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62682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骨骼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骨骼固定装置,其具有较佳的紧迫固定效果、较佳的结构强 度与疲劳耐性、可防止结构变形、使用较少的组件数量、降低组件高度且手术施作便利。
背景技术
骨骼固定装置为一种形状类似钢钉的外科手术用装置,用以刺入骨骼(例如脊椎 骨)中,固定骨骼的位置。图1A-1C标出现有技术的骨骼固定装置的其中一种,其结构包含 头部(螺丝)11、收纳部12、螺钉13。头部(螺丝)11具有外螺纹,可与收纳部12的内螺纹 互相配合,以彼此旋锁。由图IB可见,收纳部12中留下空间14,此空间14可供插入一棒状 物(未示出)。通过头部(螺丝)11与收纳部12的旋锁,可自箭号15的方向施压,使骨骼 固定装置与棒状物彼此互相固定。同时,因螺钉13刺入骨骼内,故可固定骨骼的位置。螺钉13可为固定式(mono-axial),或如图IC所示,可径向旋转(称为多轴式, poly-axial)。多轴式骨骼固定装置的螺钉13具有一个球状截头轴心131,内嵌在收纳部 12的底部,使螺钉13可相对于收纳部12而旋转。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是,由于自箭号15的方向施压锁紧,将使收纳部12受到向外 撑开的力量。长时间之下,收纳部12可能会向外扩张变形,造成棒状物松动。有鉴于此,现有技术提出另一种骨骼固定装置,如图2A-2B所示。在此种骨骼固定 装置中,除头部21、收纳部22、螺钉23外,另设有外螺帽27。外螺帽27具有内螺纹,可与收 纳部22的外螺纹互相配合,以彼此旋锁。使用时,以头部21锁定棒状物后,再将外螺帽27 旋锁至收纳部22的外侧,以防止收纳部22向外扩张变形。上述现有技术的主要缺点是,执行外科手术时需要进行两次的旋锁动作,增长手 术时间与风险,故为外科医生所不欲采用。此外,外螺帽27增加骨骼固定装置的尺寸,影响 其在人体内所占体积。此外,现有技术的TW专利第1235794号案提出一种骨骼固定装置。该案的螺牙角 度形成负角度(β2<0° ),具有止退功能。其作法的缺点是,负角度螺纹不易加工成形。再者,现有技术的TW专利申请号第200706155号案提出一种骨骼固定装置。该案 的螺钉可调整角度,且收纳部被锁定时,圆弧环紧迫装置可以紧迫夹持。其作法的缺点是, 组件较多,连接头高度不易控制,且制造成本高。另外,现有技术的TW专利申请号第200706156号案提出一种骨骼固定装置。该案 的螺钉可调整角度,螺钉为球头设计,故无圆弧环紧迫装置,组件较前述专利少,组装较简 单。其作法的缺点是,螺钉受力过大时易撑开连接头造成松脱,导致连接头设计尺寸需增 加,且施压组件易松脱,造成临床困扰。再如,现有技术的TW专利申请号第200714248号案提出一种骨骼固定装置。该案 的螺钉可调整角度,螺钉头部被锁定时,圆弧环紧迫装置可以紧迫夹持。其作法的缺点是, 组件较多,连接头高度不易控制,且制造成本高。又如,现有技术的TW专利申请号第200822902号案提出一种骨骼固定装置。该案的螺钉可调整角度,设计固定组件,增加固定效果。其作法的缺点是,组件较多,制造成本 高,操作较复杂。现有技术的TW专利申请号第200904379号案提出一种骨骼固定装置。该案设计 U型槽弧度,增加锁紧效果,且设计固定组件,增加固定效果。其作法的缺点是,突出部位易 成疲劳破坏的起始点,产生疲劳破坏的问题,且制造管控不易。因此,有必要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缺点,进行改良。
