μl补体血浆的正常人血浆稀溶液,和加了样品和没有加样品的80μl明胶GVB2+缓冲液混合。每个样品溶于DMSO,并将其作为阴性对照。混合液在加进40μl被激活的血红细胞(羊血红细胞)之后,将混合物在37℃下预培养30分钟。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培养之后,混合物在4℃下1500rpm离心,取100μl上清液用在450nm下测定光密度(Yamada et al.,1985)用Yamata H.,Ohtani K.,Kiyohara H.,Cyong J.C.,Otsuka Y.,Ueno Y.,Omura S.,1985.Purification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anti-complementarypolysaccharide from the leaves of Artemisia princes.Planta Medica 51121-125.的方法做;然后采用三次测定方法计算抗补体活性,IC50值由对照的补体依赖溶血作用计算给出(Oh et al.,1996)。按Oh S.R.,Jung K.Y.,Lee H.K.,1996.Invitro anti-complementary activity of phenylpropanoids from Agastache rugosa.Korean Journal of Pharmacognosy 2720-25.报道的方法做。
表1 K-13化合物抗补体活性实验数据阳性对照Tiliroside Conc.79μM IC50=78.58μM

从化合物K-13的抗补体IC50值为28.62μM与阳性对照Tiliroside的IC50=78.58μM比较,抗补体活性强2.7倍,可以推断化合物K-13具有较强的抗补体生物活性。
实施例2按实施例1制得K-13,按K-13与赋形剂重量比1∶5的比例加入赋形剂,制粒压片。
实施例3按实施例1制得K-13,按K-13与赋形剂重量比1∶6的比例加入赋形剂,制粒压片。
实施例4片剂K-13 20mg淀粉 100mg玉米浆 适量硬脂酸镁 适量实施例5按实施例1制得K-13,按常规胶囊制剂方法制成胶囊。
实施例6胶囊剂K-1320mg淀粉100mg葡萄糖 200mg硬脂酸镁适量制备方法将K-13与助剂研匀混合,过筛,在合适的容器中均匀混合,把得到的混合物装入硬明胶胶囊。
实施例7散剂K-13 20mg淀粉 100mg蔗糖 200mg制备方法将K-13、淀粉、蔗糖研细,混合均匀,过筛,分包即得。
权利要求
1.一种补体抑制剂,其中含有有效量的化合物升麻内酯A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2.权利要求1补体抑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取升麻Cimicifugafoetida L.的根茎,粉碎后用甲醇提取三次,每次3-4小时,甲醇提取液过滤除去药渣后,减压浓缩至蒸不出甲醇,再加一定量的水稀释,用石油醚萃取2-3次,回收石油醚后,浓缩得到石油醚提取部位,然后水层再用乙酸乙酯萃取2-3次,回收乙酸乙酯,浓缩得到乙酸乙酯提取部位,用硅胶柱层析分离2-5次,洗脱液用氯仿∶甲醇(或氯仿/丙酮)梯度洗脱,洗脱得到化合物升麻内酯A,然后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得补体抑制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取升麻Cimicifuga foetidaL.的干燥根茎,粉碎后用甲醇提取三次,每次4小时,甲醇提取液过滤除去药渣后,减压浓缩至蒸不出甲醇,再加一定量的水稀释之后,用石油醚萃取三次,回收石油醚后,浓缩得到石油醚提取部位,然后水层再用乙酸乙酯萃取三次,回收乙酸乙酯,浓缩得到乙酸乙酯提取部位,乙酸乙酯提取部位用1000g硅胶柱层析分离,洗脱液用氯仿∶甲醇从100∶0;100∶1;50∶1;20∶1到1∶1梯度洗脱,由氯仿/甲醇20∶1洗脱液洗脱得到的部位Fr.4,该分离部位Fr.4用1000g硅胶柱层析再次分离,继续用洗脱液用氯仿∶甲醇从40∶1;30∶1;20∶1梯度洗脱,由氯仿∶甲醇40∶1洗脱液洗脱得到的部分,浓缩后得到分离部位Fr.4.1,该分离部位Fr.4.1用450g硅胶柱层析再次分离,继续用洗脱液用氯仿∶甲醇从50∶1;40∶1梯度洗脱,依次得到两个化合物及分离部位Fr.4.1.1和分离部位Fr.4.1.2,分离部位Fr.4.1.2用150g硅胶柱层析再次分离,用氯仿∶甲醇40∶1洗脱得到化合物升麻内酯A,然后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得补体抑制制剂。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以有效量的化合物升麻内酯A化合物为活性成分并配于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组成的补体抑制制剂,以及该补体抑制剂的制备方法。
文档编号A61P43/00GK1618432SQ200410040179
公开日2005年5月25日 申请日期2004年7月9日 优先权日2004年7月9日
发明者邱明华, 孙丽荣, 闵炳善, 李烔奎, 李忠荣, 裴盛基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