发明内容有鉴于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便是要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与缺陷,提出较 佳的骨骼固定装置,以解决上述结构变形、制造成本的问题,具有较佳的紧迫固定效果、较 佳的结构强度与疲劳耐性,且不增加手术施作的困难度。为达上述目的,就其中一个观点言,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骨骼固定装置,包含一 螺钉,用以置入骨骼中;一收纳部,与该螺钉固定连结,其内提供空间,可供收纳一外部棒状 物,该收纳部侧表面具有两对称于一通过该收纳部中心纵轴线的U型开口,且该U型开口下 缘为一弧形,该弧形平均直径小于该U型开口平均阔径,使该外部棒状物嵌于该弧形开口 后不致松脱;以及一头部,可与该收纳部互相锁定,且可通过其锁定而固定该外部棒状物。就另一个观点言,本发明也提供了一种骨骼固定装置,包含一螺钉,用以置入骨 骼中;一收纳部,与螺钉连结,其内提供空间,可供收纳一外部棒状物;一内环套,用以套入 该收纳部的内围,以紧迫固定该外部棒状物;以及一头部,可与收纳部互相锁定,且可通过 其锁定而固定内环套及该外部棒状物,其中该内环套具有略大于收纳部内径的突出部,且 收纳部内围具有对应凹槽,使内环套套合于该收纳部后不致松脱。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该内环套具有两对称于内环套中心纵轴线的卡榫耳,且该 收纳部内围对应于该两卡榫耳固定位置,分别具有两横面凹槽,使内环套套合于收纳部后 不致松脱。在前述实施例中,该内环套可另包含一薄圆筒形状部份,位于两卡榫耳下方,与该 卡榫耳一体成型,且具有一往上开口,该开口的剖面下缘为双圆弧形,该双圆弧形的下方圆 弧半径小于上方圆弧半径,使该外部棒状物嵌入后具紧迫效果。在较佳实施例中,该两卡榫耳与薄圆筒形状部份之间的外围侧壁部分内凹,以便 利内环套套合于收纳部。在另一较佳实施例中,该内环套上半部为圆筒形且下半部为直径上大下小的截头 圆锥形,且该收纳部内围侧壁对应内环套固定位置具有一环形沟槽,使内环套套合于收纳 部后不致松脱,且该上方圆筒具有与外部棒状物对应的开口,使该外部棒状物嵌于该上方 圆弧开口后具紧迫效果。在另一较佳实施例中,该收纳部内壁具有螺纹,用以与头部互相锁定,且该螺纹具 有多个螺牙。该螺牙横切面为梯型,且该梯形下缘大致垂直于收纳部内壁,上缘向下倾斜, 与该收纳部内壁形成一 110至140度的夹角。下面通过对具体实施例详加说明,当更容易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内容、特 点及其所达成的功效。


[0023]图1A-1C标出现有技术的骨骼固定装置的其中[0024]图2A-2B标出现有技术的骨骼固定装置的另一[0025]图3A-3D显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0026]图4A-4I显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0027]图5A-5B显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0028]图中符号说明[0029]11头部(螺丝)[0030]12收纳部[0031]13螺钉[0032]131球状轴心[0033]14空间[0034]15Λ 口 目IJ 5[0035]21头部(螺丝)[0036]22收纳部[0037]23螺钉[0038]27外螺帽[0039]31头部(螺丝)[0040]32收纳部[0041]33螺钉[0042]41头部(螺丝)[0043]42收纳部[0044]421凹槽[0045]43螺钉[0046]431截头球状轴心[0047]44内环套[0048]441卡榫耳[0049]443Λ 口 目IJ 5[0050]52收纳部[0051]521凹槽[0052]54内环套[0053]RlU型开口半径[0054]R2、R3、R4 半径[0055]α 1、(ι2、β 1、β2 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概念在于,骨骼固定装置不使用太多数目的组件,使其装配及操作 方式简便,但设计结构使其具有较佳的紧迫固定效果、较佳的结构强度与疲劳耐性,避免结 构受力松脱,并尽可能降低其高度,以缩小在人体内所占体积。[0057]以上概念,有多种实施方式,现举三实施例加以说明。首先请参阅图3A-3C,此为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骨骼固定装置包含头部31、收纳部32、以及螺钉 33。本实施例的骨骼固定装置为固定式,收纳部32与螺钉33固定连结,亦可一体成型。如 图3A与3B所示,收纳部32为一端开口的空心圆筒,且圆筒周围具有两对称于中心纵轴线 的U型开口,U型开口下缘为弧形,可供收纳一外部棒状物(未示出),亦即外部棒状物可 穿过该两U型开口而被固定于弧形部分处。弧形直径大致对应于外部棒状物直径但略小, 且弧形半径R2小于U型开口半径Rl (R2小于Rl),使该外部棒状物嵌于弧形开口后不致松 脱。收纳部32内侧具有螺纹,且头部31外部具有相对应的外螺纹,可与该收纳部32互相 锁定,且可通过其锁定而固定该外部棒状物。如图3C所示,收纳部32内侧螺纹,具有多个 螺牙,螺牙横切面为梯形设计,且该梯形下缘大致垂直于收纳部内壁,即角度α 1大致为90 度,上缘向下倾斜,与该收纳部32内壁形成一 110至140度的夹角,即角度α 2范围为110 至140度,此设计使加工工艺较容易,不仅达到避免因收纳部32受力撑开造成松脱的现象, 而且操作简单不需额外锁紧,故减少临床操作困扰。头部31例如但不限于可如图3D所示, 具有内六角孔,以便利拴锁。请再参阅图4Α-4Ι,此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如图4Α所示,骨骼固定装置包 含头部41、收纳部42、螺钉43、以及内环套44。本实施例的骨骼固定装置为多轴式,如图4Β 所示,螺钉43与收纳部42可以在径向上彼此相对旋转。如图4C所示,收纳部42与前一实 施例相同,具有梯形设计内螺纹,且具有两对称于中心纵轴线的U型开口,可供收纳外部棒 状物,并使其穿过收纳部42。内环套44如图4D所示,用以套入收纳部42的内围,以紧迫固 定外部棒状物。其中内环套44具有略大于收纳部42内径的突出部,在本实施例中此突出部 为对称于内环套中心纵轴线的两卡榫耳441,且收纳部42内围对应于两卡榫耳441固定位 置,分别具有两横面凹槽421,使内环套44套合于收纳部42后不致松脱。如图所示,内环套 44在两卡榫耳下方为一薄圆筒形状,且与卡榫耳441 一体成型,由剖面ΑΑ’视之,如图4Ε所 示构成一个往上的开口,下缘为双圆弧形,该双圆弧形的下方圆弧半径R4小于上方圆弧半 径R3,使该外部棒状物嵌于此双圆弧开口内时更具紧迫效果而不致松脱。在一种较佳的实 施例中,如图4F所示,内环套外围侧壁在两卡榫耳与薄圆筒形状部份之间内凹,如箭号443 所标示,以便利内环套套合于收纳部。图4G标出本实施例的收纳部42,与前一实施例相同, 收纳部42内侧螺纹具有多个螺牙,螺牙横切面为梯形设计,且该梯形下缘大致垂直于收纳 部内壁,即角度β 1大致为90度,上缘向下倾斜,与该收纳部32内壁形成一 110至140度 的夹角,即角度β 2范围为110至140度。如图4Η所示,头部41与前一实施例相同,具有 相对应收纳部42梯形设计的外螺纹,可与该收纳部42互相锁定,且可通过其与收纳部42 锁定而与内环套44紧迫固定外部棒状物。图41标出本实施例的螺钉43,具有一球状截头 部431,可内嵌在收纳部42的底部。请再参阅图5Α及5Β,此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与前述第二实施例不同的 是,如图5Α所示,内环套54上半部为圆筒形且下半部为直径上大下小的截头圆锥形,亦即 在本实施例中内环套44的突出部为该上半部为圆筒形的外径,而该收纳部52内围侧壁对 应内环套54固定位置具有一对应环形沟槽521如图5Β所示,使内环套54套合于收纳部52 后不致松脱。在另一实施例中,且该上方圆筒具有往上的圆弧形开口,形状大致与外部棒状 物对应,使该外部棒状物嵌于该上方圆弧开口后具紧迫效果。[0060]以上三实施例中,为便利旋转头部31与41,可在头部的顶面设置与旋转工具对应 的凹槽,例如六角形凹槽、或十字螺孔等,不一一绘不。以上已针对较佳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只是以上所述,仅为使本领域技术人 员易于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当 可在本实用新型概念之内,立即思及各种等效变化。例如,骨骼固定装置各零件的形状、长 度等,并不限于图标;在所示的主要零件外,亦可添加其它零件(例如控制螺钉径向旋转的 零件);等等。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概念与精神所为之均等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 新型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一种骨骼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螺钉,用以置入骨骼中;一收纳部,与螺钉连结,其内提供空间,可供收纳一外部棒状物;一内环套,用以套入该收纳部的内围,以紧迫固定该外部棒状物;以及一头部,可与收纳部互相锁定,且可通过其锁定而固定内环套及该外部棒状物,其中该内环套具有略大于收纳部内径的突出部,且收纳部内围具有对应凹槽,使内环套套合于该收纳部后不致松脱。
2.如权利要求1的骨骼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突出部为两对称于内环套中心纵轴 线的卡榫耳。
3.如权利要求2的骨骼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内环套另包含一薄圆筒形状部份, 位于两卡榫耳下方,与该卡榫耳一体成型,且具有一往上开口,该开口的剖面下缘为双圆弧 形,该双圆弧形的下方圆弧半径小于上方圆弧半径,使该外部棒状物嵌入后紧迫。
4.如权利要求2的骨骼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内环套外围侧壁在两卡榫耳与薄圆 筒形状部份之间内凹,以便利内环套套合于收纳部。
5.如权利要求1的骨骼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内环套上半部为圆筒形且下半部为 直径上大下小的截头圆锥形。
6.如权利要求5的骨骼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内环套上半部圆筒形具有往上的圆 弧形开口。
7.如权利要求1的骨骼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收纳部内壁具有螺纹,用以与头部 互相锁定,该螺纹具有多个螺牙,该螺牙横切面为梯型,且该梯形下缘大致垂直于收纳部内 壁,上缘向下倾斜,与该收纳部内壁形成一 110至140度的夹角。
8.如权利要求1的骨骼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头部的顶面设有便利旋转的凹槽。
9.一种骨骼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螺钉,用以置入骨骼中;一收纳部,与该螺钉固定连结,其内提供空间,可供收纳一外部棒状物,该收纳部侧表 面具有两对称于一通过该收纳部中心纵轴线的U型开口,且该U型开口下缘为一弧形,该弧 形直径小于该U型开口阔径,使该外部棒状物嵌于该弧形开口后不致松脱;以及一头部,可与该收纳部互相锁定,且可通过其锁定而固定该外部棒状物。
10.如权利要求9的骨骼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收纳部内壁具有螺纹,用以与头部 互相锁定,该螺纹具有多个螺牙,该螺牙横切面为梯型,且该梯形下缘大致垂直于收纳部内 壁,上缘向下倾斜,与该收纳部内壁形成一 110至140度的夹角。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骨骼固定装置,包含螺钉,用以置入骨骼中;收纳部,与螺钉连结,其内提供空间,可供收纳一外部棒状物;一内环套,用以套入该收纳部的内围,以紧迫固定该外部棒状物;以及一头部,可与收纳部互相锁定,且可通过其锁定而固定内环套及该外部棒状物,其中该内环套具有略大于收纳部内径的突出部,且收纳部的内围具有对应凹槽,使内环套套合于该收纳部后不致松脱。
文档编号A61B17/86GK201719366SQ20102024728
公开日2011年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23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23日
发明者赵伟泰 申请人:赵伟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